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0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到谛老出家,生活没有忧虑,有吃有穿,还住的好房子,他很羡慕,要出家。谛闲法师不答应,为什么?四十多岁,年龄大了,学什么都不行,出家至少五堂功课要学会,他没有能力学,那讲经他不认识字,两样都不行。最后他赖着又不走,跟他谈条件,他说你能答应我的条件我给你剃度。他说行,你说什么我都听。

  老和尚告诉他,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学会这一句,你天天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有好处。他也不问,他也不想,就老老实实念。剃度了,不能住庙里,住庙里人家瞧不起他,在宁波乡下找了一个废弃的寺庙给他住,那庙没有人住,破庙。找了乡下一个老太太佛教徒,照顾他的生活,给他煮两餐饭,给他洗衣服。早饭他自己料理,中午、晚上老太太给他煮两餐饭。他就遵守老和尚的教诫,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不分日夜,没有一点压力。三年你看人家预知时至往生,站着往生的,往生之后,也就是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谛闲老法师一看他那个样子,赞叹!你成就了,弘宗研教的法师,这讲弘法利生的,弘宗是禅宗的,研教是讲经的法师,教下的,比不上你,名山宝剎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他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我们能想象他品位之高,他不是低品位,三年肯定得念佛三昧,怎么那么自在,预知时至!走之前一天进城,看看亲戚朋友辞行,他也不告诉他们,第二天回去,站着就走了。这都是末法时期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锅漏匠在世的时候谁瞧得起他?他这一往生,这么一表演,轰动了佛教界,没有一个不赞叹。

  那法藏比丘这还得了吗?不得了,广修不思议普贤大士之德。十大愿王一展开,是大乘菩萨八万四千法门,所以是不思议功德。故其胜感,胜是殊胜,殊胜的感应亦不可思议。这个殊胜的感应,就是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首云」,这第一句说,『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旃檀』,这是印度名香叫檀香,经上记载的牛头旃檀,中国没有,出在喜马拉雅山,「乃印度香木之名,我国所无。译作与乐」,闻到这个香非常欢喜、非常快乐。「据《慧苑音义》此木有赤白二种」,旃檀有两种,一个是白的,一个是红色的,「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故名与乐」。它能治病,换句话说,它也是药材,印度很名贵的药材。『优钵罗』,这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青莲花、红莲花,其花香气芬馥」。「《慧苑音义》曰:优钵罗,花号也」,花的名字,「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喻之」,佛的眼睛很像这个花的叶子。「大士身口常出妙香」,这妙香怎么来的?「是乃戒德之所感」,三聚净戒全都能做到,不缺减,成就身体,身出妙香。

  《观佛经》第三卷有这样的经文,「常以戒香,为身璎珞」。修行人确实如此,曾经在香港住过一个多月的虚云老和尚,抗战胜利之后香港同学把他老人家接到香港来,希望他能够在香港长住,在这边弘法利生,给他建了个精舍,环境很优雅,我去看过。老和尚住了一个月就回到内地去了,他说香港这个地方不适合修行,花花世界,他离开了。香港同修告诉我,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一九七七年,三十多年前。虚老和尚修苦行,很少洗澡,也很少换衣服,衣服领子都是油垢,他说闻闻很香不难闻,真有修行人戒香。我们跟虚老和尚没见过面,听香港同修告诉我,你亲近这个老人家,你在他身边会闻到一股清香,戒德,持戒修善自然感应,没有德行的人气味很难闻。所以世间人以金银七宝做璎珞,修行人不需要那个,戒香是他的璎珞。

  「又《戒香经》曰: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沉檀龙麝香」,这讲举了几个列子,沉是沉香,沉水香,放到水里会沉下去,非常名贵,檀是檀香,龙是龙涎,麝是麝香。举出这个四种都是非常名贵的,也都能做药,做药用,举出这四种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它的香气范围不大,不能普遍存在这个空间。「唯闻戒香遍一切」,戒香,这个香能够遍虚空法界,为什么?因为它称性,只要是称性它是属于性德,性是一切法的本体,性遍法界虚空界,所以性德当然也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跟佛通信息,我们要把我们的信息发给他,也希望从他那个地方得到一点信息来,用什么?燃香。香叫信香,叫戒定真香,所以佛门的燃香是表法的意思,表我们的性德。名符其实是要明心见性的人,他的戒香真的是遍法界虚空界,这个地方才动,诸佛世界统统都接收到。这个理跟事都被现代量子力学家承认,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戒香遍一切。「本经」,『其香普熏无量世界』,这个香是戒香,不是龙涎,不是麝香,它没有这个能量。唯有自性的戒香,有这么大的能量,普熏无量世界,「故知其香应是戒香」。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随类现身」,全是性德的体现,要帮助众生,要教化众生,那就要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不要违背他,要随顺,随心应量。我们看经文:

