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48

  ..續本文上一頁十波羅蜜多?

   “論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隨一增上而修集者,應知說爲差別正行。”在十地的修行中修十度,比如說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叁地修忍辱,四地修精進,隨一增上,在每地中,都有它本地特別修行的項目和內容,修得特別好。這是差別正行。

   “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羅蜜多,如是正行名無差別。”在每一地中,初地的特點是修布施,但這並不等于不修其它的九度。二地的特點是持戒,在持戒之外,並不等于他不修其它九度。也就是說,每一地中,十種正行都是同時修。這就叫無差別正行。

   六正行總義者,謂即如是品類最勝,由此思惟如所施設大乘法等,由如是品無亂轉變修奢摩他,及無倒轉變修毗缽舍那,爲如是義修中道行而求出離,于十地中修習差別無差別行。

   這是對六種正行做的總結。“謂即如是品類最勝。”前面所說十度的修行內容最爲殊勝,所以最初說最勝正行。“由此思惟如所施設大乘法等。”根據六種正行去思惟大乘經教的道理,所以說作意正行。“由如是品無亂轉變修奢摩他。”根據前面所講,無亂轉變就是修奢摩他,以內心沒有妄想來修止,“及無倒轉變修毗缽舍那。”無倒轉變,就是從認識上的真實來修觀;所以說隨法正行。“爲如是義修中道行而求出離。”根據這種義理來修中道,然後求得出離煩惱,出離生死,所以說離二邊正行。“于十地中修習差別無差別行。”然後到十地上,再修這些差別和無差別的功行,所以說差別、無差別正行。  

  

  甲叁、所緣無上

   如是已說正行無上,所緣無上其相雲何?頌曰:

   所緣謂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內持通達,增證運最勝。

   論曰:如是所緣有十二種,一安立法施設所緣;二法界所緣;叁所立所緣;四能立所緣;五任持所緣;六印持所緣;七內持所緣;八通達所緣;九增長所緣;十分證所緣;十一等運所緣;十二最勝所緣。此中最初謂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別法門。第二謂真如。第叁第四如次應知即前二種,到彼岸等差別法門要由通達法界成故。第五謂聞所慧境,任持文故。第六謂思所成慧境,印持義故。第七謂修所成慧境,內別持故。第八謂初地中見道境。第九謂修道中乃至七地境。第十謂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類差別分分證境。第十一謂第八地境。第十二謂第九第十如來地境。應知此中即初第二隨諸義位得彼彼名。

   最後一品是無上乘品。無上乘品主要是講叁種無上:正行無上,所緣無上,還有修證無上。在這叁種無上裏,正行無上是這一品的重點,所以它在這一品上占的份量也是特別大。而所緣無上和修證無上在這一品中也只可以說是附帶的說明,所以占的比重和份量也非常小。

   所緣就是所緣的境界,所緣無上就是顯示所緣的境界非常殊勝,這是大乘菩薩修行所緣境界的殊勝。

   “論曰:如是所緣有十二種。”作爲大乘菩薩的修行,他們所緣的境界主要有十二種。也就是:一安立法施設所緣;二法界所緣;叁所立所緣;四能立所緣;五任持所緣;六印持所緣;七內持所緣;八通達所緣;九增長所緣;十分證所緣;十一等運所緣;十二最勝所緣。

   一安立法施設所緣。“此中最初謂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別法門。”安立所緣的內容主要是指安立到達彼岸的差別法門,這些差別法門指十度。所以安立所緣指十度。因爲十度能夠使我們到達彼岸。彼岸的安立建立在十度的基礎上,離開十度就沒有辦法到達彼岸。

   二法界所緣。“第二謂真如。”法界所緣就是真如。真如是我們所要證得的清淨法界。修十度所要到達的彼岸就是真如法界,以真如法界爲彼岸。

   叁所立所緣;四能立所緣。“第叁第四如次應知即前二種,到彼岸等差別法門要由通達法界成故。”第叁種是所立所緣,第四種是能立所緣,所指的還是前面的二種,也就是第一種和第二種,即安立施設所緣和法界所緣。到彼岸等所修習的法門就是前面所說的安立法施設所緣的十度,而十度的建立必須通達法界才能建立。這指的是能立,到彼岸等差別法門指的是所立。

   五任持所緣。“第五謂聞所成慧境,任持文故。”任持所緣指聞所成慧。聞所成慧之所以稱爲任持所緣,是因爲它“任持文故”,記住文字。它能夠使我們通過聞思經教,能夠記住經教的文字。

   六印持所緣。“第六謂思所成慧境,印持義故。”印持所緣,指思所成慧。思所成慧爲什麼稱爲印持所緣呢?原因是我們經過思考之後,就能夠領會經教的義理。

   七內持所緣。“第七謂修所成慧境,內別持故。”內持所緣指修所成慧的境界。內持也就是內證。通過修習之後,才能證知法義所緣的真理。

   八通達所緣。“第八謂初地中見道境。”通達所緣,指初地中的見道境。在初地中能夠見到真理,見到真實。

   九增長所緣。“第九謂修道中乃至七地境。”增長所緣,增長就是對道的認識對真如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乃至時間越來越長,無漏智慧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所以叫增長所緣。初地到七地的境界都屬于增長所緣的範疇。

