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0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0集)  20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六十一頁倒數第六行,從當中看起:

  前面說的二苦、叁苦、四苦、八苦,這些「分類不同,均表苦類衆多。菩薩了達一切諸苦,皆是虛妄,畢竟不可得。故能安忍,住于平等。故曰不計衆苦」。苦惱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感受特別的深。佛菩薩說法教人,總是先說果後說因,因爲果報我們已經受到了,感觸就很深。然後再告訴我們,這些苦果從哪裏來的,能夠提醒我們的警覺,讓我們很快能夠覺察到。果沒有法子改變,只有承受,所以經教裏面常講「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衆生造因他不知道,果報現前他害怕了;菩薩知道,所以在因上他就非常謹慎,果報就避免了。這是一個遲鈍、一個覺悟,兩種不相同的人。苦再多,菩薩了達,了是明了,達是通達,明了通達一切諸苦皆是虛妄,確確實實了解一切法不可得。真正通達明了,就不會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所以他能夠安忍,安是平安,忍是忍受,平平安安的在忍受,住于平等。我們的經題「清淨平等覺」,諸佛菩薩都是住在清淨平等覺中。這叫不計衆苦,不計較一切苦,覺悟愈深,離苦愈徹底。所以有苦的感受,確實分別執著沒放下,才有這個感受;分別執著放下,這種感受就沒有了。

  下面說少欲,「少欲者,不多求也」。人要學無求于世,一切都聽其自然,有很好,沒有也很好,這個人就得自在。有,不需要太多,吃飽穿暖,有個小地方可以遮蔽風雨,足了,就非常滿足,知足常樂,樂在其中;不知足者永遠是苦,他沒有樂。這個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叫真理。「知足者,所得雖少而不惱恨」。我們身體在這個世間,足以能養身夠了,絕不多求,多求就怎麼?多求苦就來了。有多的趕快布施,不多求。用心要用智慧,不能用情識,智慧的觀照就不會有差錯。幫助人是好事,可是沒有智慧,叫幫倒忙,不但人得不到利益,他反受其害,那就錯了。怎樣是不受其害?你看他有智慧、他很快樂,這就對了;如果他有疑、有顧慮、有苦惱,這個忙幫錯了。特別在這個時代,真妄、邪正、是非很不容易辨別。過去有聖賢教育,這個社會善多惡少,如果沒有聖賢教誨,肯定是惡多善少,幫助衆生這就相當不容易。

  我們雖然遠離外緣,求得心的一點清淨,可是講經與大家在一起分享,如果社會狀況一無所知,那我們的講經只契理不契機。契理不契機,那叫講廢話,爲什麼?聽的人沒聽懂,沒有受用,白講了;契機不契理,那是魔說,那不是正法,是邪法,這方方面面都要顧及到。所以有幾個好的同學,每個星期,把這個星期發生的事情,大標題節錄下來給我看看,我也能了解一些,這是契機。了解之後,知道我們這個經怎麼個講法。經、批注都是活的,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就有不同的講法,有不同修學的方法,這是佛法無比殊勝之處,它不是一個法,它不是定法。今天我們需要什麼,在經典裏面幾乎字字句句都可以找到,所以它是智能,比知識還要豐富。

  知足,《涅槃經》上說,「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這是一個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要修學的。我們如果能像諸佛菩薩一樣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從哪來的?從少欲知足來的。人心地清淨,少煩、少惱、少憂、少慮,充滿了智慧,見色聞聲就能夠了達義趣,這裏頭有樂趣。「又《遺教經》雲: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這句話用我們俗話來說,少欲的人不會巴結人。爲什麼?于人無爭,于世無求,心是定的,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樣的人才能夠自度度他。爲外境所轉,那就有麻煩,那很難成就。今天你所遇的這個外境,是很小叫小風小浪,你都受不了,你都被外頭境界所轉,你將來肯定遇到大風大浪,你怎麼辦?還能把持得住嗎?我們自己都以爲行,我能把持得住,爲什麼自古至今很多人遇到大風大浪把不住?那他不如我。如果我們有這種念頭、這樣的看法,我們肯定會被淘汰掉。爲什麼?孔子說的那句話真理,一點都不錯,他用的比喻話來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我們有驕慢的心,那些淘汰的人當然不如我,就有這個心,這個心是傲慢;有這一點點慢,到那個時候恐怕自己保不住。所以注意留心觀察人,發現他有絲毫傲慢就知道,不要說,慢慢看,你看他十年、看他二十年,然後你就了解聖人所說的話,那都是經驗之談。看到過去、看到當今,能夠預測到未來。

  說話得先看人,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能說。要看他接受的程度,真接受、假接受。假接受,不至于反對,也可以說,輕描淡寫;真接受,那你就得真告訴他,他會回頭,他會改過。不能改過,輕描淡寫帶過就好。總而言之,不跟人結怨,這是最高的一個原則。人與人相處都是緣分,縱然這一生只有一面之緣,也是過去生中的緣分累積的,不是偶然的。所以菩薩跟一切衆生結法緣,不結惡緣,也不結善緣,善緣跟惡緣都有情執在裏頭,結法緣,這個好,法緣完全智慧做主,沒有情識。

