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忘掉了,这个就麻烦。六道众生人大多数都是这种情形,认妄不认真,搞这个虚妄的六道轮回,在轮回里面吃尽苦头,这都是虚妄的。所以《般若经》上讲得彻底,真实智慧,佛给我们讲了,佛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菩萨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如果真有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麻烦可大了,自性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你怎么会有这个念头?自性里头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自性是什么样的?「言语道断」,说不出来;「心行处灭」,无法想象;「唯证方知」,只要你能把这八个字放下,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这八个字放下的时候你就证得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证得了,你也说不出来,你也无法想象。
「云何菩萨知足,得一切种智,是名知足」,这真的知足。「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这个意思,上面这些经里面讲的意思,《法华经》、《般若经》讲的意思,不求他境这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这是法身菩萨的少欲、法身菩萨的知足。下面还有个小注,「他境即是色等五欲」,色声香味触法,「自法即是现量之智」。现量是现前,我们现前的智能、现前的知识,这叫自法,安住自法知足。需不需要求?不需要。为什么?定能开慧。如果有求,智慧开不了,你所求的全是知识不是智能。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智慧开了。
禅宗就是用这个方法,没有开悟之前不准你看经。你就想,经都不能看,其它的什么文字都不可以看,你只要看,它会障碍你得定、障碍你开悟。修行的目的就是把心定下来,离一切虚妄境界,所有境界都是虚妄的。佛的教学,禅是个特别法门,所有的法门都要从经教,不能离经教,唯独禅宗不要经教。禅宗是先悟,然后再看经,大彻大悟之后看经。看经什么作用?自己所悟的跟经典对照,如果是相同的,真的,如果不一样的是错误,所以用经典来印证你悟的是正还是邪。显教里面,经教是教我们解悟,解悟之后你去修行,把你所知道的东西去证实,叫证悟。禅宗没有这个解悟,一下手就叫你守规矩,那就是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悟。教下也有很多用读经这个方法修定,像《无量寿经》它不长,每天读经至少八个小时,一遍一遍的念。《无量寿经》念一遍大概要一个小时,八个小时就是念八遍,十个小时就是念十遍。每天念十遍,不要想里头的意思,要知道没有意思,这是真的,你想经典里面什么意思完全错了,佛没有意思讲的经,你怎么会有意思?到你应用的时候,这个经里头有无量妙义,永远没有穷尽的。为什么?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真妙!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
世间法确实是从第六意识里头生出来的,言语、文章都是的,都从第六意识,唯独佛法不用心意识,所以它妙不可言。它完全从自性流露,佛法深奥就在此地,简单也在此地。如果不是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实验,我们很难相信,天下哪有这种事情?惠能大师真给我们做实验,真有这回事情,他真的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这一开悟全通了,不但佛门经典去问他,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能把你讲得开悟。不但佛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为什么?因为一切法不离自性,你只要明心见性,一切法自然就通了。你不念《无量寿经》也能通,一句佛号就能通,这一句佛号,念到理一心不乱的时候就通了。净宗的术语叫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用参究的方法,净宗用读经或是念佛。读经,读《无量寿经》、读《观无量寿佛经》,或者读《阿弥陀经》都可以,选一种,你天天读它,一天读十个小时,一遍一遍的读。开头读的时候要大声读,读出声音来,为什么?你有精神,你不会念错,冥阳两利。
读经是什么?读经是修行,绝不想经里头的意思,用读经的方法修定;我一面读一面想它的意思全破坏了,这个要晓得。用读经这个方法来修定,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无量寿经》比较长,初学的时候念,大概念一部要两个小时;念到半年,大概差不多一部一个小时,这是你念熟了;念到很熟的时候,念一部大概四十分钟,会入定。入定还要这样修,「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还用这个方法。我用读经,就用这个方法;我用念佛,就用念佛的方法,不要改,一直到大彻大悟。所以《金刚经》上讲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也就是说,哪一个法门都能帮助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它是平等的。我读别的经行不行?读哪个经都行,念一二三四五都行,就是要专一,就是不能变。净宗为什么读净宗的经典?相应,与我们修的法门相应。别的经典一定也能达到,都可以达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但是不如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应,这个好!
