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五集▪P4

  ..續本文上一頁有「蜎蠕得生,並皆作菩薩、阿羅漢;菩薩、阿羅漢無量等,精要勝願」,這是非常重要的。「准是可知,所謂二十四願,實不止二十四」。你細細去看它、去分析它,它是二十四段,每一段的願數不一定是一願,像在這個地方就看到叁願、四願。「據諸《後出阿彌陀偈經》誓二十四章之經文」,二十四章,那不是二十四願。「可知彌陀誓願實爲二十四章,非僅二十四願也」,不能把它看作二十四願,它是二十四章,每一章有多少願不定。這個要不細心去研究、去比較,你看不出來。

  至于魏譯,康僧铠的本子,唐譯,《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裏面都是講四十八願,「但名爲四十八,實際則不足四十八」。「例如魏譯第二十九願」,這也抄在這裏,「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這第二十九願。「第叁十願爲: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實則此兩願祗有廣略之異,第叁十願只是第二十九願之補充與引申而已」,不能算兩願。這就是什麼?這兩願可以合成一願,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補充一點而已。「唐譯中第二十九與叁十願,亦與此同。更有進者,魏唐兩譯均缺國無女人及蓮花化生之願。可見魏唐兩譯之四十八願並未圓具諸願。」這經本比較一下就知道了,說四十八不足四十八,說二十四不止二十四。

  「至于漢吳兩譯,則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願。可見漢吳魏唐宋五譯,均非《無量壽經》之善本。」五種本子裏頭出入很大,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這個問題是大問題,不是小事。「是以會集諸譯,廣撷衆長,另成會本,實不容緩也」,這就是爲什麼要有會集本。古人看過這五種原本的,都深深有感觸。五種原譯本都不讀,沒有能夠讀全,對西方極樂世界認知就不夠清楚;必須五種本子都看過,才了解極樂世界的具體狀況。說這些話,這才引起夏蓮居老居士爲什麼要做這樁事情。

  我們看底下一段。「于是夏師」,夏蓮居老師,「會集諸譯之大願」,既尊重古譯多見之二十四章,又采取現在世間所流通的四十八願,兩面都兼顧到了。這樣會集,「既符誓二十四章,又合四十八願」。「經中備集諸譯之長」,這個經中就是現在的會集本,具備、會集五種原譯之長,也就是原譯本裏面的精華統統采取。「十念必生」,這個重要,「國無女人、蓮花化生諸願」統統在會集本裏面見到了。「複妙攝各願精要」,這是在文字上的考慮,原譯本的文字很多、很長,會集的時候把它精簡了。意思完全保全,但是文字減少了,愈來愈簡要。「複妙攝各願精要,以少文而顯多義。例如魏譯第叁十八願曰: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洗濯者,不取正覺。第二十四願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魏譯此兩願顯衣服與供具之如意,但缺飯食如意」。「如漢譯第二十叁願」,吳譯第十四願,經文是:「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欲飯時,則七寶缽中,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缽皆自然去,不爾者,我不作佛。」「于此又可見魏唐之四十八願,實不足四十八也。今此會本,攝集以上叁願爲」,這是把叁願合在一起,「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這個文字節省了很多,意思統統圓滿。

  「可見會本,文約義豐」,文字簡約,義理豐富,「諸譯所具之彌陀勝願,備顯無遺」,沒有遺漏。「是以近世諸賢,公認此爲善本,良有以也」。這個本子會集出來之後,當時有大德高僧,有通宗通教的長者居士,他們看了這個本子都非常贊歎,認爲這是《無量壽經》經本裏面最好的本子。《無量壽經》我們知道,有五種原譯本,有叁種會集本,有一種節校本,所以現在中文《無量壽經》的經本一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這九種不同的本子你細心去觀察,夏蓮老的這個會集得最好、最完備,沒有缺陷,稱它爲善本不是沒有緣故的。讀這段文我們就知道,讀任何一個本子都有欠缺的,只有這個本子統統具足。爲什麼要再做會集的必要性,這就說出來了,確確實實是善本。

  這個地方所說的近世諸賢,出家的慧明老和尚,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在家的梅光羲居士,也是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這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的佛法是跟梅光羲學的,他是梅光羲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梅老居士是他的舅舅,他舅舅把他送到夏蓮老那裏跟夏蓮老學。這個人聰明智慧,記性、領悟力都很強,成爲夏蓮居老居士的傳法弟子,傳人。這個批注是夏蓮老囑咐他,給會集本做個批注,他采取的方法,這就是最有智慧的做法。他采取集注,集經論來批注經文,集祖師大德的注疏來解釋經文。總共引用,你看每一段批注,括號裏頭都說明他底下這個解釋從哪裏來的,不是自己的。集經論古注,這個大家沒話說,全用會集的方法。

  在中國,最早用會集的方法是孔子,孔子述而不作,他把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傳說留下的東西,統統用文字寫出來,流傳給後世。所以後人尊稱孔子爲「大成至聖先師」,大成,集大成者,沒有自己的創造發明,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他自己說他求學的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一點都不懷疑。真是佛法所講的信受奉行,夫子對古聖先賢東西,信受奉行這四個字他做到了,真的是做到究竟圓滿,成爲大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五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