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执着,「何况非法」,那就是世间这一切法,因为它全是假的。所以佛法你可以用它,用它什么?用它帮助你破假证真。契入境界了,佛法就丢掉,带着佛法错了。我们今天用这一句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之后还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破无始无明的习气。无始无明习气断掉了,这句阿弥陀佛就没有了,要舍。如果你要不舍的话,你的无明习气断不掉,你就不能够契入常寂光。契入常寂光,不能带这个名字,因为整个常寂光就是这个名字。名是假名,假名丢掉了,真实就现前。自性里头一法不立,怎么会有一法?名号是一法。所以我们用这一法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这一法妙极了,它几乎跟目的是相同的。佛门里头祖师大德教我们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就入常寂光了。常寂光里面与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那个应是无念而念;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有念而念。境界要清楚,自己到什么程度,有没有把握往生,真的不需要问别人,自己比谁都清楚。
一切皆假,一切皆假你还执着它干什么?就不会执着了。生跟死都是假的。遇到佛法真不容易,真是稀有难逢。为什么?真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真正超越了,超越生死轮回;你不搞清楚的话,你没有办法超越。自以为超越,实际上还是堕在其中,为什么?没搞清楚、没搞明白,产生错觉。所以三谛三观这是佛法,佛法是依假,所有一切的相都是假的。佛法从这个地方建立,跟世间一样,建立三谛三观。
「心中」,心就是念头,跟中道相应,这叫心中,跟中观相应,那一切皆中。「一切中即诸法皆中,中则无惑不破」。这三种迷惑都破了,用浅显的话说全放下了,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放下,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无理不显」,理是真相,宇宙万法的真相统统现前,就是说你统统都看到了,这叫遍。这个境界,禅宗里面叫明心见性,理显就是见性,见到法性,法性的体相作用全明白了。如果上面所讲的「善巧安心惑破理显」,因为什么?心要安住在法性上,心真正安住在法性上,妄想分别执着也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要没放下,你那个心怎么能安住在法性上?不可能。所以善巧安心也是惑破了理显了,这个惑就是见思、尘沙、无明,统统破了,理就是法性,显出来了。那就不用这个了,破法遍不需要了。「由未安故」,你这个心还没安,没有能安住在法性上,怎么办?那就需要这个破法遍,需要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用空假中这个办法,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诸佛菩萨建立佛法,建立佛法是为了帮助众生开悟的。到将悟未悟的时候,这个法要丢掉,他才真正能进去。带这个东西不能进去的,必须全部放下,你就进门了,道理都一样。所以由未安故,「故须此破法遍也」,三谛三观。
下面第五,「识通塞。通即通达,谓菩提、涅槃、六度等法,其性虚通,而能显发实相之理,皆名为通」。你得认识清楚,哪些法能通自性、能通法性,哪些法障碍自性,用这个话就是障碍菩提、障碍涅槃、障碍六度。我们今天修净土,障碍念佛、障碍我们信心、障碍发愿,那就是塞。「塞即蔽塞」,为什么?生死是障碍,烦恼是障碍,六蔽是障碍。这些东西「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实相之理,不能显发,皆名为塞」。这里头讲到六度、六蔽,后面有批注。
六度,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也许有初学的同学在,略略的说一说。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六度是菩萨所修的,这六个科目、这六种方法,能够帮我们度脱生死,帮助我们证得涅槃;修净土的,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帮助我们在极乐世界提高品位,这个力量很重要。布施就是放下,施,舍。放下什么?它分三大类,第一类是财物,财有外财、有内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身体也可以布施。身体怎么布施?今天我们说做义工,就是用身体布施。我用我身体、用我的劳力、用我的智慧,义务的、没有代价的为大家工作、为大家服务,这个布施叫内财布施。内财布施获得的果报比外财大,外财,你没有用你的身心,你只是出的一些钱,出得再多,功德有限。内财布施功德是没有限的,完全看你用心,你的心愈真,功德就愈大,要是敷衍的,那个功德就很小。真心诚意去做,这个功德很大,不是外财能够相比的。
