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另外一种就是给从这边经过的时候,他能够听到,听得欢喜,他就会站在那边多听一会,真听懂了,他就入席坐下来,他要来听讲经。有这么多意思在里头。发下大愿,「现在当来一切众生,皆依此一乘愿海而得度脱」。此地这段文是不是有这些意思?有,都有。阿弥陀佛这一会,来参加的菩萨不但是极乐世界的,他本地的,还有他方世界。十方诸佛剎土里面的诸佛菩萨,法藏比丘的礼拜赞颂他们看到、他们听到,所以欢喜也都来参加这一会,这个意义深长。我们现在看「赞佛」: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这四句是一首,此地是七言颂,跟中国的诗很接近,没有诗那么讲究,诗讲求平仄、讲求押韵,它也有韵,但是不讲求平仄,押韵比中国诗歌要宽广得多,没那么严格,所以好懂。「此颂在《汉译》每句为五字,《魏译》为四字,唐宋两译均为七字。《吴译》缺此偈」,这是把五种原译本这段经文先交代一下。「唐宋两译义理文字均较胜,故今会本亦为七言」,多半采取唐宋两译。这是说会集这个文字、文句从哪个本子里来的,这交代清楚。因为会集跟翻译不一样,翻译可以文字自己斟酌没问题,会集一定要原来经文的文字,不可以改动它的,改动它的这就很大的忌讳,决定是原文。
「本颂首段」,这第一段、第一首。「是赞叹佛德」,佛的德行我们要知道,不知道,对他信心生不起来,愿心也生不起来。你要是真了解之后,你才会对他尊重,对他产生仰慕,而发心跟他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佛经摄受的力量非常强大,为什么今天这个世界许多人不被它摄受?这个原因是什么?讲的人没有了。讲的人为什么没有?修的人没有了,你要能讲一定要修,你不入他的境界,你讲不出味道出来。这说明现在搞形式的多,搞实质的人很少。当年我的老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他讲这个话我懂得。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重实质,形式没有关系,不要受形式的影响。要受外表形式上的影响,我们把真正东西丢掉了,那就错误了。我们要佛教真东西,然后你才懂得外表那个东西好,你才会赞美它,这一点非常重要。
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我相信也是古来祖师传的。我第一次听到是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刚刚学佛。一九九八年以后,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不到四年,新加坡的总统纳丹先生跟我非常好,我们在一起好多次,在一起吃饭聊天。我记得是第一次,第一次他没做总统,他是新加坡驻美国大使,刚刚离职回来,没多久他就被选上总统。我们坐在一起吃饭,他告诉我,他是印度人,他信印度教,他说对佛教最佩服,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当时听这个话感到很惊讶,这个话我过去只听到章嘉大师说,从来没有人说过,居然他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这人是内行,不是外行。他在新加坡做总统的时间最长,大概是三任,连到三任,最近才退下来。那个人是个好人,非常善良,很难得。所以对于佛的圣德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宣扬。
赞叹佛德,第一个是『如来微妙色端严』。「微」是细小、精妙。「妙」是好、是善、是精的意思,有这三个意思。「赞美之辞」,里头具有不可思议、无比的意思。这是说佛的报土、报身。这是法藏赞叹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他教化的这个地方这叫佛土,他自己的智慧德行是他的报身,显示在「色相不可思议,称为妙色」,称为微妙,微妙是精妙到极处,相好。相好从哪来的?是修来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一个相都是修来的。经典上甚至于告诉我们,菩萨成佛之前先用一百劫的时间修相好。为什么?相好能接引众生,人家看到你喜欢你,他就愿意跟你。学问再好、德行再好,相貌不好,人家看到你不喜欢,不愿意跟你学。所以佛一定要用相好,菩萨一定要用相好,他们懂得,摄受人心一定要相好。所以真的有时候特别去修。「色端严者,色相端正庄严」,庄严就是美好,色相端正庄严也。
「《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这是赞叹世间自在王佛,他的身体、他的色相像金山一样,他坐在那个地方,端正庄严,微妙,说不出的好处。「匿」是藏的意思、隐的意思、亡的意思,「曜」是明的意思、照的意思,这都是比喻。『一切世间无有等』,这是法藏比丘所看到的,看到佛相貌这么好,他一生从来没见过,世间的妙好跟佛比都比不上。『光明无量照十方』,「光明」是说智慧、是说的慈悲,智慧、慈悲遍照十方,加持一切众生之类。『日月火珠』,这三种都是发光的,日光、月光、火珠之光要跟佛相比,它的光明就显不出来,这『匿曜』就是光明显不出来,用这个来形容佛智慧慈悲的殊胜。批注里头首四句的意思,「如来微妙难思之色相,端正庄严;一切世间所有诸物,无有能与等比者」,没有能跟他一样的,没有比的。亦即赞佛偈当中所说的,「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今天世人知道太少了,甚至于连出家人都说不出来。
我们在学佛之前到寺庙里面去玩过,见过出家人,出家人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过这些。所以我这一生感恩,第一个是感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我跟他学哲学,这是当代的一个哲学家,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当时很讶异,我说佛教是宗教,而且是多神教,在宗教里面多神教是属于低级宗教,高等宗教只有一个神,一个真神。佛教什么都拜,就变成泛神教、多神教,那叫迷信。不知道,完全给我们一个错误的概念。老师告诉我,「你年轻,你不懂,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从来没听人讲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但把我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而且生了什么?向往的心,很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方老师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可不能放弃,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我是这样入佛门来的。我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完全相信、完全接受了,这才出家。没搞清楚,我怎么肯干这个事情!
