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六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我不是再来人,跟大家一样,业报来的,而且造的业不善。为什么?命里头人家算命的给我算,财库空空,命里头没有财。没有财就贫贱,你一生过苦日子。苦到什么程度?乞丐的命,这是世间人最可怜的,讨饭,乞丐的命,又短命。短命是什么?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没有修无畏布施,寿命短促,只有四十五岁。还好还有一点聪明智慧,这是过去修了法布施,三种布施我只有一种,那个两种我完全没有。我的运气好,遇到两个老师,这两个老师,章嘉大师跟李老师,他们懂得,一见面、一接触他就知道,教我补这个功课,就是财布施跟无畏布施。这两个要补,不补那以后就难了。弘法利生,没有寿命、没有财物你怎么弘?所以我跟章嘉大师见面,大概第三次他就教我修布施。我跟他见面是一个星期一次,第三次见面他就开口就教了,要我修财布施、修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怎么修法?素食、放生,这个我能做到。随缘,没有钱,老师就告诉我,你一毛钱有没有?一毛钱可以。一块钱有没有?一块钱也行。你就从一毛一块开始学布施。到哪里修布施?那时因为懂得佛法,常常去逛寺庙,逛寺庙去借《大藏经》来抄经,在寺庙抄经,有时候寺庙有可以帮忙的,帮一点忙。寺庙里头就有机会了,有人印经,拿了一张纸,大家出钱,多少不拘,那我就写一块钱,写五毛钱,可以。还有放生的,也是大家聚一点钱去放生,我就参加,都是五毛、一块这样写的。老师告诉我,布施的心不能间断,常常有这个心。我依教奉行,自己生活尽量节俭,节俭一点钱就拿去放生、拿去印经。印经是财布施,也是法布施。确实愈施收入慢慢就增加了,愈来愈多,愈多愈施,有了效果。老师告诉我的。所以晚年还有这么一点福报,你们都看到,吃的、穿的、用的太丰富了。那怎么办?布施,跟大家分享。吃的东西多了,不能留,留了就坏了。我们新搬到这个地方,都是新的邻居,跟大家结缘,每个人家送,大家分享。我这一送他们又送给我,他们自己家里种的菜送给我吃,挺新鲜的,刚从菜园摘下来的。一定要懂得布施,没有财力不能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我们赠送的这些经书量非常之大,这几十年当中不知道流通了多少。这是我们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四众的供养他就做一桩事情,印经。他自己开了个印刷厂,在苏州报国寺,这印刷厂叫弘化社,铅字排版,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技术,印的书很多,印得很好,校对很认真,就是错字很少,这叫善本。弘化社的书我看过很多。所以我们四众供养我的钱都拿去印经,《大藏经》差不多要到一万套了,这在过去不敢想象。除这个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要珍惜,也要印。我印《四库全书》,向商务印书馆买的,一百套,一套美金五万,一百套书五百万美金;向世界书局去购买《四库荟要》,两百套,两百套也是五百万美金,一千万美金买这两种书。干什么?送给大学图书馆,让年轻人学习,这是中国的国宝,是人类的文化珍宝,在全世界找不到。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将来全世界的人都学中国文言文。为什么?他学会文言文,这些宝藏他能受用,他能得到。文言文是钥匙,《四库全书》的钥匙,你不会这个东西,书给你没用处,你不会看。我有这个信心,因为在过去有过,两百年前,不算远,亚洲周边的语言就是中国文言文。所以我们到外国去,语言不通,写字通,笔谈,写字都认识,在日本、在韩国、在越南、在南洋都行,他们都学。所以文言文是中外共同的语言。学会这个,中国宝藏里头有无尽的智慧,中国祖宗的智慧、方法、经验都在里头,你都学会了。学会这一套,对于自己来讲,幸福美满的人生。帮助你们家庭美满、事业顺利、社会和谐、天下太平,谁不要?都想要。所以这个钥匙能够不要吗?要这个钥匙那就要拼命,一定把文言文学好。要不然你这一生的努力,这个范围非常狭窄,你只能看别人把它翻成白话文,你得不到它的原味。要想得到它的原味,一定要懂文言文。

  文言文实在讲并不难,熟读五十篇,五十篇能背、能理解,字字句句都要下功夫。现在我知道的就是胡小林居士,字典翻破了,每一个他有怀疑的字都要去查,查清楚,注音、批注、名词术语、典故,费的时间很长,每一天读书的时间五、六个小时,他处理他公司的事情一天不到两个小时。读书要像这样读,得真干。虽然很辛苦,但是非常有收获。不经过辛苦,得来太容易,你没有根。用一番辛苦得来的时候,根深蒂固,这是不可以不下苦功夫,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有人问我,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像胡小林的做法,行,成功。

