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所以,“由唯識智無境智生”。認識到唯識所現道理。那麼,以往所認爲的,在認識之外有一種實在的境界,這種認識,不會産生了。平常人所認爲:一切境界都是在認識之外,而且它是實在的。這是不對的。假如學習唯識之後,意識到一切都是唯識所現,都是人們的認識所變現出來的。所以說無境智生。沒有實在境界,這種認識就産生了。所謂心外無境。唯識所要說明的就是心外無境。有人說,心外無境,那麼,你說泰山在你的心外還是在你的心內?泰山也在你的心內嗎?(衆笑。──其實是識所變現的。)請問,泰山是什麼時候變現出來的?在你沒有出生之前,它存在不存在?如果它存在的話,又怎麼可以說是你變現出來的呢?完了!
假如這樣跟別人講唯識,肯定不堪一擊!肯定狼狽不堪(衆笑)!你應該告訴他們,我所認識的泰山,沒有離開我的認識。你所認識的泰山,沒有離開你的認識。他所認識的泰山,沒有離開他的認識。是不是這樣?想一想,看看有沒有人想得出來,把我駁倒。誰要駁倒我,有獎!獎《佛光大辭典》一部。《佛光大辭典》是目前漢語系裏佛教大辭典中編得最好的一部辭典,這是將來研究教理必備的一套工具書。
認識到唯識的道理之後,就會認識到離識以外,實在的外境是沒有的。當認識到境界空了之後,再反過來,又要進一步認識到,所謂唯識的這種認識,也是空的。因爲,心和境,它們是相待而有的。所以說,“境既非有識亦是無”。境是非有的,識也是空的。境是空的,識也是空的。
所以,修學佛法,即唯識的修行,就是要把妄識所構建起來的生命系統,徹底地把它推毀,把它粉碎。所謂的開悟,開智慧,有的人開悟時還會聽到一種響聲,“咣”的一聲,開悟了(衆笑)!這聲音無比地大。有一種人修“心中心密法”,它通過打坐、結手印、誦咒語,一坐必需坐兩個鍾頭。據說,大概只要坐上一千坐,就有爆炸的可能,就能打開。打開什麼呢?打開生命的寶藏,也就是開悟的意思。通過打坐,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爆炸的現象,所謂爆竹就是粉碎妄識構建的生命系統。
《指月錄》中記載了一位叫香嚴的祖師。他曾經侍候過馬祖,精通教理,一天到晚在文字堆裏鑽研來鑽研去,很多時間我們一樣,結果一直沒有辦法開悟。後來,他一氣之下,再也不研究教理了,跑到一個山溝裏去住茅棚,一天到晚開始參禅、耕地、種田、掃地、鋤草。有一天在鋤草的時候,他撿了一塊瓦片,順手扔出去,瓦片掉在地上,發出一聲很清脆的聲音,他就開悟了。還有禅宗裏講的某祖師,因爲聽到破竹的聲音,或者聽到什麼東西掉到地上的聲音而開悟的。
所以說,學佛修行,要把妄識系統,──其實,我們的生命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妄識的系統,由妄識構建起來的系統;還有一個是由智慧構建起來的系統。諸佛菩薩的生命系統就是由智慧建構起來的系統。修行的過程,就是把妄識構建起來的系統粉碎掉。這就是《心經》所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種境界很高。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成就,是在“無智亦無得”的基礎上成就的。以前我曾經跟你們說過,學佛很簡單,把自己越修越簡單,把妄識系統越修越簡單,不要越搞越複雜,這就成了。這很重要。
爲什麼說境空之後心也空呢?“要托所緣識方生故”。原因是識的生起,要依附所緣的境界。如果所緣的境界沒有了,那識還有沒有呢?識也是沒有。比如說,眼識要有九緣才能生起,耳識要八緣才能生起。其中的所緣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境。如果所緣緣的境沒有了,識就不能生起。
“由斯所喻與喻同法。”用這個所喻的道理來說明能喻。用幻師的比喻來說明唯識境空心也空的道理。在中論裏,也打了一個比喻。什麼比喻呢?幻師幻作一只獅子,或者是幻作一只老虎也行,變出來之後,再把它吃掉。本論打了一個這樣的比喻,具有現代意識的。我們變出一顆炸彈,把老虎給炸毀。所以,這樣境空心也空,都沒有了,同歸于盡。心空境寂是智慧開發的基礎。
五、正邪邊
“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爲一邊。”正和邪,正性是一邊,邪性是一邊。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正性。正性就是正性離生,指的就是見道。見道,指成就智慧,證得實相,遠離生死,所以叫正性離生。那麼,在見道之前,都是屬于邪性。見道之前,比如說,暖、頂、忍、世第一,包括在凡夫的狀態中,這所有的都屬于邪性的範疇。邪和正的區別,從它們的本質上來說,正性指無漏智,邪性指有漏妄識。用前面說過的話,當一個人進入見道的時候,無漏智慧的生命系統才開始運行。而在見道之前,所運行的都是屬于妄識的有漏系統。所以,它是屬于邪性。
“執如實觀爲正爲邪二種性故。”如實觀在加行位。在加行位上能産生四種尋思,還有四種如實智。如實智的開發,是在忍和世第一位。如實觀到底屬于正性還是邪性呢?從它本身來講,它是屬于邪性的系統。但它又能引發正性,所以又有正性成分在其中。
