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0集) 20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六十一页倒数第六行,从当中看起:
前面说的二苦、三苦、四苦、八苦,这些「分类不同,均表苦类众多。菩萨了达一切诸苦,皆是虚妄,毕竟不可得。故能安忍,住于平等。故曰不计众苦」。苦恼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感受特别的深。佛菩萨说法教人,总是先说果后说因,因为果报我们已经受到了,感触就很深。然后再告诉我们,这些苦果从哪里来的,能够提醒我们的警觉,让我们很快能够觉察到。果没有法子改变,只有承受,所以经教里面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造因他不知道,果报现前他害怕了;菩萨知道,所以在因上他就非常谨慎,果报就避免了。这是一个迟钝、一个觉悟,两种不相同的人。苦再多,菩萨了达,了是明了,达是通达,明了通达一切诸苦皆是虚妄,确确实实了解一切法不可得。真正通达明了,就不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所以他能够安忍,安是平安,忍是忍受,平平安安的在忍受,住于平等。我们的经题「清净平等觉」,诸佛菩萨都是住在清净平等觉中。这叫不计众苦,不计较一切苦,觉悟愈深,离苦愈彻底。所以有苦的感受,确实分别执着没放下,才有这个感受;分别执着放下,这种感受就没有了。
下面说少欲,「少欲者,不多求也」。人要学无求于世,一切都听其自然,有很好,没有也很好,这个人就得自在。有,不需要太多,吃饱穿暖,有个小地方可以遮蔽风雨,足了,就非常满足,知足常乐,乐在其中;不知足者永远是苦,他没有乐。这个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叫真理。「知足者,所得虽少而不恼恨」。我们身体在这个世间,足以能养身够了,绝不多求,多求就怎么?多求苦就来了。有多的赶快布施,不多求。用心要用智慧,不能用情识,智慧的观照就不会有差错。帮助人是好事,可是没有智慧,叫帮倒忙,不但人得不到利益,他反受其害,那就错了。怎样是不受其害?你看他有智慧、他很快乐,这就对了;如果他有疑、有顾虑、有苦恼,这个忙帮错了。特别在这个时代,真妄、邪正、是非很不容易辨别。过去有圣贤教育,这个社会善多恶少,如果没有圣贤教诲,肯定是恶多善少,帮助众生这就相当不容易。
我们虽然远离外缘,求得心的一点清净,可是讲经与大家在一起分享,如果社会状况一无所知,那我们的讲经只契理不契机。契理不契机,那叫讲废话,为什么?听的人没听懂,没有受用,白讲了;契机不契理,那是魔说,那不是正法,是邪法,这方方面面都要顾及到。所以有几个好的同学,每个星期,把这个星期发生的事情,大标题节录下来给我看看,我也能了解一些,这是契机。了解之后,知道我们这个经怎么个讲法。经、批注都是活的,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有不同的讲法,有不同修学的方法,这是佛法无比殊胜之处,它不是一个法,它不是定法。今天我们需要什么,在经典里面几乎字字句句都可以找到,所以它是智能,比知识还要丰富。
知足,《涅槃经》上说,「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这是一个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要修学的。我们如果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从哪来的?从少欲知足来的。人心地清净,少烦、少恼、少忧、少虑,充满了智慧,见色闻声就能够了达义趣,这里头有乐趣。「又《遗教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这句话用我们俗话来说,少欲的人不会巴结人。为什么?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心是定的,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这样的人才能够自度度他。为外境所转,那就有麻烦,那很难成就。今天你所遇的这个外境,是很小叫小风小浪,你都受不了,你都被外头境界所转,你将来肯定遇到大风大浪,你怎么办?还能把持得住吗?我们自己都以为行,我能把持得住,为什么自古至今很多人遇到大风大浪把不住?那他不如我。如果我们有这种念头、这样的看法,我们肯定会被淘汰掉。为什么?孔子说的那句话真理,一点都不错,他用的比喻话来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我们有骄慢的心,那些淘汰的人当然不如我,就有这个心,这个心是傲慢;有这一点点慢,到那个时候恐怕自己保不住。所以注意留心观察人,发现他有丝毫傲慢就知道,不要说,慢慢看,你看他十年、看他二十年,然后你就了解圣人所说的话,那都是经验之谈。看到过去、看到当今,能够预测到未来。
说话得先看人,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说。要看他接受的程度,真接受、假接受。假接受,不至于反对,也可以说,轻描淡写;真接受,那你就得真告诉他,他会回头,他会改过。不能改过,轻描淡写带过就好。总而言之,不跟人结怨,这是最高的一个原则。人与人相处都是缘分,纵然这一生只有一面之缘,也是过去生中的缘分累积的,不是偶然的。所以菩萨跟一切众生结法缘,不结恶缘,也不结善缘,善缘跟恶缘都有情执在里头,结法缘,这个好,法缘完全智慧做主,没有情识。
