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探究▪P46

  ..續本文上一頁一。這是中國人當中對空研究得最好的一個人,和須菩提一樣。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他也是解空第一。《肇論》由四部論組成,就是《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由其是《不真空論》對空的的道理講得最透徹;《般若無知論》告訴我們般若是怎麼回事,般若智慧就是般若中觀的核心,將來研究中觀的同學要好好地學一學,爭取背下來。空很重要,空智是佛法的關鍵。

   “若于法界或執雜染或執清淨各爲一邊,本性無染非染淨故。”在清淨法界中,執著實在的雜染,執著實在的清淨,對治雜染不對治清淨,用清淨去對治雜染。我們執著有實在的雜染,執著有實在的清淨,這都屬于邊見。因爲前面客無倒已經告訴我們,所謂染和淨是客非主,它不是主人,它是客人,它不是法界的本來面目。因爲法界的本性是沒有染汙的,在法界中它是平等一味離言絕待。既然是離言絕待,沒有染自然也沒有淨。因爲染和淨是相待而言的。

   “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廣說。”爲了離開染淨兩邊的執著,所以說中道行。因爲法界的清淨,所以染汙的叁種雜染用空智觀空,因爲它們的本身就是空的,不是說它是實在的,然後再把它空掉。

   複有七種分別二邊。何等爲七?謂分別有分別非有各爲一邊,彼執實有補特伽羅以爲壞滅立空性故,或于無我分別爲無,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中道行,謂不爲滅補特伽羅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際亦空後際亦空中際亦空乃至廣說。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爲一邊,執有所斷及有能斷怖畏空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虛空喻。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爲一邊,執有遍計所執色等可生怖故,執有從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畫師喻。前虛空喻爲聲聞說,今畫師喻爲菩薩說。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爲一邊,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幻師喻,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複舍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要托所緣識方生故,由斯所喻與喻同法。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爲一邊,執如實觀爲正爲邪二種性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兩木生火喻,謂如兩木雖無火相,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還燒兩木。此如實觀亦複如是:雖無聖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正性聖慧,如是正性聖慧生已,複能除遣此如實觀,由斯所喻與喻同法,然如實觀雖無正性相,順正性故亦無邪性相。分別有用分別無用各爲一邊,彼執聖智要先分別方能除染或全無用,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初燈喻。分別不起分別時等各爲一邊,彼執能治畢竟不起,或執與染應等時長,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後燈喻。

   離二邊正行,這一部分的內容一共分爲兩個方面。前面的八種已經解釋完了。接下來引《寶積經》的文義,從七個方面來顯示中道遠離二邊。

   “複有七種分別二邊。何等爲七?”前面已經講了八種二邊,現在又有七種。到底是哪七種呢?

   一、有非有邊

   “謂分別有分別非有各爲一邊,這是第一種,有非有邊。有爲一邊,非有爲一邊。所以,有和無稱爲二邊。有無二邊會産生常和斷的結果。也就是在有邊會産生常見,在無邊會産生斷見。先說有邊。“彼所執實有補特伽羅以爲壞滅立空性故。”這是有邊。有一些人,對佛法所講的空性道理不能正確地認識。他認爲,首先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補特伽羅──也就是有情,然後把有情消除之後,也就空了,就是空性。這是一種常見,因爲他執著有實在的補特伽羅。“或于無我分別爲無。”還有一種人,他聽到佛法說無我的道理之後,他就以爲什麼也沒有,有情、假我這一切都不存在。這很容易産生斷見的結果。

   “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中道行,謂不爲滅補特伽羅方立空性。”爲了離開實有和非有的兩邊,所以說中道行。中道行就是中道。這裏告訴我們,所謂空性的建立,並不是把實有的補特伽羅滅掉之後,然後才建立空性。這是怎麼回事呢?“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際亦空,後際亦空,中際亦空,乃至廣說。”空性,它是一切法的本性,它的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樣子。一切法的本性是空性。這種思想跟中觀的無自性空的思想非常相似。這種空性,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切法,不管在任何一個時空裏,它的本性永遠都是空的。

   二、能所寂邊

   “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爲一邊,執有所斷及有能斷怖畏空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虛空喻。”寂是寂滅。能夠使煩惱寂滅的智慧,這就是能寂。所寂指所寂滅的對象,比如涅槃。智慧就是能寂,智慧能夠使煩惱和痛苦寂滅,證得所寂的涅槃。

   說到寂滅,有的人就害怕了。他以爲學佛修行,了脫生死,生死煩惱寂滅,滅掉之後,那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什麼都沒有了,是不是進入一種斷滅?因爲這樣就産生執著,認爲有所斷及有能斷怖畏空故。因爲認爲有一個實體被寂滅掉,被智慧給斷除,由此産生一種耽心,耽心自己落入空見。如果意識到生死本來就是寂滅的,生死寂滅了,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生死本來就是沒有自性的。如果把生死執著得非常實在,告訴你要把生死解脫掉,你就會覺得生死很可怕。這實在的生死解脫了,以後再也沒有生死。沒有生死,這個生命還能不能延續?你就會考慮這個問題。如果能夠認識到,生死煩惱本來就是寂滅,本來是空,本性是空,那麼,現在說到生死的寂滅,乃至將來修行寂滅生死,寂滅煩惱,你就不會害怕會落入空見,也不會害怕空。

