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說,你的謙德沒有了。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都沒有了。所以順境裏頭要能夠忍,你才能保持這五德,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不會被人稱贊、誇獎搞迷惑了。所以很容易淪落到名利裏頭去,名利是陷阱,愈陷愈深,到最後不能自拔。逆境裏頭要忍,逆境裏頭毀謗你的人多,侮辱你的人多,障礙你的人多,甚至于陷害你的人多,你統統要能忍。實在上講,逆境的忍很容易,順境的忍難,太難太難了。很多人不曉得,以爲逆境墮落了,順境裏頭墮落的人比逆境的多。因爲逆境它很明顯,順境他不知道,沒有感覺,自己墮落了不知道。墮落到一定的程度,自以爲很了不起,別人勸告他,他不能接受。太多太多這個例子。順逆兩種境界你都能把握住,善緣裏頭,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這是忍辱的功夫。
能忍當然就精進,他的境界大幅度向上提升,境界提升,心就定了。我們前面講的安住,把心安住在正道上,我們念佛人好,把心安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哪裏?《無量壽經》就是極樂世界。這是介紹極樂世界的說明書,我們心就安在這上,安在這上就是安住在極樂世界。念念不想別的,只想極樂世界,只想阿彌陀佛,只有一個願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往生。什麼時候來接引不要求,把這個事情托付給阿彌陀佛,由他老人家做主,你看什麼時候合適就來接引我。需要我再多留幾天,咱就做表法,把淨土這個法表出來,這個有意義;不能表法,佛就來接我去。不要去想壽命長短,不想這個事情,那是想不到的。本煥老和尚,也是我的老朋友,他自己常說,他一定要超過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走的。我剛剛接到電話,他昨天往生了,我們今天講經給他回向。他曾經兩次請我講經,在光孝寺,第一次請我好像只講叁天,我記得聽衆有七百多人;第二年又請我,講了五天,好像是的,聽衆兩千多人,法喜充滿。非常難得的一個老和尚,值得人尊敬。
禅定就是安心,最後智慧現前,心安了就生智慧,心浮躁就生煩惱。所以,這六個科目就像六層大樓一樣,後後深于前前。我們就曉得,智慧是建立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的基礎上,智慧才開。沒有前面這個,是知識,不是智能。知識跟智能完全不一樣,智慧是真功夫,沒辦法投機取巧,知識有方法。現在科學的工具幫助你獲得大量知識,但不是智能。這是六度簡單的介紹。
下面「煩惱」,這講煩惱,「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昏是迷惑,煩是煩雜、煩亂,它能夠讓你起煩惱,讓你心神不定。這個後面說六蔽,我們前面念到的,六蔽就是六度破除的對象。第一個「悭貪」,用布施來破它。悭貪的這個念頭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這好比是六個病,六度是六服藥,藥到病除,它的作用就是破這個煩惱的。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給人;貪是貪求,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今天這個貪求麻煩,沒有止境。過去因爲有倫理、道德、因果這些教育,學習之後他都有個譜,財色名食睡,滿足自己需求夠了,他就不再貪。現在這個底限,標准的底限沒有了,不但是超越這個底限,超過太離譜了,在曆史上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社會。就用佛這六個標准,悭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我們現在看社會就這個現象,在全世界你都看到,這個現象麻煩。真的,大家都想怎麼對治,你看佛法裏頭菩薩六波羅蜜就是對治的。現在這六個是社會通病,迫切需要六波羅蜜來對治。
