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绪言

  徐徐加速行,不久即可达

  ——密勒日马大师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发展自心的实修手册,以使我们能把第一部分所讲的付诸实施。内容中含有一系列的实修法,能助修者之心入于慈悲、成熟的境地。有些实修法所对治的问题是苦、烦恼和怨敌,也就是我们通常都宁愿避而不谈之事。然而,我们若学习如何面对它们,便渐能与苦恼对抗,予以适当处理。

  自出生以来,我们已养成许多自讨苦吃的坏习惯。环境让我们相信坚强自我的价值,让我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满足自我上。在学校里,我们学习如何应对进退,学习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父母和社会决定我们的持身之道,使得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与其一致。

  我们早年接受的训练,大都有用,经由正确的分析,我们会逐渐看清自己应保留其中的哪些部分,以及哪些是不需要的。我们会认出养成坏习惯的原因,而有机会改正在身、语、意上自幼即犯之过。认真看待这些教训,可使我们再教育自己,让自己发展出更大的悲心、更深的解悟。这样一来,我们生活的价值与用处便会增加。

  西方社会紧张的生活步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特殊的困难。我们没有时间充分消化事物,没有办法保持适当距离以做到旁观者清。我们过于关心自身之事,并且搁置问题,不在问题发生时立即处理。

  面对痛苦或困难是不好受的事,但我们不应老想躲着它们。企图一直享受,会产生很多痛苦,因为那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过分耽于任何乐事,都会引起痛苦。例如,爱吃的人一有好吃的东西就忍不住要吃,对他来说,吃已变成一种病态。我们也须克服另一极端,不要老是企图躲避或排斥事物,心想:“我不要做这个”、“这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的事”,或“我不要跟那个人在一起”。我们当前致力的目标,是不落过分享受与过分排斥二边,而把真正的均衡带入我们的生活。

  对处境的顺逆反应过度的性向,会给我们自己和与我们有关的人带来痛苦。因此,我们需要修心,以便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心中都能保持平衡与稳定。这如有训练害怕枪炮声的马,让它慢慢熟悉这类的声音,它便不会闻声惊慌了。同样地,如果在修行禅观时,我们一再对抗瞋怒与痛苦,那么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能在生活当中面对它们、处理它们。

  藉着这些实修法,我们还可以为自己争取空间,让自己更能了解困境,甚至就在困境发生之际,即知如何因应。例如,我们常受制于烦恼,而修“彩光观”,便有助于我们学习对烦恼的因应之道。

  修“友敌观”,有助于我们摆脱划分友敌的成见。与我们为敌的,常能做我们最好的老师,教我们如何发展耐心与悲心;而所谓的朋友,则会由于令我们心生恋着,及对我们过分占有,以致妨碍了我们内在的发展。

  本书所提供的次第修心法,可被视为一种疗法。我们也许觉得现在谈“治疗”似乎有些奇怪,但它确属寻常。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起治疗作用;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选的颜色、发的声音,都能像药一样个具有疗效。当我们丧失了自己本然、本具的人性时,刻意“治疗”是必须的。由于读了太多的书,受了太多的教育,我们可能会与自己的生活、朋友和身体脱节。治疗的对象并不限于病人,我们也不必为关心治疗而感到羞耻。治疗能帮助我们每一个人过更均衡、更有用的生活。

  对我们来说,禅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广义的禅修可以包括任何一种憩息。从这个观点来看,人、畜无不修禅,但通常并不自知,因而也就不知如何发展禅修了。

  辛勤工作之后,身累口渴,坐下来喝杯茶,轻松自在,我们可以视此为“治疗”或“禅修”。不过,若我们整天闲坐,勉强喝茶,一杯接一杯,喝上二十杯,那可就既无益又不轻松,甚至还会有害了。

  今日的西方人,由于身体太闲了,以致精神很苦闷。他们没有劳动体力的必要,从而劳力之事愈来愈少,优心之事却愈来愈多。整天觉得自己需要治疗,需要跟着人类求取身心平衡的天性定,这种感觉可以改善我们的经验与状况。正确了解禅观及修行禅观——时时刻刻了知自己的一切所做、所说、所感、所思——会给我们带来深远的利益。

  在运用这些实修法的时候,我们应认清一切无常,没有哪一本书能够满足所有读者个人变来变去的多种需要,这是书的有限之处。不过,这些实修法确能色勒出一条合乎常理之道的轮廓,让修者之心更趋成熟,让修者学得如何克服困难。每当我们想获得某项有价值的成就时,都可能好事多磨。有时我们会闹情绪,一连几天不想修,甚至完全放弃修行。强迫自己去做什么,虽不可取,但我们必须锻炼自心:不该将这种锻炼视为丧失自由,而应把它看作有助于我们挣脱烦恼控制的一种方法。如是锻炼,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自在。

