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这是中国人当中对空研究得最好的一个人,和须菩提一样。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他也是解空第一。《肇论》由四部论组成,就是《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由其是《不真空论》对空的的道理讲得最透彻;《般若无知论》告诉我们般若是怎么回事,般若智慧就是般若中观的核心,将来研究中观的同学要好好地学一学,争取背下来。空很重要,空智是佛法的关键。
“若于法界或执杂染或执清净各为一边,本性无染非染净故。”在清净法界中,执著实在的杂染,执著实在的清净,对治杂染不对治清净,用清净去对治杂染。我们执著有实在的杂染,执著有实在的清净,这都属于边见。因为前面客无倒已经告诉我们,所谓染和净是客非主,它不是主人,它是客人,它不是法界的本来面目。因为法界的本性是没有染污的,在法界中它是平等一味离言绝待。既然是离言绝待,没有染自然也没有净。因为染和净是相待而言的。
“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广说。”为了离开染净两边的执著,所以说中道行。因为法界的清净,所以染污的三种杂染用空智观空,因为它们的本身就是空的,不是说它是实在的,然后再把它空掉。
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等为七?谓分别有分别非有各为一边,彼执实有补特伽罗以为坏灭立空性故,或于无我分别为无,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中道行,谓不为灭补特伽罗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际亦空后际亦空中际亦空乃至广说。分别所寂分别能寂各为一边,执有所断及有能断怖畏空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虚空喻。分别所怖分别从彼所生可畏各为一边,执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故,执有从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画师喻。前虚空喻为声闻说,今画师喻为菩萨说。分别所取分别能取各为一边,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幻师喻,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要托所缘识方生故,由斯所喻与喻同法。分别正性分别邪性各为一边,执如实观为正为邪二种性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两木生火喻,谓如两木虽无火相,由相钻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还烧两木。此如实观亦复如是:虽无圣道正性之相,而能发生正性圣慧,如是正性圣慧生已,复能除遣此如实观,由斯所喻与喻同法,然如实观虽无正性相,顺正性故亦无邪性相。分别有用分别无用各为一边,彼执圣智要先分别方能除染或全无用,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初灯喻。分别不起分别时等各为一边,彼执能治毕竟不起,或执与染应等时长,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后灯喻。
离二边正行,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共分为两个方面。前面的八种已经解释完了。接下来引《宝积经》的文义,从七个方面来显示中道远离二边。
“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等为七?”前面已经讲了八种二边,现在又有七种。到底是哪七种呢?
一、有非有边
“谓分别有分别非有各为一边,这是第一种,有非有边。有为一边,非有为一边。所以,有和无称为二边。有无二边会产生常和断的结果。也就是在有边会产生常见,在无边会产生断见。先说有边。“彼所执实有补特伽罗以为坏灭立空性故。”这是有边。有一些人,对佛法所讲的空性道理不能正确地认识。他认为,首先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补特伽罗──也就是有情,然后把有情消除之后,也就空了,就是空性。这是一种常见,因为他执著有实在的补特伽罗。“或于无我分别为无。”还有一种人,他听到佛法说无我的道理之后,他就以为什么也没有,有情、假我这一切都不存在。这很容易产生断见的结果。
“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中道行,谓不为灭补特伽罗方立空性。”为了离开实有和非有的两边,所以说中道行。中道行就是中道。这里告诉我们,所谓空性的建立,并不是把实有的补特伽罗灭掉之后,然后才建立空性。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际亦空,后际亦空,中际亦空,乃至广说。”空性,它是一切法的本性,它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一切法的本性是空性。这种思想跟中观的无自性空的思想非常相似。这种空性,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切法,不管在任何一个时空里,它的本性永远都是空的。
二、能所寂边
“分别所寂分别能寂各为一边,执有所断及有能断怖畏空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虚空喻。”寂是寂灭。能够使烦恼寂灭的智慧,这就是能寂。所寂指所寂灭的对象,比如涅槃。智慧就是能寂,智慧能够使烦恼和痛苦寂灭,证得所寂的涅槃。