所以我那个时候出家影响很大,很多对这个宗教不了解的人,他都感到很惊讶。我那个时候年轻有辩才,同学、同事当中看到我出家了,都直接有个感觉,佛教一定有好东西,要不然他不可能,哪有那么简单就把他说动了。所以那个一出家也度了很多人,让许许多多人对佛教是另眼相看。我对于任何一桩事情不搞清楚不会相信的。但是那个时候,前三年完全是用哲学的心态来看佛法,到后来愈来愈深入,感觉到佛法里头是有哲学,还有超过哲学的东西。方老师自己到晚年他有很大的进步,这个老人一生对于经典锲而不舍,他每天都读经。他教我的时候还是用哲学这个眼光来看待佛法。可是到晚年他变了,不但变了,他皈依了,他真的学习了。可惜走得太早了,他要是多活十年,那他对于佛法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他影响力很大。在这么多年当中,特别是近几年,我们看到许多量子力学家的研究报告,我们明白了,佛教不但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同时它也是最高的科学。科学跟哲学所有研究的结论大乘经上全有,比它讲得更清楚、讲得更明白。科学跟哲学上的难题,不能解决的,在佛经上都有,早就解决了,三千年前就解决了。方老师说的话一点都不过分。
这下面说,「佛放无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国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隐蔽不现。火者,灯火、火烛,兼指一切火光。珠者,摩尼」,佛经上讲的摩尼珠。「具足」,这是印度话,音译的,「震跢末尼」,这是印度音译过来的,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就称为摩尼。「译作珠、宝、离垢、如意,合之可意译为如意宝珠」,这用意译,我们中国人讲如意宝珠,摩尼有这个意思。「有大光明,超诸世品」,我们世间这些珍宝不能跟它比。「《会疏》曰:天下至明,无大于日月」,这是讲世间放光最明亮的是太阳,白天的太阳,晚上的月亮。「万品光耀,无过于摩尼」,摩尼宝珠。宝珠也放光,它的光明是外面光的反射,它反射的光,它有五彩、有很多颜色,看起来好看。譬如宝石、金刚钻,为什么那么尊贵?就是它这个反射光非常美,取这个意思。真正好的宝石我们没见过,被很多收藏家收藏,我们不容易看到,在一些展览会场当中我们见到一些,但是不能跟摩尼宝珠相比。经典上讲的摩尼珠我们也没见过,只看到这些文字对它的形容。说这些光明要跟佛光比统统都比下去了,佛光超过它们,在佛光之下就看不到它们,光明就没有了,这叫「匿曜」。这首偈子是赞叹佛的光明、佛的身相,从福慧两方面来赞叹,身相是福报。
佛给我们所示现的,一无所有。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没有一个住所,人家讲道场,他没有。释迦牟尼佛没有寺庙,住在山林里头、住在河边,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能让别人这样尊重他,靠什么?靠他真的德行、他的智慧,面孔放光,他的慈悲、他的德行,他所说的他全都做到了。他的身分,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位老师,职业的老师,一生就这一个行业,教学。他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从事教学工作,七十九岁圆寂,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放假、没有一天休息。他一生所教的,这些经典留在这里,内容是什么?可以包括五大类,普世的教育,教群众的,伦理、道德、因果;高深的学问,那就是科学跟哲学,五样东西都达到登峰造极。所以他是个教育家,他的身分是职业老师,是老师当中的典范。我们要搞清楚,所谓佛、菩萨、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像现在大学博士、硕士、学士,是学位的名称。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佛,你就去拿这个学位,肯定拿得到,因为你本来是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四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