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五集▪P4

  ..续本文上一页有「蜎蠕得生,并皆作菩萨、阿罗汉;菩萨、阿罗汉无量等,精要胜愿」,这是非常重要的。「准是可知,所谓二十四愿,实不止二十四」。你细细去看它、去分析它,它是二十四段,每一段的愿数不一定是一愿,像在这个地方就看到三愿、四愿。「据诸《后出阿弥陀偈经》誓二十四章之经文」,二十四章,那不是二十四愿。「可知弥陀誓愿实为二十四章,非仅二十四愿也」,不能把它看作二十四愿,它是二十四章,每一章有多少愿不定。这个要不细心去研究、去比较,你看不出来。

  至于魏译,康僧铠的本子,唐译,《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里面都是讲四十八愿,「但名为四十八,实际则不足四十八」。「例如魏译第二十九愿」,这也抄在这里,「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这第二十九愿。「第三十愿为: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实则此两愿祗有广略之异,第三十愿只是第二十九愿之补充与引申而已」,不能算两愿。这就是什么?这两愿可以合成一愿,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补充一点而已。「唐译中第二十九与三十愿,亦与此同。更有进者,魏唐两译均缺国无女人及莲花化生之愿。可见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并未圆具诸愿。」这经本比较一下就知道了,说四十八不足四十八,说二十四不止二十四。

  「至于汉吴两译,则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愿。可见汉吴魏唐宋五译,均非《无量寿经》之善本。」五种本子里头出入很大,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是大问题,不是小事。「是以会集诸译,广撷众长,另成会本,实不容缓也」,这就是为什么要有会集本。古人看过这五种原本的,都深深有感触。五种原译本都不读,没有能够读全,对西方极乐世界认知就不够清楚;必须五种本子都看过,才了解极乐世界的具体状况。说这些话,这才引起夏莲居老居士为什么要做这桩事情。

  我们看底下一段。「于是夏师」,夏莲居老师,「会集诸译之大愿」,既尊重古译多见之二十四章,又采取现在世间所流通的四十八愿,两面都兼顾到了。这样会集,「既符誓二十四章,又合四十八愿」。「经中备集诸译之长」,这个经中就是现在的会集本,具备、会集五种原译之长,也就是原译本里面的精华统统采取。「十念必生」,这个重要,「国无女人、莲花化生诸愿」统统在会集本里面见到了。「复妙摄各愿精要」,这是在文字上的考虑,原译本的文字很多、很长,会集的时候把它精简了。意思完全保全,但是文字减少了,愈来愈简要。「复妙摄各愿精要,以少文而显多义。例如魏译第三十八愿曰: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洗濯者,不取正觉。第二十四愿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魏译此两愿显衣服与供具之如意,但缺饭食如意」。「如汉译第二十三愿」,吴译第十四愿,经文是:「我作佛时,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不尔者,我不作佛。」「于此又可见魏唐之四十八愿,实不足四十八也。今此会本,摄集以上三愿为」,这是把三愿合在一起,「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需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这个文字节省了很多,意思统统圆满。

  「可见会本,文约义丰」,文字简约,义理丰富,「诸译所具之弥陀胜愿,备显无遗」,没有遗漏。「是以近世诸贤,公认此为善本,良有以也」。这个本子会集出来之后,当时有大德高僧,有通宗通教的长者居士,他们看了这个本子都非常赞叹,认为这是《无量寿经》经本里面最好的本子。《无量寿经》我们知道,有五种原译本,有三种会集本,有一种节校本,所以现在中文《无量寿经》的经本一共有九种不同的本子。这九种不同的本子你细心去观察,夏莲老的这个会集得最好、最完备,没有缺陷,称它为善本不是没有缘故的。读这段文我们就知道,读任何一个本子都有欠缺的,只有这个本子统统具足。为什么要再做会集的必要性,这就说出来了,确确实实是善本。

  这个地方所说的近世诸贤,出家的慧明老和尚,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在家的梅光羲居士,也是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这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的佛法是跟梅光羲学的,他是梅光羲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梅老居士是他的舅舅,他舅舅把他送到夏莲老那里跟夏莲老学。这个人聪明智慧,记性、领悟力都很强,成为夏莲居老居士的传法弟子,传人。这个批注是夏莲老嘱咐他,给会集本做个批注,他采取的方法,这就是最有智慧的做法。他采取集注,集经论来批注经文,集祖师大德的注疏来解释经文。总共引用,你看每一段批注,括号里头都说明他底下这个解释从哪里来的,不是自己的。集经论古注,这个大家没话说,全用会集的方法。

  在中国,最早用会集的方法是孔子,孔子述而不作,他把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传说留下的东西,统统用文字写出来,流传给后世。所以后人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大成,集大成者,没有自己的创造发明,全是古圣先贤的东西。他自己说他求学的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贤一点都不怀疑。真是佛法所讲的信受奉行,夫子对古圣先贤东西,信受奉行这四个字他做到了,真的是做到究竟圆满,成为大圣。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五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