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下)▪P21

  ..续本文上一页一个小岛而互相开火……又如迦叶佛时的一位年轻比丘,自恃声音清亮,便谩骂年迈老比丘浑浊迟滞的声音如狗叫,而老比丘却是已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因此一句讥言致使年轻的比丘于后五百世中皆转生为狗,受苦无数。摩摩帝也是因起贪财之念辱骂他人“汝曹啖屎”而堕入地狱九十二劫,从地狱出复又变为一条长虫,终年辗转屎尿之潭中。如此众多以微小恶因而招致的巨大恶果着实让人感到心惊肉跳。所以,修行人对因果取舍应入微入细。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既深且长又宽的壕沟,最初都是小溪小渠,后积长年累月之功力,土质慢慢流失,终于成为大壕大沟的现状。因此,我们要善于将祸根铲除在萌芽状态。而且,在处理此类微小祸因之时,切忌拖泥带水,今天推明天,如是一拖,小事也逐渐变成大事。拖不过去之时必定会暴发不可收拾的灾难。藏地有一种虫子叫阿查哇,天性疏懒,有得过且过的习性,下雨之时感到寒冷,遂发愿第二天放晴时造个“土坯房子”以消除寒冷痛苦。翌日,于红日当空,大地和暖之时,阿查哇虫却将昨日雨中的誓言抛到九霄云外,又开始一天的享乐,美美地睡大觉去了。如是一再重复发誓、违誓,再发誓、再违誓,直至最后冻死为止。

   凡不合理之诸事,智者虽会亦不为,

   如同大象摧敌众,时常遭受王之缚。

   凡是不符合道理的事,智者虽然有能力做也决不会去实行。如同大象有能力摧伏敌众,因此常时遭受国王的束缚。

   既违背佛教法规又不符合世间法规的一切事皆不合理,诸如杀生、偷盗、邪淫、吸毒等非法行为,此等诸事既能毁损今生和来世的安乐,又会坏灭善根而增长三毒过患。正因为智者德才兼备,深明大义,了知因果不虚之故,所以择善行而弃恶事。对于不合理的事情他们并非不会,而是明知也绝不去做,且因具足刚正不阿的品行,宁死亦不愿做。其实不合理之事皆不能算作学问,只是邪慧恶心之众生的必然产物。此类众生鼠目寸光,妄图饮鸩止渴,结果却是毒害自身。比如吸毒之人,多因无明及好奇心驱使并受人引诱而追求自我麻醉的销魂之乐,毒瘾日深而不能自止。为了获得吸毒的资本故铤而走险,诈骗偷盗,贩毒卖淫等无恶不作,最终蹲进监狱或毒发身亡,而死后仍然难免受地狱之苦。这类非法之事,智者并非无能为力,若做或许手段技巧会更高超,但考虑到其本质及后果,所以不会去步愚者的后尘而自甘堕落。

   比如大象,威武赳赳,能力高强,如果善加培训,甚至可以在战场上横扫一切。但因它们太愚笨的缘故而任人役使,被人牵着鼻子走,以至经常受到国王的束缚成为国王征讨敌国、捍卫自域的四大军队之一(四大军队:马、象、车、步兵)。假使这些大象稍有头脑,虽然颇富能力,但深藏不露,又怎么会被别人骑着去刀光剑影中冲锋陷阵呢?同理,不加思索悍然去做那些非法之事者,不也变得与大象一般了吗?

   亲友虽恨亦莫弃,敌众虽慈亦莫喜,

   乌鸦互相虽受害,若依鸱鸮即遭殃。

   亲朋好友之间虽然互相仇恨也不要舍弃,怨敌无论多么仁慈也不能生起欢喜。乌鸦虽互相残害,然若依靠鸱鸮即会遭殃。

   由于种种因缘使自己与某些人变成了亲戚或朋友关系,又以种种因缘,自己与亲友之间产生了矛盾,相互仇恨、谩骂、打斗,但千万不要轻易舍弃他们。有人不禁要问:第六品中讲“若害亲人亦远离”,此处又讲“亲友虽恨亦莫弃”这两种观点岂不是很明显地成为矛盾了吗?如此我等学人又当作何取舍呢?其实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因为作者的侧重点不同,又宣说得比较细致,故我们亦应细致入微地分析抉择并加以领会和运用。前者要远离的是对我们学法修行造成障碍的亲友,表面上远离而心生悲愍以善根回向,并发愿待自己有能力时一定要度化、利益他们,暂时的远离即可免去亲友对自己学法修行造违缘的罪业。如经中所云:若障碍他人出家修行,其过失较毁恒河沙数佛塔罪还重,故远离彼等亲友也是慈悲心的体现。而本颂所述之亲友乃是并未对自己学佛修法作障碍者,彼此仅仅是在言语上不合或观点不一致等原因互不堪忍,各自据理力争言辞尖锐,谩骂诋毁甚至打斗,情节严重者似已反目成仇,势不两立。但毕竟是亲友,亲情、友情岂能轻易割舍,血缘、因缘岂能轻易地了断,彼此之间若互相忍让、谅解,找到症结所在而对症下药,则不难和好如初,所以不宜立即远离。

