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看到物質現象,如果獨立的一個,你看不到。所以根本就沒有獨立的東西。然後我們就要知道,人與人要合群,要互相依靠,人不合群,一個人能獨立生存嗎?不可能。你說我在曠野裏頭,我吃野外的東西,那外頭的東西還是不同的東西,你還是要依靠它,你沒有辦法不依靠外緣。所以倫理教育裏頭對于關系很重視,一定要懂得關系,關系讓我們存在,關系讓我們生存在這個世間的意義才看見了,獨立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倫理講得非常好,在全世界確實找不到。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關系。明了這個關系,把關系都處理得很好,這人才有意義、有價值、有幸福。關系一亂,社會就動亂了,人就活得很辛苦。而且關系裏頭有一個基本道德觀念,父子就是有親,親愛。中國傳統文化它的基本的點就是父子有親,中國古代的教育是以這個爲基礎。教育的目的,如何保持這種親愛在一生當中不會變質,這是教學第一個目標,這是教育。教育第二個目標,是這個親愛如何發揚光大,從父子之愛,擴大到你能夠愛你的家族,愛你的兄弟姐妹,愛你的長輩,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愛你這個家族。所以中國從前的家教,絕對不准小孩有自私的念頭,有自私將來是家破人亡。他的心是什麼?先要照顧這個家族,我生下來爲什麼?是爲家族的。所以他要認真、要努力,對家族做出貢獻。
所以中國的社會組織是以家爲單位。中國古時候家是大家庭,不是現在,現在家沒有了,叫家破人亡。現在還有一點痕迹還在,但是我們現在觀念一天比一天模糊。我們到中國大陸去,你去觀光旅遊,那個村王村,那個村是李村,從前那個村就是一家人,就是家族,一家人!至少五代同堂,不分家。每個人工作賺的錢歸公,家庭,歸公,自己有什麼需要,從公款裏頭來支,平均支配。所以他只曉得有家,沒有自己的觀念。你看這個觀念好!所以一展開,他對國家能盡忠,對社會能真正做出貢獻,大公無私。從小就養成寬宏大量,沒有自私的念頭。中國這個族群、這個國家在曆史上長治久安,它有道理在。誰的貢獻?家的貢獻。這種家在民國二十年前有,我都還看見過。中日戰爭之後沒有了,一個都找不到。還有的那個家,房屋東西還在,人都沒有了,人全散掉了。給我的感觸,這次戰爭之後,中國最大的損失就是家沒有了。死多少人,有多少的破壞,那都是小事,中國幾千年來國家社會的基本組織被破壞掉了。能不能再複興?我覺得不可能,這種血緣關系的家不可能,真可惜!
所以我這個耳朵常常聽到什麼企業家、企業家,我就動了個念頭,企業能不能把中國傳統家道吸收過來,把企業來實踐中國的家道?家庭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如果能夠真正企業是做到了,把中國家(家族)能夠在企業上再發展起來,我相信中國還有千年盛世,還有救。如果要沒有了,那就得看命運,那很難講。中國這些東西真好!這就是懂得什麼?懂得人與人的關系。人生活在世間,不能離開群體。企業的老板,如果是以大家長的身分出現,所有的員工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是自己的親人,員工的父母是我們的伯伯叔叔,員工的子弟是我們的侄兒侄女,要這樣看成一家人。公司辦學校,子弟學校,我不是教別的學生的,就教員工子弟。員工的父母是我們的老人,我們要養老,所以可以建安老院,不收外頭人,員工的父母。這個員工在公司他就有依靠,他就放心了,全心全力爲公司盡忠服務,公司把你老少全都照顧到,變成一家人,好!一個公司就是一家。
我遇到的一些企業家,我都鼓勵他們做,你的事業一定會發達。爲什麼?你的員工最忠心,他一心一意爲你服務。胡小林是第一個,做得很成功。但是老人院跟子弟學校他還沒有做,是想做。對于員工的父母、親屬有生病他照顧很周到,這個讓大家非常滿意,讓這些員工都贊歎,這個老板真好,真慈悲,真愛護員工。縱然是做錯事情離職的員工,家裏有困難他都幫助。只要在公司服務過,不論時間久暫,有困難都照顧,這個很不容易。我常常提醒他,把子弟學校辦起來,辦一個小學,最好能夠辦到中學,辦到初中。這九年教育跟國家教育配合,國家教育需要教些什麼課程,你的學校統統有,再加上倫理道德的課程。