   “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虛空喻。”爲了離開能寂和所寂的二邊之見,所以說虛空的譬喻。虛空本來就是空的,並不是雲彩去了它才空。其實,雲彩即使在的時候,它們也是空的。同樣的,在生死海中,煩惱、生死雖然存在,但是,這個生死和煩惱,它們的當下是空的,不會因爲有生死、有煩惱就不空了。

   叁、怖畏邊

   “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爲一邊,執有遍計所執色等可生怖故,執有從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畫師喻。前虛空喻爲聲聞說今畫師喻爲菩薩說。”

   什麼叫分別所怖呢?怖和下面的畏都是害怕的意思。怖畏就是害怕。怖和畏好象是兩邊,其實還是一邊,是一邊的兩種狀態。怖指所怖的對象,畏指能畏,對某種境界産生恐怖和害怕的心理。執著有遍計所執色等可生怖畏。因爲執著實在有這些色等六塵境界,因爲把六塵境界看得太實在了,所以面對生死的流轉充滿著恐懼和怖畏。比如說聲聞人,因爲他們把生死看得非常實在,所以他們就“觀叁界如火宅,視生死如冤家”。害怕的原因是因爲把它看得太實在了。如果把它看得如夢幻泡影,那你還會害怕嗎?

   另一方面,是面對這種境界──實在的物質現象所産生的恐怖。進一步,還執著痛苦,把痛苦看得太實在,所以執著“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對恐怖的六塵境界所産生的種種痛苦,産生一種強烈的畏懼心理。之所以害怕生死,因爲生死太痛苦了。這個世界上的人,很多人活得很痛苦,活得很累。現在這個社會,找工作賺錢越來越不容易。競爭性很強,競爭力太強,生存不容易。沒有錢的人想要生存很痛苦,想要過好日子,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即使是有錢的人,也搞得身心憔悴,煩惱很多,活得很痛苦。

   爲了遠離恐懼和怖畏兩邊,學佛的人在修行中因爲對六塵境界以及對生死現象的恐怖所産生的害怕,所以就說畫師喻。生死如畫,畫是虛假的,它不是真實的東西,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沒有什麼好害怕的。說是這麼說,做起來不容易。

   “前虛空喻爲聲聞說今畫師喻爲菩薩說。”這裏有兩個比喻。前面所說的虛空喻和現在所說的畫師喻。虛空喻是對聲聞人說的,畫師喻是對菩薩說的。因爲聲聞人容易墮入斷見,容易沈空去寂,所以對他們說虛空喻。菩薩容易對生死産生怖畏,這就使他在發心上産生一種退失。爲了使他們的發心不會退失,所以就爲他們說畫師喻。

   四、所能取邊

   “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爲一邊,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幻師喻,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複舍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要托所緣識方生故,由斯所喻與喻同法。”

   這是二取──能取和所取。能取是能認識的見分;所取是所認識的相分。能取是一邊,所取是一邊。你們(聽衆)是一邊,我(法師)是一邊。你們這麼多人一邊,我一個人一邊(衆笑)。我是能取,你們是所取。其實,我看到的你們,不是真正的你們。知道嗎?我看到的是我的相分,你們是我的相分。你們是我“變”出來的(衆笑),是不是?我也是你們“變”出來的。你以爲我占了你們的便宜嗎(衆大笑)?學了這麼長時間的唯識,懂不懂這個道理?你們是我的相分,你們是我所緣的,你們屬于我的疏所緣緣。這是唯識的道理。所緣緣有親所緣緣和疏所緣緣。我所緣到的是親不是疏。親所緣緣是我自己變現的。所以,我看到的你們,屬于我自己的。而你們呢?你們作爲我的疏所緣緣,疏所緣緣是我的增上緣。然後,以你們這個疏所緣緣作爲增上緣的情況下,我才變現出一個我自己的親所緣緣。明白了沒有?下一次你們回去,回去告訴師父,你們都是我“變”的(衆大笑),師父一聽,當心給你一巴掌(衆笑)。

   爲了離開這二邊,所以說幻師喻。我們不要把能所對立起來。能取和所取,其實不是兩個東西,它們是識的自證分所變現的見分和相分,都是自己變現出來的。你一定要說,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所取和一個實實在在的能取,這能取和所取絕對是對立的。這不對。爲了離開這二邊,所以說幻師喻。能取和所取就象幻師、魔術師,他能變出很多的東西。《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中講得非常清楚,舉的是幻師喻。幻師在街道上變現了很多飛機、導彈,還有衛星、原子彈之類的,結果把聯合國嚇壞了。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幻師變出來的。既然是變出來的,它就沒有離開能變的識。

  …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