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话说,你的谦德没有了。孔老夫子「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都没有了。所以顺境里头要能够忍,你才能保持这五德,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不会被人称赞、夸奖搞迷惑了。所以很容易沦落到名利里头去,名利是陷阱,愈陷愈深,到最后不能自拔。逆境里头要忍,逆境里头毁谤你的人多,侮辱你的人多,障碍你的人多,甚至于陷害你的人多,你统统要能忍。实在上讲,逆境的忍很容易,顺境的忍难,太难太难了。很多人不晓得,以为逆境堕落了,顺境里头堕落的人比逆境的多。因为逆境它很明显,顺境他不知道,没有感觉,自己堕落了不知道。堕落到一定的程度,自以为很了不起,别人劝告他,他不能接受。太多太多这个例子。顺逆两种境界你都能把握住,善缘里头,顺境、善缘不生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这是忍辱的功夫。
能忍当然就精进,他的境界大幅度向上提升,境界提升,心就定了。我们前面讲的安住,把心安住在正道上,我们念佛人好,把心安住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极乐世界。这是介绍极乐世界的说明书,我们心就安在这上,安在这上就是安住在极乐世界。念念不想别的,只想极乐世界,只想阿弥陀佛,只有一个愿望,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往生。什么时候来接引不要求,把这个事情托付给阿弥陀佛,由他老人家做主,你看什么时候合适就来接引我。需要我再多留几天,咱就做表法,把净土这个法表出来,这个有意义;不能表法,佛就来接我去。不要去想寿命长短,不想这个事情,那是想不到的。本焕老和尚,也是我的老朋友,他自己常说,他一定要超过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走的。我刚刚接到电话,他昨天往生了,我们今天讲经给他回向。他曾经两次请我讲经,在光孝寺,第一次请我好像只讲三天,我记得听众有七百多人;第二年又请我,讲了五天,好像是的,听众两千多人,法喜充满。非常难得的一个老和尚,值得人尊敬。
禅定就是安心,最后智慧现前,心安了就生智慧,心浮躁就生烦恼。所以,这六个科目就像六层大楼一样,后后深于前前。我们就晓得,智慧是建立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基础上,智慧才开。没有前面这个,是知识,不是智能。知识跟智能完全不一样,智慧是真功夫,没办法投机取巧,知识有方法。现在科学的工具帮助你获得大量知识,但不是智能。这是六度简单的介绍。
下面「烦恼」,这讲烦恼,「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昏是迷惑,烦是烦杂、烦乱,它能够让你起烦恼,让你心神不定。这个后面说六蔽,我们前面念到的,六蔽就是六度破除的对象。第一个「悭贪」,用布施来破它。悭贪的这个念头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这好比是六个病,六度是六服药,药到病除,它的作用就是破这个烦恼的。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贪是贪求,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今天这个贪求麻烦,没有止境。过去因为有伦理、道德、因果这些教育,学习之后他都有个谱,财色名食睡,满足自己需求够了,他就不再贪。现在这个底限,标准的底限没有了,不但是超越这个底限,超过太离谱了,在历史上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社会。就用佛这六个标准,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我们现在看社会就这个现象,在全世界你都看到,这个现象麻烦。真的,大家都想怎么对治,你看佛法里头菩萨六波罗蜜就是对治的。现在这六个是社会通病,迫切需要六波罗蜜来对治。