教學的方法要改變,要用古老的方法,那就是「教之道,貴以專」,就是決定不用現在交叉排課的方式,這個方式有缺點。譬如小學,主要的課程,我聽說有四門主要課程。主要課程一年只能學一門,不能幾門交叉,就是第一個小時教語文,第二個小時教數學,語文還沒有進去,還沒有吸進去,又換了題目。所以小學六年畢業,只知道應付考試,實際上頭腦都是迷糊的。沒有從前的好,從前教學是只有一門課,讓你每天想到是一樣東西。當然學校裏是語文爲基礎,要用兩年的時間把六年的語文統統教完,兩年教完。這兩年當中,學生腦子裏只有一門課,書包只有一本書,非常輕松,非常快樂!他就專學這個。第叁年用一年的時間,把小學六年的數學一年學完。叫你一年當中你腦子裏只有一樣東西,肯定成績好、品德好、身體好,他不胡思亂想,他腦子裏就想一樣東西。這是中國古老的教學方法。決定不可以說一天學兩樣、學叁樣,那還得了!只能學一樣。所以教之道,貴以專,這個方法好。
我們過去在新加坡做了個實驗。現在很多佛門辦佛學院,也用世間這種教學的方法,很多老師課程交叉排的,叁年畢業了,一部經都不會講。學習不專!我們辦了叁個月的培訓班做實驗,我跟李木源居士說,我們做個實驗,叁個月學一部經。第一屆學生九個人,第二屆學生將近二十個人,叁個月畢業那部經個個都會講,他們高興得不得了,我在這裏叁個月學會一部經,佛學院叁年一部都不會,學了好多,沒有一部是精通的。這叁個月的時間,九十天,讓你頭腦專心在一部經上,你就學會了。所以感觸叁個月的收獲比過去叁年佛學院的還要多,還要殊勝,這就是方法不一樣。
我自己學佛,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他用的方法是老方法,只可以學一部經,學兩部經他就告訴你,你沒有這個能力。老老實實的一部,一部你學完,他學完的標准是上臺去講。他自己坐在最後一排聽,爲什麼?那個時候沒有擴音器,他坐在最後一排,要他聽得見才行。他要聽不見,你不及格,音聲不行。他點頭認爲可以了,你才能學第二部。我那個時候年輕,記憶力跟理解力都不錯,我學習的進步很快。我在他那裏住了一年叁個月,十五個月學了十叁部經,你們就曉得十叁部經都能上臺講,老師都點頭同意。好不好無所謂,沒有錯誤。老師的標准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雖然講得不好,你聽找不出毛病,這就是好。一年叁個月!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佛學院一個學期才教一部經,叁年六個學期,你看看我學了十叁部,我才用六部,還有七部沒用上。所以我對于佛學院感慨。我在臺中住了十年,跟李老師學經教學了叁十多部。大部的,我非常認真學習的《楞嚴經》一年,一年的時間專學這部經。這部經我也講了多少次,講一遍差不多要一百五十個小時到二百個小時的樣子。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來,他們請我來講經,就是講《楞嚴》。那個時候我大概講了七遍,所以經很熟。這是佛門的大經。
這一次我們采取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采取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都是集大成,集批注之大成。你看他引用八十叁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注疏,所以他這個批注是會集的,是經論、祖師大德注疏裏頭的精華。我去年講了一遍,一年一千二百個小時。講完之後我接著講第二遍,第二遍把科放進去了。科是什麼?每一段落的小標題,更清楚、更醒目。這個科是我編的,批注完全用黃念老的,預計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講叁百天以上,一年講一部。如果我還能活久一點,我不希望多,我能講十部,講十遍,留給後人做參考。我這十遍,每一遍講得不一樣,將來也要做一個會集,要做一個會集本去流通,提供給後人做參考。妙極!