   反过来讲,对于怨敌突如其来而施予的慈爱恩惠,也不应未加观察地生起欢喜。处理此类事情自己首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仔细地分析判断,不可被花言巧语蒙蔽,更不可贪图对方所施厚利而忘了自身处境。也许怨敌诈现仁慈而设了“陷井”,诱你上钩,所以我们只有准确地断定对方的态度是真是假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比如乌鸦同类之间,虽然经常闹纠纷,互相打斗伤害,却不会致对方于死地,到关键的时刻仍会同心协力互相帮助。假如乌鸦舍弃同类去投靠鸱鸮,因彼此累世成仇的原因,表面上鸱鸮会慈悲地摄受乌鸦,但乌鸦终将被鸱鸮控制,那么乌鸦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自己送命不说且会殃及同类,造成悲惨的结局。世人有言:狗和狗之间看似咬得很凶,但没有见过因此而丧命的。同理,至亲好友之间的口角讽刺也许会时时出现,但此类小问题很快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事情无论大或小,智者恒为谨慎做,

   狮子扑杀象兔时,相同对待无松紧。

   无论事情大或是小,智者恒时都会小心谨慎地去做。比如狮子,其无论在扑杀大象或小兔之时都会同样地对待,绝无松紧之别。

   智者有广博的学问,深厚的修养以及崇高的道德,处世遇事待人接物既注意大处,又谨慎于小处。因为世间的许多大事之所以遭到失败,追根溯源,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不注意而引起的。一个人的思想言论马虎大意,行为举止不注重,如果认为是小事情而无所谓地滥施慈悲,滥施仁爱,往往会误大事。所以,智者对待事情的态度是无论大事或小事都一律平等,小心翼翼,非常谨慎地做,从来不会认为“这是小事”而将之忽略。他们明白,若于小事上疏忽大意,将导致以后不可想象的过患之理。比如美国的祖巴仁波切,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十分谨慎,大事小事一视同等。受他教化和影响,在其住持的道场内,每一个弟子对每件事情都是极其认真负责。他们人手一份记录,今日当做何事,明日应做何事,都按计划准时完成,绝不拖沓,这很值得我们借鉴。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各类大小事宜,注重大事而轻视小事是不正确的处事态度。

   对一个有声望、地位,影响甚广的大人物来说,不仅对大人大事要重视,对小人小事也应同样重视。比如某寺院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来函中有出家的高僧和在家的白衣,也有高官及平民……为了满足众人的欲愿,寺院负责人不辞劳苦,呕心沥血,在百忙之中仍要抽出宝贵的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委托助理们代为回信,总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信必复,长年累月从未间断。回信之事虽小,但写信者收到回音后则能倍感欣喜,随之对佛法更能生起信心。对于寺院负责人来说因及时回信之故,既能得到更多信众的护持,又得以免除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智者以鸿书为缘,跨越时空和地域巧设传扬佛法之七彩虹桥,直接间接地度化着无量有情。

   再如狮子,号称“森林之王”,有勇有谋,威望极高。它在捕杀大象与小兔之时无有松紧之别,它深知大象体庞力强,不容易对付,不能掉以轻心;但对小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也不会稍有松懈,否则甚至小兔儿也会从自己的牙缝中溜掉而损失一道“点心”。同样,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对待,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若不尊重学者处,学者谁愿住此境?

   水晶若当火石处,则此谁愿卖水晶?

   假若在不尊重学者的地方,哪个学者愿意长久地留住此地?如果在拿水晶当火石用的地方,则会有谁愿意去贩卖水晶呢?

   事业的失败都起于对因果的无知,因此学识对人类无比重要。然而知识的传播必须依赖于智慧深广的学者,但是狂妄无知的愚者偏偏认识不到学者的可贵,往往对学者制造种种违缘,更谈不上对其恭敬。也许是众生的共业所致,有些地方的人丝毫不接受学者的新知识与科学技术,依旧喜欢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去到此处之人都必须随顺当地的生活习俗,否则,便会被视作异类与不吉祥之物,学者去到那样的地方是很难得到尊崇的,所以学者不愿住在那样的环境中。

   另一种情况是国王、首相等国家上层领导人物不重视学者。比如首次统一中国的霸王秦始皇,他担心百姓学识高了会对自己的江山有威胁,故采用愚民政策,焚书坑儒,迫使诸多有才智的学者走向民间,没于市井,而他最终只留得个“千古罪人”的骂名。又如隋唐时期的“文中子”王通,他本来有志于天下,欲辅佐隋炀帝兴国安邦大干一番,但与隋炀帝面谈以后,发现国君不重视学者,知道自己的志向策略行不通,故悄悄隐退了。可喜的是他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默默地培养着年轻的一代,他仍然憧憬着未来,弟子的成功亦足以慰藉他那片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到了唐朝开国元年,李世民就创办了考试制度,广召天下才人名士,在第一次接受优胜学者朝见之后,忍不住得意地微笑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即是唐太宗的得意之处。而且王通当年所培养的学生如李靖、徐世勋、房玄龄、魏征等,这批唐代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也都云集在李世民的手下,为开创唐代的文化思想立下了汗马功劳,且为唐代国运之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开明君主并不多,为了巩固政权,一代代的统治者不断重复着“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致使今日的十几亿民众中,真正的智者并不多。

   “火石”…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