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加速行,不久即可達
——密勒日馬大師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發展自心的實修手冊,以使我們能把第一部分所講的付諸實施。內容中含有一系列的實修法,能助修者之心入于慈悲、成熟的境地。有些實修法所對治的問題是苦、煩惱和怨敵,也就是我們通常都甯願避而不談之事。然而,我們若學習如何面對它們,便漸能與苦惱對抗,予以適當處理。
自出生以來,我們已養成許多自討苦吃的壞習慣。環境讓我們相信堅強自我的價值,讓我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滿足自我上。在學校裏,我們學習如何應對進退,學習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父母和社會決定我們的持身之道,使得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與其一致。
我們早年接受的訓練,大都有用,經由正確的分析,我們會逐漸看清自己應保留其中的哪些部分,以及哪些是不需要的。我們會認出養成壞習慣的原因,而有機會改正在身、語、意上自幼即犯之過。認真看待這些教訓,可使我們再教育自己,讓自己發展出更大的悲心、更深的解悟。這樣一來,我們生活的價值與用處便會增加。
西方社會緊張的生活步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特殊的困難。我們沒有時間充分消化事物,沒有辦法保持適當距離以做到旁觀者清。我們過于關心自身之事,並且擱置問題,不在問題發生時立即處理。
面對痛苦或困難是不好受的事,但我們不應老想躲著它們。企圖一直享受,會産生很多痛苦,因爲那是不可能達成的目標;過分耽于任何樂事,都會引起痛苦。例如,愛吃的人一有好吃的東西就忍不住要吃,對他來說,吃已變成一種病態。我們也須克服另一極端,不要老是企圖躲避或排斥事物,心想:“我不要做這個”、“這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的事”,或“我不要跟那個人在一起”。我們當前致力的目標,是不落過分享受與過分排斥二邊,而把真正的均衡帶入我們的生活。
對處境的順逆反應過度的性向,會給我們自己和與我們有關的人帶來痛苦。因此,我們需要修心,以便不管外在環境如何,心中都能保持平衡與穩定。這如有訓練害怕槍炮聲的馬,讓它慢慢熟悉這類的聲音,它便不會聞聲驚慌了。同樣地,如果在修行禅觀時,我們一再對抗瞋怒與痛苦,那麼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能在生活當中面對它們、處理它們。
藉著這些實修法,我們還可以爲自己爭取空間,讓自己更能了解困境,甚至就在困境發生之際,即知如何因應。例如,我們常受製于煩惱,而修“彩光觀”,便有助于我們學習對煩惱的因應之道。
修“友敵觀”,有助于我們擺脫劃分友敵的成見。與我們爲敵的,常能做我們最好的老師,教我們如何發展耐心與悲心;而所謂的朋友,則會由于令我們心生戀著,及對我們過分占有,以致妨礙了我們內在的發展。
本書所提供的次第修心法,可被視爲一種療法。我們也許覺得現在談“治療”似乎有些奇怪,但它確屬尋常。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起治療作用;我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選的顔色、發的聲音,都能像藥一樣個具有療效。當我們喪失了自己本然、本具的人性時,刻意“治療”是必須的。由于讀了太多的書,受了太多的教育,我們可能會與自己的生活、朋友和身體脫節。治療的對象並不限于病人,我們也不必爲關心治療而感到羞恥。治療能幫助我們每一個人過更均衡、更有用的生活。
對我們來說,禅修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廣義的禅修可以包括任何一種憩息。從這個觀點來看,人、畜無不修禅,但通常並不自知,因而也就不知如何發展禅修了。
辛勤工作之後,身累口渴,坐下來喝杯茶,輕松自在,我們可以視此爲“治療”或“禅修”。不過,若我們整天閑坐,勉強喝茶,一杯接一杯,喝上二十杯,那可就既無益又不輕松,甚至還會有害了。
今日的西方人,由于身體太閑了,以致精神很苦悶。他們沒有勞動體力的必要,從而勞力之事愈來愈少,優心之事卻愈來愈多。整天覺得自己需要治療,需要跟著人類求取身心平衡的天性定,這種感覺可以改善我們的經驗與狀況。正確了解禅觀及修行禅觀——時時刻刻了知自己的一切所做、所說、所感、所思——會給我們帶來深遠的利益。
在運用這些實修法的時候,我們應認清一切無常,沒有哪一本書能夠滿足所有讀者個人變來變去的多種需要,這是書的有限之處。不過,這些實修法確能色勒出一條合乎常理之道的輪廓,讓修者之心更趨成熟,讓修者學得如何克服困難。每當我們想獲得某項有價值的成就時,都可能好事多磨。有時我們會鬧情緒,一連幾天不想修,甚至完全放棄修行。強迫自己去做什麼,雖不可取,但我們必須鍛煉自心:不該將這種鍛煉視爲喪失自由,而應把它看作有助于我們掙脫煩惱控製的一種方法。如是鍛煉,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自在。
