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都属于杂染,这就叫生杂染。《三昧水忏》这个忏本内容很好,文字也很漂亮、优美。它从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三个方面展开说明忏悔的道理。先忏悔烦恼杂染,再忏悔业杂染,最后忏生杂染。所以,经常读一读《三昧水忏》很好。古代大德制订了许多忏法,最早的时候,它是作为一种修行的前方便。天台宗祖师们写的忏法很多。其实,每一种修行法门,比如说要专修,要打坐等等,首先要有一种忏悔的心。当通过一定时间的忏悔之后,然后再去修,就不容易碰上魔障。否则,修行就容易碰上许多魔障。所以,修行之前先要忏悔。密宗的修行先要磕十万大头做为资粮,忏悔之后再修,这样才能顺利。否则一修行,问题就来了,不是身体不好,就是外缘的干扰等等,魔障就来了。
“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嗔痴相,三后有愿。”烦恼杂染又包括三种内容。一诸见。这是六种根本烦恼中的恶见,或者叫不正见,它包括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和见取见五种。在家人爱深,出家人见重。修学佛法要摆脱这两种东西,一种是爱,另一种是见。这两种东西很烦恼。当然,出家人除了见以外还有爱,摆脱爱也是不容易的。爱要是能断得了,生死问题也差不多解决了。所以,出家人要关系简单,感情淡薄,不要自找麻烦。所以爱比见还麻烦,很多修行人不一定有见,但一定有爱。当然,有些人的见还是有的,但有很多人的见还没有形成。比如说你们现在还是学生,你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很自信,还不可能有很顽固的成见,是不是这样?如果学佛法有一定体会了,这个时候才能有见。当然,不一定是学佛的出家人,每一种外道,每种宗教,世间的各种学问,各种哲学等,都有见。诸见就象原始森林一样,万树林立。走到里边,就没有方向了。所以学习佛法,树立正见非常重要,正见一树立起来,讲起佛法来,你可能就不会不分是非了。邪见的本身属于烦恼,而且属于重要的烦恼,属于痴和无明的表现。
二贪嗔痴相。主要指烦恼本身。最根本的烦恼是贪、嗔、痴的烦恼。这三种烦恼在佛教中叫做三不善法。世界上一切杀盗淫妄的根源就是贪嗔痴。人们说毒品对人的伤害,其实烦恼就是毒品,烦恼毒害人的生命。所以这三种烦恼就叫三毒。人生有烦恼,佛法在世间,它的存在才有价值,如果烦恼没有了,也就不需要佛法了。
人的痛苦,除了肉体上的痛苦,物质上的痛苦以外,还有精神上的痛苦。身体上的痛苦往往是个别的,短暂的。可精神上的痛苦相当普遍。因为身体上的痛苦,除非是生病了,或是受到一些意外的皮肉之伤,才会意识到身体上的痛苦。这种痛苦是短暂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老是生病。但是,来自精神的痛苦却是相当普遍,而且从时间上说也比较持久。就象在座的每位同学,身体上的痛苦应该不会很多,平常身体健康还是很重要的。除了身体的痛苦以外,还有精神上的痛苦。出家了,想过得快乐一点也不容易,有时心里比在家人还烦,披上袈裟事更多。有句话说,“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结果成了:空门几许伤心事,不向红尘何处销?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比动物要活得痛苦。这是为什么?因为动物仅仅有身体上的痛苦,思想也很简单,来自精神上的痛苦对于它们来说几乎是零,很少很少。一个三五岁的小孩,他的精神痛苦比成人少得多,而动物的智力比小孩的智力还要差得多,所以,可以想象动物精神上的痛苦基本上是没有的。而人呢?精神上很痛苦,无穷无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肉体上的痛苦简单,而精神上的痛苦则很复杂。人的自虐的现象,这是因为精神上的痛苦太重了,心灵承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内心的痛苦转移到肉体上,让肉体来分担心灵上的痛苦,所以才有自虐的现象。所以,自虐的本身也是为了开心而不是为了痛苦。从身苦和心苦上来分析,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比动物活得还痛苦。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说人身难得呢?动物虽然有快乐,但是动物的快乐是低级的,是纯感性的,是欲望的,欲望得到满足了就是快乐,欲望得不到渲泻就很痛苦。而人呢?如果通过改造,加深修养之后,思想境界提高了,这个时候所得到的快乐就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高级快乐。这种快乐比之于动物的快乐,不知要高出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它所带来的快乐性、稳定性,不可言喻。当然,就快乐本身而言,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出家人所要追求的快乐是高级的快乐,要放弃的是低级的快乐。从修道的角度来说,人更重要,因为人有思想,有智慧,思想是成就智慧的基础。而动物呢?没有思想。没有思想所以就愚痴,它不可能有智慧。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三是后有愿。其实这是指后有爱。是有情对生命未来的一种执著。