“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兩木生火喻。謂如兩木雖無火相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還燒兩木。”爲了離開正邪二邊,把如實觀定爲正或者定爲邪;認爲如實觀是正的,或者認爲如實觀是邪的,這都不對。這種如實智,你不可以把它定爲是正,因爲它屬于妄識邪性的系統。你如果把它定爲邪,這也不對,因爲它馬上就能引發正智了。正智和正性的産生,必須通過它來引發。
這裏舉了一個兩木生火的比喻。這個比喻非常好。兩根木頭生火,木頭不是火。但是,木頭又可以引生火。木頭裏沒有火,但是,它可以引生火。兩根木頭雖然沒有火,可是卻能磨擦出火來。這是鑽木取火。我們可以根據《中論·因緣品》來說明,非常有意思。木頭裏有沒有火的自性?假如說有火的自性嘛,爲什麼它不在磨擦之前就起火呢?所以,如果說有火的自性,它應該在磨擦之前就起火。如果說沒有火的自性,它怎麼會産生火呢?沒有的東西就不應該産生嘛!好比一粒沙不能榨出油來,一大堆沙同樣不能榨出油來。同樣的,一根木頭不能起火,兩根木頭也不應該鑽出火來。如果有火的話,它應該早就有火。這是中論的思想。
火燃起之後,然後再把木頭也燒毀。就象如實觀的這種智慧,它雖然不是屬于正性離生。但是,一旦通過如實觀引發了正性離生的無漏智慧之後,反過來又能把如實觀的這種妄識徹底地打破和粉碎掉。這道理是一樣的。
“此如實觀亦複如是,雖無聖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正性聖慧,如是正性聖慧生已複能除遣此如實觀,由斯所喻與喻同法,然如實觀雖無正性相,順正性故亦無邪性相。”如實觀雖然沒有聖道正性之相,但是能夠發生正性聖慧。正性聖慧一旦引生之後,它又能除遣這種如實觀。因爲如實觀順著正性,能引發正性,所以不能說它是邪性。
六、有無用邊
“分別有用分別無用各爲一邊,彼執聖智要先分別方能除染或全無用,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初燈喻。”有用無用,主要指聖智,無漏智慧要不要通過分別才有用。或者說分別了之後是有用還是無用?有用和無用各爲一邊。
有些人執著,無漏聖智一定要先有分別之後,然後才能除去這種染汙的煩惱。如果不先分別的話,就不能除去染汙煩惱。前面已經講過,當無漏聖智生起的時候,斷除這些有漏的雜染,尋常是不需要用分別的。但是,有些人就執著,聖智一定要先有分別,然後才斷除雜染。如果不分別的話,聖智就無用,就不能有斷雜染的作用。
爲了要離開有用、無用的分別,所以說初燈喻。就象一盞燈,當燈點起之後,黑暗就消失了。燈破除黑暗要不要分別?不需要分別。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沒有黑暗存在。光明出來了,黑暗自然就消失了。太陽出來了,黑夜自然也沒有了。這是不需要分別的。
七、不起及時邊
“分別不起分別時等各爲一邊,彼執能治畢竟不起,或執與染應等時長,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後燈喻。”
分別不起是一邊,分別時等是另一邊,各爲一邊。前面講的幾個問題主要是針對聖智的生起所提出的問題。現在,外人又問難,無漏聖智爲什麼一定要到見道時才能生起呢?它爲什麼不能早點生起呢?要麼無漏聖智永遠不能生起,要麼它能長時現行,無始無終。還有,雜染也應該跟無分別智一樣,它也是無始無終的,不應該斷除。因爲雜染本身也是無始的存在。而無漏智、無分別智也是無始地存在。《大乘起信論》中說,真如是無始的,無明也是無始的,無始真如,無始無明。既然無明是無始的,真如也是無始的,那麼,無明能不能被斷除?如果斷除之後,將來還會不會生起?
爲了離開這兩種邊見,所以說後燈喻。就象燈一樣,點亮之後,它才能破除黑暗,黑暗也因爲燈被點亮,它自然就沒有了。後燈喻是什麼意思呢?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燈現在沒有點起來,但是,以後可以點起來。就象智慧,現在沒有開發出來,以後可以開發。還有一層意思,燈雖然沒有點起來之前,是跟黑暗同時存在的。燈一旦點亮之後,黑暗就隨著逃跑了。點燈的時候,黑暗是不是逃跑?黑暗有腳嗎?有。黑暗跑得快得不得了。光跑得多快,黑暗就跑得多快。
乙五、六、差別無差別正行
如是已說離二邊正行,差別無差別正行雲何?頌曰:
差別無差別,應知于十地,十波羅蜜多,增上等諸集。
論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隨一增上而修集者,應知說爲差別正行。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羅蜜多,如是正行名無差別。
這個頌包括兩種正行,差別正行和無差別正行。這兩種正行,主要說的還是關于十波羅蜜多修行中的差別和無差別。怎麼樣修屬于差別修十波羅蜜多?怎麼樣修屬于無差別修…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