所以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怎麼來的,我們就有信心,我們就相信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方諸佛來給他證明,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介紹。他向佛去做報告,經文分叁段,第一段「具儀」,就是禮節要學。禮是社會秩序最低的界限。我們中國老祖宗說,最早是以道治天下,叁皇是以道,無爲而治;道失而後有德,五帝是德,以德治天下;叁王是夏商周叁代,德行不通了,以仁治天下,仁是愛。周朝末年,中國社會動亂大概將近五百年,就是春秋戰國,仁,表面上有仁,實際上沒有了,但是講義,他有義氣,以義治天下。秦始皇統一了,戰國七雄,統一了其它的六國,真正統一了,還行的霸道,十五年亡國,漢取而代之。所以漢武帝就想到這個國家統一了,用什麼東西來教化人民,這大家研究。諸子百家都是出現在那個時代,董仲舒建議用孔孟學說,漢武帝采納了,這個教育政策就製定了。一直到清朝,你看這當中改朝換代有多少,教育政策沒有改變,始終一貫,這個難得。到民國年間不要了,孔孟是以禮治天下,這個東西不要了,禮沒有了,天下就大亂了。古人講的話沒錯,「道失而後有德,德失而後有仁,仁失而後有義,義失而後有禮」,禮要失了,社會就亂了。古人在幾千年前,跟算命一樣,把它算准了。
我們現在要恢複也要慢慢來,從哪裏恢複起?先從禮恢複起,就是我們要求要有秩序,不能夠亂。你看看每一個朝代,你去看曆史,「禮樂志」,這都可以做參考,每個朝代的禮不一樣。禮服這最明顯的,穿著的服裝,現在沒有禮。我在臺灣,有些同修家的老人過世了,這個喪禮怎麼做、孝服怎麼穿,國家沒有規定。很多人那個孝服是什麼?滿清的孝服,還有什麼?信了宗教,外國人的禮服,穿黑色的,沒有禮了。現在的國家大概只有軍隊還有個禮服,有個服裝,有個階級,其它的士農工商全沒有了。在中國士農工商服裝不能穿錯,你是哪一個行業的,走進社會就知道你的身分、地位,便于行禮。現在都亂了,現在的官員統統穿西裝,那就是說我們這個禮亡了,都學外國的,都被外國人同化了,我們看到真的是難過。我們都不如那些少數民族、那些土著,他們到現在還保持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到他們那參觀,對他們佩服。他還沒有把祖宗的東西忘掉,我們現在連土著都不如。所以這是第一個,你看提禮節,具儀。
【既攝受已。複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叁匝。合掌而住。】
這是行禮,我們要提倡。現在學校,在我們這個年齡上學的時候,在中學規矩還很嚴,老師上課,我們的班長會喊立正、敬禮,再坐下,好像現在都沒有了。對老師沒有恭敬心,你怎麼能學到東西?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老師沒有誠敬心,什麼都學不到。老師也是無可奈何,感慨萬千,還要教書!爲什麼?爲生活,他就靠這一點工資、鍾點費過日子。學生?學生不是來學東西的,學生要文憑的。所以老師把考試的題目都預先告訴大家,每個人分數都很好,皆大歡喜,雙方目的都達到了,真東西沒有。教育搞成這個樣子。
我說的是六十年前,臺灣。因爲我跟我的老師學哲學,方東美先生,我年輕對這一門東西很喜歡,愛好,我想到學校旁聽他的課。所以他告訴我,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先生無可奈何的,要過生活,要拿這一點薪水、鍾點費,學生混文憑,所以老師上課也就不認真。學生不想真學,何必認真去教?他告訴我,你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聽到這個話,老師拒絕了,心裏很難過,我真想學一點東西。所以老師特別開恩,我意想不到,叫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裏,給我上兩個鍾點的課。我的哲學是在他家裏學的,是單獨教的,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有個單元佛經哲學。我們才認識佛教裏頭有學問在,原來以爲佛教是宗教,碰也不想碰它,這把我們錯誤觀念糾正過來,這裏頭有大學問。不是遇到他,我們這一生與佛無緣;認識他,把我整個一生改變了。所以我們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我的課堂,我的攝影棚,老師的遺像都挂在我對面,每一堂課就如同老師在我面前看到我做報告。感恩!這個可不能忘記。這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幹自己喜歡幹的事,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老師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不能不感恩!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