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子,家境非常贫寒,身上只有两文钱,两文钱是两分钱。看见这个寺庙走进去,把这两文钱供养佛菩萨,庙里老和尚给她回向,为什么?她诚心,真诚。以后这个女孩子做了王妃,带了一千两黄金到寺庙来供养,老和尚派他的徒弟给她回向。她很奇怪,找到老和尚问他,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两文钱供养,老和尚亲自给我回向。今天我带这么多财宝供养这个道场,老和尚为什么派徒弟来给我回向?老和尚就说了,妳年轻时候,那时候妳心诚,妳真诚、谦虚、谦卑,我不给妳回向对不起妳。妳现在有地位、有财富,这一点钱在妳算不了什么,妳贡高我慢,态度没有从前那么虔诚恭敬,我徒弟给妳回向就够了。这些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真诚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在道场做义工,那个功德可不得了。如果做义工,他有成见、有分别、有执着,就大打折扣,有功德,不大。要用虔诚恭敬,我们常说的真诚恭敬,那个功德太大了,没有法子说的。所以,无论财布施、无论法布施,无论是外财、内财,功德大小统统在用心不同。用心太重要了,用真心那就不可思议,用妄心就有局限,就有大小的局限。真心是什么?佛经上所讲的三轮体空,那是真心。心里头没有我、没有人、没有对象、没有所施之物,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个功德大。决定没有求回报的心,那个回报可不得了;有求回报的心,这个回报的心就是有局限,将来你能够得到的福就这么多,在你这个局限里面。如果不放在心上,它没有局限,你将来得的福无量无边,没有局限的。这就是佛教给我们,施舍不求回报,它跟自性相应,它所成就的是自性功德,这还得了吗?称性的功德。这些道理、这些现象我们都要懂。懂你会修福,不懂你不会修。懂,感应不可思议,不懂也有感应,感应都不明显,为什么?因为你有障碍,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那就是障碍。所以,施财得财富,不要去执着,只想到什么?现前众生迫切需要的,我们就尽量做,不放在心上。
法布施长聪明智慧,这个更重要了。为什么?聪明智慧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断烦恼、能消业障,这四桩事情非真实智慧办不了。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学教什么?就是讲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要有善根福德深厚的人才能接受。所以世尊前面二十年,讲阿含、讲方等,那就是培养大家的根器、福德,就是善根福德。经过释迦牟尼佛二十年教导,善根福德提起来了,才能接受大乘,才能接受般若智慧。而般若智慧,是他老人家一生四十九年教学的核心,主要课程,讲的时间最长,二十二年。到最后,回归到一真法界,《法华经》,有智慧了就提升到一真法界。
所以世尊的教学有次第,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按部就班的学习,这是真正的佛弟子。世尊在《佛藏经》上告诉我们,《佛藏经》不是《大藏经》,经题叫「佛藏经」,分量不多。这部经里头,佛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躐等。不先念小学,就去念大学,哪有这种道理!躐等的佛不承认,一定要循序按部就班。例外的真的只有两个法门,禅例外,上上根人,净宗例外。禅是定共戒,净是道共戒,实际上比禅还高。宗门得禅定,戒律是圆满的,定中不会破戒的。净土这一声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这个不破戒,戒定慧三学圆修圆成,戒定慧三学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部经自始至终都讲名号功德,念佛的人很多,懂得名号功德的人不多。所以他念得没有信心,念得没有把握,念不能得法喜。如果真正知道名号功德,我们相信他会死心塌地念这句名号,一分一秒都不会放松。为什么?他争取多念一声,积功累德,真实积功德,念佛这个方法。诚敬心生不起来怎么办?拜佛是个好办法,一天拜三千拜,半年恭敬心就起来了,不打妄想。念佛、拜佛,心里头念佛,身体在拜佛,就不会打妄想,这办法妙极了。比天台大师这个十乘观法还妙,简单,很容易学。
第一个布施,第二就是持戒。你看,先教你放下,你不放下,这个戒就不能持。真正放得下,戒就很简单了。持戒,根本戒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比丘戒里头把这个叫四根本戒。你要不放下,你做不到。不杀生,我们把不吃肉放下,不吃众生肉了,不杀生这条戒就很容易持。如果你贪图肉食,这条戒你做不到。不贪财物,这个能放下,不偷盗就很容易做到,不会占别人便宜。所以,为什么把布施摆在第一,布施是佛法修学的根本,不能放下,戒律就不能成就。戒为无上菩提本。
佛教在家人修布施,为什么?在家人一生当中所求的,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个都是果报。果从哪里来的?果有因,因就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这个财富你正当得来的,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要想得到这三样东西,你得修因。不肯修因,用不正当手段去取得,那造孽了。你所得到的都是你命中有的,你说你何苦?这一生享尽了,死了之后一样都带不去,为什么不舍?钱一分都带不去,多做好事。这个世间苦难的人很多,没吃没穿的,你有多余能帮助他,好事情。只知道施舍,不求果报,就变成功德;舍,希望得到好果报,福德。福德、功德在事上完全相同,用心不一样,有求是福,没有求是功德。所以法施得聪明智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
能布施就能持戒,能持戒才能有忍辱,戒不能守,忍决定做不到。忍有顺逆两种不同的境界,顺境难忍,为什么?顺境里面,称赞你的人很多,你会不会起傲慢的心?会不会以为我很不错了?这个念头起来就麻烦了。换句…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