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邪爲正、轉迷爲悟、轉凡成聖,要靠教育,今天什麼都不重要,教育第一重要。中國這個族群到今天還能夠存在這個世界,全靠教育,最近這兩百年來,把教育疏忽了,變成今天的災難,社會的動蕩、人心的不安、環境的災變,這是果報。連環境都受影響,那就是境隨心轉,物質環境隨著我們意念在産生變化。我們念頭好,我們的山河大地就好,不會出事情。
念老底下這句話說得好,「故我輩末世凡夫」,就指我們現在的人,「但能滿足此一願」,此一願就是念佛往生淨土,「即與彌陀大願相應,便入一乘願海,便與彌陀大願同體,故雲即是滿足無量大願」。這一大願就是叫我們求生淨土,放下萬緣,一心一意止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這不可思議。他說「何等方便,何等直捷,從果起修,直趨究竟,不可思議,淨土法門」,對淨土法門的贊歎也是贊歎到了極處,真正不可思議。能幫助我們罪業深重的衆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你說這還得了!
「至心精進第五」,我們學到這裏圓滿了。下面我們要看到本經真正的核心,「發大誓願第六」。這一品經我們要特別注意,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轉說的。釋迦轉說的,句句都是阿彌陀佛的原話,不增不減。所以這品經是淨土的核心。如果我們工作繁忙,這部大經沒辦法去讀它,你就讀這一品。這一品可以印出來單獨流通,便于繁忙的人他專學這一品。如果自己有時間,最好是學習全經,全經說得詳細,對極樂世界方方面面都介紹到。
念老在品題有相當長的批注,我們看批注。「本品乃法藏菩薩遵佛明訓」,遵從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的教訓,明訓,智慧的教訓。「于大衆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這就是他極樂世界完成之後,自在王佛命令他向大衆做報告,這是做報告的原文。他跟大衆做報告,報告的內容是什麼?就是這個,于大衆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此大誓願,妙德難思。如《甄解》曰:四十八願功德成就,而歸一正覺,正覺之體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願一乘,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由誓願不可思議。」《甄解》的意思說得好,四十八願功德的成就歸一正覺。正覺是什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他的報告裏頭有一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他沒說。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過,一切衆生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每個衆生都具足。如來是對自性的稱號,佛經上常常講佛,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我們的相不是佛,但是我們的性是佛,我們的自性跟如來的自性是一個性,無二無別,跟釋迦是一樣的,跟彌陀也是一樣的。所以從性上看,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正覺就是智慧,如來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歸到這裏來了,回歸自性裏頭本具的般若智慧。
正覺之體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這句話說得好。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一句全是梵語音譯,南無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歸依、歸命,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歸命無量覺。歸依無量覺是正覺之體,這回歸自性。是名弘誓本乘海,本乘就是一乘,自性本具的,這裏頭沒有二乘、沒有叁乘、沒有五乘,就是一乘法,所以也叫做悲願一乘。這是阿彌陀佛正覺功德。正覺功德不可思議,是由誓願不可思議,誓願是從相上說的、是從用上說的,正覺是從體上說的。我們有正覺的理體,當然有正覺的作用。我昨天舉的這個例子是正覺的大用,決定不能夠輕易看過。
我舉的鄉下阿公阿婆念阿彌陀佛,他真的誠心,他沒有妄念,他心裏頭真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其它的事情他全不知道。你看他癡癡呆呆,對人謙虛、恭敬、和藹,滿面笑容,阿彌陀佛,一串念珠阿彌陀佛不間斷。你問他什麼,阿彌陀佛,笑咪咪的給你說阿彌陀佛;你跟他講多少話,他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有沒有聽進去不知道,他就是阿彌陀佛。贊歎他,阿彌陀佛,你罵他、侮辱他,阿彌陀佛,全阿彌陀佛。那是正覺起用,那是古人所說的愚不可及,他那種愚呆是比不上的,什麼人都不能跟他相比。他往生,給諸位說,實報土上上品往生,這個經可以做證明。他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在他的心目當中,天下本無事,一句阿彌陀。這不得了,不可思議,那是真正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什麼叫念佛人?那種人才叫念佛人,那種人是一切諸佛所贊歎的人,給我們做出念佛的榜樣。我們自以爲聰明、自以爲伶俐、自以爲有智慧,念了一輩子未必能往生。他是穩穩當當的,不但往生,實報土上上品往生。他壽命到的時候,佛來接引他,壽命沒有到想往生,佛也來接引他,真自在!這種人是人中最了不起的人,一般人都把他看輕了。