你想貪財,佛告訴你,用正當方法去取得財富,不要用不正當的手段。做生意規規矩矩、老老實實,不欺騙顧客。胡小林是經商的,學了佛,我就告訴他,把佛法落實在你的生活、落實在你的事業,他做到了。你看他在一些論壇做的報告,非常受人歡迎,他所講的東西是他自己親身做出來的,經驗之談,不是文字上、經典上,不是,親身的經驗做出的效果。以前用不善的心、不善的手段,造許許多多罪業,得到的有限;現在完全用佛法,用布施波羅蜜。公司裏面許多章程、定的一些法規全部不要了,都作廢,用什麼來統理大衆?用《弟子規》、用《感應篇》。公司上下員工統統學《弟子規》,《弟子規》教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要做,教我們不能做的決定不可以做,不但不能做,念頭都不可以有。老板從他自己做起,員工不要督促,全是自動自發。過去這個公司收入,賺的錢是老板的,現在不是的了。現在賺的錢,第一個得好處的是誰?顧客,第二個得利益的是員工,老板在最後。所以,員工沒有一個不歡喜。他的員工待遇是比照外國公司,比國內自己的公司待遇高,他比照外國公司發工資。而且福利非常好,他對你一家,你家的老人、你家的孩子統統都照顧到,員工歡喜。對這個公司效忠,這不是老板要求的,《弟子規》上要求的全做到,《感應篇》上要求的全做到。
他今年大概才第六年,用傳統文化落實在公司、落實在家庭,幸福家庭!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對于朋友、親戚都全心全力照顧,把倫理做出來,把道德做出來。稻盛和夫做了五十年,日本經營之聖。我相信胡小林要做五十年,他的業績一定超過稻盛和夫。因爲稻盛和夫的公司賺的錢,第一個得利益的是員工,第二個是顧客,第叁個是老板。胡小林今天把他的第一、第二反過來,他第一個是顧客,第二個是自己員工。讓社會大衆得利益,這一點比稻盛和夫高,所以我相信他的成就一定會超過。證實中國古聖先賢東西管用,在現在能做得出這麼好的成績。前天他打個電話給我,現在在學《大乘起信論》,佛法裏面過去看不懂的東西,現在慢慢都看懂得了,佩服得五體投地。《大乘起信論》也是學淨宗必讀的一部經典,論裏頭也是指歸淨土。
所以布施破悭貪,持戒破破戒,忍辱破瞋恚,能忍不會發脾氣,不再有怨恨惱怒煩,都從忍辱裏頭成就的,精進度懈怠,智能度散亂。在這個地方我們反過來想,心要是散亂,你就沒有智慧,你就生煩惱。所以心浮氣躁是大病。現在年輕人心浮氣躁的多,我在國外看到這些大學生,心定不下來,妄念、雜念太多了,所以接受教育的能力大幅度的下降,這是我們看到很難過的一樁事情。特別是聖賢教育,一定從恭敬當中得來的。印光大師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聖賢來教你、佛菩薩來教你都沒用處。我們用什麼方法把散亂心、雜念、妄念把它清除掉?淨宗裏面就是一個方法,一向專念。你這一生只有一個方向,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這一生當中非常單純,我活在這世間爲什麼?就爲這樁事情。我真信,真的求願往生,用清淨真誠心念這句佛號,時時刻刻希望這個佛號不間斷。初學的時候免不了間斷,間斷不怕,一覺悟了趕快續上。你這樣子,二、叁個月之後,間斷的時間愈來愈少,持續的時間愈來愈長,這就是進步,這個就是好現象。
六度、六蔽我們明白了,我們看這個文。六度是通,六蔽是塞,不通。所以「六蔽等法」,這六種「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實相之理,不能顯發」,所以叫塞。「若一概言之,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諸惑爲塞,能破之法爲通」,這是把通、塞兩個字引申來說。「若別途言之,于能破觀法複起愛著,亦名爲塞。所謂于通起塞,此塞須破,于塞得通,此通須護,但破塞存通。」這幾句話說得很好。法沒有定法,爲什麼沒有定法?譬如說是「能破觀法」,在這個地方起了愛著。六度是破六蔽的,你如果把六度愛上了,執著了,好了,本來它是通的,現在它變成塞,它不通了,所以亦名爲塞。這個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教導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對于法不能執著。法可以用它,用它什麼?用它把我們塞的地方、不通的地方,用它來打通,打通之後就不能要了。好比我們過河需要用船,登上岸了,船要丟掉,不能把船拖上岸,拖上岸就錯了。所以一定要認識,佛給我們是個工具,讓我們用這個工具,打通之後,工具就丟掉,不要再執著。對這些工具起了貪愛,又變成執著,又變成不通了。所以于能破觀法,像六度它能破,在這上起了愛著,那也叫做塞。你看于通起塞,本來是破悭貪的,現在執著布施,喜歡布施、執著布施,又變成障礙。于通起塞,這個塞還要破掉,得放下。放下,記住,不是事上放下,心上放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最重要是心!千經萬論,無量法門,不外色、心二法,色是物質,心是受想行識。這個道理總要搞清楚,總要搞明白。于塞得通,這個通需要護持,但破塞存通,這就對了。
