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45

  ..續本文上一頁些都屬于雜染,這就叫生雜染。《叁昧水忏》這個忏本內容很好,文字也很漂亮、優美。它從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叁個方面展開說明忏悔的道理。先忏悔煩惱雜染,再忏悔業雜染,最後忏生雜染。所以,經常讀一讀《叁昧水忏》很好。古代大德製訂了許多忏法,最早的時候,它是作爲一種修行的前方便。天臺宗祖師們寫的忏法很多。其實,每一種修行法門,比如說要專修,要打坐等等,首先要有一種忏悔的心。當通過一定時間的忏悔之後,然後再去修,就不容易碰上魔障。否則,修行就容易碰上許多魔障。所以,修行之前先要忏悔。密宗的修行先要磕十萬大頭做爲資糧,忏悔之後再修,這樣才能順利。否則一修行,問題就來了,不是身體不好,就是外緣的幹擾等等,魔障就來了。

   “煩惱雜染複有叁種,一諸見,二貪嗔癡相,叁後有願。”煩惱雜染又包括叁種內容。一諸見。這是六種根本煩惱中的惡見,或者叫不正見,它包括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和見取見五種。在家人愛深,出家人見重。修學佛法要擺脫這兩種東西,一種是愛,另一種是見。這兩種東西很煩惱。當然,出家人除了見以外還有愛,擺脫愛也是不容易的。愛要是能斷得了,生死問題也差不多解決了。所以,出家人要關系簡單,感情淡薄,不要自找麻煩。所以愛比見還麻煩,很多修行人不一定有見,但一定有愛。當然,有些人的見還是有的,但有很多人的見還沒有形成。比如說你們現在還是學生,你對自己的看法,對自己的認識,還不很自信,還不可能有很頑固的成見,是不是這樣?如果學佛法有一定體會了,這個時候才能有見。當然,不一定是學佛的出家人,每一種外道,每種宗教,世間的各種學問,各種哲學等,都有見。諸見就象原始森林一樣,萬樹林立。走到裏邊,就沒有方向了。所以學習佛法,樹立正見非常重要,正見一樹立起來,講起佛法來,你可能就不會不分是非了。邪見的本身屬于煩惱,而且屬于重要的煩惱,屬于癡和無明的表現。

   二貪嗔癡相。主要指煩惱本身。最根本的煩惱是貪、嗔、癡的煩惱。這叁種煩惱在佛教中叫做叁不善法。世界上一切殺盜淫妄的根源就是貪嗔癡。人們說毒品對人的傷害,其實煩惱就是毒品,煩惱毒害人的生命。所以這叁種煩惱就叫叁毒。人生有煩惱,佛法在世間,它的存在才有價值,如果煩惱沒有了,也就不需要佛法了。

   人的痛苦,除了肉體上的痛苦,物質上的痛苦以外,還有精神上的痛苦。身體上的痛苦往往是個別的,短暫的。可精神上的痛苦相當普遍。因爲身體上的痛苦,除非是生病了,或是受到一些意外的皮肉之傷,才會意識到身體上的痛苦。這種痛苦是短暫的,因爲一個人不可能老是生病。但是,來自精神的痛苦卻是相當普遍,而且從時間上說也比較持久。就象在座的每位同學,身體上的痛苦應該不會很多,平常身體健康還是很重要的。除了身體的痛苦以外,還有精神上的痛苦。出家了,想過得快樂一點也不容易,有時心裏比在家人還煩,披上袈裟事更多。有句話說,“人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結果成了:空門幾許傷心事,不向紅塵何處銷?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比動物要活得痛苦。這是爲什麼?因爲動物僅僅有身體上的痛苦,思想也很簡單,來自精神上的痛苦對于它們來說幾乎是零,很少很少。一個叁五歲的小孩,他的精神痛苦比成人少得多,而動物的智力比小孩的智力還要差得多,所以,可以想象動物精神上的痛苦基本上是沒有的。而人呢?精神上很痛苦,無窮無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肉體上的痛苦簡單,而精神上的痛苦則很複雜。人的自虐的現象,這是因爲精神上的痛苦太重了,心靈承受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將內心的痛苦轉移到肉體上,讓肉體來分擔心靈上的痛苦,所以才有自虐的現象。所以,自虐的本身也是爲了開心而不是爲了痛苦。從身苦和心苦上來分析,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要比動物活得還痛苦。

