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21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小島而互相開火……又如迦葉佛時的一位年輕比丘,自恃聲音清亮,便謾罵年邁老比丘渾濁遲滯的聲音如狗叫,而老比丘卻是已證阿羅漢果的聖者,因此一句譏言致使年輕的比丘于後五百世中皆轉生爲狗,受苦無數。摩摩帝也是因起貪財之念辱罵他人“汝曹啖屎”而墮入地獄九十二劫,從地獄出複又變爲一條長蟲,終年輾轉屎尿之潭中。如此衆多以微小惡因而招致的巨大惡果著實讓人感到心驚肉跳。所以,修行人對因果取舍應入微入細。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既深且長又寬的壕溝,最初都是小溪小渠,後積長年累月之功力,土質慢慢流失,終于成爲大壕大溝的現狀。因此,我們要善于將禍根鏟除在萌芽狀態。而且,在處理此類微小禍因之時,切忌拖泥帶水,今天推明天,如是一拖,小事也逐漸變成大事。拖不過去之時必定會暴發不可收拾的災難。藏地有一種蟲子叫阿查哇,天性疏懶,有得過且過的習性,下雨之時感到寒冷,遂發願第二天放晴時造個“土坯房子”以消除寒冷痛苦。翌日,于紅日當空,大地和暖之時,阿查哇蟲卻將昨日雨中的誓言抛到九霄雲外,又開始一天的享樂,美美地睡大覺去了。如是一再重複發誓、違誓,再發誓、再違誓,直至最後凍死爲止。

   凡不合理之諸事,智者雖會亦不爲,

   如同大象摧敵衆,時常遭受王之縛。

   凡是不符合道理的事,智者雖然有能力做也決不會去實行。如同大象有能力摧伏敵衆,因此常時遭受國王的束縛。

   既違背佛教法規又不符合世間法規的一切事皆不合理,諸如殺生、偷盜、邪淫、吸毒等非法行爲,此等諸事既能毀損今生和來世的安樂,又會壞滅善根而增長叁毒過患。正因爲智者德才兼備,深明大義,了知因果不虛之故,所以擇善行而棄惡事。對于不合理的事情他們並非不會,而是明知也絕不去做,且因具足剛正不阿的品行,甯死亦不願做。其實不合理之事皆不能算作學問,只是邪慧惡心之衆生的必然産物。此類衆生鼠目寸光,妄圖飲鸩止渴,結果卻是毒害自身。比如吸毒之人,多因無明及好奇心驅使並受人引誘而追求自我麻醉的銷魂之樂,毒瘾日深而不能自止。爲了獲得吸毒的資本故铤而走險,詐騙偷盜,販毒賣淫等無惡不作,最終蹲進監獄或毒發身亡,而死後仍然難免受地獄之苦。這類非法之事,智者並非無能爲力,若做或許手段技巧會更高超,但考慮到其本質及後果,所以不會去步愚者的後塵而自甘墮落。

   比如大象,威武赳赳,能力高強,如果善加培訓,甚至可以在戰場上橫掃一切。但因它們太愚笨的緣故而任人役使,被人牽著鼻子走,以至經常受到國王的束縛成爲國王征討敵國、捍衛自域的四大軍隊之一(四大軍隊:馬、象、車、步兵)。假使這些大象稍有頭腦,雖然頗富能力,但深藏不露,又怎麼會被別人騎著去刀光劍影中沖鋒陷陣呢?同理,不加思索悍然去做那些非法之事者,不也變得與大象一般了嗎?

   親友雖恨亦莫棄,敵衆雖慈亦莫喜,

   烏鴉互相雖受害,若依鸱鸮即遭殃。

   親朋好友之間雖然互相仇恨也不要舍棄,怨敵無論多麼仁慈也不能生起歡喜。烏鴉雖互相殘害,然若依靠鸱鸮即會遭殃。

   由于種種因緣使自己與某些人變成了親戚或朋友關系,又以種種因緣,自己與親友之間産生了矛盾,相互仇恨、謾罵、打鬥,但千萬不要輕易舍棄他們。有人不禁要問:第六品中講“若害親人亦遠離”,此處又講“親友雖恨亦莫棄”這兩種觀點豈不是很明顯地成爲矛盾了嗎?如此我等學人又當作何取舍呢?其實兩種觀點並不矛盾,因爲作者的側重點不同,又宣說得比較細致,故我們亦應細致入微地分析抉擇並加以領會和運用。前者要遠離的是對我們學法修行造成障礙的親友,表面上遠離而心生悲愍以善根回向,並發願待自己有能力時一定要度化、利益他們,暫時的遠離即可免去親友對自己學法修行造違緣的罪業。如經中所雲:若障礙他人出家修行,其過失較毀恒河沙數佛塔罪還重,故遠離彼等親友也是慈悲心的體現。而本頌所述之親友乃是並未對自己學佛修法作障礙者,彼此僅僅是在言語上不合或觀點不一致等原因互不堪忍,各自據理力爭言辭尖銳,謾罵诋毀甚至打鬥,情節嚴重者似已反目成仇,勢不兩立。但畢竟是親友,親情、友情豈能輕易割舍,血緣、因緣豈能輕易地了斷,彼此之間若互相忍讓、諒解,找到症結所在而對症下藥,則不難和好如初,所以不宜立即遠離。

