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0集▪P2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不愿意到极乐世界去,什么原因?对极乐世界认识不够。那个时代没有人讲经,批注,《弥陀经》批注虽然很多,未必能看得懂,所以让我们想到经教真重要。而且要认真学习,开经偈上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解如来真实义,这个经教对你不起作用;真起作用是坚定信心,坚定往生的志愿,这个才行。

  现前这个时代,正如李老师所说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这个原因我们了解。要想往生的人多,《无量寿经》这个批注就得认真详细的来研究讨论,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自己信心十足,才能感动听众。我们真干,我们决定不放松。马雅灾难的预言,我们把它看作一桩最好的增上缘,我必须在这一天完成我往生的资粮,这个灾难真的降临,我决定得生,克期求证。一样放不下就是障碍,你就走不了,样样放下。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念佛都给你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关键的是一心,一心一念。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无论念什么,只要是一心念就是真心,夹杂着另外一个念头在里头,那就叫妄心。总记住这个,一是真,二就是妄,不能用二心。有人问,净宗里面常讲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什么叫事一心?什么叫理一心?真正一心无二心,那就是理一心。二心念也能往生,能念到事一心,事一心是什么?见思烦恼放下了,也就是讲不执着了,可是有分别。有妄想、有分别,这是事一心;理一心,妄想分别执着全没有,这就是理一心。理一心是真心,生实报庄严土。

  悟梵法师往生,生实报庄严土,同学们没有一个不感到惊讶,她凭什么?她平常傲慢,目中无人,自己有一点才华。在我身边这么多年,虽然毛病习气没断,但是听经,给我准备这些数据,这个东西长时间的熏修产生了力量。她对净土、对极乐世界信心不足,所以她走的时候并没有往生。她的缘很殊胜,她在三时系念当中见到佛,见佛她才真相信。所以善根福德现前,一念十念往生,跟经上讲的状况一样,生实报土。如果不是这么多年受净宗经要,特别是大经,这《大经解》,没有受这些经要,《华严》、《法华》、《楞严》这个她都是听了的,熏习这个善根,那她就不行。虽然听得很零碎,好像是很杂乱,紧要关头得佛力加持,一下就统一就绪,它就产生作用,这是为什么品位这么高。她在我身边,我讲经的时候,这里头引用参考东西特别多,那是她替我找的,到往生的时候全受用了。之前我们并不知道,点点滴滴的功德对往生都有帮助。

  佛在这里教我们知足,物质生活必须要知足,知足的人才会精进,不知足的人天天生烦恼,傲慢、嫉妒常常会现前,这造业,全都是恶业。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这个贫富是什么?他对于财物不求了。不求就是真悟,真正的富贵,还有求,他还没有满足,这是显而易见。「又《法华经劝发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普贤行就是华严会上的菩萨行。《普贤行愿品》把普贤菩萨的大行归纳为十大类,叫十大愿王,华严会上统统都是修这些。净宗法门不例外,本经第二品「德遵普贤」。修普贤行没有一个不往生,为什么?他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应。修普贤行的人念一声阿弥陀佛,那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真相应。普贤行里面的特色就是心量大,确确实实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古人谚语所说的「量大福大」,普贤心量是最大的,没有不包容的。

  所以你看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佛是谁?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知道,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了一万二千多尊佛号,遍法界的佛,叫《万佛名经》;又为我们说贤劫,贤劫有千佛出世,这一千尊佛的名号也为我们说出来了,世尊是千佛里头的第四尊,第五是弥勒菩萨。现在佛、过去佛知道了,未来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蜎飞蠕动、蚊虫蚂蚁是未来佛,树木花草是未来佛,山河大地也是未来佛。《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无情都是,被现代的量子力学家证明了,我们相信,没有疑惑。那就是一切恭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物有一丝毫不恭敬,礼敬诸佛你就不圆满。你就想到礼敬诸佛之难做!什么人能做到?普贤菩萨,你能做到你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确确实实做到了,贪瞋痴慢疑断掉了,那种真诚恭敬心遍法界虚空界,这才是礼敬诸佛。

