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一集) 20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2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六十二頁,倒數第二行:
『志願無倦』。「倦,疲也,厭也」,我們常把疲倦連在一起,就是厭倦的意思。「《華嚴經》普賢大士十大願王,概括其願末之意爲」,每一願,十大願王每一願最後都是以底下這一句做爲總結,願願皆如是。他說,「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就是志願無倦的意思。所以這一句,這個願非常難得,只有志願無倦,他一定成就,決定能成功。一般人就中途而廢的,沒有這樣子恒心、毅力能夠貫徹到底。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給我們做出修行的榜樣。
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確實都是無盡的,沒有邊際的。普賢的十願,從禮敬到最後的回向,也就無盡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就是成功的秘訣。無論修哪個法門,能做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就是叁業,無有疲厭,決定能成就。用這種心願念佛決定往生。所以,願太重要了!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念佛能不能往生,確實就是信願,真信切願,這人決定往生;品位高下,那是功夫的淺深。功夫深的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難,但是短暫的理一心是可能的。如果這個短暫的理一心用在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一念、十念是用的真心,決定沒有一個雜念在裏面,純一真心,那個往生就是實報莊嚴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但要懂,而且要有很深刻的印象,印象不深,臨命終時記不起來。所以這個印象一定要加深,短暫純真的念頭。平常也可以練習,讓念頭把它空掉,什麼念頭都沒有,就是一句佛號。
下面一段,『忍力成就』。「忍力,忍辱之力」。這一句世出世間都重視,忍是禅定的前方便。六波羅蜜裏頭後後深于前前,也就是說,愈往後功夫愈深。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持戒比布施難,能持戒的會有布施,有布施的未必能持戒。持戒,這後頭有忍辱,有忍辱的人決定持戒,持戒的人未必能忍。精進的人一定能忍,忍辱不一定有精進。精進後頭是禅定,禅定一定有精進,精進未必有禅定。般若一定有禅定,它從禅定生的,禅定未必有般若。這就是後後深于前前。世間聖賢告訴我們,小事則小忍,大事則大忍。《金剛經》上告訴我們,菩薩心法,一切法都得成于忍,這一切法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成就,沒有忍力是不可能的。所以,這部《金剛經》講六度,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布施是福慧的根源,忍辱能保持,不能忍,這個福慧保不住。我們常說的火燒功德林,發一頓脾氣,功德全沒有了,變成福德。福德可以跟著你走的,功德不行,無明火一發,功德就沒有了。沒有表現在外面,心裏有一點不高興、不痛快,功德都沒有了。這是學佛人不能不知道的。積功累德,功夫全在忍。
「法住師雲:忍有叁種:一者安苦忍,謂于世違事能受故」。對于世間事,違事就是不順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種種不如意,這都叫違事,都能夠忍受。第二種,「他不饒益忍,謂」,他是別人,對自己有違背、有損害,能受。別人的毀謗、別人的障礙、別人的羞辱,甚至于別人的陷害,這一類的,統統能忍。第叁類是「法思維忍,謂于法無分別故」。我們修學的方法當然要忍,我們還沒有修學的八萬四千法門,要認同、要認可,不能排斥、不能輕慢,這都要忍。要把一切法看成平等,這一點很重要。因爲,所有一切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教的,有一個法門我們輕視它,這就是輕視佛陀,那就是輕慢叁寶。法是佛說的,你輕慢佛;佛說的法你也不重視它,這是慢法;還有依照這個法修行的人,這是僧。所以這個一念不善的心,對于叁寶不恭敬。對叁寶不恭敬,會影響你自己修學的法門,你不會修成就,你得不到叁寶加持。
對于一切法,一定要學善財童子,你看善財是什麼態度,那個十大願王,他就在五十叁參那裏表演,我們要會看。他對叁寶禮敬,這個人善知識,行善法,禮敬他,行惡法也禮敬他,禮敬、供養都有。只有對不善的法他沒有贊歎,對善法一定有贊歎。只有叁個人我們沒有看到他贊歎,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這叁個人有恭敬、有供養,沒有贊歎。不是漏掉的,這叫稱贊如來。他所做的,在他可以做,在凡夫不能做。爲什麼他能做?他不著相,他不動心;換句話說,他沒造業。我們做不行,我們會起心動念,我們有分別執著,所以這是不能學的。禮敬諸佛跟稱贊如來在這裏表演得淋漓盡致,我們要細心把它看清楚,細心去體會,因爲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遇到。遇到不知道,不知不覺我們就會有過失,這是不能不留意的。菩薩慈悲,表演給我們看。
