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執著,「何況非法」,那就是世間這一切法,因爲它全是假的。所以佛法你可以用它,用它什麼?用它幫助你破假證真。契入境界了,佛法就丟掉,帶著佛法錯了。我們今天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之後還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破無始無明的習氣。無始無明習氣斷掉了,這句阿彌陀佛就沒有了,要舍。如果你要不舍的話,你的無明習氣斷不掉,你就不能夠契入常寂光。契入常寂光,不能帶這個名字,因爲整個常寂光就是這個名字。名是假名,假名丟掉了,真實就現前。自性裏頭一法不立,怎麼會有一法?名號是一法。所以我們用這一法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這一法妙極了,它幾乎跟目的是相同的。佛門裏頭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就入常寂光了。常寂光裏面與衆生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他就有應,那個應是無念而念;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有念而念。境界要清楚,自己到什麼程度,有沒有把握往生,真的不需要問別人,自己比誰都清楚。

  一切皆假,一切皆假你還執著它幹什麼?就不會執著了。生跟死都是假的。遇到佛法真不容易,真是稀有難逢。爲什麼?真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真正超越了,超越生死輪回;你不搞清楚的話,你沒有辦法超越。自以爲超越,實際上還是墮在其中,爲什麼?沒搞清楚、沒搞明白,産生錯覺。所以叁谛叁觀這是佛法,佛法是依假,所有一切的相都是假的。佛法從這個地方建立,跟世間一樣,建立叁谛叁觀。

  「心中」,心就是念頭,跟中道相應,這叫心中,跟中觀相應,那一切皆中。「一切中即諸法皆中,中則無惑不破」。這叁種迷惑都破了,用淺顯的話說全放下了,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無理不顯」,理是真相,宇宙萬法的真相統統現前,就是說你統統都看到了,這叫遍。這個境界,禅宗裏面叫明心見性,理顯就是見性,見到法性,法性的體相作用全明白了。如果上面所講的「善巧安心惑破理顯」,因爲什麼?心要安住在法性上,心真正安住在法性上,妄想分別執著也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要沒放下,你那個心怎麼能安住在法性上?不可能。所以善巧安心也是惑破了理顯了,這個惑就是見思、塵沙、無明,統統破了,理就是法性,顯出來了。那就不用這個了,破法遍不需要了。「由未安故」,你這個心還沒安,沒有能安住在法性上,怎麼辦?那就需要這個破法遍,需要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用空假中這個辦法,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諸佛菩薩建立佛法,建立佛法是爲了幫助衆生開悟的。到將悟未悟的時候,這個法要丟掉,他才真正能進去。帶這個東西不能進去的,必須全部放下,你就進門了,道理都一樣。所以由未安故,「故須此破法遍也」,叁谛叁觀。

  下面第五,「識通塞。通即通達,謂菩提、涅槃、六度等法,其性虛通,而能顯發實相之理,皆名爲通」。你得認識清楚,哪些法能通自性、能通法性,哪些法障礙自性,用這個話就是障礙菩提、障礙涅槃、障礙六度。我們今天修淨土,障礙念佛、障礙我們信心、障礙發願,那就是塞。「塞即蔽塞」,爲什麼?生死是障礙,煩惱是障礙,六蔽是障礙。這些東西「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實相之理,不能顯發,皆名爲塞」。這裏頭講到六度、六蔽,後面有批注。

  六度,大家都很熟悉,我們也許有初學的同學在,略略的說一說。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六度是菩薩所修的,這六個科目、這六種方法,能夠幫我們度脫生死,幫助我們證得涅槃;修淨土的,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幫助我們在極樂世界提高品位,這個力量很重要。布施就是放下,施,舍。放下什麼?它分叁大類,第一類是財物,財有外財、有內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身體,身體也可以布施。身體怎麼布施?今天我們說做義工,就是用身體布施。我用我身體、用我的勞力、用我的智慧,義務的、沒有代價的爲大家工作、爲大家服務,這個布施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獲得的果報比外財大,外財,你沒有用你的身心,你只是出的一些錢,出得再多,功德有限。內財布施功德是沒有限的,完全看你用心,你的心愈真,功德就愈大,要是敷衍的,那個功德就很小。真心誠意去做,這個功德很大,不是外財能夠相比的。