你想贪财,佛告诉你,用正当方法去取得财富,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做生意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欺骗顾客。胡小林是经商的,学了佛,我就告诉他,把佛法落实在你的生活、落实在你的事业,他做到了。你看他在一些论坛做的报告,非常受人欢迎,他所讲的东西是他自己亲身做出来的,经验之谈,不是文字上、经典上,不是,亲身的经验做出的效果。以前用不善的心、不善的手段,造许许多多罪业,得到的有限;现在完全用佛法,用布施波罗蜜。公司里面许多章程、定的一些法规全部不要了,都作废,用什么来统理大众?用《弟子规》、用《感应篇》。公司上下员工统统学《弟子规》,《弟子规》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要做,教我们不能做的决定不可以做,不但不能做,念头都不可以有。老板从他自己做起,员工不要督促,全是自动自发。过去这个公司收入,赚的钱是老板的,现在不是的了。现在赚的钱,第一个得好处的是谁?顾客,第二个得利益的是员工,老板在最后。所以,员工没有一个不欢喜。他的员工待遇是比照外国公司,比国内自己的公司待遇高,他比照外国公司发工资。而且福利非常好,他对你一家,你家的老人、你家的孩子统统都照顾到,员工欢喜。对这个公司效忠,这不是老板要求的,《弟子规》上要求的全做到,《感应篇》上要求的全做到。
他今年大概才第六年,用传统文化落实在公司、落实在家庭,幸福家庭!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对于朋友、亲戚都全心全力照顾,把伦理做出来,把道德做出来。稻盛和夫做了五十年,日本经营之圣。我相信胡小林要做五十年,他的业绩一定超过稻盛和夫。因为稻盛和夫的公司赚的钱,第一个得利益的是员工,第二个是顾客,第三个是老板。胡小林今天把他的第一、第二反过来,他第一个是顾客,第二个是自己员工。让社会大众得利益,这一点比稻盛和夫高,所以我相信他的成就一定会超过。证实中国古圣先贤东西管用,在现在能做得出这么好的成绩。前天他打个电话给我,现在在学《大乘起信论》,佛法里面过去看不懂的东西,现在慢慢都看懂得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大乘起信论》也是学净宗必读的一部经典,论里头也是指归净土。
所以布施破悭贪,持戒破破戒,忍辱破瞋恚,能忍不会发脾气,不再有怨恨恼怒烦,都从忍辱里头成就的,精进度懈怠,智能度散乱。在这个地方我们反过来想,心要是散乱,你就没有智慧,你就生烦恼。所以心浮气躁是大病。现在年轻人心浮气躁的多,我在国外看到这些大学生,心定不下来,妄念、杂念太多了,所以接受教育的能力大幅度的下降,这是我们看到很难过的一桩事情。特别是圣贤教育,一定从恭敬当中得来的。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圣贤来教你、佛菩萨来教你都没用处。我们用什么方法把散乱心、杂念、妄念把它清除掉?净宗里面就是一个方法,一向专念。你这一生只有一个方向,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这一生当中非常单纯,我活在这世间为什么?就为这桩事情。我真信,真的求愿往生,用清净真诚心念这句佛号,时时刻刻希望这个佛号不间断。初学的时候免不了间断,间断不怕,一觉悟了赶快续上。你这样子,二、三个月之后,间断的时间愈来愈少,持续的时间愈来愈长,这就是进步,这个就是好现象。
六度、六蔽我们明白了,我们看这个文。六度是通,六蔽是塞,不通。所以「六蔽等法」,这六种「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实相之理,不能显发」,所以叫塞。「若一概言之,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诸惑为塞,能破之法为通」,这是把通、塞两个字引申来说。「若别途言之,于能破观法复起爱着,亦名为塞。所谓于通起塞,此塞须破,于塞得通,此通须护,但破塞存通。」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法没有定法,为什么没有定法?譬如说是「能破观法」,在这个地方起了爱着。六度是破六蔽的,你如果把六度爱上了,执着了,好了,本来它是通的,现在它变成塞,它不通了,所以亦名为塞。这个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对于法不能执着。法可以用它,用它什么?用它把我们塞的地方、不通的地方,用它来打通,打通之后就不能要了。好比我们过河需要用船,登上岸了,船要丢掉,不能把船拖上岸,拖上岸就错了。所以一定要认识,佛给我们是个工具,让我们用这个工具,打通之后,工具就丢掉,不要再执着。对这些工具起了贪爱,又变成执着,又变成不通了。所以于能破观法,像六度它能破,在这上起了爱着,那也叫做塞。你看于通起塞,本来是破悭贪的,现在执着布施,喜欢布施、执着布施,又变成障碍。于通起塞,这个塞还要破掉,得放下。放下,记住,不是事上放下,心上放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最重要是心!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不外色、心二法,色是物质,心是受想行识。这个道理总要搞清楚,总要搞明白。于塞得通,这个通需要护持,但破塞存通,这就对了。