所以對于一切法虔誠恭敬。我們把它引申,對一切邪法、對一切外道,要不要禮敬?要。爲什麼?他是人,他本性本善。佛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他是衆生,他本來是佛,所以要禮敬。他所行的不善不贊歎,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我們把不善放在心上就錯了,放在口上那更是造業。應該怎樣?見到不善、聽到不善,立刻就要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自己有,趕快把它改過來;沒有,提高警覺,不可以犯這種不善,這就對了。所以,善跟不善都是我的老師,對于我都有利益,這叫善學,人會學。
孔子在世,說「叁人行必有我師」,這個叁人是泛指的,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不善人,這叫叁人。兩個都是我的老師,善人,他的善心善行我看到了、聽到了,想想自己有沒有?有,很好,繼續保持;沒有?沒有,趕快學他。那個惡人,我看到了、聽到了,反省他的惡我有沒有?有,要改過;沒有,要嘉勉,不可以犯這個過錯。都是好老師,對我的幫助,幫助我提升,兩個人同功同德,能不感恩嗎?感恩戴德從這裏生。我們學佛,要把修學的功德回向給他們,善人,功德回向讓他增高品位;不善的人,讓佛菩薩加持,讓他慢慢覺悟,回頭是岸。所以,這個裏頭要修忍辱波羅蜜,不忍做不到。
「此叁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又《會疏》明十忍」,這個下面都有,這十種忍都列在此地。「疏曰: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爲有力大人」,大人是對菩薩的稱呼。「忍辱正治瞋恚,通斷叁毒」,忍辱正是對治瞋恚的,我們瞋恚的念頭不起,忍辱才有力量。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特別是逆境、惡緣,這是修煉忍辱最好的時候、最好的機緣。通斷叁毒,貪瞋癡,能忍才不貪、不瞋、不癡。所以,持戒苦行比不上,持戒修苦行有時候還忍不過,怨恨惱怒煩還是會起來。人生這條道路,修行也不例外,這條路,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人失去了道德,不相信因果,讓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幾乎全都是不善,善的很少很少。這個不善的誘惑、不善的力量非常強大,就單單忍辱這一條,你忍不過,你就墮落了,這關很難通過。
怎樣才能夠讓我們忍辱波羅蜜能成就?這經上講得好,于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能穩穩當當通過了。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執著裏頭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成見,自己說看不順眼,這個不可以。一定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人爲什麼造罪業?爲什麼會違背性德?沒人教他。人,本性本善,沒錯,但是習性不善,沒人教,隨著習氣走,慢慢就學成不善。他知不知道?不知道。所以佛菩薩原諒他們,佛菩薩不責備他們,佛菩薩教導他們,幫助他們回頭。我們在經論處處都看到,教菩薩我們看了沾光,在旁邊學會了。
「《寶雲經》于菩薩所修法,各說十法。中說忍法,菩薩有十法,能淨于忍。何等爲十?」第一個「內忍」。內,怎樣把自己煩惱習氣控製住,不讓它發作,這要功夫。大乘經教學得愈多愈有幫助,爲什麼?對于一切法的真相慢慢了解,了解什麼?了解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得,染淨、善惡都不可得。《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既是夢幻泡影,你何必認真?這樣忍辱就成就了,不計較了。對任何人都不計較,對任何事都不要計較,老實念佛,你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肯定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這個利益太大了!我跟人計較的話,縱然往生,品位下降了。爲什麼?心不清淨,我一向專念,裏面還夾雜這個東西在裏頭。要用清淨心念佛,平等心念佛,清淨平等是真心。不清淨、不平等,不清淨是執著,不平等是分別,你有分別心、你有執著心;換句話說,你的心有染汙,你的心不平。這是什麼?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縱然念到一心不亂,也是事一心不亂,不是理一心。理一心是清淨平等裏頭沒有痕迹,這真心現前。這十種忍下頭有分別解釋。第二「外忍」,第叁「法忍」,第四「隨佛教忍」,第五「無方所忍」,第六「修處處忍」,第七「非所爲忍」,第八「不逼惱忍」,第九「悲心忍」,第十「誓願忍」,這個誓願是你發的誓願。
下面,「內忍,雲何名菩薩內忍?菩薩饑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楚切是苦,痛苦,「能自忍受,不爲苦惱,是名內忍」。當然這個裏頭,裏面包括貪瞋癡慢,對于貪瞋癡慢疑都要忍,對于怨恨惱怒煩要忍,就是情緒要能夠控製好,這都是屬于內,不是外面的。它這是舉的一些事例,日常生活起居。第二,「外忍。雲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和尚阿阇黎師徒同學,或聞毀佛法僧,有如是種種毀訾,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外面境界多了,統統要能忍,尤其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過去老一代,在我的上一代,社會沒有禁止佛法,學佛法的人、講經的人都可以自由講經,沒有限製,講經無需要批准、無需要備案,不需要。但在今天不行,今天國家管製,任何宗教,活動…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