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34

  ..续本文上一页猫头鹰飞到三十三天的宫殿上放声长笑:“嘿嘿、嘿嘿、呜呼、呜呼……。”天人们听到后极不欢喜,准备将它杀死,刚要动手时,猫头鹰却狡猾地说:“我这是在为你们念吉祥咒,六种妙音之一,你们怎么能杀我呢?”它讲了许多娓娓动听的妙语,骗过了众多天人。事后不久,天人被非天打败,才知猫头鹰的笑声是很不吉祥的恶兆。

   劣者先用言所哄,安心之后再欺骗,

   渔翁先放香饵后,诱杀极多鱼类也。

   狡诈的劣者先用言辞来蒙哄,等你安下心来然后再进一步欺骗。好比渔翁,先放许多美味的香饵,之后便诱杀极多的鱼类。

   劣者在欺骗别人的时候是不择手段的,这里所讲的“先用言所哄”即是骗子们惯用、众人最容易上当的一种方式。他们施以骗术的前行便是察言观色,从嘴里喷出各种符合对方心理的花言巧语,一次又一次不懈地努力,直至达到邪恶目的为止。而被骗者,初时或多或少会有些戒备之心,最终经不起甜言蜜语的攻击,慢慢地他会觉得:“嗯,此人不错,是真心对我好”、“他的话有道理”。在攻破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博得你完全的信任后,骗子们就神色泰然地坐收渔利。当被骗者蒙受巨大损失之时,才猛然惊呼“我上当了!”纵然悔恨万分,痛苦不堪,却也于事无补。时下出现一些高举“佛教大师”旗号的骗子,以类似方法蒙骗智慧欠缺、不明取舍的信众,获取不义之财。迫切追求法义和利益的信徒,在未经仔细观察的情况下,觉得“大师”的言行、威仪无上贤妙,便大兴供养,恭敬承侍。追随一段时间后,“大师”原形毕露,自己非但未得到法义反而使烦恼毒焰更炽盛,此时才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偏了。

   同样,渔夫捕鱼之时,事先总会在鱼钩上放置香饵,静等鱼儿上钩。鱼类首先会试探,经过一番“调查”确定没有危险才放心吞饵,孰不知与此同时却被渔夫从水里钓了上来,任其宰割。鱼儿虽然后悔,但除了做一些无用的垂死挣扎之外,也没有什么逃生的办法。曾经有一群小鱼在一个寂静的水池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水池旁边一只年迈的鱼鹰早已对小鱼们垂涎三尺,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伤心至极时,它常垂头丧气地望鱼哀叹。一天,一只小鱼游到鱼鹰身旁,见它一副可怜的模样,就问:“你为什么难过,是遇到伤心事了吧?”老奸巨滑的鱼鹰一听,心里不禁一阵狂喜,立即从脑袋里蹦出一个坏主意。它表面仍然装着十分悲伤的样子对小鱼说:“眼看着水池要干涸了,我怎么能不伤心呢?失去水池这个依靠处,我们只有死路一条,想到日后的悲惨命运,我就伤心不已。”小鱼一听非常着急,立即回去跟伙伴们商量对策,却是一愁莫展,不得已又去和鱼鹰商议。鱼鹰说:“小山的那一面有个比较大的湖泊,如果我们都迁移过去,便能解除危难。”小鱼们先是一喜,但马上又沮丧地说:“你有本事飞过去,而我们却万万做不到,只能等死了。”鱼鹰脸上露出悲悯之色说:“你们不要太伤心了,我不会见死不救的。我把你们叼起来送到大湖里,不就都得救了吗?”小鱼们高兴地欢呼,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鱼鹰叼起一条小鱼飞到山坡上吃掉,来来回回小鱼就快被吃光了。然而这一过程被隐藏在暗处的青蛙看到了,它一开始就对鱼鹰的“好心”起怀疑,便悄悄地跳到鱼鹰常下落的山坡上仔细观察,终于见到了小鱼惨死的一幕。等鱼鹰又在行持它的“慈悲”事业——来叼最后一条小鱼时,青蛙看准机会,扑上去咬住鱼鹰脖子,除掉了恶劣的鱼鹰。尽管这是一个传说,但也充分揭露了劣者先用言语蒙哄以作稳君之计,待对方安心之后再进一步欺骗的丑恶嘴脸。

   劣者乃至弱小时,本性尚是善良者,

   有毒荆棘未成时,尔时不能刺伤人。

   恶劣狡猾的人在各方面都处于弱小的时候,其本性还是善良的,正如有毒的荆棘树,在其幼小的时候没有能力刺伤任何人。

   这里讲的劣者弱小时所具有的善良本性,是指奸诈者在其年龄、智慧、能力等未成熟时,不得已而显现出善良、温顺的一面。他们并不是真正具有善良的本质,尔后经恶劣环境影响变成恶人的。比如提婆达多,生生世世与佛作对,有时他也显得善良、温顺。一旦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其隐藏的一切恶劣习气便暴露无余。出家为僧也恶习难改,成为破坏僧团、谤佛、害佛的恶劣之徒。世间凡夫多因恩怨而互相仇杀,失利的一方因为没有能力,往往会立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誓言,仇恨的火焰在其本人乃至后代的心中持续盛燃着。他们勤学苦练,伺机复仇,在各方面能力不具足时,他们也显得谦善、和顺、吃苦耐劳、逆来顺受等。当能力、时机成熟时,他们则一反常态,行为举止也不再如以前那样温顺,完全变成一个恶毒、阴险、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如杀害释迦族人的帕吉波国王。

