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一集) 20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六十二页,倒数第二行:
『志愿无倦』。「倦,疲也,厌也」,我们常把疲倦连在一起,就是厌倦的意思。「《华严经》普贤大士十大愿王,概括其愿末之意为」,每一愿,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都是以底下这一句做为总结,愿愿皆如是。他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就是志愿无倦的意思。所以这一句,这个愿非常难得,只有志愿无倦,他一定成就,决定能成功。一般人就中途而废的,没有这样子恒心、毅力能够贯彻到底。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做出修行的榜样。
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确实都是无尽的,没有边际的。普贤的十愿,从礼敬到最后的回向,也就无尽了,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就是成功的秘诀。无论修哪个法门,能做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就是三业,无有疲厌,决定能成就。用这种心愿念佛决定往生。所以,愿太重要了!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念佛能不能往生,确实就是信愿,真信切愿,这人决定往生;品位高下,那是功夫的浅深。功夫深的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难,但是短暂的理一心是可能的。如果这个短暂的理一心用在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一念、十念是用的真心,决定没有一个杂念在里面,纯一真心,那个往生就是实报庄严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不但要懂,而且要有很深刻的印象,印象不深,临命终时记不起来。所以这个印象一定要加深,短暂纯真的念头。平常也可以练习,让念头把它空掉,什么念头都没有,就是一句佛号。
下面一段,『忍力成就』。「忍力,忍辱之力」。这一句世出世间都重视,忍是禅定的前方便。六波罗蜜里头后后深于前前,也就是说,愈往后功夫愈深。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持戒比布施难,能持戒的会有布施,有布施的未必能持戒。持戒,这后头有忍辱,有忍辱的人决定持戒,持戒的人未必能忍。精进的人一定能忍,忍辱不一定有精进。精进后头是禅定,禅定一定有精进,精进未必有禅定。般若一定有禅定,它从禅定生的,禅定未必有般若。这就是后后深于前前。世间圣贤告诉我们,小事则小忍,大事则大忍。《金刚经》上告诉我们,菩萨心法,一切法都得成于忍,这一切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个法门成就,没有忍力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部《金刚经》讲六度,布施跟忍辱讲得最多,布施是福慧的根源,忍辱能保持,不能忍,这个福慧保不住。我们常说的火烧功德林,发一顿脾气,功德全没有了,变成福德。福德可以跟着你走的,功德不行,无明火一发,功德就没有了。没有表现在外面,心里有一点不高兴、不痛快,功德都没有了。这是学佛人不能不知道的。积功累德,功夫全在忍。
「法住师云:忍有三种:一者安苦忍,谓于世违事能受故」。对于世间事,违事就是不顺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种种不如意,这都叫违事,都能够忍受。第二种,「他不饶益忍,谓」,他是别人,对自己有违背、有损害,能受。别人的毁谤、别人的障碍、别人的羞辱,甚至于别人的陷害,这一类的,统统能忍。第三类是「法思维忍,谓于法无分别故」。我们修学的方法当然要忍,我们还没有修学的八万四千法门,要认同、要认可,不能排斥、不能轻慢,这都要忍。要把一切法看成平等,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所有一切法门都是释迦牟尼佛教的,有一个法门我们轻视它,这就是轻视佛陀,那就是轻慢三宝。法是佛说的,你轻慢佛;佛说的法你也不重视它,这是慢法;还有依照这个法修行的人,这是僧。所以这个一念不善的心,对于三宝不恭敬。对三宝不恭敬,会影响你自己修学的法门,你不会修成就,你得不到三宝加持。
对于一切法,一定要学善财童子,你看善财是什么态度,那个十大愿王,他就在五十三参那里表演,我们要会看。他对三宝礼敬,这个人善知识,行善法,礼敬他,行恶法也礼敬他,礼敬、供养都有。只有对不善的法他没有赞叹,对善法一定有赞叹。只有三个人我们没有看到他赞叹,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女,这三个人有恭敬、有供养,没有赞叹。不是漏掉的,这叫称赞如来。他所做的,在他可以做,在凡夫不能做。为什么他能做?他不着相,他不动心;换句话说,他没造业。我们做不行,我们会起心动念,我们有分别执着,所以这是不能学的。礼敬诸佛跟称赞如来在这里表演得淋漓尽致,我们要细心把它看清楚,细心去体会,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遇到不知道,不知不觉我们就会有过失,这是不能不留意的。菩萨慈悲,表演给我们看。
