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22

  ..續本文上一頁是藏族的專用名詞,即壓火之石。藏族人習慣于晚上將未燃盡的火炭用柴灰蓋住,上壓一塊石頭,第二天早晨取下石頭,撥開柴灰添加一些柴薪,然後對著火炭一吹即可將柴引燃,這樣可省去重新點火的麻煩。做火石,普通的石頭即可充任,而水晶屬于珍寶類,理應受人珍視重用。假使某地使用水晶當火石,那麼哪個愚蠢的商人會到此處來販賣水晶呢?就算有人去賣也是徒勞無益,不得收獲。同理,不尊重學者的地方,學者也不願長住久留。反之,重用、尊敬學者的地方則能聚集博學多聞的才子,故而能爲社會和人民作出巨大的貢獻。

   智者或爲人講經,或者靜處自修行,

   如同寶石或頂飾,或者住留海島中。

   作爲智者,其最明智的選擇即是:或爲人講經說法,化度有緣,或者是隱于寂靜的地方去獨自修行。如同寶石,或者顯露于世成爲幢幡上的頂飾,或者默默無聞地留在海島之中。

   此中的智者是指佛門的龍象大德高僧,世間普通的智者卻不在本頌所攝之列,他們在人生旅途中自然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選擇,可經商從政,亦可鑽研某一學科……但作爲出世修學的佛門中人則應舍棄一切世間八法,故其最普遍也是最典型的選擇有兩種:一是在衆人面前講經說法,教化世人,導之向善,普渡有情;另一種則是遠離鬧市紅塵,趨于寂靜山林或荒無人煙之處禅定靜修,比如往詣前代祖師大德修行證悟的聖地潛心修證,樹立修行的勝幢,修習甚深的空性或大圓滿無二等淨之見,且以善根功德回向利益衆生。聖者米拉日巴以及全知無垢光尊者都曾在寂靜之處潛心苦修。

   講經說法的大德亦是不勝枚舉。比如馬鳴菩薩,曾輾轉于許多個國家弘揚佛法,他發願要讓天下衆生都受到佛法的利益。相傳小月氏國王在恭請菩薩講經之前尋思:“佛說,衆生皆有靈性,畜牲也不例外,我何不借此機會試試。”于是他挑選了七匹好馬,讓它們餓了五日,到第六日早上,召集國內所有沙門、外道都來聽法;同時又命令把餓馬系在道場的柱子上,在說法的時候不斷添加摻有香料的肥草,看看餓馬是吃草料還是聽法。第七日馬鳴菩薩登壇講法,他講的是《佛遺教經》,講時言詞懇切,深入淺出,感人肺腑。場上肅靜,連餓馬也聽得出神,盡管飼以草料,它們都不思進食,皆豎耳谛聽。待講經完畢,只聞那七匹餓馬同聲長鳴,無不潸然淚下。國王及聞法衆見此情景,深爲感動,因而對佛法生起殊勝正信。菩薩之名亦由此而得。可見得道高僧講經說法度化有情的功德是極爲甚深廣大的。濁時衆生之依怙主,聖者法王如意寶亦是如此,他老人家不顧年邁體虛,從無間斷地爲成千上萬的弟子講授顯密佛法的精要,引導無數衆生趨向解脫聖城。

   真正的高僧大德均不出上述兩項特征,不講經說法就精進修持,從不與瑣事沾邊,不被世間八法所染。作爲後學者,我們都應謹慎思維,認准自己當行之路。比如摩尼寶爲稀世珍寶,可遇而不可求,在福德因緣具足之時方能得之,出現于世也必定受人珍愛,人們總會將其供奉在高高的幢幡上面作爲最殊勝的頂飾。否則便默默無聞地停在茫茫深海之中。總之,它們絕不會雜染于一般的土石糞堆之中。

