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五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五集)  2012/1/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四百二十九頁,第一行看起。「所攝陳佛」,分叁小段,第一個是「具儀」,這是行禮,禮節。

  【既攝受已。複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叁匝。合掌而住。】

  前面第一句話,『既攝受已』。世尊在前面教導法藏菩薩,希望他參觀諸佛剎土先要仔細的觀察,然後再慎重的選擇,選擇之後要真修。這是修行到圓滿,極樂世界就完成了,極樂世界出現了。前面所說,「所攝佛國,超過于彼」,這個彼就是指前面一切諸佛的剎土,說明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我們簡略的說,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經裏面這是詳細給我們說明。法藏最初的動機,是不忍心看到十方世界許許多多皆有六道輪回,都有這個現象,而六道裏面的衆生非常之苦,求出無期,他發這個大願幫助這些衆生,讓這些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弘願的核心,一片慈悲。怎樣滿這個願?法藏比丘向佛求教,佛將一切諸佛剎土展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去觀察、自己去選擇。所以四十八願有幾種說法,黃念老都把這些說法集在這個批注裏頭。一般大德們都認爲是四十八願不是一時發的,是隨著考察、觀察,在五劫這麼長的時間是有階段性的啓發,發這個大願。看到諸佛剎土裏面有好的,發願我這個世界要有,諸佛剎土裏面不善的我們就不要,取人之長,舍人之短,一面參觀,一面結成大願。所以四十八願是五劫修行,終于法藏比丘的願圓滿了,極樂世界出現了。

  今天這個經文,說「既攝受已」,這個佛國土就是極樂世界,廣攝十方世界一切有緣衆生。有緣怎麼說法?只要能信,能相信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是集一切諸佛國土精華之大成,要相信這個,真願意往生,真肯執持名號,這個人就是跟極樂世界有緣,阿彌陀佛一定會接引他往生。既攝受已,極樂世界圓滿成就了,再到老師那邊去,世間自在王如來是他的老師。見到老師,『稽首禮足』,這是禮節。我們看批注,「既攝受已,乃承先啓後之文。于是法藏菩薩複至世間自在王佛處,稽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頂禮,五體投地,「禮足」是頂禮裏頭最恭敬的禮節,以自己的頭接佛足。「隨即繞佛」,繞佛也是敬禮,感念佛的德行,感念佛的智慧,感念佛依依不舍。所以這都屬于敬禮。『叁匝』是「繞佛叁周,表作禮之殷重」,我們中國人講敬重。行禮完畢,這就陳說,我們今天講報告。

  【白言世尊。】

  這個『白』是下對上,稱之爲「白」。上對下這用告,告訴你。我告訴你,這個告是上對下;白佛言是下對上,用白。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禮了,小孩有事情告訴父母,也是我告訴你。這個古禮我們要懂得,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俗,要不隨俗,跟人家就格格不入,要隨俗。

  【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這向老師報告,極樂世界造成了、成就了。繞行之後仍然合掌往佛前,向佛禀白,『我已成就莊嚴佛土』,這是果,『清淨之行』,這一句是因。這裏頭就給我們很清楚的顯示出來,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稱爲淨土,爲什麼?居住在這個裏面的人,無論是什麼人,心行都清淨,所以感得淨土。我們學淨土,希望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心行要不清淨去不了,這是個基本的條件。教我們念佛,你看真信、切願、念佛,這裏頭含著很重要的一個道理,就是要把這個世界放下,這個世界是染汙的,不能帶到極樂世界去。不但事不能帶去,念頭都不能帶去,就是染汙的念頭不可以帶去。要清淨的念頭、清淨的行爲,跟極樂世界就相應了。

  底下一段,「佛令具說」,佛就讓他詳細做報告,讓大家都能聽到。這裏頭分叁段,第一段是佛對法藏比丘的贊歎。

  【佛言善哉。】

  『善哉』是贊歎的話,太好了!善哉善哉!「佛言善哉」,這表示法藏比丘的行爲,心行,「深可聖心」,深深得到自在王如來的認可,你做得對。「暢佛本懷」,佛的本懷就是要度盡衆生,沒有想到好的方法,今天這個方法被法藏比丘想到了,不但想到,而且修成了。換句話說,煩惱重的衆生、業障深的衆生,在十方諸佛環境當中,沒有能力斷煩惱,沒有能力消業障。現在阿彌陀佛建立這個道場,帶業往生,也就是說業障不用消,煩惱不用斷,只要你真信、切願、肯念阿彌陀佛,你就能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之後,煩惱自然斷了,業障自然消了,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爲什麼?那個世界是清淨的世界,在那個世界生不起煩惱,縱然有業障都不會現行。這什麼原因?凡是一樁事情一定是有因、有緣、有果,煩惱跟業障有因,我們凡夫有因,因再加上緣它才發作,它就起作用。極樂世界沒有緣,沒有煩惱的緣,也沒有讓你業障現行的緣,它把緣斷掉了。所以雖有因,在那個地方不起作用,久而久之自然就化解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這個地方的善緣、惡緣都多,你時時刻刻都遇到。善緣,阿賴耶的善種子起現行,惡緣,惡種子起現行,因緣具足。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好,緣斷掉了。

