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48

  ..续本文上一页十波罗蜜多?

   “论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随一增上而修集者,应知说为差别正行。”在十地的修行中修十度,比如说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三地修忍辱,四地修精进,随一增上,在每地中,都有它本地特别修行的项目和内容,修得特别好。这是差别正行。

   “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罗蜜多,如是正行名无差别。”在每一地中,初地的特点是修布施,但这并不等于不修其它的九度。二地的特点是持戒,在持戒之外,并不等于他不修其它九度。也就是说,每一地中,十种正行都是同时修。这就叫无差别正行。

   六正行总义者,谓即如是品类最胜,由此思惟如所施设大乘法等,由如是品无乱转变修奢摩他,及无倒转变修毗钵舍那,为如是义修中道行而求出离,于十地中修习差别无差别行。

   这是对六种正行做的总结。“谓即如是品类最胜。”前面所说十度的修行内容最为殊胜,所以最初说最胜正行。“由此思惟如所施设大乘法等。”根据六种正行去思惟大乘经教的道理,所以说作意正行。“由如是品无乱转变修奢摩他。”根据前面所讲,无乱转变就是修奢摩他,以内心没有妄想来修止,“及无倒转变修毗钵舍那。”无倒转变,就是从认识上的真实来修观;所以说随法正行。“为如是义修中道行而求出离。”根据这种义理来修中道,然后求得出离烦恼,出离生死,所以说离二边正行。“于十地中修习差别无差别行。”然后到十地上,再修这些差别和无差别的功行,所以说差别、无差别正行。  

  

  甲三、所缘无上

   如是已说正行无上,所缘无上其相云何?颂曰:

   所缘谓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

   论曰:如是所缘有十二种,一安立法施设所缘;二法界所缘;三所立所缘;四能立所缘;五任持所缘;六印持所缘;七内持所缘;八通达所缘;九增长所缘;十分证所缘;十一等运所缘;十二最胜所缘。此中最初谓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别法门。第二谓真如。第三第四如次应知即前二种,到彼岸等差别法门要由通达法界成故。第五谓闻所慧境,任持文故。第六谓思所成慧境,印持义故。第七谓修所成慧境,内别持故。第八谓初地中见道境。第九谓修道中乃至七地境。第十谓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类差别分分证境。第十一谓第八地境。第十二谓第九第十如来地境。应知此中即初第二随诸义位得彼彼名。

   最后一品是无上乘品。无上乘品主要是讲三种无上:正行无上,所缘无上,还有修证无上。在这三种无上里,正行无上是这一品的重点,所以它在这一品上占的份量也是特别大。而所缘无上和修证无上在这一品中也只可以说是附带的说明,所以占的比重和份量也非常小。

   所缘就是所缘的境界,所缘无上就是显示所缘的境界非常殊胜,这是大乘菩萨修行所缘境界的殊胜。

   “论曰:如是所缘有十二种。”作为大乘菩萨的修行,他们所缘的境界主要有十二种。也就是:一安立法施设所缘;二法界所缘;三所立所缘;四能立所缘;五任持所缘;六印持所缘;七内持所缘;八通达所缘;九增长所缘;十分证所缘;十一等运所缘;十二最胜所缘。

   一安立法施设所缘。“此中最初谓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别法门。”安立所缘的内容主要是指安立到达彼岸的差别法门,这些差别法门指十度。所以安立所缘指十度。因为十度能够使我们到达彼岸。彼岸的安立建立在十度的基础上,离开十度就没有办法到达彼岸。

   二法界所缘。“第二谓真如。”法界所缘就是真如。真如是我们所要证得的清净法界。修十度所要到达的彼岸就是真如法界,以真如法界为彼岸。

   三所立所缘;四能立所缘。“第三第四如次应知即前二种,到彼岸等差别法门要由通达法界成故。”第三种是所立所缘,第四种是能立所缘,所指的还是前面的二种,也就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即安立施设所缘和法界所缘。到彼岸等所修习的法门就是前面所说的安立法施设所缘的十度,而十度的建立必须通达法界才能建立。这指的是能立,到彼岸等差别法门指的是所立。

   五任持所缘。“第五谓闻所成慧境,任持文故。”任持所缘指闻所成慧。闻所成慧之所以称为任持所缘,是因为它“任持文故”,记住文字。它能够使我们通过闻思经教,能够记住经教的文字。

