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我不是再來人,跟大家一樣,業報來的,而且造的業不善。爲什麼?命裏頭人家算命的給我算,財庫空空,命裏頭沒有財。沒有財就貧賤,你一生過苦日子。苦到什麼程度?乞丐的命,這是世間人最可憐的,討飯,乞丐的命,又短命。短命是什麼?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沒有修無畏布施,壽命短促,只有四十五歲。還好還有一點聰明智慧,這是過去修了法布施,叁種布施我只有一種,那個兩種我完全沒有。我的運氣好,遇到兩個老師,這兩個老師,章嘉大師跟李老師,他們懂得,一見面、一接觸他就知道,教我補這個功課,就是財布施跟無畏布施。這兩個要補,不補那以後就難了。弘法利生,沒有壽命、沒有財物你怎麼弘?所以我跟章嘉大師見面,大概第叁次他就教我修布施。我跟他見面是一個星期一次,第叁次見面他就開口就教了,要我修財布施、修無畏布施。

  無畏布施怎麼修法?素食、放生,這個我能做到。隨緣,沒有錢,老師就告訴我,你一毛錢有沒有?一毛錢可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也行。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學布施。到哪裏修布施?那時因爲懂得佛法,常常去逛寺廟,逛寺廟去借《大藏經》來抄經,在寺廟抄經,有時候寺廟有可以幫忙的,幫一點忙。寺廟裏頭就有機會了,有人印經,拿了一張紙,大家出錢,多少不拘,那我就寫一塊錢,寫五毛錢,可以。還有放生的,也是大家聚一點錢去放生,我就參加,都是五毛、一塊這樣寫的。老師告訴我,布施的心不能間斷,常常有這個心。我依教奉行,自己生活盡量節儉,節儉一點錢就拿去放生、拿去印經。印經是財布施,也是法布施。確實愈施收入慢慢就增加了,愈來愈多,愈多愈施,有了效果。老師告訴我的。所以晚年還有這麼一點福報,你們都看到,吃的、穿的、用的太豐富了。那怎麼辦?布施,跟大家分享。吃的東西多了,不能留,留了就壞了。我們新搬到這個地方,都是新的鄰居,跟大家結緣,每個人家送,大家分享。我這一送他們又送給我,他們自己家裏種的菜送給我吃,挺新鮮的,剛從菜園摘下來的。一定要懂得布施,沒有財力不能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我們贈送的這些經書量非常之大,這幾十年當中不知道流通了多少。這是我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四衆的供養他就做一樁事情,印經。他自己開了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這印刷廠叫弘化社,鉛字排版,在當時是很先進的技術,印的書很多,印得很好,校對很認真,就是錯字很少,這叫善本。弘化社的書我看過很多。所以我們四衆供養我的錢都拿去印經,《大藏經》差不多要到一萬套了,這在過去不敢想象。除這個之外,中國傳統文化要珍惜,也要印。我印《四庫全書》,向商務印書館買的,一百套,一套美金五萬,一百套書五百萬美金;向世界書局去購買《四庫荟要》,兩百套,兩百套也是五百萬美金,一千萬美金買這兩種書。幹什麼?送給大學圖書館,讓年輕人學習,這是中國的國寶,是人類的文化珍寶,在全世界找不到。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將來全世界的人都學中國文言文。爲什麼?他學會文言文,這些寶藏他能受用,他能得到。文言文是鑰匙,《四庫全書》的鑰匙,你不會這個東西,書給你沒用處,你不會看。我有這個信心,因爲在過去有過,兩百年前,不算遠,亞洲周邊的語言就是中國文言文。所以我們到外國去,語言不通,寫字通,筆談,寫字都認識,在日本、在韓國、在越南、在南洋都行,他們都學。所以文言文是中外共同的語言。學會這個,中國寶藏裏頭有無盡的智慧,中國祖宗的智慧、方法、經驗都在裏頭,你都學會了。學會這一套,對于自己來講,幸福美滿的人生。幫助你們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誰不要?都想要。所以這個鑰匙能夠不要嗎?要這個鑰匙那就要拼命,一定把文言文學好。要不然你這一生的努力,這個範圍非常狹窄,你只能看別人把它翻成白話文,你得不到它的原味。要想得到它的原味,一定要懂文言文。

  文言文實在講並不難,熟讀五十篇,五十篇能背、能理解,字字句句都要下功夫。現在我知道的就是胡小林居士,字典翻破了,每一個他有懷疑的字都要去查,查清楚,注音、批注、名詞術語、典故,費的時間很長,每一天讀書的時間五、六個小時,他處理他公司的事情一天不到兩個小時。讀書要像這樣讀,得真幹。雖然很辛苦,但是非常有收獲。不經過辛苦,得來太容易,你沒有根。用一番辛苦得來的時候,根深蒂固,這是不可以不下苦功夫,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有人問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像胡小林的做法,行,成功。