  从哪里读起?古人已经替我们选择了,他们早就想到,将来后世的年轻人不会读书,这个方法最初唐太宗想到的,就是编《群书治要》,这个方法好极了!在几万册书本里头,一万多种,精挑细选。那些都是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魏征这些人,精挑细选,选出了六十五种。这六十五种我们就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头的精华,最重要的东西。于是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现在学什么东西?就学这六十五种,六十五种任选一种。要选什么?原书,《治要》是原书里头节录的,我们现在学什么?学原书。学《易经》就专攻《易经》,学《尚书》专攻《尚书》,学《左传》专攻《左传》,一生就学一样,十年,你是这一样的顶尖。如果有六十五个人,六十五个顶尖汉学,中国文化就起来了,就复兴了。六十五个人,一个人搞一门,十年的时间,专盯住这一门,绝不搞第二门。

  如果国家来领导那就更好,就是办这么一个学校,就是六十五种课程,《群书治要》的原书,六十五种课程,学生在里头选一门。如果有二、三百个学生,我也是六十五门功课,可以二、三个人学一门,就像一个小组一样,你们三个人、四个人这个小组专攻这一门。每天做报告,我研究《易经》,我来讲《易经》,所有的同学来听《易经》,明天讲《尚书》,我们大家统统听《尚书》。自己专门研究自己的,把自己学习的心得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都知道,但是他不必用心,他专攻他自己一部。既多闻又专精,他没有学过的他听过,听过别人讲,有印象,不外行。培养人才,不是这样搞不出来,这六十五种书。

  民国初年有一批学者,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创始人,那都是学者专家,就是模仿《群书治要》的方法,搞了一个《国学治要》,以前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东西做得好,那是《四库》。《群书治要》的治是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它重点在这个地方。《国学治要》的治是治学,就是做学问,它不是齐家治国,它是治学,做学问。也就是《四库全书》那么多,你怎么个读法?你从这一部入门。《四库》里头,每一类最精彩的东西他们选出来了,让你学习这个,经史子集,后头还有目录提要。目录提要也非常重要,是《四库全书》的总纲领。这两样东西好,都是古圣先贤对后代无尽的恩泽。有了这两本书,传统文化复兴有指望。古圣先贤都把东西做好了,只要我们今天肯干,不怕累,不疲不厌,真正发心去学,日以继夜,十年决定有成。一定要专攻一部,搞多了你就分心了,精神、体力、时间分散了,不会成就。决定不要贪多,古人说「贪多嚼不烂」。你只学一样,你是这一门的专才、通才,你会有大成就。今天没有这个学校,重要是要培养这种人才。搞别的东西都是假的,搞这个是真的。十年之后这一批汉学,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这还得了!要借重现在的高科技,课堂上课都用卫星电视播出去,全国年轻人都可以天天在电视机面前学习,文化复兴、和谐盛世指日可待。这种教学展开来,我相信一年,社会就转变了,每个人懂得孝顺父母、懂得尊敬尊长,忠君爱国,四维八德统统可以落实。

  阿弥陀佛建造极乐世界,他做得究竟圆满。为什么?他本来是佛再来的,示现在西方极乐世界,智慧、德能都是圆满的,所以他能够建造一个不可思议,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庄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故万物严净」,严是庄严,净是清净,「穷微极妙」,微是讲细致、美妙,「光莹如镜,彻照十方」,万物都放光。这个道理我们现在都明白了,为什么?自性里头本具有般若光明,所以自性在净土称为常寂光,特别显示清净光明的意思。在大乘佛法里头又称之为大光明藏,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大光明藏,这就是说明光明清净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就放光。染污,光就不见了。所以像明镜一样,镜子,镜子清净才能照见。古时候的镜子是铜做的,铜镜。铜天天要磨,把这个灰尘、尘土磨得干净,它就照得很清楚。你不磨它,它有灰尘,有染污,可以照,照得不清楚,所以镜子要常常磨,彻照十方。

