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0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到谛老出家,生活沒有憂慮,有吃有穿,還住的好房子,他很羨慕,要出家。谛閑法師不答應,爲什麼?四十多歲,年齡大了,學什麼都不行,出家至少五堂功課要學會,他沒有能力學,那講經他不認識字,兩樣都不行。最後他賴著又不走,跟他談條件,他說你能答應我的條件我給你剃度。他說行,你說什麼我都聽。

  老和尚告訴他,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學會這一句,你天天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將來一定有好處。他也不問,他也不想,就老老實實念。剃度了,不能住廟裏,住廟裏人家瞧不起他,在甯波鄉下找了一個廢棄的寺廟給他住,那廟沒有人住,破廟。找了鄉下一個老太太佛教徒,照顧他的生活,給他煮兩餐飯,給他洗衣服。早飯他自己料理,中午、晚上老太太給他煮兩餐飯。他就遵守老和尚的教誡,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不分日夜,沒有一點壓力。叁年你看人家預知時至往生,站著往生的,往生之後,也就是死了以後還站了叁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谛閑老法師一看他那個樣子,贊歎!你成就了,弘宗研教的法師,這講弘法利生的,弘宗是禅宗的,研教是講經的法師,教下的,比不上你,名山寶剎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他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我們能想象他品位之高,他不是低品位,叁年肯定得念佛叁昧,怎麼那麼自在,預知時至!走之前一天進城,看看親戚朋友辭行,他也不告訴他們,第二天回去,站著就走了。這都是末法時期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鍋漏匠在世的時候誰瞧得起他?他這一往生,這麼一表演,轟動了佛教界,沒有一個不贊歎。

  那法藏比丘這還得了嗎?不得了,廣修不思議普賢大士之德。十大願王一展開,是大乘菩薩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是不思議功德。故其勝感,勝是殊勝,殊勝的感應亦不可思議。這個殊勝的感應,就是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首雲」,這第一句說,『身口常出無量妙香』,『旃檀』,這是印度名香叫檀香,經上記載的牛頭旃檀,中國沒有,出在喜馬拉雅山,「乃印度香木之名,我國所無。譯作與樂」,聞到這個香非常歡喜、非常快樂。「據《慧苑音義》此木有赤白二種」,旃檀有兩種,一個是白的,一個是紅色的,「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故名與樂」。它能治病,換句話說,它也是藥材,印度很名貴的藥材。『優缽羅』,這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青蓮花、紅蓮花,其花香氣芬馥」。「《慧苑音義》曰:優缽羅,花號也」,花的名字,「其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佛眼似之,經多喻之」,佛的眼睛很像這個花的葉子。「大士身口常出妙香」,這妙香怎麼來的?「是乃戒德之所感」,叁聚淨戒全都能做到,不缺減,成就身體,身出妙香。

  《觀佛經》第叁卷有這樣的經文,「常以戒香,爲身璎珞」。修行人確實如此,曾經在香港住過一個多月的虛雲老和尚,抗戰勝利之後香港同學把他老人家接到香港來,希望他能夠在香港長住,在這邊弘法利生,給他建了個精舍,環境很優雅,我去看過。老和尚住了一個月就回到內地去了,他說香港這個地方不適合修行,花花世界,他離開了。香港同修告訴我,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一九七七年,叁十多年前。虛老和尚修苦行,很少洗澡,也很少換衣服,衣服領子都是油垢,他說聞聞很香不難聞,真有修行人戒香。我們跟虛老和尚沒見過面,聽香港同修告訴我,你親近這個老人家,你在他身邊會聞到一股清香,戒德,持戒修善自然感應,沒有德行的人氣味很難聞。所以世間人以金銀七寶做璎珞,修行人不需要那個,戒香是他的璎珞。

  「又《戒香經》曰: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沈檀龍麝香」,這講舉了幾個列子,沈是沈香,沈水香,放到水裏會沈下去,非常名貴,檀是檀香,龍是龍涎,麝是麝香。舉出這個四種都是非常名貴的,也都能做藥,做藥用,舉出這四種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它的香氣範圍不大,不能普遍存在這個空間。「唯聞戒香遍一切」,戒香,這個香能夠遍虛空法界,爲什麼?因爲它稱性,只要是稱性它是屬于性德,性是一切法的本體,性遍法界虛空界,所以性德當然也遍法界虛空界。我們跟佛通信息,我們要把我們的信息發給他,也希望從他那個地方得到一點信息來,用什麼?燃香。香叫信香,叫戒定真香,所以佛門的燃香是表法的意思,表我們的性德。名符其實是要明心見性的人,他的戒香真的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個地方才動,諸佛世界統統都接收到。這個理跟事都被現代量子力學家承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戒香遍一切。「本經」,『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這個香是戒香,不是龍涎,不是麝香,它沒有這個能量。唯有自性的戒香,有這麼大的能量,普熏無量世界,「故知其香應是戒香」。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隨類現身」,全是性德的體現,要幫助衆生,要教化衆生,那就要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衆生喜歡什麼不要違背他,要隨順,隨心應量。我們看經文:

  【隨所生處。色相端嚴。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

  這是舉一個例子,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這舉個例子是現佛身。像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示現在印度,現的是佛身,是佛的應身住世八十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表演給我們看。示現佛身一定是降生在帝王家,享受人間的富貴。帝王是多少人所羨慕,所向往、想得到的,我在前面講,那是修十幾世的福報,才能得到這個富貴。什麼都不修就想得到,哪有這樁事情?不可能的事情。生到帝王家大福德,那也是修來的。佛到人間帝王家那沒有問題,佛的福報太大了,無量劫修成的,所以他想到哪裏降生就到哪裏,隨心隨念。所以說所生之處,『色相端嚴』,端正莊嚴,這個批注上有,「端者,端正」。《魏譯》本裏面說「容色端正」,佛的容貌、佛的色相端正。「嚴者,莊嚴」。「叁十二相,就佛丈六化身而言,則有叁十二相」,叁十二相前面講過,是佛丈六化身,這個化身叫應化身,他不是變化的,他也是來投胎,也是母親十個月懷胎生下來的,這叫應化。說化是什麼意思?說化,他沒有十個月懷胎之苦。一般人坐胎就像在監獄裏頭一樣,那真苦,母親喝一杯涼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獄,喝一杯熱茶就像在八熱地獄,真苦。可是佛在母親胎胞裏面,那個胎胞是宮殿,他在裏面講經說法,很多菩薩一起圍繞著旁聽,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他沒有苦,他教學沒有間斷。

  出胎之後,生在帝王家,是淨飯王的長子,我們一般人講嬌生慣養。十九歲離開家庭,放棄王位的繼承權,舍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去求學。求學過的什麼日子?過的苦行僧的日子,這個自在方便。他父親不放心,派了五個人,五個人都是親戚,陪他一起,跟他作伴,以後這五個人都出家,五比丘。到處參學十二年到叁十歲,這是表演一個知識分子好學多聞。那個時候,印度是宗教之國,也是哲學之國,在宗教跟哲學印度在那個時候是全球之冠,他出生這個環境裏頭,所有的學派他都學過,所有宗教也學過。印度人他們最重視的是禅定,宗教重視禅定,學術也重視禅定,四禅八定是當時社會上普遍都在學習。當然釋迦牟尼佛也學,而且學得非常之好,對于六道裏面情形了解就清清楚楚。在禅定裏面時間、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就距離沒有了、遠近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先後沒有了、空間維次沒有了。這個空間是指六道裏面的,所以六道裏面他一清二楚。成佛之後,最初十二年講阿含,阿含重視四禅八定,變成佛門裏頭入門一定要修,必修的課程。現在佛門裏頭不修,所以佛教的水平一落千丈,從前只要是學佛,在家也要修,在家、出家都要修四禅八定。

  所以這是應化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若就報身,則有八萬四千相」,這個八萬四千相這是一句。「八十種好」,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指八十隨形好,此亦就丈六之身而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現的印度人所說的相好,這個世俗間所說的相好,他統統具足。如果講報身,報身有八萬四千相,報身有多少好?每一個相都有八萬四千好,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八萬四千相一共有「六十四億一千六百萬隨形好」。「《觀經》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就是隨形好一共是六十四億一千六百萬。我們要知道,我們如果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多少?八萬四千相,六十四億一千六百萬隨形好,是這樣的身!世間沒有比的。你想不想去?你要想去叁個條件,真信、真想去、老實念佛,你就去成了。

  這個身相告訴你,無量壽命,真的是無量壽。我們現在這個形相到極樂世界,沒法子比,那是個佛像,我們到那裏去就變成蚊蟲螞蟻了,自己還感覺得不錯、還很好,跟人家比起來才知道。這種身,報身也是我們自性所現的,人人皆有,個個不無,只要我們真正發大心,我們認真好好修學,決定能得到。這部經書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極樂世界,這個小冊子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黃念祖老居士不怕辛苦,用了六年的時間會集這個批注,這個批注是會集的,多少數據?一百九十叁種,經論八十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一百一十種。這個批注是集注,淨宗的集大成,讀這部批注就讀了一百九十叁種書,這一百九十叁種書都跟淨土有關系的。

  下面,又《法界次第》下卷,「相好乃同是色法」,色受想行識,色法是什麼?我們今天講的物質,肉身是物質。「皆爲莊嚴顯發佛身。但相總而好別。相若無好,則不圓滿」,相是總,好是別,有相沒有好,這個不圓滿,所以相一定要有好。相是粗看,好是細看,細看的時候愈看愈好。輪王是轉輪聖王,「釋梵」,釋是帝釋天,我們中國人叫玉皇大帝,梵是梵天王,也有相。換句話說,這裏講叁十二相或者不止叁十二相,都有相但是沒有好,所以「相不微妙」。「又《智度論》曰:相粗而好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