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觉而不迷,梵语称萨婆若海。萨婆若海,梵语,也就是一切种智,此地的如来觉海,这才能够即世间而离世间。小乘人离世间不即世间,大乘是即世间而离世间,真正能对一切众生做出贡献。
我们再看后面这两句经文,『修行精进,无能踰者』,这都是赞叹法藏比丘,法藏比丘这种修行我们要学习、我们要跟进,「修行精进,无能踰者」。「修行者为通用之辞,自晋后转为佛教术语」,因为修行儒家也讲、道家也讲。「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修行两个字的本义在中国古时候说得很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行为里面不外乎三方面,一个是思想,思想跟见解,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造作。我们的思想错了、看法错了、想法错了要把它修正过来,我们的言语错了、我们的行为错了都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在中国古代是通用之词。古代在中国传统教育里头非常重视,因为你不修正过来,你学了没有用处;学以致用,学了之后一定要知道,你把它修正过来。修正有标准,标准的总纲领,老祖宗所传的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与这些相应的这是正确的,你要把它守住;与这些相违背的,你一定要把它修正过来,所以它有标准。这里说得很好,晋以后转变成佛门的术语,虽然是佛门术语,在社会上还是通用。不过佛门里面标准不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而是佛门里面所讲的教理行果,这大乘教上所说的,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也是依教、依理,那是标准。行必须要与教、理、果相应,这是正行;如果相违背的,那就是邪行,你就错了。
「精进者勤也」。慈恩是窥基大师,《上生经疏》里头说,「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这叫精进。佛的教很多、很广,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我们修行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就太多、太杂了。古大德把它归纳、把它归类为戒定慧,这三学。戒律这是基础、规矩,最根本的就是三皈、五戒、十善。三皈是属于理,总纲领、总原则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讲觉正净,这是总原则、总纲领。这三个字要是都做圆满了,这就叫成佛。而这是学佛的人在佛门里面接受三皈这个仪式,就是正式做一个佛的弟子,我发愿我要向佛学习,佛是我的老师,老师就把这个原则告诉你。所以佛是觉的意思。这个觉不是外面的,是自性觉,换句话说,你自性本来觉。
中国老祖宗也是这样告诉我们,像《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性本来是善的。善不是向外学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你只要把本有的善开发出来,能够保持而不丧失,那个人叫圣人,在佛法里面就叫佛陀。佛陀是印度话,跟中国人讲圣人没两样,菩萨是贤人,阿罗汉、辟支佛是君子。它是一种称呼。但是这个称呼有一定智慧德能的水平。智慧德能达到圆满,这称佛陀。人人都是佛陀,人人都可以修行到圆满,佛陀不是一个人。所以释迦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话讲的真的,一点都不错。那现在为什么不是佛?现在迷了,现在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错了。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起心动念,那是真心,真心不动,真心本觉。这一动就不觉,像水一样,一动就起了波浪,波浪叫烦恼,你那个照的作用就失掉;不动的时候照见,那就是智慧。
所以人心一定要定,心不能动,心动就坏了。身要动,身不动就坏了,身是机器,它一定要运作,它要停到那里就生锈了、就麻烦了。心不能动。现在人恰恰相反,他心动,身不动,所以搞成一身的毛病,道理在此地。佛家养生之道,身动,心不动。通常出家人运动最好的方法,拜佛。拜佛身在动,照它的规矩,五体投地,身体每个部位都运动到,但是心不动。拜佛的时候心里念佛,心不动,身动心不动,养生之道,长寿之道。这世间很多人不懂,佛门里面也很少把这个道理讲给大家听。