   十分證所緣。“第十謂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類差別分分證境。”第十種就是分證所緣,指前七地,通過不斷的修行,分分證得真理。

   十一等運所緣。“第十一謂第八地境。”等運所緣,指第八地的境界。第八地的境界爲什麼叫等運所緣?因爲一個人的修行到了第八地的時候,就可以無功用行了。就是不用功修行,也能很自然地緣真如實相境界,所以叫等運。而在八地之前必須加功用行。

   十二最勝所緣。“第十二謂第九第十如來地境。”最勝所緣的境界,從世出世間來說是最殊勝的,指第九地第十地乃至如來地中這些大菩薩及諸佛所緣的境界。

   “應知此中即初第二隨諸義位得彼彼名。”從第叁所緣開始,一直到第十二所緣,這些過程都是建立在初所緣和第二所緣的基礎上。初就是安立所緣,第二就是法界所緣。從所立所緣到最勝所緣,都沒有離開安立所緣和法界所緣,就是菩薩在修行過程中,從聞思修入手以及證得法界的整個過程安立起來。這裏所說的所緣無上,共有十二類,實際上只有兩類。一類是屬于能證法界的差別法門,另一類是所證得的法界。能證法界的差別法門主要指十度,所證法界就是指真如。現在所說的十幾種,從前面的第一種安立法施設所緣,第二種法界所緣,第叁種所立所緣,第四種能立所緣,它們所要指出的主要是所緣無上的兩大內容。所緣無上的兩大內容,就是所證法界中的差別法門和所證法界,一個屬于能立,一個屬于所立。從第五種聞所成慧的境界到思所成慧的境界和修所成慧的境界乃至初地的境界,前七地的境界,第八地的境界,第九地的境界,第十地的境界,所有的這些境界都是從法界的差別和能證的法門來說的。

  

  甲四、修證無上

   如是已說所緣無上,修證無上其相雲何?頌曰:

   修證謂無阙,不毀動圓滿。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

   論曰:如是修證總有十種,一種性修證,緣無阙故。二信解修證,不毀謗大乘故。叁發心修證,非下劣乘所擾動故。四正行修證,波羅蜜多得圓滿故。五入離生修證,起聖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證,堅固善根長時集故。七淨土修證,心調柔故。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以不住著生死涅磐非此二種所退轉故。九佛地修證,無二障故。十示現菩提修證,無休息故。

   “論曰:如是修證總有十種。”修證無上,大乘菩薩修行所證得的果位是無上的,最高尚的,最究竟的。下面從十個方面顯示大乘法門的修證以及證果是最殊勝的。

   “一種性修證,緣無阙故。”種性修證。唯識宗理論有一個重要特點是講種子。它認爲萬事萬物的産生都以種子爲因,然後才有可能生起,沒有種子就不可能生起。在阿賴耶識中,有有漏的種子,有無漏的種子。在世間的流轉需要種子,同樣成佛修行也要種子。所以,所以成佛,首先要有種性,即菩薩種性。”緣無缺故“。這種種子的條件必須具備,否則,想修菩薩道,想成佛,沒門!修了也是白修。

   “二信解修證,不毀謗大乘故。”信解修證。所謂信解修證,指對大乘經教的相信和理解。如果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必須信解大乘,必須接受大乘,才能依照大乘的經教去修行,才能行菩薩道,才有希望成佛。反過來說,不信解大乘,那麼,這個大乘菩薩道肯定修不成。所以,對大乘經教的相信和理解也是修行的一個重要因素。

   “叁發心修證,非下劣乘所擾動故。”發心修證。修大乘時,必須有堅固的菩提心。堅固到什麼程度呢?人天乘、聲聞乘的果位,都不會對你構成幹擾和破壞。

   “四正行修證,波羅蜜多得圓滿故。”正行修證。有了發心之後,就可以正式修行了。正行就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主要指波羅蜜多的圓滿,根據十種波羅蜜多在修行乃至一直修到圓滿。

   “五入離生修證,起聖道故。”入離生修證。通過修十度之後,然後就能進入正性離生,進入見道位。

   “六成熟有情修證,堅固善根長時集故。“成熟有情修證。能夠成熟有情,一方面能度化有情,另一方面能使自己的善根、道德越來越堅固,越來越增長。

   “七淨土修證,心調柔故。“淨土修證。作爲大乘菩薩的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土,度化衆生。要想成就淨土,莊嚴淨土,度化衆生,心要柔和。調柔就是沒有煩惱,心地清淨。心淨則國土淨。

   “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種所退轉故。“得不退地受記修證。得不退地,指第八地的修證。到了第八地之後,就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凡夫的生死和二乘的無余涅槃都不能使菩薩對無住涅槃産生退心。