   反過來講,對于怨敵突如其來而施予的慈愛恩惠,也不應未加觀察地生起歡喜。處理此類事情自己首先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仔細地分析判斷,不可被花言巧語蒙蔽,更不可貪圖對方所施厚利而忘了自身處境。也許怨敵詐現仁慈而設了“陷井”,誘你上鈎,所以我們只有准確地斷定對方的態度是真是假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比如烏鴉同類之間,雖然經常鬧糾紛,互相打鬥傷害,卻不會致對方于死地,到關鍵的時刻仍會同心協力互相幫助。假如烏鴉舍棄同類去投靠鸱鸮,因彼此累世成仇的原因,表面上鸱鸮會慈悲地攝受烏鴉,但烏鴉終將被鸱鸮控製,那麼烏鴉的命運又會怎樣呢?自己送命不說且會殃及同類,造成悲慘的結局。世人有言:狗和狗之間看似咬得很凶,但沒有見過因此而喪命的。同理,至親好友之間的口角諷刺也許會時時出現,但此類小問題很快會煙消雲散不複存在。

   事情無論大或小,智者恒爲謹慎做,

   獅子撲殺象兔時,相同對待無松緊。

   無論事情大或是小,智者恒時都會小心謹慎地去做。比如獅子,其無論在撲殺大象或小兔之時都會同樣地對待,絕無松緊之別。

   智者有廣博的學問,深厚的修養以及崇高的道德,處世遇事待人接物既注意大處,又謹慎于小處。因爲世間的許多大事之所以遭到失敗,追根溯源,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不注意而引起的。一個人的思想言論馬虎大意,行爲舉止不注重,如果認爲是小事情而無所謂地濫施慈悲,濫施仁愛,往往會誤大事。所以,智者對待事情的態度是無論大事或小事都一律平等,小心翼翼,非常謹慎地做,從來不會認爲“這是小事”而將之忽略。他們明白,若于小事上疏忽大意,將導致以後不可想象的過患之理。比如美國的祖巴仁波切,他爲人處事的態度十分謹慎,大事小事一視同等。受他教化和影響,在其住持的道場內,每一個弟子對每件事情都是極其認真負責。他們人手一份記錄,今日當做何事,明日應做何事,都按計劃准時完成,絕不拖沓,這很值得我們借鑒。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各類大小事宜,注重大事而輕視小事是不正確的處事態度。

   對一個有聲望、地位,影響甚廣的大人物來說,不僅對大人大事要重視,對小人小事也應同樣重視。比如某寺院每天都會收到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來函中有出家的高僧和在家的白衣,也有高官及平民……爲了滿足衆人的欲願,寺院負責人不辭勞苦,嘔心瀝血,在百忙之中仍要抽出寶貴的時間“傾聽”他們的心聲,委托助理們代爲回信,總是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信必複,長年累月從未間斷。回信之事雖小,但寫信者收到回音後則能倍感欣喜,隨之對佛法更能生起信心。對于寺院負責人來說因及時回信之故,既能得到更多信衆的護持,又得以免除諸多意想不到的麻煩。智者以鴻書爲緣,跨越時空和地域巧設傳揚佛法之七彩虹橋,直接間接地度化著無量有情。

   再如獅子,號稱“森林之王”,有勇有謀,威望極高。它在捕殺大象與小兔之時無有松緊之別,它深知大象體龐力強,不容易對付,不能掉以輕心;但對小兔,“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它也不會稍有松懈,否則甚至小兔兒也會從自己的牙縫中溜掉而損失一道“點心”。同樣,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時都應認真對待,盡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若不尊重學者處,學者誰願住此境?

   水晶若當火石處,則此誰願賣水晶?

   假若在不尊重學者的地方,哪個學者願意長久地留住此地?如果在拿水晶當火石用的地方,則會有誰願意去販賣水晶呢?

   事業的失敗都起于對因果的無知,因此學識對人類無比重要。然而知識的傳播必須依賴于智慧深廣的學者,但是狂妄無知的愚者偏偏認識不到學者的可貴,往往對學者製造種種違緣,更談不上對其恭敬。也許是衆生的共業所致,有些地方的人絲毫不接受學者的新知識與科學技術,依舊喜歡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去到此處之人都必須隨順當地的生活習俗,否則,便會被視作異類與不吉祥之物,學者去到那樣的地方是很難得到尊崇的,所以學者不願住在那樣的環境中。

   另一種情況是國王、首相等國家上層領導人物不重視學者。比如首次統一中國的霸王秦始皇,他擔心百姓學識高了會對自己的江山有威脅,故采用愚民政策,焚書坑儒,迫使諸多有才智的學者走向民間,沒于市井,而他最終只留得個“千古罪人”的罵名。又如隋唐時期的“文中子”王通,他本來有志于天下,欲輔佐隋炀帝興國安邦大幹一番,但與隋炀帝面談以後,發現國君不重視學者,知道自己的志向策略行不通,故悄悄隱退了。可喜的是他並非消極的逃避而是默默地培養著年輕的一代,他仍然憧憬著未來,弟子的成功亦足以慰藉他那片爲國爲民的赤誠之心。到了唐朝開國元年,李世民就創辦了考試製度,廣召天下才人名士,在第一次接受優勝學者朝見之後,忍不住得意地微笑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這即是唐太宗的得意之處。而且王通當年所培養的學生如李靖、徐世勳、房玄齡、魏征等,這批唐代的開國元勳、文臣武將也都雲集在李世民的手下,爲開創唐代的文化思想立下了汗馬功勞,且爲唐代國運之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中國曆史上的開明君主並不多,爲了鞏固政權,一代代的統治者不斷重複著“焚書坑儒”的愚民政策,致使今日的十幾億民衆中,真正的智者並不多。

   “火石”…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