   既然如此,爲什麼會說人身難得呢?動物雖然有快樂,但是動物的快樂是低級的,是純感性的,是欲望的,欲望得到滿足了就是快樂,欲望得不到渲瀉就很痛苦。而人呢?如果通過改造,加深修養之後,思想境界提高了,這個時候所得到的快樂就是一種精神享受,一種高級快樂。這種快樂比之于動物的快樂,不知要高出幾百倍甚至幾千倍。它所帶來的快樂性、穩定性,不可言喻。當然,就快樂本身而言,也有低級和高級之分。出家人所要追求的快樂是高級的快樂,要放棄的是低級的快樂。從修道的角度來說,人更重要,因爲人有思想,有智慧,思想是成就智慧的基礎。而動物呢?沒有思想。沒有思想所以就愚癡,它不可能有智慧。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叁是後有願。其實這是指後有愛。是有情對生命未來的一種執著。在生命中,這種愛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留戀過去,是愛的表現。貪著現在,這也是愛的表現。對未來的渴望和延續,讓自己的生命,讓自己的願力能夠延續下去,這也是愛的表現。人類爲什麼要傳宗接代?“不孝有叁,無後爲大。”原因就是這後有愛,就是渴望讓自己的生命通過兒女把它延續下去,希望自己死後生命能夠延續,不希望它斷滅,這樣就能避免死亡帶來的恐懼。否則,一想到活生生的人馬上就要死了,進到陰森森漆黑黑,又潮又濕的墳墓裏,然後很多蟲子直往屍體上爬,屍體腐爛,很可怕。其實那和你根本就沒有關系,死了之後屍體就不再是你了,你怎麼還想著那屍體還是你呢?後有願就是煩惱。

   “此能對治謂無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這叁種煩惱用叁種智慧來對治。空智對治諸見。我們的見很多,對這種種錯誤的知見,要修空觀,空觀的意義是爲了空去衆生的邪見,空掉實有的見,空掉實有的執著。《中論》裏說:“大聖說諸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空是爲了破除有的執著,有執破除了但也不可以安住在空見上。空能使人放松。因爲執著,執著就會緊張,緊張之後就會不安、焦慮、恐怖、顛倒、夢想等等,怎麼辦?就要觀空,觀四大皆空。

   無相智能對治貪嗔癡相。無相是沒有體相。貪嗔癡的存在,它們沒有體相,它們不是真實的、固定的、不變的,通過修行可以消除掉。

   無願智對治後有願。後有願就是後有愛。用無願的智慧對治對未來的貪戀。那麼這就可以對治有情衆生對未來生命的貪戀和執著。

   “業雜染謂所作善惡業,此能對治謂不作智。”所謂業雜染包括自己所作的善業和惡業。善業指有漏的善業,無漏的善業不在此範圍之內。不作智能對治這種雜染。不作就是不幹。不作惡業,也不作有漏的善業這樣的一種智慧。因爲有漏的善也是人天福報,是人天有漏之因。

   “生雜染有叁種,一後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叁後有相續。”生雜染也有叁種。第一種是後有生。未來生命出現的最初的一刹那,叫後有生。或者是指投生的最初一刹那也是正確的。也就是阿賴耶識去住胎、投生。我現在正在整理一本書,叫做《生死與輪回》,其中有一部分講生命的轉遞,生命的幾個轉折,其中有個過程就叫做生有,關于生的問題講得很多。第二種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從投胎之後的第一念生起之後,後面生起之念,就叫生已心心所念念起。第叁種後有相續。指未來生命的相續。

   “此能對治謂無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針對前面所說的叁種生雜染,現在用叁種智慧對治它們。無生智對治後有生。生就是無生,爲什麼生就是無生呢?“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是不是?無生就是因爲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中論》很有意思嘛!但要把它學得有滋有味那很不容易。如果學不出味道來你會覺得很生硬。

   無起智對治生已心心所念念起。無起智就是對治心念的生起。心念不再生起就是不起,生就是不生,來就是不來,去就是不去,不來不去。我到這裏給你們上課,來的就是不來;等一會兒下課了,我回去了,就是不去。所以,我來了沒有啊?這叫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爲什麼說來沒有來,去沒有去呢?“已去無有去,未去無有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不去。”這學起來比《辯中邊論》還好玩!所謂的去這種現象,離開去者、去時、去法,結果就沒有去的實質了。所以要用無起智來對治。你們有沒有看過我那本《心經的人生智慧》呢?在諸法真實相中有講“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從生滅說明不生不滅,增減的當下就是無增無減,垢淨的當下就是不垢不淨。不垢不淨,垢淨宛然;不生不滅,生滅宛然。這種思想和這裏說的意思是一樣的。

   無自性智對治後有相續。未來生命的延續,一個生命形式,它的存在當下就是無自性的。你要用這種智慧來觀照,觀照一切法無自性。其實,無生智、無起智的生起,都是建立在無自性智的基礎上,從無自性智去認識生滅、來去、斷常。所以學習《中論》的關鍵就在于破除自性和自性執。要是抓不住這個核心,就甭想把中觀學好。

   “如是叁種雜染除滅說爲清淨,空等智境謂空等法,叁種雜染隨其所應,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來性無染故。”以上所說的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叁種,把它們除滅之後,所顯的就是清淨,生命進入清淨的狀態。空等境智就是空智、無相智、無願智,這些智境,它的體就是真如。由空智所緣的境界就是真如。所以空等法就是空性,就是真如。叁種雜染,它們的本性本來就是空的。

   關于對空的道理認識、學習,真正要學好的話,必需看《中論》、《大智度論》、此外還有一部叫《肇論》,這幾部論都非常重要。我在中國佛學院的時候就把《肇論》全部背誦下來。《肇論》是僧肇大師所著,他是羅什的得意弟子,羅什稱他爲秦人解空第…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