  有时,当我们想要运用疗法或修行禅观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心情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企图让自己松驰下来的努力,都只会增加我们的不安、失望或其他当时支配着我们的不良心情。此际,做些身体活动,对我们可能更有所助益,如轻快散步、整理花园,或做些该做而没做的家事。以自然切实的态度与自己合作而不脱离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聪明的做法是,依序修行整个系列的实修法,把一法修好再修下一法。如是去做,就不会出问题。每次修行的经验,将随着修行的进展而改进,每一步骤皆有效用。要想十足获益,应知各个步骤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即如手、臂、腿、头、驱干等合起来构成完整之身一般。诸实修法中,没有一法可仅因个人的好恶而予以省略,只修自己喜欢的几项是不能得到全部的利益的。

  你在实修上所用的时间与精力,不会白费。无论多忙,我们都能找到修行所需的时间——只要我们真想去找。一旦了知实修的可贵,我们自会抽空儿去修,就像晨跑的人抽空儿去跑一样。酒徒总有时间去酒馆,我们也不难抽出时间修心。“付出越多,成就越大”,并非过激之论。不过,修一点总比不修强。就算只读实修法教,也有一些价值,或许我们会因而了解实修之义,终于走上实修之路。

  在实修诸法的过程当中,如果有顺、有不顺,不必担忧。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不抱着非有什么成就不可的念头,就没问题。遭遇困难,切勿灰心,而应想办法克服。然若对自己或修行起了强烈的反应,那就先休息一两天再继续修;过分勉强自己,弊多于利。最好是在心情较为轻松时再去尝试,倘若觉得其他修法太难,则可求助开始即修的三法——“松驰”、“感觉”、“开放”。

  实修时如果万念纷飞,我们不该为此忧虑,而应在发觉自己的精神涣散时,立即放松心情,重回观修的焦点。如有必要,可休息一会儿,或做松驰的活动,然后再修。律已太严或太松的问题,要靠自己去发现。我们应采取中道。

  实修法中有很多是以金光球为观想的对象。就此而言,此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形象,亦可显出我们已克服心中之不善而达到慈悲一切、完全觉醒的具体表徵。如果观想球会引起任何宗教上、理智上的反应,或任何不安时,我们不妨改观显现慈悲的佛或基督,或任何具有以上品行之人。

  本书所提供的观修法,其目的不在获得什么特殊成就,而只是要帮助我们面对每日生活中所发的各种情况。只要看看自己怎样处理这些情况,即可衡量出自己在修行上的进展如何。我们若觉得面对困境一事渐趋容易,那就表示修得好。不过,在作法上要有耐心,不求速效,了知克服根深柢固的我执习气很难。这要提醒我们,我们所做的不是仅为自己、仅为目前,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了我们的未来诸世。不管走得多慢,我们可以自信的是;我们走的方向正确。

  在所有实修法中,学习如何放松自己,无论有何感觉,一律接受,这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松驰的心情是产生成熟与稳定的良好基础。

  倘若在耐心修行之后,仍不能善于面对自己与日常情况的话,那就不妨寻求良师的指导或团体的协助。不过,明智的作法是在信任某一机构或导师之前,先调查清楚;写信给三味耶林的阿康仁波切亦可。

  对某些人来说,有很多发生的困难是可以用“追本溯源”的方法来解决的。这种做法是尽量从容的深刻、仔细反省自己的一生,以便能面对记忆,看出当前与过去经验的连带关系。此修法中有十八个月是用来翻查自己的人生经验,理出头绪,先从现在追溯到一岁,然后从现在追溯到出生后的第七天,如是反覆为之。接下来是探究自己从投胎到出生这段时间的生活,那时似乎对出生有着向往或排斥的念头。不过,在此疗法中,有七十五周是用来了解自己从出生迄今的生活,只有一周是用来了解自己在出生之前和出生当中的生活,所以我们不能说这是更生之法。此法的价值在于看出我们要如何在过去的影响之下创造未来。换言之,出生一事不是什么大事,它更像一种与过去恶习告别的仪式。

  关于此点,有句要言:“因解悟而起悲心。”非悲心的对象包括自他。此一修法过程当中,特别困难的部分,是所谓的澄清咎责(《追本溯源》小册),修者多跳过这部分,不想修它。本实修法是当回忆过去令你发怒时所要修的。在你发过怒、骂过人之后,你要尽力设身处地从那让你生气之人的观点来看问题,模枋其人在当时之所为。一旦你了解那个人当时的情形如何,你的怒气自然会消散,你的痛苦也就没了,于是你内心起了和解之念,而你也不必再背负怨恨的重担了。

  另一曾以《伏虎》的实修法帮助过某些人的治疗课程是“与五大全作”。五大——地、水、火、风、空——非常重要。此法之妙,还妙在简单。你可以把你内在这情形跟外界的情形连在一起——你内在的失衡即是自然律的失衡,因其与自然界的失衡有关。目前大家都很注意“绿色”问题,但我们内在的生态若失去平衡,我们也会增加污染——我们本身毕竟是此五大所合成的。

  依序修完了全部的实修法,我们即可运用其中任何一法,若所有之法来克服自…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绪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