  《遺教經》上所說的,「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複不爲諸根所牽」,諸根就是六根。《楞嚴經》上交光大師說舍識用根,實在講太高了,我們做不到,那是法身菩薩的事情。但是我們要學,學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學什麼?學不起分別、不起執著,這叫功夫,這叫本事。「行少欲者,心則坦然」,人到無求品自高。李炳南老居士一生日中一食,一個小碗一點點,他一天一餐就夠了;他的工作量,至少是五個人的工作量。一個人要做那麼多事情,吃那麼一點點行嗎?我在臺中跟他學這種飲食方式,幹了五年,我得出的結論,人的體能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想上。消耗在正念,不管是勞心勞力都不多,在妄念上消耗最多。所以人要是心到清淨,自然就不需要那麼多。飲食少,生活簡單,這是什麼?我們不求人的本錢,你要很多,我要這點就夠了。

  這個東西不能勉強,勉強會傷害身體,所以老師對同學絕不鼓勵他日中一食,絕不鼓勵他去學不倒單。我那個時候想學,李老師就很坦白的告訴我,躺在床上睡覺比坐著睡覺舒服多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就不贊成。爲什麼?他就給你說明,你修定你得不到定,得不到定不是坐在那打瞌睡嗎?與其坐在那打瞌睡,爲什麼不到床上好好躺著睡?所以客觀環境一定要了解,自己做不到不必勉強,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成無上道,不一定要用這個法門。取舍法門是智慧,八萬四千門你取哪個門,這真的是智慧。要知道我們的體力,要知道我們的心態,要知道我們的客觀環境,方方面面都適合,你再取擇,你生活得自在快樂,你沒有煩惱;一個方面沒有考慮到,都會帶給你煩惱,那就錯了。所以隨緣而不攀緣。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一定要學普賢菩薩的「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你要不恒順,寸步難行。我這一生如果不恒順的話就沒處去,最後一條路,那只有還俗,放棄了,你不順怎麼行?不順不能生存。「恒順衆生」,後頭有一句「隨喜功德」。我的方向不變,我的目標不變,我的精進不變,無論什麼狀況之下,我不妨礙任何人,我還是讀經,我還是學經教,這樣才能搞得成功。受點挫折,怨恨這個、怨恨那個,你就大錯特錯!

  所以「無所憂畏」,沒有憂慮、沒有害怕。「觸事有余,常無不足」,處理日常這些事務能力有余,能應付得了。「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因爲涅槃是寂靜的意思,少欲跟寂靜就愈來愈接近。換句話說,少欲是涅槃的前方便,沒有少欲,涅槃就沒有分。下面這佛說的話,「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離苦得樂,「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這話真的。所以成佛,爲什麼補處菩薩一定在兜率天,他爲什麼不在別的天上?二十八層天,爲什麼一定在兜率?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知足。它是表法的,知足就成佛了,一點都沒錯。等覺菩薩還不知足,爲什麼?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沒斷,他要把它斷掉,他有這麼一樁事情要做。斷掉之後就證得妙覺位,入大般涅槃,沒事了,圓滿的知足。

  我們在這個世間,要學著樣樣都知足,樣樣都隨緣。不能放下的是經教,除經教之外統統要放下。爲什麼?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要從經教入門。這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爲什麼講經教學四十九年,門門都要從這個地方契入。淨土也不例外,我們對于淨土,如果不學經教也能往生,有善友來勸我們念佛,我們真肯念也能往生,那個福報就大。如果沒那麼大的福報,對這個有懷疑,念佛有夾雜,或者看到其它的法門好像比我們高,人家就講得出一番道理,我們怎麼講不出來?這些疑問就障礙你,很可能障礙你不能往生,這一生的念佛給來生後世做往生的因緣,這一生去不成。如果對于這部經典、這部集注有深度的了解,你信心堅定、願心懇切,沒有一絲毫疑惑,我真想到極樂世界去,念茲在茲,就這一念,蕅益大師說的,就決定得生,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就決定往生。你條件統統具足,與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完全相應。

  但是這個信難,真難!不要以爲自己相信就是真信,靠不住。我初出家,在臺北圓山臨濟寺,臨濟寺有個大護法,林道棨先生,他在銀行界服務,是當時臨濟寺念佛會的副會長。他法器敲得好,經念得很熟,帶領大衆念佛求生淨土。大概是我出家叁年他往生了,往生的時候大家念佛送他,他要大家念觀世音菩薩,他要求病好,他不想往生。帶領念佛的人最後不想往生,貪戀世間,那有什麼法子!聽到念佛他就害怕、他就拒絕,一定要大家念觀音菩薩。所以人到那個時候才看出,本來面目看出來了。一生勸別人念佛、勸別人往生,最後…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