佛教除这个最高指导原则之外,实际落实在这修行条目当中就是五戒跟十善。五戒跟十善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做的,尤其是十善。十善不算戒律,算是一种善行,善恶的标准,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五戒是特别要求接受三皈的同学,你既然以佛为师,这五条一定要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这叫做根本戒,必须遵守;你不能遵守,这不是佛的弟子。十善里面,所以它善,它不叫戒,就跟中国人讲本性本善,这个十善是本性,一点都不错。前面三条跟五戒是一样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身三善。言语,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这个事情不能做;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这个事不能做;不恶口,恶口是说话很粗鲁,让人听到难受。所以口有四条,也就是口最容易犯过失,所以有四条。意有三条,不贪、不瞋、不痴。这十条一定要做到。佛对在家弟子要求十善,对出家的弟子要求的是《沙弥律仪》,它有十条戒,有二十四门威仪,必须要遵守。如果不能遵守,是假弟子,不是真的,你说你是佛的弟子,佛不承认你。你如果真能做到,没有受三皈依,你说你不是佛的弟子,佛承认你,你是他的弟子。为什么?你做到了。所以它就有标准的,这修行,行有标准。理要遵守,这些法一定要做到,要把它做到,要勤奋,真干。
这慈恩是窥基大师,讲的精纯,无恶无杂,这两桩事情,没有恶念、没有恶行,不但没有恶,连夹杂都没有。杂什么?太多了、太乱了,虽然它不是恶的,但是它干扰你。就是你的妄念太多,你杂事太多,心不纯不一。要纯一才好,纯一能得定。进是升进、提升,每一天要提升自己的境界。两个方面,一个是德行、一个是智慧,每天都有进步,他怎么会不快乐?佛家的升进是这个,不是升官发财,不是地位天天高、财富天天多,不是这个。佛法是讲德行跟智慧,这两样东西要不断向上提升,你会非常快乐。地位跟财富不相干,我们有这个缘分认识很多很高地位的人、国家领导人,见面他也给我诉苦;也遇到大富长者,拥有亿万财产的,不快乐,睡觉吃安眠药,告诉我,养成习惯了,不吃安眠药不能睡觉,你说糟不糟糕?人生要活得快乐,这才真正懂得人生,不一定要财富与地位,要德行、要智慧。有智慧、有德行,自然社会大众尊敬你,你生活虽然简单,很朴实,非常健康、非常快乐。学佛如果这个得不到,那佛法就传不下去了。方东美先生所说的话一点都不错,「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实在讲就被他这一句话吸引到佛门来,最高的享受我们要追求。
「又踰者,越也,过也,胜也」,就是超越的意思,超过的意思。「此二句总结上文。修行总括以上种种妙行,如是诸行悉皆精勤升进,故云修行精进。法藏比丘之德行,无人能及,故云无能踰者」。法藏比丘,前面说了三点,出家修行才德超越,这是他的禀赋,最重要的是行愿精进,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再看下面经文,「赞佛发愿」:
【往诣佛所。】
他到老师世间自在王所在之处。
【顶礼长跪。向佛合掌。】
这是礼敬。
【即以伽他赞佛。】
『伽他』,我们中国人叫偈颂,印度叫「伽他」。
【发广大愿。】
这个愿文是用偈颂说的。我们看黄念老的批注。『诣』是「往也」,就是到那个地方。『所』是「处所」,佛所在的处所。『顶礼』,「梵音那谟」,你们现在看到我们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什么意思?顶礼,就是礼拜、恭敬,它有这些意思在里头。「此译归命、稽首、顶礼」,或者直接说一个礼。「常云:顶礼佛足」,我所贵者是头顶,「彼所卑者」,佛所最卑的是两只脚,就脚下。用我的头去礼他的足,这叫最敬礼,恭敬,你看「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礼敬之极」,这是我们常讲最敬礼,叫接足礼。「伽他,旧作偈」,这个旧是唐朝以前所翻的,翻作偈。「此翻为颂」,玄奘大师以后翻伽他都翻颂。所以我们常常把它连起来叫偈颂,它是诗歌的体裁。
「颂者,赞也,歌也。采用偈颂之意有二」,为什么佛经里头偈颂这么多?它这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偈文字少,「偈文少字」,当中含义很深、很广,文字很简单,「易解易持」,特别是容易受持,因为你容易记得。第二,「偈音美妙,用之赞咏」,它可以唱的,也就是唱词,可以唱的,文字就非常之美,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三个意思,佛经里常常有重颂,前面佛所讲的这段经文,后面又有偈颂,这偈颂就是前面所讲的意思。这里头很重要的一个意思,就是佛讲经不是学校上课听众都是同时要到,佛讲经有先来后到的,后到的,佛已经讲完了,讲一半了,他前面没听到,用偈颂,把前面讲的用偈颂唱一遍,让后来的人也能听到,能听完整的意思。所以他设想得很周到。像这些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在佛经里头非常之多。
「法藏比丘到佛前礼佛赞佛」,先拜佛,拜佛以后对佛称赞,赞佛。「并发以下广大誓愿」。赞佛的意义很深,佛的大智慧、大德、大能,谁知道?佛自己谦虚,你要问他,他说我没有德行,我也没有智慧,我什么都没有,他谦虚,不肯说。这么好的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人知道不是很可惜,不能去亲近他!弟子们又不能宣扬,也不能特别去介绍,用什么方法?就用赞颂,赞叹,唱歌唱出来让大家听到,你听懂了,佛这么好,去亲近他,听不懂就算了。换句话说,这是佛门里头招进新生的一个方法,是让你自动来,绝不有一点点勉强,不劝你。劝你,人家不好意思,看你的面子来,这不是真心。一定是用赞颂的方法,让他觉悟、让他感动,真的明白了,他自然来。他真心来,他就能真学到东西。
这个礼赞、这种仪规都是接引大众的一种方便。所以佛门里头讲经,前面大座仪规差不多有四十分钟这么长,都是礼拜赞颂。这个用意,一个是等后来的人,还有没有到的,等后来的人;…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