《遗教经》上所说的,「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诸根就是六根。《楞严经》上交光大师说舍识用根,实在讲太高了,我们做不到,那是法身菩萨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学,学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上,学什么?学不起分别、不起执着,这叫功夫,这叫本事。「行少欲者,心则坦然」,人到无求品自高。李炳南老居士一生日中一食,一个小碗一点点,他一天一餐就够了;他的工作量,至少是五个人的工作量。一个人要做那么多事情,吃那么一点点行吗?我在台中跟他学这种饮食方式,干了五年,我得出的结论,人的体能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想上。消耗在正念,不管是劳心劳力都不多,在妄念上消耗最多。所以人要是心到清净,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饮食少,生活简单,这是什么?我们不求人的本钱,你要很多,我要这点就够了。
这个东西不能勉强,勉强会伤害身体,所以老师对同学绝不鼓励他日中一食,绝不鼓励他去学不倒单。我那个时候想学,李老师就很坦白的告诉我,躺在床上睡觉比坐着睡觉舒服多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就不赞成。为什么?他就给你说明,你修定你得不到定,得不到定不是坐在那打瞌睡吗?与其坐在那打瞌睡,为什么不到床上好好躺着睡?所以客观环境一定要了解,自己做不到不必勉强,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成无上道,不一定要用这个法门。取舍法门是智慧,八万四千门你取哪个门,这真的是智慧。要知道我们的体力,要知道我们的心态,要知道我们的客观环境,方方面面都适合,你再取择,你生活得自在快乐,你没有烦恼;一个方面没有考虑到,都会带给你烦恼,那就错了。所以随缘而不攀缘。特别是在现前这个社会,一定要学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要不恒顺,寸步难行。我这一生如果不恒顺的话就没处去,最后一条路,那只有还俗,放弃了,你不顺怎么行?不顺不能生存。「恒顺众生」,后头有一句「随喜功德」。我的方向不变,我的目标不变,我的精进不变,无论什么状况之下,我不妨碍任何人,我还是读经,我还是学经教,这样才能搞得成功。受点挫折,怨恨这个、怨恨那个,你就大错特错!
所以「无所忧畏」,没有忧虑、没有害怕。「触事有余,常无不足」,处理日常这些事务能力有余,能应付得了。「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因为涅槃是寂静的意思,少欲跟寂静就愈来愈接近。换句话说,少欲是涅槃的前方便,没有少欲,涅槃就没有分。下面这佛说的话,「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离苦得乐,「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这话真的。所以成佛,为什么补处菩萨一定在兜率天,他为什么不在别的天上?二十八层天,为什么一定在兜率?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知足。它是表法的,知足就成佛了,一点都没错。等觉菩萨还不知足,为什么?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习气没断,他要把它断掉,他有这么一桩事情要做。断掉之后就证得妙觉位,入大般涅槃,没事了,圆满的知足。
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学着样样都知足,样样都随缘。不能放下的是经教,除经教之外统统要放下。为什么?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要从经教入门。这是释迦牟尼佛在世,为什么讲经教学四十九年,门门都要从这个地方契入。净土也不例外,我们对于净土,如果不学经教也能往生,有善友来劝我们念佛,我们真肯念也能往生,那个福报就大。如果没那么大的福报,对这个有怀疑,念佛有夹杂,或者看到其它的法门好像比我们高,人家就讲得出一番道理,我们怎么讲不出来?这些疑问就障碍你,很可能障碍你不能往生,这一生的念佛给来生后世做往生的因缘,这一生去不成。如果对于这部经典、这部集注有深度的了解,你信心坚定、愿心恳切,没有一丝毫疑惑,我真想到极乐世界去,念兹在兹,就这一念,蕅益大师说的,就决定得生,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就决定往生。你条件统统具足,与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完全相应。
但是这个信难,真难!不要以为自己相信就是真信,靠不住。我初出家,在台北圆山临济寺,临济寺有个大护法,林道棨先生,他在银行界服务,是当时临济寺念佛会的副会长。他法器敲得好,经念得很熟,带领大众念佛求生净土。大概是我出家三年他往生了,往生的时候大家念佛送他,他要大家念观世音菩萨,他要求病好,他不想往生。带领念佛的人最后不想往生,贪恋世间,那有什么法子!听到念佛他就害怕、他就拒绝,一定要大家念观音菩萨。所以人到那个时候才看出,本来面目看出来了。一生劝别人念佛、劝别人往生,最后…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