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中边论探究▪P47

  ..续本文上一页 所以,“由唯识智无境智生”。认识到唯识所现道理。那么,以往所认为的,在认识之外有一种实在的境界,这种认识,不会产生了。平常人所认为:一切境界都是在认识之外,而且它是实在的。这是不对的。假如学习唯识之后,意识到一切都是唯识所现,都是人们的认识所变现出来的。所以说无境智生。没有实在境界,这种认识就产生了。所谓心外无境。唯识所要说明的就是心外无境。有人说,心外无境,那么,你说泰山在你的心外还是在你的心内?泰山也在你的心内吗?(众笑。──其实是识所变现的。)请问,泰山是什么时候变现出来的?在你没有出生之前,它存在不存在?如果它存在的话,又怎么可以说是你变现出来的呢?完了!

   假如这样跟别人讲唯识,肯定不堪一击!肯定狼狈不堪(众笑)!你应该告诉他们,我所认识的泰山,没有离开我的认识。你所认识的泰山,没有离开你的认识。他所认识的泰山,没有离开他的认识。是不是这样?想一想,看看有没有人想得出来,把我驳倒。谁要驳倒我,有奖!奖《佛光大辞典》一部。《佛光大辞典》是目前汉语系里佛教大辞典中编得最好的一部辞典,这是将来研究教理必备的一套工具书。

   认识到唯识的道理之后,就会认识到离识以外,实在的外境是没有的。当认识到境界空了之后,再反过来,又要进一步认识到,所谓唯识的这种认识,也是空的。因为,心和境,它们是相待而有的。所以说,“境既非有识亦是无”。境是非有的,识也是空的。境是空的,识也是空的。

   所以,修学佛法,即唯识的修行,就是要把妄识所构建起来的生命系统,彻底地把它推毁,把它粉碎。所谓的开悟,开智慧,有的人开悟时还会听到一种响声,“咣”的一声,开悟了(众笑)!这声音无比地大。有一种人修“心中心密法”,它通过打坐、结手印、诵咒语,一坐必需坐两个钟头。据说,大概只要坐上一千坐,就有爆炸的可能,就能打开。打开什么呢?打开生命的宝藏,也就是开悟的意思。通过打坐,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爆炸的现象,所谓爆竹就是粉碎妄识构建的生命系统。

   《指月录》中记载了一位叫香严的祖师。他曾经侍候过马祖,精通教理,一天到晚在文字堆里钻研来钻研去,很多时间我们一样,结果一直没有办法开悟。后来,他一气之下,再也不研究教理了,跑到一个山沟里去住茅棚,一天到晚开始参禅、耕地、种田、扫地、锄草。有一天在锄草的时候,他捡了一块瓦片,顺手扔出去,瓦片掉在地上,发出一声很清脆的声音,他就开悟了。还有禅宗里讲的某祖师,因为听到破竹的声音,或者听到什么东西掉到地上的声音而开悟的。

   所以说,学佛修行,要把妄识系统,──其实,我们的生命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妄识的系统,由妄识构建起来的系统;还有一个是由智慧构建起来的系统。诸佛菩萨的生命系统就是由智慧建构起来的系统。修行的过程,就是把妄识构建起来的系统粉碎掉。这就是《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境界很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成就,是在“无智亦无得”的基础上成就的。以前我曾经跟你们说过,学佛很简单,把自己越修越简单,把妄识系统越修越简单,不要越搞越复杂,这就成了。这很重要。

   为什么说境空之后心也空呢?“要托所缘识方生故”。原因是识的生起,要依附所缘的境界。如果所缘的境界没有了,那识还有没有呢?识也是没有。比如说,眼识要有九缘才能生起,耳识要八缘才能生起。其中的所缘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境。如果所缘缘的境没有了,识就不能生起。

   “由斯所喻与喻同法。”用这个所喻的道理来说明能喻。用幻师的比喻来说明唯识境空心也空的道理。在中论里,也打了一个比喻。什么比喻呢?幻师幻作一只狮子,或者是幻作一只老虎也行,变出来之后,再把它吃掉。本论打了一个这样的比喻,具有现代意识的。我们变出一颗炸弹,把老虎给炸毁。所以,这样境空心也空,都没有了,同归于尽。心空境寂是智慧开发的基础。

   五、正邪边

   “分别正性分别邪性各为一边。”正和邪,正性是一边,邪性是一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性。正性就是正性离生,指的就是见道。见道,指成就智慧,证得实相,远离生死,所以叫正性离生。那么,在见道之前,都是属于邪性。见道之前,比如说,暖、顶、忍、世第一,包括在凡夫的状态中,这所有的都属于邪性的范畴。邪和正的区别,从它们的本质上来说,正性指无漏智,邪性指有漏妄识。用前面说过的话,当一个人进入见道的时候,无漏智慧的生命系统才开始运行。而在见道之前,所运行的都是属于妄识的有漏系统。所以,它是属于邪性。