下面說,「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將」,這個比喻有批注。除膜養珠,膜是什麼?眼裏頭的翳。眼生病了,眼有一層翳,翳讓你看東西看不清楚。像白內障就是這個病,就是這個翳,必須把這個翳拿掉,眼睛就恢複正常。除這個膜,要養眼珠,這就對了。這是除膜養珠這個比喻。第二個比喻,「破賊護將」,將是什麼?賊的首領。你把賊首領抓到,賊這個團體就解散了。
「由上破法遍中,修之未悟」,第四是破法遍,用破法遍這種方法,我們還沒開悟。「複恐于通起塞」,就怕這個,通,你對它起了分別、起了執著,它就又不通了,就又變成塞,「于塞無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門」,這就說出爲什麼有第五這一門。第五這一門教你認識通跟塞,什麼是通道,什麼是障礙,塞就是障礙,障礙你的通道。那是什麼?就是愛,你不能有一點點愛心,你有一點愛心就變成障礙。因爲什麼?愛法,這個方法好!它又變成障礙。所以立此通塞一門,「撿彼破法遍」,這個地方的撿就是檢驗的意思。也就是檢查、勘驗這個破法遍裏頭到底哪些障礙,把這個障礙要把它變成通,「令于塞得通」,于通沒有障礙,「故名識通塞也」。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引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凡是障礙我們清淨心的都要把它撿擇。此地用個撿字,這個撿很像修.藍博士所說的清除,有這個意思在。把這些障礙統統要清除掉,不就通了!
這個障礙,障礙的根源總的一句話就是情執,都是它在這裏惹的麻煩。八萬四千法門,有人就貪著法門。坐禅是個好方法,貪著禅味;六波羅蜜是好方法,貪著這些方法,用這個方法達到自己的欲望。聽說叁種布施,他不是除悭貪的,他是想發財、想得智慧、想得健康長壽,他目的不是破悭貪,那就又變成塞了。所以,是通是塞沒有一定,必須要用清除的方法,要把這些弊病(就是副作用)統統把它清除掉,保留它的正,正的利益,純正的利益。所以布施,一定要知道,是清除悭貪的。我們用這個理念、這種心去修布施,那利益真得到了,爲什麼?煩惱裏頭最嚴重的就是貪。煩惱的根是癡,那是根,但是起作用裏頭最麻煩的就是貪。所以把貪擺在第一個,把癡擺在最後,一頭一尾。如何能叫人不貪,不吝啬、不貪?智慧開了就行了,從根本解決!
所以般若是根本,其它這六個方法是枝葉,沒有根本,這六個都不叫做波羅蜜,爲什麼?它不能起作用。持戒不能破破戒,裝出持戒的樣子,實際上他還是破戒;做出種種布施,實際上他是得利,他所獲得的是名聞利養,他目的不在此地。布施波羅蜜不是度悭貪的,他是用布施這個方法得來財富、得來聰明智慧、得來健康長壽。這個東西,增長無明、增長愚癡,依舊搞六道生死輪回。這是什麼?錯用了心!方法很好,佛的方法,他錯用了心,把佛的方法去搞六道輪回去。這也就是經上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不能聽錯了,不能用錯了。聽錯了、用錯了,不但解決不了問題,把問題更加嚴重。佛是叫我們斷煩惱、證菩提的,我們搞錯了,是增長生死根本、增長六道輪回,這還得了嗎?這不是佛的意思。
但是佛說這些話是真話,不是假話,世出世間的富貴是從修布施得來的。大貴之人做到帝王將相,大富之人擁有億萬財富,修布施得來的;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得來的,一點都不假。我們要是貪著財富、貪著高貴、貪著健康長壽,這錯了,你從這裏又起貪心了。破貪心的,結果變成增長貪心,用佛的方法,效果適得其反,完全是錯用了心。那就好比眼睛裏頭有膜,膜要不除掉,你就看不清楚,你就會用錯了。這一條重要的意思就說清楚了,您要認識通、塞,千萬不要把通變成了塞,可以把塞變成通,不能把通變成塞。這要智慧,沒有智慧做不到。
今天時間快到了,我就講到此地。還有叁分鍾,我們爲老法師做一個默禱,紀念本煥老人。我們心裏頭念佛給他回向,念阿彌陀佛。我們祈求老和尚慈悲,乘願再來,住持正法,弘法利生。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