  「触光安乐,垢灭善生」。光什么?光里头有智慧,光里头有慈悲,光里头有德。垢是烦恼,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没有了,善就生了。这个善就是中国老祖宗所说的本性本善,本善就生出来了。本善是什么?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本善。这些东西不是什么人发明的,不是什么人创造的,不是,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古圣,这些圣人,圣人心地清净,没有欲望心就清净,没有是非人我,心就清净。所以佛法里头说,放下我执,放下法执,清净光明自然就露出来,清净光明就是善。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你看香都是自性本具的香。我们今天人心不善,大自然这种香都失掉味道了。我们在儿童的时代生长在农村,农村里面所种的一些植物,蔬菜有香气,清香,稻米有香气,现在没有了。你所吃的东西它真有味道,蘑菇你吃,它真鲜,真有那个味道,现在没有了。样子跟从前一样,很好看,味道没有了。这味道跑哪去了?我们的心被污染了,所以那种鲜美的味道没有了。污染是什么?人没有福报了,也就是说七十年前的人比我们有福报,他们吃到的东西都是真味。这一代人可怜,没福报,不是味道,饮食里头不是味道,他怎么会有好的营养,跟古人比简直不能比。

  方东美先生过世之后,夫人身体也不好,我常常去看她,去陪陪这老人,她的小孩都在美国。有一天我问她,我说方师母,妳们现在吃的这些肉,猪肉、鸡、鱼,吃的这些东西,跟三十年前妳们吃的这些东西,味道一样不一样?她沉默了五分钟,告诉我,不一样。因为我们吃素了,不再吃这些东西,所以就问她,妳们吃的时候,跟三十年前的味道一样吗?不一样。一代不如一代,每一代福报往下降,一代不如一代,这不是提升。所以使我们想起来,我们童年过那个生活,再往前推六十年,人家是更好,我们哪能比得上?我们已经是退了,现在比我们是大幅度的退了,真的鲜味没有了。

  农村里头生活虽然苦,都是自己做的,酱是自己做的,用黄豆来做酱。酱油就是从酱里头提炼的,酱油真鲜,现在没有了。你看从前的酱油,瓶子打开之后,稍稍有一点染污它就长霉。现在不怕,现在它化学东西掺在里头,可是那个酱油味道跟从前完全不能比。你看现在人吃的是什么?饮食起居叫真可怜!所以想想,真正养人,古时候那套东西真养人,对健康是真有帮助。冬天穿棉,富裕的人家穿皮袍,夏天穿麻布,夏布。现在全变成化学的了,变成尼龙的了,是很好看,穿在身上也很暖,为什么?它不透气,我们毛细孔呼吸都被障碍,时间穿久了就生病。所以传统东西是真好,健康长寿。居住的房子,农民自己建房子,土墙,都自己做,山上砍几根树木做梁,上面盖茅草,茅草盖这么厚,冬暖夏凉,墙大概也有这么厚,至少有这么厚,挡风,夏天热气进不去,冬天寒气进不去,所以房间冬暖夏凉,现在全没有了。以前的砖块,我们在农村里头建房子,那个砖烧的是真结实,现在这个砖很脆,你铁锤轻轻敲一下就烂了,这建筑材料。

  所以我们常常回忆童年,童年的生活确实真的是幸福美满。看现在的小孩我们都流眼泪,可怜,他们没见到,没享受到,我们还曾经享受过。现在我们讲,跟我们年龄同样大的,农村长大的,他听了很有味道,没有经历过的跟他讲,他没办法感触到。那样的生活在抗战时期还很普遍,抗战之后十年十年变化就太大了,现在几乎都看不到了。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到农村,要到都市,农村才是真正人的生活,都市里头哪能找得到?衣食住行都对自己身心有障碍,别看农村苦,农村是健康的。中国古代农村里头,有五亩田地就能养活一家。一家六、七口人,五亩地生活就过去了,温饱就没有问题。现在这个生活没有了,如果还有,要懂得珍惜。农村的孩子别往外跑,过农家乐,好好的读书,一生专攻一本,十年、二十年之后就变成专家学者。

  所以香,想到其香普熏无量世界,这现在没有了。「众生闻者,皆修佛行」,他闻香会开悟。「见菩提树,证无生忍」,这经上给我们说过的,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见菩提树怎么会证无生忍?想到佛陀在这个树下修行成道,他修的是什么行?寂静行,寂静就是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叫寂静行。他能效法佛菩萨,向佛菩萨跟进,他就有成就。「妙显极乐世界一尘一毛悉皆圆明具德。是以此四句列于愿首,表以下一一各愿莫不如是」。这句话非常重要,这个四句摆在前面,就是这四句经文,『成正觉已,所居佛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这个意思很深,下面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四十八愿就从这个地方流出去的。「一一之愿皆是为众生,一一之愿皆是弥陀本妙明心之显现。一一之事相皆是清净句,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从见菩提树,下一次从这个地方学起。这是四十八愿的根源,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对这个四十八愿不迷惑,也知道四十八愿如何来学习。好,今天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六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