   六印持所缘。“第六谓思所成慧境,印持义故。”印持所缘,指思所成慧。思所成慧为什么称为印持所缘呢?原因是我们经过思考之后,就能够领会经教的义理。

   七内持所缘。“第七谓修所成慧境,内别持故。”内持所缘指修所成慧的境界。内持也就是内证。通过修习之后,才能证知法义所缘的真理。

   八通达所缘。“第八谓初地中见道境。”通达所缘,指初地中的见道境。在初地中能够见到真理,见到真实。

   九增长所缘。“第九谓修道中乃至七地境。”增长所缘,增长就是对道的认识对真如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乃至时间越来越长,无漏智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所以叫增长所缘。初地到七地的境界都属于增长所缘的范畴。

   十分证所缘。“第十谓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类差别分分证境。”第十种就是分证所缘,指前七地,通过不断的修行,分分证得真理。

   十一等运所缘。“第十一谓第八地境。”等运所缘,指第八地的境界。第八地的境界为什么叫等运所缘?因为一个人的修行到了第八地的时候,就可以无功用行了。就是不用功修行,也能很自然地缘真如实相境界,所以叫等运。而在八地之前必须加功用行。

   十二最胜所缘。“第十二谓第九第十如来地境。”最胜所缘的境界,从世出世间来说是最殊胜的,指第九地第十地乃至如来地中这些大菩萨及诸佛所缘的境界。

   “应知此中即初第二随诸义位得彼彼名。”从第三所缘开始,一直到第十二所缘,这些过程都是建立在初所缘和第二所缘的基础上。初就是安立所缘,第二就是法界所缘。从所立所缘到最胜所缘,都没有离开安立所缘和法界所缘,就是菩萨在修行过程中,从闻思修入手以及证得法界的整个过程安立起来。这里所说的所缘无上,共有十二类,实际上只有两类。一类是属于能证法界的差别法门,另一类是所证得的法界。能证法界的差别法门主要指十度,所证法界就是指真如。现在所说的十几种,从前面的第一种安立法施设所缘,第二种法界所缘,第三种所立所缘,第四种能立所缘,它们所要指出的主要是所缘无上的两大内容。所缘无上的两大内容,就是所证法界中的差别法门和所证法界,一个属于能立,一个属于所立。从第五种闻所成慧的境界到思所成慧的境界和修所成慧的境界乃至初地的境界,前七地的境界,第八地的境界,第九地的境界,第十地的境界,所有的这些境界都是从法界的差别和能证的法门来说的。

  

  甲四、修证无上

   如是已说所缘无上,修证无上其相云何?颂曰:

   修证谓无阙,不毁动圆满。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

   论曰:如是修证总有十种,一种性修证,缘无阙故。二信解修证,不毁谤大乘故。三发心修证,非下劣乘所扰动故。四正行修证,波罗蜜多得圆满故。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长时集故。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以不住著生死涅磐非此二种所退转故。九佛地修证,无二障故。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

   “论曰:如是修证总有十种。”修证无上,大乘菩萨修行所证得的果位是无上的,最高尚的,最究竟的。下面从十个方面显示大乘法门的修证以及证果是最殊胜的。

   “一种性修证,缘无阙故。”种性修证。唯识宗理论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讲种子。它认为万事万物的产生都以种子为因,然后才有可能生起,没有种子就不可能生起。在阿赖耶识中,有有漏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在世间的流转需要种子,同样成佛修行也要种子。所以,所以成佛,首先要有种性,即菩萨种性。”缘无缺故“。这种种子的条件必须具备,否则,想修菩萨道,想成佛,没门!修了也是白修。

   “二信解修证,不毁谤大乘故。”信解修证。所谓信解修证,指对大乘经教的相信和理解。如果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必须信解大乘,必须接受大乘,才能依照大乘的经教去修行,才能行菩萨道,才有希望成佛。反过来说,不信解大乘,那么,这个大乘菩萨道肯定修不成。所以,对大乘经教的相信和理解也是修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发心修证,非下劣乘所扰动故。”发心修证。修大乘时,必须有坚固的菩提心。坚固到什么程度呢?人天乘、声闻乘的果位,都不会对你构成干扰和破坏。

   “四正行修证,波罗蜜多得圆满故。”正行修证。有了发心之后,就可以正式修行了。正行就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主要指波罗蜜多的圆满,根据十种波罗蜜多在修行乃至一直修到圆满。

   “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入离生修证。通过修十度之后,然后就能进入正性离生,进入见道位。

   “六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长时集故。“成熟有情修证。能够成熟有情,一方面能度化有情,另一方面能使自己的善根、道德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增长。

   “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净土修证。作为大乘菩萨的修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土,度化众生。要想成就净土,庄严净土,度化众生,心要柔和。调柔就是没有烦恼,心地清净。心净则国土净。