   此种恶劣狡猾的人,最初好比未成熟的荆棘树,嫩枝嫩叶,柔弱娇小,不管人们怎样折打、揉捏,它都能默默地忍受,毫无怨尤,显得异常温顺。但我们绝不能认为它的本性永远如此软弱。它也是在等待机会,一旦生长成熟,它会扬起尖而硬的锐刺虎视眈眈地面对一切有情,稍有接触或冒犯定会被其扎破手指、皮肤、乃至遍体鳞伤。而遭到奸诈恶人伤害之后的感觉比被毒刺扎伤的滋味更难受。为此作者教诫我们,待人处事小心谨慎,当奉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

   心里思维一件事,口上言说另一事,

   此乃名为狡猾者,亦是愚人装学者。

   在心里思维盘算一件事情,而于嘴上却言说另一件事情,这样的人就称为狡猾者,也是愚笨的人伪装学者的伎俩。

   一些人为了成办一件事总是在心里筹划盘算,但口中说出来的话仿佛是与此事不沾边的另一件事。他们企图用这种方式蒙骗别人以期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这即是狡猾者的本性,也是我们常说的“口是心非”之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钱财、名誉或权势等,嘴里却口口声声地说是为了救渡可怜的众生,为了人民的幸福、快乐……。诈听其言,一定会为他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豪情壮志所感动,但落到实处时却令人大失所望。他们非但未曾利益众生,甚至为了私利不惜伤害众生。有的人说:我一切都是为了你。但实际却是为了他自己。还有的人口头上说为上师做事,而事实上却是拿上师做招牌谋取自利。人心不古!这类人象瘟疫一样四处流散,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他们的损害。

   口是心非的愚人还常常装扮学者。目前汉地一些修行人连五十万遍加行都没圆满,就说自己是金刚上师。更有甚者连佛法中最基本的教义,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都不懂,却说自己是弘扬无上密法、救渡众生的瑜伽士。当别人向他请教问题的时候,他会把眼睛瞪得象乒乓球一样,呆呆地直视虚空,好一会儿才从“定”中出来,惊叹不已:“啊!大圆满的境界真是太妙了,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接着对提问者说:“这些都是大圆满的境界,只能体会,用言语是无法表达的,你慢慢地修吧……。”尽拿些密宗的高调来支吾搪塞,这些就是所谓的愚人装学者。

   有关狡猾者的公案很多。古印度曾经有一个憨直老实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个金瓶,却不知其价值。于是询问他人,一个狡猾的人对他说:“这是金瓶,价格昂贵。但是我们应该共同拥有它,因为找到金瓶的是你,而发现其价值的是我,所以我也有权利享用。”憨者觉得有理,便爽快地答应了。他们商量把金瓶埋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需要时一起来取。事后狡者心生一计,为独吞金瓶而将其转移到别处。过了一段时间,他邀约憨者同去挖取金瓶,却遍寻不见金瓶踪迹。狡者先发制人,对目瞪口呆的憨者大吼:“一定是你把金瓶偷走了。”见对方吓得愣在那里,于是顺水推舟装出一副宽宏大量的样子:“唉!算了,只怪我们福报不够,可能是金瓶长翅膀飞走了,自认倒霉吧。”当憨者缓过神来后,并未按其制定的“套路”走,突然口齿伶俐起来:“我绝对没偷,否则当初就不会答应与你共享,肯定是你偷了。”狡者一招不灵又使第二招:“如此,我们可请国王决断,弄不好可要坐牢啊!”一方面想以“国王”和“坐牢”来威胁对方;另一方面想,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能言善辩,定能获胜。而憨者心胸坦荡,毫无惧色。到了国王处,狡者抢先陈述经过,并一口咬定是憨者偷了金瓶。幸好国王是位正士明君,他说:“你的理由不够充分,我要调察核实。”狡者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说:“我有个好主意,不如明天我们约个时间一起去埋金瓶的地方询问土地神。”因当地的土地神非常灵验,国王思索了一会儿就同意了。

   狡者回到家中,唆使父亲假扮土地神。第二天一早,父子俩到了藏金瓶的森林,儿子把父亲装进一截朽木,两头堵住只留了一点供呼吸的缝隙。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才去与国王等人汇合,来到藏宝之地时,首先火祭,继而念诵祈祷土地神的祭文。狡者说:“请土地老爷显灵,指明偷金瓶的人。”此时从朽木中传出了“土地神”的裁决:“是憨者偷的。”国王觉得有些蹊跷,但默不作声。憨者急了,用力地推摇朽木:“你说是我偷的,可以把我烧死,但我认为你冤枉了我,所以我决定先烧掉这块土地神木头。”说完就从口袋里掏出火石,捡来树叶枯枝要烧这截朽木。狡者见势不妙,急忙上前阻挡:“不能烧,否则要受惩罚。”憨者一把推开他:“有什么不能烧的,烧了它之后就烧我。”火焰盛燃,越来越旺,烟也熏进了木头里,“土地神”实在忍受不住了,大喊:“放我出来,我不是土地神。”至此狡者的阴谋完全失败,金瓶也回到了憨者手中。

   口是心非的狡诈者装腔作势害人不成反害己,也即是我们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也许有人会想:我的手段高明些,不会露出马脚。但是业果不虚,即使今生侥幸逃脱,来世也会遭受因果的制…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