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33

  ..续本文上一页而害了大家。”它急中生智,令群猴采集野藤条,然后连成一根结实的藤绳,一端绑在大树枝上,另一端猴王自己系在腰间,爬到树巅纵身一跃,攀住河对面一棵树枝。因为藤绳不够长,加上猴王的身体才凑成一条群猴藉以逃脱的通道。猴王命令群猴:“快沿着藤绳过去。”群猴过尽,猴王的两腋都被踩断了,掉在河边,昏死后又苏醒过来。国王早晨来禁苑巡察,见捕获的猴子叩首自陈:“野兽贪恋生命,倚靠山泽住在王城附近,时逢大旱,果子缺乏,冒犯禁苑罪过在我,望能赦免其余。我身上的肉,可供大王做一顿早饭的菜肴。”国王深受感动,仰天赞叹:“兽中首领能舍身救众,较古代贤王的宏大仁慈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仁恩如同丝发,它却可超昆山。”国王随即下令解开它的绑绳,扶着它送回山林。

   以上故事中的猴王虽非人王,却也堪称正士法王,所作所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它对待自己的眷属即如慈母爱护子女一般。世间上母爱是极其伟大的,对子女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嘘寒问暖,疼爱呵护,好的衣食先给儿女。尤其是独生子女,母亲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一旦生病,做母亲的则是心急如焚,百般疼爱,细心照料,若是病重危及生命,母亲更是痛不欲生,宁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的性命。那种悲切心情不正是仁德法王所应有的吗?

   高士相合与劣者,则受恶习之熏染,

   恒河水味特甘美,若进大海成卤水。

   高尚人士如果时常与劣者交往,就会受其恶习的熏染。好比味道甘美的恒河水,一旦流进大海,就会变得如海水一样苦涩。

   古语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所以择友相交极其重要。前文已详细地对高士和劣者作了观察,亲近高士自然会增长功德,亲近劣者增长过患,即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而一个高尚之人若常常与劣者打交道,无形当中也会滋长恶劣的习气,就好象一粒优良的种子落在毒汁浸泡的田地中难植嘉禾。以前甘孜师范学校有个叫西绕让布的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深得师长的器重。后来他结交了社会上的一些烂哥们儿,逐渐变坏了,终于锒铛入狱至今未得释放。本颂所讲的高士非指得地的大菩萨,而是指品行较好的凡夫善士。凡夫的心不稳固,极易受人和外境的影响。作为一个修行人,在未达到稳固的境界之前都应远离恶友,于寂静处依止善知识。就算修行好一点的人,如果到了物欲横流的环境中,接触复杂而持邪见的众生则极易受污染,退失善法功德而增长三毒过患。《佛子行》告诫我们:“交近彼使增三毒,并减闻思修事业,能转慈悲灭尽者,离恶友为佛子行。”阿底峡尊者也曾说:“损害我们的人就是恶友和邪师。我们要把他们当作严重的传染病一般远离、舍弃。”《念住经》中也提到:恶友好比毒树,从树根到树叶都是毒,吹过毒树的风也是毒,任何人接触彼都会受毒害。

   恒河是印度著名的河流,水味甜美,经中说其具足八种功德:即凉、轻、香、柔、清、净、饮之不伤喉、饮之不伤腹,故又称为八功德水。饮用恒河水能开发智力、消除业障、增长福报。然而如此殊胜的恒河水一旦流进波涛汹涌的大海——印度洋,便与海水融为一体,八种功德荡然无存,和海水一样苦涩。正如高士交往恶友,被其“渡化”转为劣者一般。古人言:“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所以交友不可不慎,修行不可不精。

   劣者若依高尚士,则生高尚之行为,

   犹如涂抹麝香者,散发麝香之芬香。

   卑劣的人如果能依止高尚之士,则一定会产生高尚的行为,犹如将麝香涂抹在身上的人,定会散发出麝香的芬香。

   劣者若能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受其加持影响,他定会效仿高士的某些善行。如果高士常精进于闻思修,其身边的劣者也会耳濡目染,身体力行;若高士常行布施、放生,其弟子也会乐于随行,常时熏习,恶劣的人也会逐渐变得高尚、具足功德。历史上不是有许多恶人悔悟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吗?如世尊度化的孙陀罗难陀、央掘摩罗等。又如一些初入佛门的居士有许多恶习,如抽烟、喝酒、妄语等。但他们有恒心和毅力,依止善知识,交结虔诚的佛教徒,精勤学修,逐渐由不明事理到通情达理,取善除恶,最终有的会成为大居士,有的成为大法师。《佛子行》中讲:“依止何者灭罪过,功德增如上弦月,胜善知识比自身,尤为爱重佛子行。”这一句即明示了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菩萨宝鬘论》也讲:“远离一切恶伴友,依止殊胜善知识。”劣者依止善知识能转为高尚之士,那么大乘佛子若能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则利益更大。佛经中宣说依止善知识的七种功德利益为:(一)速时得成佛;(二)诸佛欢喜;(三)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四)不堕恶趣;(五)恶业烦恼悉不能胜;(六)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七)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益。

