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應,覺而不迷,梵語稱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梵語,也就是一切種智,此地的如來覺海,這才能夠即世間而離世間。小乘人離世間不即世間,大乘是即世間而離世間,真正能對一切衆生做出貢獻。

  我們再看後面這兩句經文,『修行精進,無能踰者』,這都是贊歎法藏比丘,法藏比丘這種修行我們要學習、我們要跟進,「修行精進,無能踰者」。「修行者爲通用之辭,自晉後轉爲佛教術語」,因爲修行儒家也講、道家也講。「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修行兩個字的本義在中國古時候說得很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爲,我們的行爲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行爲裏面不外乎叁方面,一個是思想,思想跟見解,第二個是言語,第叁個是造作。我們的思想錯了、看法錯了、想法錯了要把它修正過來,我們的言語錯了、我們的行爲錯了都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在中國古代是通用之詞。古代在中國傳統教育裏頭非常重視,因爲你不修正過來,你學了沒有用處;學以致用,學了之後一定要知道,你把它修正過來。修正有標准,標准的總綱領,老祖宗所傳的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與這些相應的這是正確的,你要把它守住;與這些相違背的,你一定要把它修正過來,所以它有標准。這裏說得很好,晉以後轉變成佛門的術語,雖然是佛門術語,在社會上還是通用。不過佛門裏面標准不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而是佛門裏面所講的教理行果,這大乘教上所說的,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也是依教、依理,那是標准。行必須要與教、理、果相應,這是正行;如果相違背的,那就是邪行,你就錯了。

  「精進者勤也」。慈恩是窺基大師,《上生經疏》裏頭說,「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這叫精進。佛的教很多、很廣,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都是我們修行的標准。這樣的標准就太多、太雜了。古大德把它歸納、把它歸類爲戒定慧,這叁學。戒律這是基礎、規矩,最根本的就是叁皈、五戒、十善。叁皈是屬于理,總綱領、總原則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講覺正淨,這是總原則、總綱領。這叁個字要是都做圓滿了,這就叫成佛。而這是學佛的人在佛門裏面接受叁皈這個儀式,就是正式做一個佛的弟子,我發願我要向佛學習,佛是我的老師,老師就把這個原則告訴你。所以佛是覺的意思。這個覺不是外面的,是自性覺,換句話說,你自性本來覺。

  中國老祖宗也是這樣告訴我們,像《叁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性本來是善的。善不是向外學來的,是你自性裏頭本有的,你只要把本有的善開發出來,能夠保持而不喪失,那個人叫聖人,在佛法裏面就叫佛陀。佛陀是印度話,跟中國人講聖人沒兩樣,菩薩是賢人,阿羅漢、辟支佛是君子。它是一種稱呼。但是這個稱呼有一定智慧德能的水平。智慧德能達到圓滿,這稱佛陀。人人都是佛陀,人人都可以修行到圓滿,佛陀不是一個人。所以釋迦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話講的真的,一點都不錯。那現在爲什麼不是佛?現在迷了,現在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錯了。真心裏頭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那是真心,真心不動,真心本覺。這一動就不覺,像水一樣,一動就起了波浪,波浪叫煩惱,你那個照的作用就失掉;不動的時候照見,那就是智慧。

  所以人心一定要定,心不能動,心動就壞了。身要動,身不動就壞了,身是機器,它一定要運作,它要停到那裏就生鏽了、就麻煩了。心不能動。現在人恰恰相反,他心動,身不動,所以搞成一身的毛病,道理在此地。佛家養生之道,身動,心不動。通常出家人運動最好的方法,拜佛。拜佛身在動,照它的規矩,五體投地,身體每個部位都運動到,但是心不動。拜佛的時候心裏念佛,心不動,身動心不動,養生之道,長壽之道。這世間很多人不懂,佛門裏面也很少把這個道理講給大家聽。

  佛教除這個最高指導原則之外,實際落實在這修行條目當中就是五戒跟十善。五戒跟十善是要求每個人都要做的,尤其是十善。十善不算戒律,算是一種善行,善惡的標准,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到。五戒是特別要求接受叁皈的同學,你既然以佛爲師,這五條一定要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這叫做根本戒,必須遵守;你不能遵守,這不是佛的弟子。十善裏面,所以它善,它不叫戒,就跟中國人講本性本善,這個十善是本性,一點都不錯。前面叁條跟五戒是一樣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身叁善。言語,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這個事情不能做;不绮語,绮語是花言巧語,欺騙衆生,這個事不能做;不惡口,惡口是說話很粗魯,讓人聽到難受。所以口有四條,也就是口最容易犯過失,所以有四條。意有叁條,不貪、不瞋、不癡。這十條一定要做到。佛對在家弟子要求十善,對出家的弟子要求的是《沙彌律儀》,它有十條戒,有二十四門威儀,必須要遵守。如果不能遵守,是假弟子,不是真的,你說你是佛的弟子,佛不承認你。你如果真能做到,沒有受叁皈依,你說你不是佛的弟子,佛承認你,你是他的弟子。爲什麼?你做到了。所以它就有標准的,這修行,行有標准。理要遵守,這些法一定要做到,要把它做到,要勤奮,真幹。