有時,當我們想要運用療法或修行禅觀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心情不安。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企圖讓自己松馳下來的努力,都只會增加我們的不安、失望或其他當時支配著我們的不良心情。此際,做些身體活動,對我們可能更有所助益,如輕快散步、整理花園,或做些該做而沒做的家事。以自然切實的態度與自己合作而不脫離常識,是非常重要的。
聰明的做法是,依序修行整個系列的實修法,把一法修好再修下一法。如是去做,就不會出問題。每次修行的經驗,將隨著修行的進展而改進,每一步驟皆有效用。要想十足獲益,應知各個步驟合起來是一個整體,即如手、臂、腿、頭、驅幹等合起來構成完整之身一般。諸實修法中,沒有一法可僅因個人的好惡而予以省略,只修自己喜歡的幾項是不能得到全部的利益的。
你在實修上所用的時間與精力,不會白費。無論多忙,我們都能找到修行所需的時間——只要我們真想去找。一旦了知實修的可貴,我們自會抽空兒去修,就像晨跑的人抽空兒去跑一樣。酒徒總有時間去酒館,我們也不難抽出時間修心。“付出越多,成就越大”,並非過激之論。不過,修一點總比不修強。就算只讀實修法教,也有一些價值,或許我們會因而了解實修之義,終于走上實修之路。
在實修諸法的過程當中,如果有順、有不順,不必擔憂。只要我們盡力去做,不抱著非有什麼成就不可的念頭,就沒問題。遭遇困難,切勿灰心,而應想辦法克服。然若對自己或修行起了強烈的反應,那就先休息一兩天再繼續修;過分勉強自己,弊多于利。最好是在心情較爲輕松時再去嘗試,倘若覺得其他修法太難,則可求助開始即修的叁法——“松馳”、“感覺”、“開放”。
實修時如果萬念紛飛,我們不該爲此憂慮,而應在發覺自己的精神渙散時,立即放松心情,重回觀修的焦點。如有必要,可休息一會兒,或做松馳的活動,然後再修。律已太嚴或太松的問題,要靠自己去發現。我們應采取中道。
實修法中有很多是以金光球爲觀想的對象。就此而言,此球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形象,亦可顯出我們已克服心中之不善而達到慈悲一切、完全覺醒的具體表徵。如果觀想球會引起任何宗教上、理智上的反應,或任何不安時,我們不妨改觀顯現慈悲的佛或基督,或任何具有以上品行之人。
本書所提供的觀修法,其目的不在獲得什麼特殊成就,而只是要幫助我們面對每日生活中所發的各種情況。只要看看自己怎樣處理這些情況,即可衡量出自己在修行上的進展如何。我們若覺得面對困境一事漸趨容易,那就表示修得好。不過,在作法上要有耐心,不求速效,了知克服根深柢固的我執習氣很難。這要提醒我們,我們所做的不是僅爲自己、僅爲目前,而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爲了我們的未來諸世。不管走得多慢,我們可以自信的是;我們走的方向正確。
在所有實修法中,學習如何放松自己,無論有何感覺,一律接受,這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松馳的心情是産生成熟與穩定的良好基礎。
倘若在耐心修行之後,仍不能善于面對自己與日常情況的話,那就不妨尋求良師的指導或團體的協助。不過,明智的作法是在信任某一機構或導師之前,先調查清楚;寫信給叁味耶林的阿康仁波切亦可。
對某些人來說,有很多發生的困難是可以用“追本溯源”的方法來解決的。這種做法是盡量從容的深刻、仔細反省自己的一生,以便能面對記憶,看出當前與過去經驗的連帶關系。此修法中有十八個月是用來翻查自己的人生經驗,理出頭緒,先從現在追溯到一歲,然後從現在追溯到出生後的第七天,如是反覆爲之。接下來是探究自己從投胎到出生這段時間的生活,那時似乎對出生有著向往或排斥的念頭。不過,在此療法中,有七十五周是用來了解自己從出生迄今的生活,只有一周是用來了解自己在出生之前和出生當中的生活,所以我們不能說這是更生之法。此法的價值在于看出我們要如何在過去的影響之下創造未來。換言之,出生一事不是什麼大事,它更像一種與過去惡習告別的儀式。
關于此點,有句要言:“因解悟而起悲心。”非悲心的對象包括自他。此一修法過程當中,特別困難的部分,是所謂的澄清咎責(《追本溯源》小冊),修者多跳過這部分,不想修它。本實修法是當回憶過去令你發怒時所要修的。在你發過怒、罵過人之後,你要盡力設身處地從那讓你生氣之人的觀點來看問題,模枋其人在當時之所爲。一旦你了解那個人當時的情形如何,你的怒氣自然會消散,你的痛苦也就沒了,于是你內心起了和解之念,而你也不必再背負怨恨的重擔了。
另一曾以《伏虎》的實修法幫助過某些人的治療課程是“與五大全作”。五大——地、水、火、風、空——非常重要。此法之妙,還妙在簡單。你可以把你內在這情形跟外界的情形連在一起——你內在的失衡即是自然律的失衡,因其與自然界的失衡有關。目前大家都很注意“綠色”問題,但我們內在的生態若失去平衡,我們也會增加汙染——我們本身畢竟是此五大所合成的。
依序修完了全部的實修法,我們即可運用其中任何一法,若所有之法來克服自…
《伏虎—無明煩惱對治法·實修法 緒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