   以上道理即如一个普通人将麝香遍身涂抹,这样他无论去何方都会散发出麝香的味道。或者将劣者比喻为从不净粪里爬出的臭秽之人,先给他沐浴,然后涂抹香水,于是此人身上也能散发浓郁的香气。同理,沉溺于轮回粪坑的罪苦众生,也是肮脏秽浊,入佛门也要举行沐浴仪式,即皈依发心、忏悔罪障,然后涂抹香水,即依止善知识,精进修持。

   圣者巍然极稳固,犹如山王不动摇,

   劣者行为变化多,如同柳絮随风飘。

   圣者巍然不动极其稳固,犹如须弥山王一样不易动摇,而劣者的行为却是变化无常的,如同柳絮被风一吹便东飘西荡。

   真正有智慧的人和圣者大德具有坚定的毅志,对信仰有着永恒不变的信心,对困难险阻有着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精勤护守身口意,使恶不生,令善自增,堪为世出世之楷模。以上品格归纳起来即是稳重。许多高僧大德都赞叹并提倡稳重的行为,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佛弟子若不具足稳重的品性,别说修行,就连在自己的屋子里也呆不住,总喜欢寻找闲散放逸的消遣打发日子:逛商店、聊天、旅游等。华智仁波切曾说:“身体恒时应有心,床第恒时应有身。”稳重的人作者喻为须弥山王,按佛经的讲解,须弥山是山中之王,屹立于世界的中央,日月都围着它转绕,其有稳固、巍然的特性。了知一个人的修行好坏,观察他的行为是否稳重便能明了。无垢光尊者于《三十忠告论》中对修行人教导说:“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阿底峡尊者说:“修持大慈大悲心,恒常坚固菩提心,断除十种不善业,时时稳固胜信心……远离一切散乱境,依止殊胜寂静处。”

   而卑劣的人轻薄、躁动、不耐寂莫、总是追名逐利或是随波逐流,正如秋天的柳絮微风拂过便会翩翩起舞,狂风大作之时更是纵横飞扬,动荡不安。这种人没有坚定的志向,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做事没有计划。贪心重的人常被恶人厚利所诱堕入泥淖,越陷越深,嗔心重者常于地狱边缘徘徊,五毒炽盛皆因放逸而起。某些出家人身出家而心恋红尘,虽然住在寂静的山林,心却关注着外面的世界,假名朝山拜圣,依止善知识,实则四处游荡,象新闻记者一样,这看看,那瞧瞧,今天要求灌顶,明天就闭关,一会要禅坐,一会要研经学论,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到真正的收益。所以说稳重如理行持,一心安住,精进不放逸极为重要。

  第五品 观察恶行

   奸诈者虽说爱语,是为私利非真敬,

   亲近鸱鸮虽发笑,此乃凶兆非真喜。

   奸诈的人虽然说话委婉动听,但那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并非真心对人恭敬。附近的鸱鸮虽然发出笑声,但那是凶兆而非喜讯。

   在与人交往、共事之时,一定要善加观察,以智慧抉择。因为世间上的人,有忠厚耿直者,也有奸诈狡猾者。忠厚耿直的人自是良朋益友,可以放心地和他们交往。对于口是心非的奸诈小人,则应加倍小心,因为他们丑恶的心灵上披着一层善良的外衣,他们的语言甜美动听,宛如一把涂抹蜂蜜的利刃,当听者津津有味地品尝甜言蜜语时,也正面临着利刃刺伤的危险。那表面上的恭敬爱语即是违心之说,他们并非见到你的功德生起敬信而作赞叹,却是施展种种伪善伎俩成办私利,或赞他以显己,或博取他人的欢心和信任,以便拓展自己的邪恶势力等。不仅世间凡人如此,在修学佛法的人当中,类似情况也颇多。正直的人依止上师生起无伪的信心,泪流满面、汗毛竖立,以无比恭敬之心,赞颂、讴歌上师的功德,堪为真敬。有的人四处寻访名师,用尽世间上的手腕,以串珠似的美妙言词极力吹捧,实是为了个人的名闻利养,好让名师及其身边的信徒重视他,这即是奸诈者的虚伪爱语。

   一般的人都喜欢听悦耳的话,乐意别人赞叹自己的功德,即便是莫须有的功德也不揭穿,在别人大唱赞歌的同时,自己也就飘飘然、乐陶陶地随着别人转,以致蒙受损失,后悔莫及。有智慧的人经常观察自己和他人,在奸诈者赞扬之时,丝毫不为所动,同时以深邃的慧眼直窥其心,衡量此人的居心,如是则能轻而易举地戳穿他的把戏。但是,并非人人都具有这般殊胜的智慧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又应该怎么办呢?全知麦彭仁波切曾教给我们一个甚深的窍诀:在别人称赞自己的功德时,应内省自心,思维所赞功德是否具足,若有,不必为这赞叹而欢喜,因为你本有的功德非由他人的赞扬而生;若无,不管他人如何称赞,你也不会因此而生起功德,所以更不能欣然自喜。

   在此作者将奸诈者的爱语比喻为鸱鸮(猫头鹰)的笑声。前文已多次提及,猫头鹰是一种很不吉祥的鸟,它的“笑声”给人带来的是凶兆,而并非对人的恭敬和欢喜。相传很久以前,一只…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