  有這麼個學習的場所,所有諸佛都歡喜。爲什麼?佛是確確實實希望一切衆生早一點成就。縱然造極深的罪業,佛還是愛護他,還是想方設法幫助他回頭,讓他少受災禍,這是佛的本懷。有這樣一個學習場所,一切諸佛都滿意、都歡喜。這是這個世界「廣應群機」,你看上自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的衆生,都能夠平等得度,這還得了!所以贊歎。「故得歎許,而贊曰善哉,此佛深喜之辭」,佛對于法藏比丘的心行,對于他的五劫修行四十八願非常贊歎、非常歡喜。下面叫他做報告,「令說」。

  【今正是時。】

  現在這個時候正好。

  【汝應具說。】

  你要詳細報告,讓大家都知道這回事情。『今正是時』。「《法華經》因時機成熟,會叁歸一,于叁乘行者,鹹頒大白牛車,皆入一如來乘」。這是舉《法華經》上,「今正是時」,時節因緣成熟了。會叁,過去講叁乘,聲聞、緣覺、菩薩,今天在法華會上講一乘,一乘是成佛。法華會上佛說,一切諸佛如來教化衆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那我們就知道,佛說叁乘、說二乘、說五乘全是方便說,不是本懷。佛的本懷,就是他本來的意思,他本來的願望,是希望一切衆生在一生當中都成佛,跟他一樣,這是他本來的意思、本來的願望。實在是因爲衆生煩惱太重、業障太深,他回不了頭來,一乘他做不到,所以才方便講叁乘、五乘。近代太虛大師常講五乘,把水平往下降。五乘是什麼?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一層一層向上提升。先教你把人做好,人做好才能夠生天,把天做好才能夠證阿羅漢。菩薩再往上提升就是一佛乘,那才是佛之本懷,都是希望大家一生成就。現在極樂世界真的是一乘法,極樂世界沒有叁乘、沒有五乘。阿彌陀佛的大願,無論是哪一類的衆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一佛乘,這還得了!所以極樂世界的成就,滿了一切諸佛度衆生的本願。法藏比丘做了一樁大事業,大好事業,把一切諸佛如來的心願都圓滿了。法華會上會叁乘歸一乘。

  「于叁乘行者,鹹頒大白牛車」。這是比喻,大白牛車就是現在所說的馬車。古時候馬車最大,載人最多,馬車,成年人七、八個人,這馬車。我記得我在抗戰勝利之後,在南京念書,南京的交通工具主要的就是馬車。有汽車,很少,汽車大概都是半個小時一班,市區裏頭。馬車就非常方便,我們學生,清早就上學,那時候路上沒什麼人,一輛馬車多的時候拉十六個小朋友。而且馬車隨時可以一揮手它就停了,很便宜,一、二個銅板你就上車。無論在哪個地方下車,你叫他停,他馬上就停,讓你下車,非常方便。用馬車代表一佛乘。有牛車、有鹿車、有羊車,羊拉的車只能拉一個人,羊力氣不大;鹿比羊稍微大一點,大概可以兩個人坐的車,所以叫小乘。大白牛車這是大乘,用這個來做比喻。「皆入一如來乘」,羊車、鹿車、牛車這是方便,這是引導你,你喜歡,滿你的願,可是到最後你看到的,你看到的是大白牛車。

  「爲諸衆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曰今正是時」。佛對衆生,教化衆生就這兩句話。佛教你是什麼?是佛的知見,就是成佛,證得佛果,他所看到的、他所知道的。那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諸法實相,在我們這個經裏面講的就是真實之際。佛知真實之際,佛見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一切衆生都有。都有,你迷了,你不知道,佛把你這個門打開,讓你見到你自己的佛知見,這叫開。根利的,這一開這人就悟了,就開悟了。根鈍一點的,開了還不知道,門是打開了,打開裏面這個東西不認識。那佛就進一步指示,告訴你這是什麼、這是什麼、這是什麼,再給你一樣樣介紹,恍然大悟。所以這叫開示。開示之後,有兩個事情是你自己的,就是做學生的,老師只能做到開示,學生聽到開示要悟,明白了、覺悟了。悟是解,了解,這第一層;了解之後要做到,後頭有入,入佛知見,入是什麼?證果。

  所以這個開示悟入,清涼大師配在信解行證上說,開是啓發你的信心,你明白了、你相信了;指示之後你了解了;了解之後,悟就是你真要做到,你沒有做到你並沒有覺悟。覺悟了,肯定把佛知見用在日常生活上,生活就是佛知見,工作就是佛知見,待人接物全是佛知見,你就成佛了,你就入了,入這個境界,這就叫成佛,證果了。信解行證。所以行證是自己的事情,信解是老師來幫助你;開示是老師的事情,悟入是自己的。我們聽了開示,沒開悟,白講了。爲什麼還要講?知道你不能開悟,讓你阿賴耶裏頭種個種子,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消失,將來,來生後世再遇到佛法,這個種子會起現行,就又增長一點,是這個意思。因此佛氏門中,不舍一人,叫慈悲到極處。沒…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