方法,佛讲得清楚,祖师大德都讲得清清楚楚,我们都懂,问题就是没真干,所以你能怪人吗?老祖宗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孟子讲的,孔子也讲。过失决定不在外面,决定与别人不相干,这点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世界的真相,一场空,《般若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事实真相,你还有什么留恋的?你还有什么想得到的?一样都得不到,真的是一场空。所以了解事实真相,就学菩萨那样,那么自在、随缘。于外面的境界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控制的念头,这就好,你的心就清净。清净心、平等心就是我们要求得的,为什么得不到?就是没有看破。虽然佛都教给我们了,我们对这个没有透彻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真正透彻了解;真正透彻了解,我们这个念头就断掉了。这绝对是真的,不是假的。
假的,我们为什么还那么样认真来做?这个做是表法,这是属于大慈大悲,给没有觉悟的众生做个样子,让他们的生活有秩序,让他们的社会能够安定和谐,给他们带来现前的幸福,是这个。我这个表法是为他们的,不是为自己,为自己没事,我这样表法也是没事,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不是用有为心去做。用有为的心去做造业,无为心去做不造业。为什么?天天在做,痕迹也不着,心里头干干净净的,一点没染污到,这就是你没造业。这个业,佛法里给它个名词叫净业,就是没染污。世间的业是染污的、着相的,心里头真有,阿赖耶里头落种子;你造的这个阿赖耶里头不落种子,这个本事很大!
「不于心外取法,无一法当情者,名为少欲」。无一法当情,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没有一法落在阿赖耶里头。唯识里面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阿赖耶里头有落谢影子,《楞严经》上讲的,就是第八识里头的种子,这叫业因,有这个业因将来就有果报。菩萨有这个能力,没有落谢影子,做再多真的是作而无作,不落印象。用这个比较容易懂一点,做再多不落印象,这叫净业,这真正叫少欲。「体露真常,寂灭为乐,如如不动」,这叫知足。体就是自性,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真常。真就不是妄的,常是永恒不灭。这是什么?真心,真心起了作用。真心怎么起作用?真心要变成现相它才起作用。会变成现相?会。怎么变的?众生有感它就有应,它就现相。水结晶就是体露真常,寂灭为乐,水结晶上这八个字我们就体会到了。
在现实环境里面,现实环境都是虚妄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体露真常。他的身体好像跟我们是一样的,血肉之躯,其实我们是真的血肉之躯,他不是的,你要把他看作血肉之躯的话,你看错了,他好像,但是他不是的。如果他要是的,真的是的,那他就堕落到凡夫,他就不是佛了。要记住,《梵网经》上他告诉我们,他到这个世界上来作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他常来,所以他真的是真常。真是什么?他做得了主,众生有感他就来了,感要没有他就走了。他也没有起心动念,有感就出现了,没有感就不见了。所以我们细心从这里头去观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
在中国古书上也有记载,有很多人相信,唐朝浙江天台山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那释迦牟尼佛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得度者,他就现比丘身而来说法,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我们在这句经文上把它引申,全世界各个不同族群里面的圣人,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我们都会想到佛菩萨来示现的,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身,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阿訇身。真身是一个,应身无量无边。应身看起来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在人道现人身,在鬼道现鬼身,在地狱道现地狱身,在哪一道现哪一道身,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头顶上有三十二个头,那是三十二相,应以什么身就现什么身。那三十二个面孔应该画各种不同族群的像,各种不同宗教创始人的像,那让人一看,表法就很清楚、很明白。画的相貌都一样看不出来,要画不同的像。