   “九佛地修證,無二障故。“佛地修證。指佛果上的證得,沒有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都已經斷除幹淨,這是佛地上的成就。

   “十示現菩提修證,無休息故。”示現菩提修證。指菩薩修證圓滿成佛之後,現報身、應化身在這個世界廣度有情衆生而不休息。

   無上乘總者,略有叁種無上乘義,謂正行無上故,正行持無上故,正行果無上故。

   無上乘品的內容講完了,這裏總結一下。無上乘的總義主要指叁種無上:正行無上,正行持無上,正行果無上。正行無上指正確的修行至高無上;正行持無上,指修行所緣的境界無上;正行果無上指修證果位無上殊勝。

  

  甲五、結 頌

   何故此論名辯中邊?頌曰:

   此論辯中邊,深密堅實義,廣大一切義,除諸不吉祥。

   論曰:此論能辯中邊行故,名辯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邊能緣行義。又此能辯中邊境故名辯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所緣境義。或此正辯離初後邊中道法故名辯中邊。此論所辯是深密義,非諸尋思所行處故。是堅實義,能摧他辯非彼伏故。是廣大義,能辯利樂自他事故。是一切義,普能決了叁乘法故。又能除滅諸不吉祥,永斷煩惱所知障故。

   “何故此論名辯中邊?”這一部論爲什麼叫《辯中邊論》呢?

   “論曰:此論能辯中邊行故名辯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邊能緣行義。”原因是它能辯別什麼是中道,什麼是邊見。回顧一下,第一品《辯相品》,還有《真實義品》,重點講的都是唯識中道。《無上乘品》的無上正行這一部分,也詳細地告訴我們什麼是二邊;離二邊正行給我們指出十五種邊見。遠離十五種邊見的意義在哪裏呢?主要還是爲了顯示中道。所以,本論的特點就是顯示唯識宗的中道。因爲能夠辯別中道和邊見的修行法門,所以叫《辯中邊論》。所謂辯中邊,就是把中道顯示出來,顯了出來,讓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辯明哪一些屬于中道,哪一些屬于邊見。所以,辯中邊從修行的角度來顯示唯識的中道義,所以名爲《辯中邊論》。

   “又此能辯中邊境故名辯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所緣境義。”從境的角度來說,這部論告訴我們,所緣的境界哪一些屬于中道的境界,哪一些境界是真實的境界;哪一些認識屬于中道,哪一些認識屬于邊見。比如說,斷見、常見、有見、無見、我見、無我見等等。這部論能夠從所緣境的角度顯示中道和二邊的境界,所以名爲《辯中邊論》。

   “或此正辯離初後邊中道法故名辯中邊。”從本論的結果上來說,它要我們離開對境界上的執著以及在修行上對修行法門的執著,最後證得中道的果位。所以,從所證果位上來說,名爲《辯中邊論》。

   “此論所辯是深密義,非諸尋思所行處故。”這是解釋《辯中邊論》的五個特點。第一是深密義。這一部論所辯的道理是深奧的,秘密的,《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說勝義甚深最甚深,通達最難通達。當然,真正證到這種中道實相不是思惟分別所能認識的對象。所以,《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說到勝義谛相時,說勝義不是尋思,也不是思惟所能通達的。

   “是堅實義,能摧他辯非彼伏故。”第二堅實義。堅實就是堅固,猶如金剛一樣,應該叫作”金剛般若辯中邊論“。堅固到什麼程度呢?能夠摧毀世界上的一切邪論,任何一種理論、思想都是反駁不倒的,任何一種言論都不能把佛法中所建立的真理反駁倒。

   “是廣大義,能辯利樂自他事故。”第叁廣大義。本論能夠告訴我們利樂自己和利樂一切有情衆生的事情都在其中。它要讓我們自己和世間上的一切衆生都離苦得樂。這是《辯中邊論》的第叁個特點。

   “是一切義,普能決了叁乘法故。”第四一切義。本論包含了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沒有離開《辯中邊論》。我們可以用《辯中邊論》去理解一切佛法。所以普能決了叁乘法故。這是第四個特點。

   “又能除滅諸不吉祥,永斷煩惱所知障故。”第五個特點,能夠除滅不吉祥。因爲有煩惱,有我執、法執,所以才有不吉祥。通過對真理的認識,破除我執和法執,可以斷除煩惱,同樣也可以滅除不吉祥。因爲它能永斷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緣故。

   我辯此論諸功德,鹹持普施群生類。

   令獲勝生增福慧,疾證廣大叁菩提。

   這個頌是世親菩薩撰寫的。首句是贊頌彌勒菩薩造《辯中邊論》的功德;二句是說,要把造論的所有功德拿來布施給一切一切的衆生;叁句的意思是令一切衆生獲得非常好的福德智慧。最後一句說,有了福德智慧之後,要用最快的速度證得廣大的無上菩提,也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