  這慈恩是窺基大師,講的精純,無惡無雜,這兩樁事情,沒有惡念、沒有惡行,不但沒有惡,連夾雜都沒有。雜什麼?太多了、太亂了,雖然它不是惡的,但是它幹擾你。就是你的妄念太多,你雜事太多,心不純不一。要純一才好,純一能得定。進是升進、提升,每一天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兩個方面,一個是德行、一個是智慧,每天都有進步,他怎麼會不快樂?佛家的升進是這個,不是升官發財,不是地位天天高、財富天天多,不是這個。佛法是講德行跟智慧,這兩樣東西要不斷向上提升,你會非常快樂。地位跟財富不相幹,我們有這個緣分認識很多很高地位的人、國家領導人,見面他也給我訴苦;也遇到大富長者,擁有億萬財産的,不快樂,睡覺吃安眠藥,告訴我,養成習慣了,不吃安眠藥不能睡覺,你說糟不糟糕?人生要活得快樂,這才真正懂得人生,不一定要財富與地位,要德行、要智慧。有智慧、有德行,自然社會大衆尊敬你,你生活雖然簡單,很樸實,非常健康、非常快樂。學佛如果這個得不到,那佛法就傳不下去了。方東美先生所說的話一點都不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實在講就被他這一句話吸引到佛門來,最高的享受我們要追求。

  「又踰者,越也,過也,勝也」,就是超越的意思,超過的意思。「此二句總結上文。修行總括以上種種妙行,如是諸行悉皆精勤升進,故雲修行精進。法藏比丘之德行,無人能及,故雲無能踰者」。法藏比丘,前面說了叁點,出家修行才德超越,這是他的禀賦,最重要的是行願精進,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再看下面經文,「贊佛發願」:

  【往詣佛所。】

  他到老師世間自在王所在之處。

  【頂禮長跪。向佛合掌。】

  這是禮敬。

  【即以伽他贊佛。】

  『伽他』,我們中國人叫偈頌,印度叫「伽他」。

  【發廣大願。】

  這個願文是用偈頌說的。我們看黃念老的批注。『詣』是「往也」,就是到那個地方。『所』是「處所」,佛所在的處所。『頂禮』,「梵音那谟」,你們現在看到我們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什麼意思?頂禮,就是禮拜、恭敬,它有這些意思在裏頭。「此譯歸命、稽首、頂禮」,或者直接說一個禮。「常雲:頂禮佛足」,我所貴者是頭頂,「彼所卑者」,佛所最卑的是兩只腳,就腳下。用我的頭去禮他的足,這叫最敬禮,恭敬,你看「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禮敬之極」,這是我們常講最敬禮,叫接足禮。「伽他,舊作偈」,這個舊是唐朝以前所翻的,翻作偈。「此翻爲頌」,玄奘大師以後翻伽他都翻頌。所以我們常常把它連起來叫偈頌,它是詩歌的體裁。

  「頌者,贊也,歌也。采用偈頌之意有二」,爲什麼佛經裏頭偈頌這麼多?它這有叁個意思。第一個偈文字少,「偈文少字」,當中含義很深、很廣,文字很簡單,「易解易持」,特別是容易受持,因爲你容易記得。第二,「偈音美妙,用之贊詠」,它可以唱的,也就是唱詞,可以唱的,文字就非常之美,這是第二個意思。第叁個意思,佛經裏常常有重頌,前面佛所講的這段經文,後面又有偈頌,這偈頌就是前面所講的意思。這裏頭很重要的一個意思,就是佛講經不是學校上課聽衆都是同時要到,佛講經有先來後到的,後到的,佛已經講完了,講一半了,他前面沒聽到,用偈頌,把前面講的用偈頌唱一遍,讓後來的人也能聽到,能聽完整的意思。所以他設想得很周到。像這些我們中國人沒有這個習慣,在佛經裏頭非常之多。

  「法藏比丘到佛前禮佛贊佛」,先拜佛,拜佛以後對佛稱贊,贊佛。「並發以下廣大誓願」。贊佛的意義很深,佛的大智慧、大德、大能,誰知道?佛自己謙虛,你要問他,他說我沒有德行,我也沒有智慧,我什麼都沒有,他謙虛,不肯說。這麼好的一個老師,如果沒有人知道不是很可惜,不能去親近他!弟子們又不能宣揚,也不能特別去介紹,用什麼方法?就用贊頌,贊歎,唱歌唱出來讓大家聽到,你聽懂了,佛這麼好,去親近他,聽不懂就算了。換句話說,這是佛門裏頭招進新生的一個方法,是讓你自動來,絕不有一點點勉強,不勸你。勸你,人家不好意思,看你的面子來,這不是真心。一定是用贊頌的方法,讓他覺悟、讓他感動,真的明白了,他自然來。他真心來,他就能真學到東西。

  這個禮贊、這種儀規都是接引大衆的一種方便。所以佛門裏頭講經,前面大座儀規差不多有四十分鍾這麼長,都是禮拜贊頌。這個用意,一個是等後來的人,還有沒有到的,等後來的人;…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