   “执如实观为正为邪二种性故。”如实观在加行位。在加行位上能产生四种寻思,还有四种如实智。如实智的开发,是在忍和世第一位。如实观到底属于正性还是邪性呢?从它本身来讲,它是属于邪性的系统。但它又能引发正性,所以又有正性成分在其中。

   “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两木生火喻。谓如两木虽无火相由相钻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还烧两木。”为了离开正邪二边,把如实观定为正或者定为邪;认为如实观是正的,或者认为如实观是邪的,这都不对。这种如实智,你不可以把它定为是正,因为它属于妄识邪性的系统。你如果把它定为邪,这也不对,因为它马上就能引发正智了。正智和正性的产生,必须通过它来引发。

   这里举了一个两木生火的比喻。这个比喻非常好。两根木头生火,木头不是火。但是,木头又可以引生火。木头里没有火,但是,它可以引生火。两根木头虽然没有火,可是却能磨擦出火来。这是钻木取火。我们可以根据《中论·因缘品》来说明,非常有意思。木头里有没有火的自性?假如说有火的自性嘛,为什么它不在磨擦之前就起火呢?所以,如果说有火的自性,它应该在磨擦之前就起火。如果说没有火的自性,它怎么会产生火呢?没有的东西就不应该产生嘛!好比一粒沙不能榨出油来,一大堆沙同样不能榨出油来。同样的,一根木头不能起火,两根木头也不应该钻出火来。如果有火的话,它应该早就有火。这是中论的思想。

   火燃起之后,然后再把木头也烧毁。就象如实观的这种智慧,它虽然不是属于正性离生。但是,一旦通过如实观引发了正性离生的无漏智慧之后,反过来又能把如实观的这种妄识彻底地打破和粉碎掉。这道理是一样的。

   “此如实观亦复如是,虽无圣道正性之相而能发生正性圣慧,如是正性圣慧生已复能除遣此如实观,由斯所喻与喻同法,然如实观虽无正性相,顺正性故亦无邪性相。”如实观虽然没有圣道正性之相,但是能够发生正性圣慧。正性圣慧一旦引生之后,它又能除遣这种如实观。因为如实观顺着正性,能引发正性,所以不能说它是邪性。

   六、有无用边

   “分别有用分别无用各为一边,彼执圣智要先分别方能除染或全无用,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初灯喻。”有用无用,主要指圣智,无漏智慧要不要通过分别才有用。或者说分别了之后是有用还是无用?有用和无用各为一边。

   有些人执著,无漏圣智一定要先有分别之后,然后才能除去这种染污的烦恼。如果不先分别的话,就不能除去染污烦恼。前面已经讲过,当无漏圣智生起的时候,断除这些有漏的杂染,寻常是不需要用分别的。但是,有些人就执著,圣智一定要先有分别,然后才断除杂染。如果不分别的话,圣智就无用,就不能有断杂染的作用。

   为了要离开有用、无用的分别,所以说初灯喻。就象一盏灯,当灯点起之后,黑暗就消失了。灯破除黑暗要不要分别?不需要分别。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没有黑暗存在。光明出来了,黑暗自然就消失了。太阳出来了,黑夜自然也没有了。这是不需要分别的。

   七、不起及时边

   “分别不起分别时等各为一边,彼执能治毕竟不起,或执与染应等时长,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后灯喻。”

   分别不起是一边,分别时等是另一边,各为一边。前面讲的几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圣智的生起所提出的问题。现在,外人又问难,无漏圣智为什么一定要到见道时才能生起呢?它为什么不能早点生起呢?要么无漏圣智永远不能生起,要么它能长时现行,无始无终。还有,杂染也应该跟无分别智一样,它也是无始无终的,不应该断除。因为杂染本身也是无始的存在。而无漏智、无分别智也是无始地存在。《大乘起信论》中说,真如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无始真如,无始无明。既然无明是无始的,真如也是无始的,那么,无明能不能被断除?如果断除之后,将来还会不会生起?

   为了离开这两种边见,所以说后灯喻。就象灯一样,点亮之后,它才能破除黑暗,黑暗也因为灯被点亮,它自然就没有了。后灯喻是什么意思呢?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灯现在没有点起来,但是,以后可以点起来。就象智慧,现在没有开发出来,以后可以开发。还有一层意思,灯虽然没有点起来之前,是跟黑暗同时存在的。灯一旦点亮之后,黑暗就随着逃跑了。点灯的时候,黑暗是不是逃跑?黑暗有脚吗?有。黑暗跑得快得不得了。光跑得多快,黑暗就跑得多快。

  

  乙五、六、差别无差别正行

   如是已说离二边正行,差别无差别正行云何?颂曰:

   差别无差别,应知于十地,十波罗蜜多,增上等诸集。

   论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随一增上而修集者,应知说为差别正行。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罗蜜多,如是正行名无差别。

   这个颂包括两种正行,差别正行和无差别正行。这两种正行,主要说的还是关于十波罗蜜多修行中的差别和无差别。怎么样修属于差别修十波罗蜜多?怎么样修属于无差别修…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