下面说,「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这个比喻有批注。除膜养珠,膜是什么?眼里头的翳。眼生病了,眼有一层翳,翳让你看东西看不清楚。像白内障就是这个病,就是这个翳,必须把这个翳拿掉,眼睛就恢复正常。除这个膜,要养眼珠,这就对了。这是除膜养珠这个比喻。第二个比喻,「破贼护将」,将是什么?贼的首领。你把贼首领抓到,贼这个团体就解散了。
「由上破法遍中,修之未悟」,第四是破法遍,用破法遍这种方法,我们还没开悟。「复恐于通起塞」,就怕这个,通,你对它起了分别、起了执着,它就又不通了,就又变成塞,「于塞无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门」,这就说出为什么有第五这一门。第五这一门教你认识通跟塞,什么是通道,什么是障碍,塞就是障碍,障碍你的通道。那是什么?就是爱,你不能有一点点爱心,你有一点爱心就变成障碍。因为什么?爱法,这个方法好!它又变成障碍。所以立此通塞一门,「捡彼破法遍」,这个地方的捡就是检验的意思。也就是检查、勘验这个破法遍里头到底哪些障碍,把这个障碍要把它变成通,「令于塞得通」,于通没有障碍,「故名识通塞也」。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引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凡是障碍我们清净心的都要把它捡择。此地用个捡字,这个捡很像修.蓝博士所说的清除,有这个意思在。把这些障碍统统要清除掉,不就通了!
这个障碍,障碍的根源总的一句话就是情执,都是它在这里惹的麻烦。八万四千法门,有人就贪着法门。坐禅是个好方法,贪着禅味;六波罗蜜是好方法,贪着这些方法,用这个方法达到自己的欲望。听说三种布施,他不是除悭贪的,他是想发财、想得智慧、想得健康长寿,他目的不是破悭贪,那就又变成塞了。所以,是通是塞没有一定,必须要用清除的方法,要把这些弊病(就是副作用)统统把它清除掉,保留它的正,正的利益,纯正的利益。所以布施,一定要知道,是清除悭贪的。我们用这个理念、这种心去修布施,那利益真得到了,为什么?烦恼里头最严重的就是贪。烦恼的根是痴,那是根,但是起作用里头最麻烦的就是贪。所以把贪摆在第一个,把痴摆在最后,一头一尾。如何能叫人不贪,不吝啬、不贪?智慧开了就行了,从根本解决!
所以般若是根本,其它这六个方法是枝叶,没有根本,这六个都不叫做波罗蜜,为什么?它不能起作用。持戒不能破破戒,装出持戒的样子,实际上他还是破戒;做出种种布施,实际上他是得利,他所获得的是名闻利养,他目的不在此地。布施波罗蜜不是度悭贪的,他是用布施这个方法得来财富、得来聪明智慧、得来健康长寿。这个东西,增长无明、增长愚痴,依旧搞六道生死轮回。这是什么?错用了心!方法很好,佛的方法,他错用了心,把佛的方法去搞六道轮回去。这也就是经上所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不能听错了,不能用错了。听错了、用错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把问题更加严重。佛是叫我们断烦恼、证菩提的,我们搞错了,是增长生死根本、增长六道轮回,这还得了吗?这不是佛的意思。
但是佛说这些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世出世间的富贵是从修布施得来的。大贵之人做到帝王将相,大富之人拥有亿万财富,修布施得来的;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得来的,一点都不假。我们要是贪着财富、贪着高贵、贪着健康长寿,这错了,你从这里又起贪心了。破贪心的,结果变成增长贪心,用佛的方法,效果适得其反,完全是错用了心。那就好比眼睛里头有膜,膜要不除掉,你就看不清楚,你就会用错了。这一条重要的意思就说清楚了,您要认识通、塞,千万不要把通变成了塞,可以把塞变成通,不能把通变成塞。这要智慧,没有智慧做不到。
今天时间快到了,我就讲到此地。还有三分钟,我们为老法师做一个默祷,纪念本焕老人。我们心里头念佛给他回向,念阿弥陀佛。我们祈求老和尚慈悲,乘愿再来,住持正法,弘法利生。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七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