在生命中,这种爱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留恋过去,是爱的表现。贪著现在,这也是爱的表现。对未来的渴望和延续,让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愿力能够延续下去,这也是爱的表现。人类为什么要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因就是这后有爱,就是渴望让自己的生命通过儿女把它延续下去,希望自己死后生命能够延续,不希望它断灭,这样就能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否则,一想到活生生的人马上就要死了,进到阴森森漆黑黑,又潮又湿的坟墓里,然后很多虫子直往尸体上爬,尸体腐烂,很可怕。其实那和你根本就没有关系,死了之后尸体就不再是你了,你怎么还想着那尸体还是你呢?后有愿就是烦恼。
“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这三种烦恼用三种智慧来对治。空智对治诸见。我们的见很多,对这种种错误的知见,要修空观,空观的意义是为了空去众生的邪见,空掉实有的见,空掉实有的执著。《中论》里说:“大圣说诸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空是为了破除有的执著,有执破除了但也不可以安住在空见上。空能使人放松。因为执著,执著就会紧张,紧张之后就会不安、焦虑、恐怖、颠倒、梦想等等,怎么办?就要观空,观四大皆空。
无相智能对治贪嗔痴相。无相是没有体相。贪嗔痴的存在,它们没有体相,它们不是真实的、固定的、不变的,通过修行可以消除掉。
无愿智对治后有愿。后有愿就是后有爱。用无愿的智慧对治对未来的贪恋。那么这就可以对治有情众生对未来生命的贪恋和执著。
“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所谓业杂染包括自己所作的善业和恶业。善业指有漏的善业,无漏的善业不在此范围之内。不作智能对治这种杂染。不作就是不干。不作恶业,也不作有漏的善业这样的一种智慧。因为有漏的善也是人天福报,是人天有漏之因。
“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生杂染也有三种。第一种是后有生。未来生命出现的最初的一刹那,叫后有生。或者是指投生的最初一刹那也是正确的。也就是阿赖耶识去住胎、投生。我现在正在整理一本书,叫做《生死与轮回》,其中有一部分讲生命的转递,生命的几个转折,其中有个过程就叫做生有,关于生的问题讲得很多。第二种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从投胎之后的第一念生起之后,后面生起之念,就叫生已心心所念念起。第三种后有相续。指未来生命的相续。
“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针对前面所说的三种生杂染,现在用三种智慧对治它们。无生智对治后有生。生就是无生,为什么生就是无生呢?“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是不是?无生就是因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中论》很有意思嘛!但要把它学得有滋有味那很不容易。如果学不出味道来你会觉得很生硬。
无起智对治生已心心所念念起。无起智就是对治心念的生起。心念不再生起就是不起,生就是不生,来就是不来,去就是不去,不来不去。我到这里给你们上课,来的就是不来;等一会儿下课了,我回去了,就是不去。所以,我来了没有啊?这叫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为什么说来没有来,去没有去呢?“已去无有去,未去无有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不去。”这学起来比《辩中边论》还好玩!所谓的去这种现象,离开去者、去时、去法,结果就没有去的实质了。所以要用无起智来对治。你们有没有看过我那本《心经的人生智慧》呢?在诸法真实相中有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从生灭说明不生不灭,增减的当下就是无增无减,垢净的当下就是不垢不净。不垢不净,垢净宛然;不生不灭,生灭宛然。这种思想和这里说的意思是一样的。
无自性智对治后有相续。未来生命的延续,一个生命形式,它的存在当下就是无自性的。你要用这种智慧来观照,观照一切法无自性。其实,无生智、无起智的生起,都是建立在无自性智的基础上,从无自性智去认识生灭、来去、断常。所以学习《中论》的关键就在于破除自性和自性执。要是抓不住这个核心,就甭想把中观学好。
“如是三种杂染除灭说为清净,空等智境谓空等法,三种杂染随其所应,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以上所说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三种,把它们除灭之后,所显的就是清净,生命进入清净的状态。空等境智就是空智、无相智、无愿智,这些智境,它的体就是真如。由空智所缘的境界就是真如。所以空等法就是空性,就是真如。三种杂染,它们的本性本来就是空的。
关于对空的道理认识、学习,真正要学好的话,必需看《中论》、《大智度论》、此外还有一部叫《肇论》,这几部论都非常重要。我在中国佛学院的时候就把《肇论》全部背诵下来。《肇论》是僧肇大师所著,他是罗什的得意弟子,罗什称他为秦人解空第…
《辩中边论探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