  【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

  这是举一个例子,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举个例子是现佛身。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现在印度,现的是佛身,是佛的应身住世八十年,讲经教学四十九年,表演给我们看。示现佛身一定是降生在帝王家,享受人间的富贵。帝王是多少人所羡慕,所向往、想得到的,我在前面讲,那是修十几世的福报,才能得到这个富贵。什么都不修就想得到,哪有这桩事情?不可能的事情。生到帝王家大福德,那也是修来的。佛到人间帝王家那没有问题,佛的福报太大了,无量劫修成的,所以他想到哪里降生就到哪里,随心随念。所以说所生之处,『色相端严』,端正庄严,这个批注上有,「端者,端正」。《魏译》本里面说「容色端正」,佛的容貌、佛的色相端正。「严者,庄严」。「三十二相,就佛丈六化身而言,则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前面讲过,是佛丈六化身,这个化身叫应化身,他不是变化的,他也是来投胎,也是母亲十个月怀胎生下来的,这叫应化。说化是什么意思?说化,他没有十个月怀胎之苦。一般人坐胎就像在监狱里头一样,那真苦,母亲喝一杯凉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喝一杯热茶就像在八热地狱,真苦。可是佛在母亲胎胞里面,那个胎胞是宫殿,他在里面讲经说法,很多菩萨一起围绕着旁听,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他没有苦,他教学没有间断。

  出胎之后,生在帝王家,是净饭王的长子,我们一般人讲娇生惯养。十九岁离开家庭,放弃王位的继承权,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去求学。求学过的什么日子?过的苦行僧的日子,这个自在方便。他父亲不放心,派了五个人,五个人都是亲戚,陪他一起,跟他作伴,以后这五个人都出家,五比丘。到处参学十二年到三十岁,这是表演一个知识分子好学多闻。那个时候,印度是宗教之国,也是哲学之国,在宗教跟哲学印度在那个时候是全球之冠,他出生这个环境里头,所有的学派他都学过,所有宗教也学过。印度人他们最重视的是禅定,宗教重视禅定,学术也重视禅定,四禅八定是当时社会上普遍都在学习。当然释迦牟尼佛也学,而且学得非常之好,对于六道里面情形了解就清清楚楚。在禅定里面时间、空间没有了,空间没有就距离没有了、远近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先后没有了、空间维次没有了。这个空间是指六道里面的,所以六道里面他一清二楚。成佛之后,最初十二年讲阿含,阿含重视四禅八定,变成佛门里头入门一定要修,必修的课程。现在佛门里头不修,所以佛教的水平一落千丈,从前只要是学佛,在家也要修,在家、出家都要修四禅八定。

  所以这是应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若就报身,则有八万四千相」,这个八万四千相这是一句。「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指八十随形好,此亦就丈六之身而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现的印度人所说的相好,这个世俗间所说的相好,他统统具足。如果讲报身,报身有八万四千相,报身有多少好?每一个相都有八万四千好,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八万四千相一共有「六十四亿一千六百万随形好」。「《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就是随形好一共是六十四亿一千六百万。我们要知道,我们如果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多少?八万四千相,六十四亿一千六百万随形好,是这样的身!世间没有比的。你想不想去?你要想去三个条件,真信、真想去、老实念佛,你就去成了。

  这个身相告诉你,无量寿命,真的是无量寿。我们现在这个形相到极乐世界,没法子比,那是个佛像,我们到那里去就变成蚊虫蚂蚁了,自己还感觉得不错、还很好,跟人家比起来才知道。这种身,报身也是我们自性所现的,人人皆有,个个不无,只要我们真正发大心,我们认真好好修学,决定能得到。这部经书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这个小册子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黄念祖老居士不怕辛苦,用了六年的时间会集这个批注,这个批注是会集的,多少数据?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八十三种,祖师大德的注疏一百一十种。这个批注是集注,净宗的集大成,读这部批注就读了一百九十三种书,这一百九十三种书都跟净土有关系的。

  下面,又《法界次第》下卷,「相好乃同是色法」,色受想行识,色法是什么?我们今天讲的物质,肉身是物质。「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相是总,好是别,有相没有好,这个不圆满,所以相一定要有好。相是粗看,好是细看,细看的时候愈看愈好。轮王是转轮圣王,「释梵」,释是帝释天,我们中国人叫玉皇大帝,梵是梵天王,也有相。换句话说,这里讲三十二相或者不止三十二相,都有相但是没有好,所以「相不微妙」。「又《智度论》曰:相粗而好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