  從哪裏讀起?古人已經替我們選擇了,他們早就想到,將來後世的年輕人不會讀書,這個方法最初唐太宗想到的,就是編《群書治要》,這個方法好極了!在幾萬冊書本裏頭,一萬多種,精挑細選。那些都是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魏征這些人,精挑細選,選出了六十五種。這六十五種我們就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裏頭的精華,最重要的東西。于是我們就明白了,我們現在學什麼東西?就學這六十五種,六十五種任選一種。要選什麼?原書,《治要》是原書裏頭節錄的,我們現在學什麼?學原書。學《易經》就專攻《易經》,學《尚書》專攻《尚書》,學《左傳》專攻《左傳》,一生就學一樣,十年,你是這一樣的頂尖。如果有六十五個人,六十五個頂尖漢學,中國文化就起來了,就複興了。六十五個人,一個人搞一門,十年的時間,專盯住這一門,絕不搞第二門。

  如果國家來領導那就更好,就是辦這麼一個學校,就是六十五種課程,《群書治要》的原書,六十五種課程,學生在裏頭選一門。如果有二、叁百個學生,我也是六十五門功課,可以二、叁個人學一門,就像一個小組一樣,你們叁個人、四個人這個小組專攻這一門。每天做報告,我研究《易經》,我來講《易經》,所有的同學來聽《易經》,明天講《尚書》,我們大家統統聽《尚書》。自己專門研究自己的,把自己學習的心得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都知道,但是他不必用心,他專攻他自己一部。既多聞又專精,他沒有學過的他聽過,聽過別人講,有印象,不外行。培養人才,不是這樣搞不出來,這六十五種書。

  民國初年有一批學者,商務印書館創辦人,創始人,那都是學者專家,就是模仿《群書治要》的方法,搞了一個《國學治要》,以前我沒有聽說過。這個東西做得好,那是《四庫》。《群書治要》的治是治國,修身齊家治國,它重點在這個地方。《國學治要》的治是治學,就是做學問,它不是齊家治國,它是治學,做學問。也就是《四庫全書》那麼多,你怎麼個讀法?你從這一部入門。《四庫》裏頭,每一類最精彩的東西他們選出來了,讓你學習這個,經史子集,後頭還有目錄提要。目錄提要也非常重要,是《四庫全書》的總綱領。這兩樣東西好,都是古聖先賢對後代無盡的恩澤。有了這兩本書,傳統文化複興有指望。古聖先賢都把東西做好了,只要我們今天肯幹,不怕累,不疲不厭,真正發心去學,日以繼夜,十年決定有成。一定要專攻一部,搞多了你就分心了,精神、體力、時間分散了,不會成就。決定不要貪多,古人說「貪多嚼不爛」。你只學一樣,你是這一門的專才、通才,你會有大成就。今天沒有這個學校,重要是要培養這種人才。搞別的東西都是假的,搞這個是真的。十年之後這一批漢學,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師資隊伍,這還得了!要借重現在的高科技,課堂上課都用衛星電視播出去,全國年輕人都可以天天在電視機面前學習,文化複興、和諧盛世指日可待。這種教學展開來,我相信一年,社會就轉變了,每個人懂得孝順父母、懂得尊敬尊長,忠君愛國,四維八德統統可以落實。

  阿彌陀佛建造極樂世界,他做得究竟圓滿。爲什麼?他本來是佛再來的,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智慧、德能都是圓滿的,所以他能夠建造一個不可思議,具足無量不可思議莊嚴,能有這麼大的成就。「故萬物嚴淨」,嚴是莊嚴,淨是清淨,「窮微極妙」,微是講細致、美妙,「光瑩如鏡,徹照十方」,萬物都放光。這個道理我們現在都明白了,爲什麼?自性裏頭本具有般若光明,所以自性在淨土稱爲常寂光,特別顯示清淨光明的意思。在大乘佛法裏頭又稱之爲大光明藏,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大光明藏,這就是說明光明清淨是自性裏頭本有的。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就放光。染汙,光就不見了。所以像明鏡一樣,鏡子,鏡子清淨才能照見。古時候的鏡子是銅做的,銅鏡。銅天天要磨,把這個灰塵、塵土磨得幹淨,它就照得很清楚。你不磨它,它有灰塵,有染汙,可以照,照得不清楚,所以鏡子要常常磨,徹照十方。

