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四集▪P4

  ..续本文上一页能看到物质现象,如果独立的一个,你看不到。所以根本就没有独立的东西。然后我们就要知道,人与人要合群,要互相依靠,人不合群,一个人能独立生存吗?不可能。你说我在旷野里头,我吃野外的东西,那外头的东西还是不同的东西,你还是要依靠它,你没有办法不依靠外缘。所以伦理教育里头对于关系很重视,一定要懂得关系,关系让我们存在,关系让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的意义才看见了,独立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伦理讲得非常好,在全世界确实找不到。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关系。明了这个关系,把关系都处理得很好,这人才有意义、有价值、有幸福。关系一乱,社会就动乱了,人就活得很辛苦。而且关系里头有一个基本道德观念,父子就是有亲,亲爱。中国传统文化它的基本的点就是父子有亲,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这个为基础。教育的目的,如何保持这种亲爱在一生当中不会变质,这是教学第一个目标,这是教育。教育第二个目标,是这个亲爱如何发扬光大,从父子之爱,扩大到你能够爱你的家族,爱你的兄弟姐妹,爱你的长辈,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爱你这个家族。所以中国从前的家教,绝对不准小孩有自私的念头,有自私将来是家破人亡。他的心是什么?先要照顾这个家族,我生下来为什么?是为家族的。所以他要认真、要努力,对家族做出贡献。

  所以中国的社会组织是以家为单位。中国古时候家是大家庭,不是现在,现在家没有了,叫家破人亡。现在还有一点痕迹还在,但是我们现在观念一天比一天模糊。我们到中国大陆去,你去观光旅游,那个村王村,那个村是李村,从前那个村就是一家人,就是家族,一家人!至少五代同堂,不分家。每个人工作赚的钱归公,家庭,归公,自己有什么需要,从公款里头来支,平均支配。所以他只晓得有家,没有自己的观念。你看这个观念好!所以一展开,他对国家能尽忠,对社会能真正做出贡献,大公无私。从小就养成宽宏大量,没有自私的念头。中国这个族群、这个国家在历史上长治久安,它有道理在。谁的贡献?家的贡献。这种家在民国二十年前有,我都还看见过。中日战争之后没有了,一个都找不到。还有的那个家,房屋东西还在,人都没有了,人全散掉了。给我的感触,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最大的损失就是家没有了。死多少人,有多少的破坏,那都是小事,中国几千年来国家社会的基本组织被破坏掉了。能不能再复兴?我觉得不可能,这种血缘关系的家不可能,真可惜!

  所以我这个耳朵常常听到什么企业家、企业家,我就动了个念头,企业能不能把中国传统家道吸收过来,把企业来实践中国的家道?家庭有家道、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如果能够真正企业是做到了,把中国家(家族)能够在企业上再发展起来,我相信中国还有千年盛世,还有救。如果要没有了,那就得看命运,那很难讲。中国这些东西真好!这就是懂得什么?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群体。企业的老板,如果是以大家长的身分出现,所有的员工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是自己的亲人,员工的父母是我们的伯伯叔叔,员工的子弟是我们的侄儿侄女,要这样看成一家人。公司办学校,子弟学校,我不是教别的学生的,就教员工子弟。员工的父母是我们的老人,我们要养老,所以可以建安老院,不收外头人,员工的父母。这个员工在公司他就有依靠,他就放心了,全心全力为公司尽忠服务,公司把你老少全都照顾到,变成一家人,好!一个公司就是一家。

  我遇到的一些企业家,我都鼓励他们做,你的事业一定会发达。为什么?你的员工最忠心,他一心一意为你服务。胡小林是第一个,做得很成功。但是老人院跟子弟学校他还没有做,是想做。对于员工的父母、亲属有生病他照顾很周到,这个让大家非常满意,让这些员工都赞叹,这个老板真好,真慈悲,真爱护员工。纵然是做错事情离职的员工,家里有困难他都帮助。只要在公司服务过,不论时间久暂,有困难都照顾,这个很不容易。我常常提醒他,把子弟学校办起来,办一个小学,最好能够办到中学,办到初中。这九年教育跟国家教育配合,国家教育需要教些什么课程,你的学校统统有,再加上伦理道德的课程。