我們接著再看,「是以《行卷》以叁十六句歎誓願不可思議,以彰正覺功德廣大」。這段文非常難得,念老把它節錄在此地。「文曰:敬白一切往生人等」,恭恭敬敬的告訴這一切往生的人。等,等九法界衆生,因爲往生人裏頭有聲聞緣覺、有諸天大衆,還有菩薩,下面有餓鬼、畜生、地獄,還有草木之神、山河大地之神,等這個字包括了,這一句全包括了。「弘誓一乘海者」,這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一句講的四十八願。「成就無礙」,沒有障礙,「無邊」,沒有邊際,「最勝」是第一殊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這句佛號,四十八願這個佛號的大德說不盡!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最後結歸到不可思議。大德,德達到究竟圓滿,這叫至德。「何以故?」爲什麼?「誓願不可思議故」,四十八願不可思議,願願都不可思議,願願都是幫助一切衆生在一生圓滿成就佛果。
「悲願喻如大虛空」,沒有法子形容,只用虛空法界來做比喻。「諸妙功德廣無邊故」,四十八願的功德深廣沒有邊際。「猶如大車乃至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譬如大車,這是大乘,九法界衆生統統能夠乘載到極樂世界。譬如大風,船在江海裏面行走要靠風,尤其在海上,沒有辦法用橹用槳,不能,統統用風。這是說舟車,船跟車通行無阻,普行世間無所障礙。「能出叁有系縛城」,叁有就是六道輪回,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有是有因,有因就有果,有欲界的因出不了欲界,有色界的因就出不了色界,有無色界的因就出不了輪回。這是講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系縛城。系縛城是幹什麼的?這個城專門關這些犯罪的人、受刑的人,系縛城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監獄。
「乃至開顯方便藏」,你能夠超出系縛城,超出叁界六道,乃至開顯方便藏,方便藏就是淨土法門。無比的方便,只要你具足四個字,信、願、持名,只要具足這四個字你就決定能夠得生,你就決定能夠超越六道輪回。如果你真放得下,恭喜你,你往生的時候是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學誰?學那些阿公阿婆。你不要以爲他什麼都不懂,他那個修行功夫是第一,沒有人能跟他相比。爲什麼?他真正做到了往生的叁個條件,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往生淨土必須具備的叁個條件。從早到晚就一句佛號,從來沒有改變的,從他發心到他往生,淨念相繼,他能不往生嗎?誰能比得上?沒人能比。
谛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往生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谛閑老和尚自己說的。他對鍋漏匠的贊歎說,「天下」,天下就是講全中國,「弘宗研教大善知識」,弘宗,禅宗的大德,研教是教下的大法師,「比不上你」,贊歎鍋漏匠。鍋漏匠的曆史記載在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裏頭,他跟倓老算是師兄弟,鍋漏匠是谛閑法師的徒弟,倓虛法師是谛閑法師的學生。念了叁年佛,往生那麼自在,站著走的。走了之後身體還站了叁天,等谛閑法師替他辦後事,沒有人能比。在整個佛教史裏頭,我們也沒看到這樁事情。往生瑞相稀有,有記載,有不少;走了以後還站叁天,沒聽說過。我們要記取這個好的教訓。末後這兩句結得好,「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上面所說的,我們應當要奉持,依教奉行。他講得太好了,我們應該要頂戴,頂在頭上,尊重,不敢輕慢。
再看下面一段,「至于願文多寡,諸譯頗有差異」,五種原譯本裏頭,對于願文的多少不一樣。漢譯、吳譯的這兩種譯本同爲二十四願,「且經中明言,便結得二十四願經」,這說明二十四願沒錯。宋譯的有叁十六願,比二十四多。魏譯跟唐譯的它有四十八願。「至于《後出阿彌陀偈經》曰,誓二十四章。可見二十四願于諸經中實居多數。但世間流通者,只是魏譯,故世人熟知四十八,而罕聞二十四願也。」說彌陀二十四願很多人不知道,爲什麼?《無量壽經》的原譯本,這麼多年來,在世間流通最廣的就是康僧铠的本子,我們早年學《無量壽經》也是學康僧铠的本子。日本人學《無量壽經》,全是學康僧铠的本子,他們的批注比我們多,有叁十多種,但是統統用的是魏譯的。所以四十八願大家都知道,提到阿彌陀佛就會想到有四十八願。
我們再往下看,「且漢吳兩譯雖同爲二十四願,但內容亦甚不同」,會集的時候這都要研究。「吳譯第二願」,這個文節錄在此地,第二願是「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婦人,女人欲來生我國中者,即作男子,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國者,皆于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羅漢,都無央數」,這個無央數是數目之多無量無邊,「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這是吳譯第二願的經文。「此中具有蓮花化生,與國無婦女之殊勝大願」,這兩願漢譯裏頭沒有,其它諸譯當中也缺少這兩願。「由此可見,諸譯差異之甚」,這就是說明,會集是非常有必要,因爲五種原譯本的內容確實有不同的地方。
「且漢吳兩譯雖同曰二十四願。但實際內容,則不止二十四」。你看剛才所引的吳譯第二願爲例子,它裏頭就有兩願,一個是「國無婦女」,一個是「蓮花化生」,它這一願裏頭含的有兩個內容。還…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