  我們在《了凡四訓》裏面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子,家境非常貧寒,身上只有兩文錢,兩文錢是兩分錢。看見這個寺廟走進去,把這兩文錢供養佛菩薩,廟裏老和尚給她回向,爲什麼?她誠心,真誠。以後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帶了一千兩黃金到寺廟來供養,老和尚派他的徒弟給她回向。她很奇怪,找到老和尚問他,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兩文錢供養,老和尚親自給我回向。今天我帶這麼多財寶供養這個道場,老和尚爲什麼派徒弟來給我回向?老和尚就說了,妳年輕時候,那時候妳心誠,妳真誠、謙虛、謙卑,我不給妳回向對不起妳。妳現在有地位、有財富,這一點錢在妳算不了什麼,妳貢高我慢,態度沒有從前那麼虔誠恭敬,我徒弟給妳回向就夠了。這些話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真誠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道場做義工,那個功德可不得了。如果做義工,他有成見、有分別、有執著,就大打折扣,有功德,不大。要用虔誠恭敬,我們常說的真誠恭敬,那個功德太大了,沒有法子說的。所以,無論財布施、無論法布施,無論是外財、內財,功德大小統統在用心不同。用心太重要了,用真心那就不可思議,用妄心就有局限,就有大小的局限。真心是什麼?佛經上所講的叁輪體空,那是真心。心裏頭沒有我、沒有人、沒有對象、沒有所施之物,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個功德大。決定沒有求回報的心,那個回報可不得了;有求回報的心,這個回報的心就是有局限,將來你能夠得到的福就這麼多,在你這個局限裏面。如果不放在心上,它沒有局限,你將來得的福無量無邊,沒有局限的。這就是佛教給我們,施舍不求回報,它跟自性相應,它所成就的是自性功德,這還得了嗎?稱性的功德。這些道理、這些現象我們都要懂。懂你會修福,不懂你不會修。懂,感應不可思議,不懂也有感應,感應都不明顯,爲什麼?因爲你有障礙,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是障礙。所以,施財得財富,不要去執著,只想到什麼?現前衆生迫切需要的,我們就盡量做,不放在心上。

  法布施長聰明智慧,這個更重要了。爲什麼?聰明智慧能了生死、能出叁界、能斷煩惱、能消業障,這四樁事情非真實智慧辦不了。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學教什麼?就是講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要有善根福德深厚的人才能接受。所以世尊前面二十年,講阿含、講方等,那就是培養大家的根器、福德,就是善根福德。經過釋迦牟尼佛二十年教導,善根福德提起來了,才能接受大乘,才能接受般若智慧。而般若智慧,是他老人家一生四十九年教學的核心,主要課程,講的時間最長,二十二年。到最後,回歸到一真法界,《法華經》,有智慧了就提升到一真法界。

  所以世尊的教學有次第,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按部就班的學習,這是真正的佛弟子。世尊在《佛藏經》上告訴我們,《佛藏經》不是《大藏經》,經題叫「佛藏經」,分量不多。這部經裏頭,佛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躐等。不先念小學,就去念大學,哪有這種道理!躐等的佛不承認,一定要循序按部就班。例外的真的只有兩個法門,禅例外,上上根人,淨宗例外。禅是定共戒,淨是道共戒,實際上比禅還高。宗門得禅定,戒律是圓滿的,定中不會破戒的。淨土這一聲阿彌陀佛,淨念相繼,這個不破戒,戒定慧叁學圓修圓成,戒定慧叁學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部經自始至終都講名號功德,念佛的人很多,懂得名號功德的人不多。所以他念得沒有信心,念得沒有把握,念不能得法喜。如果真正知道名號功德,我們相信他會死心塌地念這句名號,一分一秒都不會放松。爲什麼?他爭取多念一聲,積功累德,真實積功德,念佛這個方法。誠敬心生不起來怎麼辦?拜佛是個好辦法,一天拜叁千拜,半年恭敬心就起來了,不打妄想。念佛、拜佛,心裏頭念佛,身體在拜佛,就不會打妄想,這辦法妙極了。比天臺大師這個十乘觀法還妙,簡單,很容易學。

  第一個布施,第二就是持戒。你看,先教你放下,你不放下,這個戒就不能持。真正放得下,戒就很簡單了。持戒,根本戒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比丘戒裏頭把這個叫四根本戒。你要不放下,你做不到。不殺生,我們把不吃肉放下,不吃衆生肉了,不殺生這條戒就很容易持。如果你貪圖肉食,這條戒你做不到。不貪財物,這個能放下,不偷盜就很容易做到,不會占別人便宜。所以,爲什麼把布施擺在第一,布施是佛法修學的根本,不能放下,戒律就不能成就。戒爲無上菩提本。

  佛教在家人修布施,爲什麼?在家人一生當中所求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叁個都是果報。果從哪裏來的?果有因,因就是布施。財布施得財富,這個財富你正當得來的,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要想得到這叁樣東西,你得修因。不肯修因,用不正當手段去取得,那造孽了。你所得到的都是你命中有的,你說你何苦?這一生享盡了,死了之後一樣都帶不去,爲什麼不舍?錢一分都帶不去,多做好事。這個世間苦難的人很多,沒吃沒穿的,你有多余能幫助他,好事情。只知道施舍,不求果報,就變成功德;舍,希望得到好果報,福德。福德、功德在事上完全相同,用心不一樣,有求是福,沒有求是功德。所以法施得聰明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

  能布施就能持戒,能持戒才能有忍辱,戒不能守,忍決定做不到。忍有順逆兩種不同的境界,順境難忍,爲什麼?順境裏面,稱贊你的人很多,你會不會起傲慢的心?會不會以爲我很不錯了?這個念頭起來就麻煩了。換句…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