  教学的方法要改变,要用古老的方法,那就是「教之道,贵以专」,就是决定不用现在交叉排课的方式,这个方式有缺点。譬如小学,主要的课程,我听说有四门主要课程。主要课程一年只能学一门,不能几门交叉,就是第一个小时教语文,第二个小时教数学,语文还没有进去,还没有吸进去,又换了题目。所以小学六年毕业,只知道应付考试,实际上头脑都是迷糊的。没有从前的好,从前教学是只有一门课,让你每天想到是一样东西。当然学校里是语文为基础,要用两年的时间把六年的语文统统教完,两年教完。这两年当中,学生脑子里只有一门课,书包只有一本书,非常轻松,非常快乐!他就专学这个。第三年用一年的时间,把小学六年的数学一年学完。叫你一年当中你脑子里只有一样东西,肯定成绩好、品德好、身体好,他不胡思乱想,他脑子里就想一样东西。这是中国古老的教学方法。决定不可以说一天学两样、学三样,那还得了!只能学一样。所以教之道,贵以专,这个方法好。

  我们过去在新加坡做了个实验。现在很多佛门办佛学院,也用世间这种教学的方法,很多老师课程交叉排的,三年毕业了,一部经都不会讲。学习不专!我们办了三个月的培训班做实验,我跟李木源居士说,我们做个实验,三个月学一部经。第一届学生九个人,第二届学生将近二十个人,三个月毕业那部经个个都会讲,他们高兴得不得了,我在这里三个月学会一部经,佛学院三年一部都不会,学了好多,没有一部是精通的。这三个月的时间,九十天,让你头脑专心在一部经上,你就学会了。所以感触三个月的收获比过去三年佛学院的还要多,还要殊胜,这就是方法不一样。

  我自己学佛,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他用的方法是老方法,只可以学一部经,学两部经他就告诉你,你没有这个能力。老老实实的一部,一部你学完,他学完的标准是上台去讲。他自己坐在最后一排听,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扩音器,他坐在最后一排,要他听得见才行。他要听不见,你不及格,音声不行。他点头认为可以了,你才能学第二部。我那个时候年轻,记忆力跟理解力都不错,我学习的进步很快。我在他那里住了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学了十三部经,你们就晓得十三部经都能上台讲,老师都点头同意。好不好无所谓,没有错误。老师的标准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虽然讲得不好,你听找不出毛病,这就是好。一年三个月!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佛学院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六个学期,你看看我学了十三部,我才用六部,还有七部没用上。所以我对于佛学院感慨。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跟李老师学经教学了三十多部。大部的,我非常认真学习的《楞严经》一年,一年的时间专学这部经。这部经我也讲了多少次,讲一遍差不多要一百五十个小时到二百个小时的样子。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他们请我来讲经,就是讲《楞严》。那个时候我大概讲了七遍,所以经很熟。这是佛门的大经。

  这一次我们采取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采取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都是集大成,集批注之大成。你看他引用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的注疏,所以他这个批注是会集的,是经论、祖师大德注疏里头的精华。我去年讲了一遍,一年一千二百个小时。讲完之后我接着讲第二遍,第二遍把科放进去了。科是什么?每一段落的小标题,更清楚、更醒目。这个科是我编的,批注完全用黄念老的,预计一天讲四个小时,要讲三百天以上,一年讲一部。如果我还能活久一点,我不希望多,我能讲十部,讲十遍,留给后人做参考。我这十遍,每一遍讲得不一样,将来也要做一个会集,要做一个会集本去流通,提供给后人做参考。妙极!