  「称赞如来」,心是圆满的,事有差别,不像前一愿,前一愿心跟事都是圆满的,没有差别。称赞有差别,因为称赞会影响众生,称赞善的,众生就学善,称赞恶的众生就学恶,所以一定懂得隐恶扬善。众生的善行、善言、善念要称赞,不善的,不善的绝口不提、不说。不但不说,也不要放在心上,若无其事,你就没有受影响;你以为真的有这回事情,那你就被影响了。为什么若无其事?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就若无其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这几句经文,如果真的常作如是观,你的心是定的,你对于恶人、恶行你都会生起清净平等的恭敬心。如果你有轻慢、有分别、有批评,那全是妄心,为什么?真心不动,你心动了,动了就是妄,不动就是真。普贤菩萨永远依真心,不依妄心。那凡夫?凡夫是永远依妄心,不知道有真心。天天在读、天天在看,他是他,我还是我,没影响到我。你看每天看「清净平等觉」,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不觉,迷而不觉。我们到底转变了几分,自己晓不晓得?如果完全没有转变,我们的学佛功夫是原地踏步,没有进步、没有改变。一定要懂得。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不必要人劝,勇猛精进。没有搞清楚,不能向上提升,这都是正常现象。要晓得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搞生死轮回,这个习气太深、太重了,不知不觉它都起作用。佛法,我们有意、刻意去做常常还忘掉,就这一句佛号,念念就忘掉了,杂念又来了,这就能看得出来。真看出来了,就给自己提出高度的警觉性,觉察到了,一觉察赶快回头,把佛号提起来。如果不是佛号提起来,别的念头起来没用处,依旧是岔路,正念就是一句佛号。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几个人能够做到净念相继?你一定要记住,净念相继你决定得生。换句话说,你根本没有灾难,灾难现前你到极乐世界去了,与你不相干。这消灾免难第一法。是人少欲知足,则能修普贤行,欲望多是修普贤行的障碍。

  「又义寂师引《般若经》云:云何菩萨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况余欲。是名少欲」。你看菩萨,无上正等正觉他都不会起心动念,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我有一个念头要求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念是杂念,这个念障碍你证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没有念头。所以古大德常说,「动念即乖,开口便错」。正等正觉里头没有念头,有念就不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没有言语,所以言语道断,有言语不是正等正觉。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这个意思懂吗?世尊在经中说的,谁说释迦牟尼佛说法,叫谤佛。没有说法说了这么多,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跟不说法他画了平等的等号。为什么说没有说法?他没起心动念。凡夫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有说、有为;佛不起心不动念,包括法身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他没有说。没有说怎么会说出来?是众生有感,自然的应。这个应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叫无说。我们凡夫说话起心动念,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这个话该不该说?这个话要怎么说?这有说,有为有说。佛是无为无说,法身菩萨都是这个境界,这个我们要知道。

  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怎么会说得出来?没有办法想象的。我们看江本博士的水实验看出一点门道,水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它有没有起心动念?它的心在哪里?它的念在哪里?为什么它能看、它能听,它懂得人的意思?实验当中我们给它善的念头,它的反应是美好的;给它恶的念头,它反应很丑陋、很难看。十多年的实验,每年做上万次,一点都不差。从这个实验当中证明水能做得到,那佛做不到吗?法身菩萨当然可以做到。水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水有真心吗?有。为什么?它有自性。一切法不离自性,自性是一切法的本体,本体的反应就是真心。我们今天称真心还要通过一层阿赖耶,就变成妄心。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就不稀奇了。真搞清楚了,佛菩萨教我们远离虚妄。虚妄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虚妄,远离这个,远离这些东西就是真心。《楞严经》上交光大师告诉我们的就这个意思,我们用真的,不要用虚妄的。

  真的是用什么见?用见性见。真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鼻舌身叫觉性,在第六意识叫知性。见闻觉知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功德,它透过阿赖耶它就不叫见闻觉知,叫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它叫识;脱离阿赖耶它叫见闻觉知,性德。惠能大师说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来有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这个德能就是见闻觉知,无量相好,自性本具。虽然本具,这些东西它不是物质、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现象;它有,它不属于这三种现象,所以我们的六根缘不到它。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见闻觉知起作用了。应该这个东西就是心心所里面所说,四分里头的见分,跟四分里面的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般若智慧,见分就是见闻觉知,这是自性本有的,通过阿赖耶扭曲了,还是它起作用。

  所以大乘教上常说真妄不二,阿赖耶是妄,自性是真,真妄和合。虽有真、虽有妄,妄离不开真,离开真,妄的就不会生起来。人站在太阳底下,人是真的,太阳底下照的影子,影子是假的,但是那个影离不开人,就是阿赖耶离不开自性。自性像人,阿赖耶是影子,它同时存在,一真一妄。你要是真正觉悟了,一点都不妨碍,真不碍妄,妄也不碍真;如果你迷了,你把影子当作真的,把自…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