  「觸光安樂,垢滅善生」。光什麼?光裏頭有智慧,光裏頭有慈悲,光裏頭有德。垢是煩惱,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沒有了,善就生了。這個善就是中國老祖宗所說的本性本善,本善就生出來了。本善是什麼?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本善。這些東西不是什麼人發明的,不是什麼人創造的,不是,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古聖,這些聖人,聖人心地清淨,沒有欲望心就清淨,沒有是非人我,心就清淨。所以佛法裏頭說,放下我執,放下法執,清淨光明自然就露出來,清淨光明就是善。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衆生聞者,皆修佛行」,你看香都是自性本具的香。我們今天人心不善,大自然這種香都失掉味道了。我們在兒童的時代生長在農村,農村裏面所種的一些植物,蔬菜有香氣,清香,稻米有香氣,現在沒有了。你所吃的東西它真有味道,蘑菇你吃,它真鮮,真有那個味道,現在沒有了。樣子跟從前一樣,很好看,味道沒有了。這味道跑哪去了?我們的心被汙染了,所以那種鮮美的味道沒有了。汙染是什麼?人沒有福報了,也就是說七十年前的人比我們有福報,他們吃到的東西都是真味。這一代人可憐,沒福報,不是味道,飲食裏頭不是味道,他怎麼會有好的營養,跟古人比簡直不能比。

  方東美先生過世之後,夫人身體也不好,我常常去看她,去陪陪這老人,她的小孩都在美國。有一天我問她,我說方師母,妳們現在吃的這些肉,豬肉、雞、魚,吃的這些東西,跟叁十年前妳們吃的這些東西,味道一樣不一樣?她沈默了五分鍾,告訴我,不一樣。因爲我們吃素了,不再吃這些東西,所以就問她,妳們吃的時候,跟叁十年前的味道一樣嗎?不一樣。一代不如一代,每一代福報往下降,一代不如一代,這不是提升。所以使我們想起來,我們童年過那個生活,再往前推六十年,人家是更好,我們哪能比得上?我們已經是退了,現在比我們是大幅度的退了,真的鮮味沒有了。

  農村裏頭生活雖然苦,都是自己做的,醬是自己做的,用黃豆來做醬。醬油就是從醬裏頭提煉的,醬油真鮮,現在沒有了。你看從前的醬油,瓶子打開之後,稍稍有一點染汙它就長黴。現在不怕,現在它化學東西摻在裏頭,可是那個醬油味道跟從前完全不能比。你看現在人吃的是什麼?飲食起居叫真可憐!所以想想,真正養人,古時候那套東西真養人,對健康是真有幫助。冬天穿棉,富裕的人家穿皮袍,夏天穿麻布,夏布。現在全變成化學的了,變成尼龍的了,是很好看,穿在身上也很暖,爲什麼?它不透氣,我們毛細孔呼吸都被障礙,時間穿久了就生病。所以傳統東西是真好,健康長壽。居住的房子,農民自己建房子,土牆,都自己做,山上砍幾根樹木做梁,上面蓋茅草,茅草蓋這麼厚,冬暖夏涼,牆大概也有這麼厚,至少有這麼厚,擋風,夏天熱氣進不去,冬天寒氣進不去,所以房間冬暖夏涼,現在全沒有了。以前的磚塊,我們在農村裏頭建房子,那個磚燒的是真結實,現在這個磚很脆,你鐵錘輕輕敲一下就爛了,這建築材料。

  所以我們常常回憶童年,童年的生活確實真的是幸福美滿。看現在的小孩我們都流眼淚,可憐,他們沒見到,沒享受到,我們還曾經享受過。現在我們講,跟我們年齡同樣大的,農村長大的,他聽了很有味道,沒有經曆過的跟他講,他沒辦法感觸到。那樣的生活在抗戰時期還很普遍,抗戰之後十年十年變化就太大了,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現在年輕人不願意到農村,要到都市,農村才是真正人的生活,都市裏頭哪能找得到?衣食住行都對自己身心有障礙,別看農村苦,農村是健康的。中國古代農村裏頭,有五畝田地就能養活一家。一家六、七口人,五畝地生活就過去了,溫飽就沒有問題。現在這個生活沒有了,如果還有,要懂得珍惜。農村的孩子別往外跑,過農家樂,好好的讀書,一生專攻一本,十年、二十年之後就變成專家學者。

  所以香,想到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這現在沒有了。「衆生聞者,皆修佛行」,他聞香會開悟。「見菩提樹,證無生忍」,這經上給我們說過的,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見菩提樹怎麼會證無生忍?想到佛陀在這個樹下修行成道,他修的是什麼行?寂靜行,寂靜就是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寂靜行。他能效法佛菩薩,向佛菩薩跟進,他就有成就。「妙顯極樂世界一塵一毛悉皆圓明具德。是以此四句列于願首,表以下一一各願莫不如是」。這句話非常重要,這個四句擺在前面,就是這四句經文,『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個意思很深,下面四十八願願願都是以這個爲基礎,四十八願就從這個地方流出去的。「一一之願皆是爲衆生,一一之願皆是彌陀本妙明心之顯現。一一之事相皆是清淨句,皆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

  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從見菩提樹,下一次從這個地方學起。這是四十八願的根源,我們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對這個四十八願不迷惑,也知道四十八願如何來學習。好,今天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叁六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