  所以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怎么来的,我们就有信心,我们就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方诸佛来给他证明,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介绍。他向佛去做报告,经文分三段,第一段「具仪」,就是礼节要学。礼是社会秩序最低的界限。我们中国老祖宗说,最早是以道治天下,三皇是以道,无为而治;道失而后有德,五帝是德,以德治天下;三王是夏商周三代,德行不通了,以仁治天下,仁是爱。周朝末年,中国社会动乱大概将近五百年,就是春秋战国,仁,表面上有仁,实际上没有了,但是讲义,他有义气,以义治天下。秦始皇统一了,战国七雄,统一了其它的六国,真正统一了,还行的霸道,十五年亡国,汉取而代之。所以汉武帝就想到这个国家统一了,用什么东西来教化人民,这大家研究。诸子百家都是出现在那个时代,董仲舒建议用孔孟学说,汉武帝采纳了,这个教育政策就制定了。一直到清朝,你看这当中改朝换代有多少,教育政策没有改变,始终一贯,这个难得。到民国年间不要了,孔孟是以礼治天下,这个东西不要了,礼没有了,天下就大乱了。古人讲的话没错,「道失而后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仁失而后有义,义失而后有礼」,礼要失了,社会就乱了。古人在几千年前,跟算命一样,把它算准了。

  我们现在要恢复也要慢慢来,从哪里恢复起?先从礼恢复起,就是我们要求要有秩序,不能够乱。你看看每一个朝代,你去看历史,「礼乐志」,这都可以做参考,每个朝代的礼不一样。礼服这最明显的,穿着的服装,现在没有礼。我在台湾,有些同修家的老人过世了,这个丧礼怎么做、孝服怎么穿,国家没有规定。很多人那个孝服是什么?满清的孝服,还有什么?信了宗教,外国人的礼服,穿黑色的,没有礼了。现在的国家大概只有军队还有个礼服,有个服装,有个阶级,其它的士农工商全没有了。在中国士农工商服装不能穿错,你是哪一个行业的,走进社会就知道你的身分、地位,便于行礼。现在都乱了,现在的官员统统穿西装,那就是说我们这个礼亡了,都学外国的,都被外国人同化了,我们看到真的是难过。我们都不如那些少数民族、那些土著,他们到现在还保持他们的生活习惯。我到他们那参观,对他们佩服。他还没有把祖宗的东西忘掉,我们现在连土著都不如。所以这是第一个,你看提礼节,具仪。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

  这是行礼,我们要提倡。现在学校,在我们这个年龄上学的时候,在中学规矩还很严,老师上课,我们的班长会喊立正、敬礼,再坐下,好像现在都没有了。对老师没有恭敬心,你怎么能学到东西?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老师没有诚敬心,什么都学不到。老师也是无可奈何,感慨万千,还要教书!为什么?为生活,他就靠这一点工资、钟点费过日子。学生?学生不是来学东西的,学生要文凭的。所以老师把考试的题目都预先告诉大家,每个人分数都很好,皆大欢喜,双方目的都达到了,真东西没有。教育搞成这个样子。

  我说的是六十年前,台湾。因为我跟我的老师学哲学,方东美先生,我年轻对这一门东西很喜欢,爱好,我想到学校旁听他的课。所以他告诉我,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先生无可奈何的,要过生活,要拿这一点薪水、钟点费,学生混文凭,所以老师上课也就不认真。学生不想真学,何必认真去教?他告诉我,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到这个话,老师拒绝了,心里很难过,我真想学一点东西。所以老师特别开恩,我意想不到,叫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给我上两个钟点的课。我的哲学是在他家里学的,是单独教的,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论,最后有个单元佛经哲学。我们才认识佛教里头有学问在,原来以为佛教是宗教,碰也不想碰它,这把我们错误观念纠正过来,这里头有大学问。不是遇到他,我们这一生与佛无缘;认识他,把我整个一生改变了。所以我们对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我的课堂,我的摄影棚,老师的遗像都挂在我对面,每一堂课就如同老师在我面前看到我做报告。感恩!这个可不能忘记。这一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老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不能不感恩!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四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