   “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种所退转故。“得不退地受记修证。得不退地,指第八地的修证。到了第八地之后,就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凡夫的生死和二乘的无余涅槃都不能使菩萨对无住涅槃产生退心。

   “九佛地修证,无二障故。“佛地修证。指佛果上的证得,没有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都已经断除干净,这是佛地上的成就。

   “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示现菩提修证。指菩萨修证圆满成佛之后,现报身、应化身在这个世界广度有情众生而不休息。

   无上乘总者,略有三种无上乘义,谓正行无上故,正行持无上故,正行果无上故。

   无上乘品的内容讲完了,这里总结一下。无上乘的总义主要指三种无上:正行无上,正行持无上,正行果无上。正行无上指正确的修行至高无上;正行持无上,指修行所缘的境界无上;正行果无上指修证果位无上殊胜。

  

  甲五、结 颂

   何故此论名辩中边?颂曰:

   此论辩中边,深密坚实义,广大一切义,除诸不吉祥。

   论曰:此论能辩中边行故,名辩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能缘行义。又此能辩中边境故名辩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所缘境义。或此正辩离初后边中道法故名辩中边。此论所辩是深密义,非诸寻思所行处故。是坚实义,能摧他辩非彼伏故。是广大义,能辩利乐自他事故。是一切义,普能决了三乘法故。又能除灭诸不吉祥,永断烦恼所知障故。

   “何故此论名辩中边?”这一部论为什么叫《辩中边论》呢?

   “论曰:此论能辩中边行故名辩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能缘行义。”原因是它能辩别什么是中道,什么是边见。回顾一下,第一品《辩相品》,还有《真实义品》,重点讲的都是唯识中道。《无上乘品》的无上正行这一部分,也详细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二边;离二边正行给我们指出十五种边见。远离十五种边见的意义在哪里呢?主要还是为了显示中道。所以,本论的特点就是显示唯识宗的中道。因为能够辩别中道和边见的修行法门,所以叫《辩中边论》。所谓辩中边,就是把中道显示出来,显了出来,让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辩明哪一些属于中道,哪一些属于边见。所以,辩中边从修行的角度来显示唯识的中道义,所以名为《辩中边论》。

   “又此能辩中边境故名辩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所缘境义。”从境的角度来说,这部论告诉我们,所缘的境界哪一些属于中道的境界,哪一些境界是真实的境界;哪一些认识属于中道,哪一些认识属于边见。比如说,断见、常见、有见、无见、我见、无我见等等。这部论能够从所缘境的角度显示中道和二边的境界,所以名为《辩中边论》。

   “或此正辩离初后边中道法故名辩中边。”从本论的结果上来说,它要我们离开对境界上的执著以及在修行上对修行法门的执著,最后证得中道的果位。所以,从所证果位上来说,名为《辩中边论》。

   “此论所辩是深密义,非诸寻思所行处故。”这是解释《辩中边论》的五个特点。第一是深密义。这一部论所辩的道理是深奥的,秘密的,《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说胜义甚深最甚深,通达最难通达。当然,真正证到这种中道实相不是思惟分别所能认识的对象。所以,《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说到胜义谛相时,说胜义不是寻思,也不是思惟所能通达的。

   “是坚实义,能摧他辩非彼伏故。”第二坚实义。坚实就是坚固,犹如金刚一样,应该叫作”金刚般若辩中边论“。坚固到什么程度呢?能够摧毁世界上的一切邪论,任何一种理论、思想都是反驳不倒的,任何一种言论都不能把佛法中所建立的真理反驳倒。

   “是广大义,能辩利乐自他事故。”第三广大义。本论能够告诉我们利乐自己和利乐一切有情众生的事情都在其中。它要让我们自己和世间上的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这是《辩中边论》的第三个特点。

   “是一切义,普能决了三乘法故。”第四一切义。本论包含了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没有离开《辩中边论》。我们可以用《辩中边论》去理解一切佛法。所以普能决了三乘法故。这是第四个特点。

   “又能除灭诸不吉祥,永断烦恼所知障故。”第五个特点,能够除灭不吉祥。因为有烦恼,有我执、法执,所以才有不吉祥。通过对真理的认识,破除我执和法执,可以断除烦恼,同样也可以灭除不吉祥。因为它能永断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缘故。

   我辩此论诸功德,咸持普施群生类。

   令获胜生增福慧,疾证广大三菩提。

   这个颂是世亲菩萨撰写的。首句是赞颂弥勒菩萨造《辩中边论》的功德;二句是说,要把造论的所有功德拿来布施给一切一切的众生;三句的意思是令一切众生获得非常好的福德智慧。最后一句说,有了福德智慧之后,要用最快的速度证得广大的无上菩提,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