去年十二月,澳洲净宗学院举办了个十周年纪念,请了齐素萍居士,带了一个团,杂技团,到图文巴去表演。我疏忽了,我以前讲了很多,疏忽了,杂技团里头有变脸,那个变脸可以把这三十二相变出来。那个很有意思,他一变,观世音菩萨,这一摇头,耶稣出来了,那是非常生动。这以后变脸要教给他们这一套,你看不但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它还在弘法利生,让人家晓得,各个不同族群原来是一家,各个不同的宗教也是一家,这个意思好!这个表演变脸的,以后叫他这个脸谱重新好好去画,画各种不同宗教、不同族群,这个很有意思。事实真相如是。所以这个三十二相,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读了没有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跟我们现前生活马上就接上,就衔接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有变很快乐的面容,笑咪咪的,也有变很生气的,把七情五欲都表现在面孔上,这个让大家看也很有趣。观音菩萨会变,你也会变,他也会变,人人都会变,喜怒哀乐变在脸上。
这几句是讲的应化,体露真常,寂灭为乐,如如不动为知足。自性住在清净寂灭,确实它如如不动,这是知足。「于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证佛经语深」。确实,佛经上一句说几天都说不完,这个里头的意思愈延伸就愈多,愈讲愈细,可以讲到我们日常生活上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要懂得少欲,要懂得知足。
再看底下这一段,『专求白法,惠利群生』。「白法者,白净之法,指一切善法」。古印度,我们中国人讲善恶,印度人很少讲善恶,他讲黑白,黑就是恶,白就是善,这是他们的习俗语,白法就是善法。所以白净,清净,一切善法。《大乘义章七》里面说,「善法鲜净,名之为白」,这是解释白净的含义,它是善。鲜净,鲜是新鲜,净是清净,清净是没有污染,新鲜代表它不是陈旧的,它是新的,永远是新的。魏译本里面叫「清白之法」。「《净影疏》云: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它不邪。谤,含义是批评,因为它太完美了,就是说没有批评的,完美,这叫清白。「《嘉祥疏》曰:是无漏明,故云清白」,这个意思就说得更清楚。无漏是什么?烦恼、习气断尽了叫无漏。这个清白里头没有染污、没有杂念,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叫清白。「《会疏》云:大乘法,名为清白」,这个意思也很好。大乘,法身菩萨所修的,不是权教、小乘,权教、小乘善恶没有了,但是他有染净。凡夫有善恶,有染净、有善恶。二乘善恶没有了,六道没有了,他看六道是染,他们自己是清净。所以四圣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六道是释迦牟尼佛的染土。
「惠利」,惠是惠施,施是给予。惠是一种恩惠,这里面要带着恭敬心,恭敬、有礼貌的帮助需要的人。利是利济、是利益,是救济他、帮助他。「故经义为:专求无漏大乘清净之法,用以普施有情,利乐群生」。这个意思很完全、很好,我们应当学习。但是这个标准很高,无漏大乘清净之法,这是法身菩萨们,他们在十法界用应化身帮助一切世界里头六道众生。每个佛世界多半都有六道,也有没有的,我们在《华严》「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面读过,确实有些诸佛剎土它是净土,它没有六道轮回,甚至于有些佛剎土里面它十法界都没有,它只有实报庄严土。所以诸佛剎土也是差别很大,不完全相同,但是大部分的佛土里头都有十法界、都有六道。所以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主要就是要帮助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太苦了,他们都有佛性,他们本来都是佛,帮助他们回归到佛位,弥陀发这么个大心,他也认真努力去做。这个地方,专求无漏大乘清净之法,用以普施有情,利乐群生,用它来说明阿弥陀佛那是恰好不过了,阿弥陀佛确实是这样做法的。我们现在用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就是无漏大乘清净之法,怎样能够介绍给大家,帮助大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众生如果接受了,能信、能愿,念这一句佛号,将来必定得生净土。真正利乐、无上的利乐,再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0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