所以对于一切法虔诚恭敬。我们把它引申,对一切邪法、对一切外道,要不要礼敬?要。为什么?他是人,他本性本善。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是众生,他本来是佛,所以要礼敬。他所行的不善不赞叹,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我们把不善放在心上就错了,放在口上那更是造业。应该怎样?见到不善、听到不善,立刻就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自己有,赶快把它改过来;没有,提高警觉,不可以犯这种不善,这就对了。所以,善跟不善都是我的老师,对于我都有利益,这叫善学,人会学。
孔子在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三人是泛指的,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不善人,这叫三人。两个都是我的老师,善人,他的善心善行我看到了、听到了,想想自己有没有?有,很好,继续保持;没有?没有,赶快学他。那个恶人,我看到了、听到了,反省他的恶我有没有?有,要改过;没有,要嘉勉,不可以犯这个过错。都是好老师,对我的帮助,帮助我提升,两个人同功同德,能不感恩吗?感恩戴德从这里生。我们学佛,要把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善人,功德回向让他增高品位;不善的人,让佛菩萨加持,让他慢慢觉悟,回头是岸。所以,这个里头要修忍辱波罗蜜,不忍做不到。
「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又《会疏》明十忍」,这个下面都有,这十种忍都列在此地。「疏曰: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为有力大人」,大人是对菩萨的称呼。「忍辱正治瞋恚,通断三毒」,忍辱正是对治瞋恚的,我们瞋恚的念头不起,忍辱才有力量。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特别是逆境、恶缘,这是修炼忍辱最好的时候、最好的机缘。通断三毒,贪瞋痴,能忍才不贪、不瞋、不痴。所以,持戒苦行比不上,持戒修苦行有时候还忍不过,怨恨恼怒烦还是会起来。人生这条道路,修行也不例外,这条路,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人失去了道德,不相信因果,让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几乎全都是不善,善的很少很少。这个不善的诱惑、不善的力量非常强大,就单单忍辱这一条,你忍不过,你就堕落了,这关很难通过。
怎样才能够让我们忍辱波罗蜜能成就?这经上讲得好,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能稳稳当当通过了。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执着里头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成见,自己说看不顺眼,这个不可以。一定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人为什么造罪业?为什么会违背性德?没人教他。人,本性本善,没错,但是习性不善,没人教,随着习气走,慢慢就学成不善。他知不知道?不知道。所以佛菩萨原谅他们,佛菩萨不责备他们,佛菩萨教导他们,帮助他们回头。我们在经论处处都看到,教菩萨我们看了沾光,在旁边学会了。
「《宝云经》于菩萨所修法,各说十法。中说忍法,菩萨有十法,能净于忍。何等为十?」第一个「内忍」。内,怎样把自己烦恼习气控制住,不让它发作,这要功夫。大乘经教学得愈多愈有帮助,为什么?对于一切法的真相慢慢了解,了解什么?了解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得,染净、善恶都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是梦幻泡影,你何必认真?这样忍辱就成就了,不计较了。对任何人都不计较,对任何事都不要计较,老实念佛,你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肯定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这个利益太大了!我跟人计较的话,纵然往生,品位下降了。为什么?心不清净,我一向专念,里面还夹杂这个东西在里头。要用清净心念佛,平等心念佛,清净平等是真心。不清净、不平等,不清净是执着,不平等是分别,你有分别心、你有执着心;换句话说,你的心有染污,你的心不平。这是什么?这是妄心,不是真心。纵然念到一心不乱,也是事一心不乱,不是理一心。理一心是清净平等里头没有痕迹,这真心现前。这十种忍下头有分别解释。第二「外忍」,第三「法忍」,第四「随佛教忍」,第五「无方所忍」,第六「修处处忍」,第七「非所为忍」,第八「不逼恼忍」,第九「悲心忍」,第十「誓愿忍」,这个誓愿是你发的誓愿。
下面,「内忍,云何名菩萨内忍?菩萨饥渴寒热、忧悲疼痛,身心楚切」,楚切是苦,痛苦,「能自忍受,不为苦恼,是名内忍」。当然这个里头,里面包括贪瞋痴慢,对于贪瞋痴慢疑都要忍,对于怨恨恼怒烦要忍,就是情绪要能够控制好,这都是属于内,不是外面的。它这是举的一些事例,日常生活起居。第二,「外忍。云何名菩萨外忍?菩萨从他闻恶言骂詈,毁辱诽谤,或毁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和尚阿阇黎师徒同学,或闻毁佛法僧,有如是种种毁訾,菩萨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外面境界多了,统统要能忍,尤其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过去老一代,在我的上一代,社会没有禁止佛法,学佛法的人、讲经的人都可以自由讲经,没有限制,讲经无需要批准、无需要备案,不需要。但在今天不行,今天国家管制,任何宗教,活动…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