说到寂灭,有的人就害怕了。他以为学佛修行,了脱生死,生死烦恼寂灭,灭掉之后,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什么都没有了,是不是进入一种断灭?因为这样就产生执著,认为有所断及有能断怖畏空故。因为认为有一个实体被寂灭掉,被智慧给断除,由此产生一种耽心,耽心自己落入空见。如果意识到生死本来就是寂灭的,生死寂灭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生死本来就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把生死执著得非常实在,告诉你要把生死解脱掉,你就会觉得生死很可怕。这实在的生死解脱了,以后再也没有生死。没有生死,这个生命还能不能延续?你就会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能够认识到,生死烦恼本来就是寂灭,本来是空,本性是空,那么,现在说到生死的寂灭,乃至将来修行寂灭生死,寂灭烦恼,你就不会害怕会落入空见,也不会害怕空。
“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虚空喻。”为了离开能寂和所寂的二边之见,所以说虚空的譬喻。虚空本来就是空的,并不是云彩去了它才空。其实,云彩即使在的时候,它们也是空的。同样的,在生死海中,烦恼、生死虽然存在,但是,这个生死和烦恼,它们的当下是空的,不会因为有生死、有烦恼就不空了。
三、怖畏边
“分别所怖分别从彼所生可畏各为一边,执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故,执有从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画师喻。前虚空喻为声闻说今画师喻为菩萨说。”
什么叫分别所怖呢?怖和下面的畏都是害怕的意思。怖畏就是害怕。怖和畏好象是两边,其实还是一边,是一边的两种状态。怖指所怖的对象,畏指能畏,对某种境界产生恐怖和害怕的心理。执著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畏。因为执著实在有这些色等六尘境界,因为把六尘境界看得太实在了,所以面对生死的流转充满着恐惧和怖畏。比如说声闻人,因为他们把生死看得非常实在,所以他们就“观三界如火宅,视生死如冤家”。害怕的原因是因为把它看得太实在了。如果把它看得如梦幻泡影,那你还会害怕吗?
另一方面,是面对这种境界──实在的物质现象所产生的恐怖。进一步,还执著痛苦,把痛苦看得太实在,所以执著“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对恐怖的六尘境界所产生的种种痛苦,产生一种强烈的畏惧心理。之所以害怕生死,因为生死太痛苦了。这个世界上的人,很多人活得很痛苦,活得很累。现在这个社会,找工作赚钱越来越不容易。竞争性很强,竞争力太强,生存不容易。没有钱的人想要生存很痛苦,想要过好日子,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使是有钱的人,也搞得身心憔悴,烦恼很多,活得很痛苦。
为了远离恐惧和怖畏两边,学佛的人在修行中因为对六尘境界以及对生死现象的恐怖所产生的害怕,所以就说画师喻。生死如画,画是虚假的,它不是真实的东西,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说是这么说,做起来不容易。
“前虚空喻为声闻说今画师喻为菩萨说。”这里有两个比喻。前面所说的虚空喻和现在所说的画师喻。虚空喻是对声闻人说的,画师喻是对菩萨说的。因为声闻人容易堕入断见,容易沉空去寂,所以对他们说虚空喻。菩萨容易对生死产生怖畏,这就使他在发心上产生一种退失。为了使他们的发心不会退失,所以就为他们说画师喻。
四、所能取边
“分别所取分别能取各为一边,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幻师喻,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要托所缘识方生故,由斯所喻与喻同法。”
这是二取──能取和所取。能取是能认识的见分;所取是所认识的相分。能取是一边,所取是一边。你们(听众)是一边,我(法师)是一边。你们这么多人一边,我一个人一边(众笑)。我是能取,你们是所取。其实,我看到的你们,不是真正的你们。知道吗?我看到的是我的相分,你们是我的相分。你们是我“变”出来的(众笑),是不是?我也是你们“变”出来的。你以为我占了你们的便宜吗(众大笑)?学了这么长时间的唯识,懂不懂这个道理?你们是我的相分,你们是我所缘的,你们属于我的疏所缘缘。这是唯识的道理。所缘缘有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我所缘到的是亲不是疏。亲所缘缘是我自己变现的。所以,我看到的你们,属于我自己的。而你们呢?你们作为我的疏所缘缘,疏所缘缘是我的增上缘。然后,以你们这个疏所缘缘作为增上缘的情况下,我才变现出一个我自己的亲所缘缘。明白了没有?下一次你们回去,回去告诉师父,你们都是我“变”的(众大笑),师父一听,当心给你一巴掌(众笑)。
为了离开这二边,所以说幻师喻。我们不要把能所对立起来。能取和所取,其实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识的自证分所变现的见分和相分,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你一定要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所取和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取,这能取和所取绝对是对立的。这不对。为了离开这二边,所以说幻师喻。能取和所取就象幻师、魔术师,他能变出很多的东西。《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中讲得非常清楚,举的是幻师喻。幻师在街道上变现了很多飞机、导弹,还有卫星、原子弹之类的,结果把联合国吓坏了。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幻师变出来的。既然是变出来的,它就没有离开能变的识。
…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