   設若依止高尚士,則對自己有大益,

   住于山王之鳥群,彼等顯成金色也。

   設若去親近依止優于自己的高尚人士,那麼對增長自己的見識和提高自己的修養等一定會有很大的利益。比如住在須彌山上的鳥兒,它們都被山色顯映成金色。

   一個平凡的人,若想在世間有所作爲或超脫世間成爲聖者,依止一位高尚人士至關重要。《心性休息》、《大圓滿前行》等法本中都提到高尚人士的法相,即戒律清淨、人格賢良、智慧深廣、大慈大悲、修行穩固等。如果能長期依止這些人,不知不覺中,耳濡目染,自己各方面都會向他們靠攏,逐漸也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增上修行功德。自佛陀出世以來,從未有過修行人不依止高尚的善知識而自我造就、以己之魄力智慧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經雲:“無舟子之船,無法到彼岸。圓滿斷證功德亦複如是,若無上師之引導,非能脫出世間界。”佛陀的十大聲聞弟子之一優波離尊者,本是釋迦王族中身份卑微的理發師,後來他聞佛功德遂對佛法生起信心,是年偕同釋迦王子阿難、阿那律等人于佛前出家。他依教奉行,精進修持,同年結夏安居時悟道而成爲僧團上首。奴隸出身的人依止佛陀竟然開悟成就且得到衆人的尊敬,這個驚人的事實在當時如雷貫耳,震憾人心。

   就世間法來說,小至個人的成家立業,大至爲國家、社會、人民做事業就必須以德爲本,依止高尚之師。步入不惑之年的人,更應該深刻地認識到這一觀點。若想做一個領導人,必須具足領導的基本道德與學問,如是方能安撫天下,順應人心。真正高尚的人才是世人恭敬尊崇的對境,他們活著是衆生的光榮,失去他們將是衆生的損失和悲哀。

   山王即須彌山,屹立于四大部洲的中央,堅穩而不可動搖。此山王四面有四種不同的顔色,其中一面爲金黃色,住在此面的鳥群常時與山體相觸,身色也被映成金色的了。又如春夏之季,人們坐在綠草如茵且遍滿黃色小花的花叢中,時間一長,身上的衣服也會泛金光,同樣,高尚的善知識能影響一代人。曾經有位行者,在讀小學之時寄宿在老喇嘛伊樂的家中,伊樂慈祥、和善,做事認真,修學精進,他常對行者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無論學漢文還是藏文,你都要認真努力。”受其影響,行者學習專注,成績優異,于短期內完成學業,後出家修行,成爲精通叁藏的大法師、大羅紮瓦(大譯師)。雖然老喇嘛早已圓寂,但卻永遠活在法師心中,伴其走過弘法利生的光輝大道。

   若依嫉妒心重者,則將自己不成名,

   如同靠近太陽故,月亮由盈變薄蝕。

   如果依靠嫉妒心重的人,那麼自己就不會上進成名。如同月亮,正是因爲漸漸靠近太陽的緣故,其結果是由盈滿逐漸變得薄蝕了。

   嫉妒之心,凡夫之人皆有之,看見別人的財富、地位、名譽、相貌等優于自己皆不堪忍。由“眼紅”羨慕而轉爲強烈的嫉妒之心,非但不贊歎別人的功德成就,反而竭力去損毀別人。一個人無論多麼有能力、才華,倘若依靠一個嫉妒心強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可能功成名就的,嫉妒者會竭盡嫉妒之能事,在各方面施以壓力和奸計使之名聲不能外傳,若壓製不了,那麼他就會施展惡毒的策略致彼于死地。比如秦國上卿甘羅和丞相呂不韋的故事。當時秦嬴政年幼,雖稱爲王然無實權,國家的命運全都操縱在呂不韋的手上,而呂是一個奸險歹毒且嫉妒心極重之人。甘羅的爺爺原本也是朝中丞相,因某事得罪了呂不韋而被刁難。呂不韋限他于八天之內送上公雞蛋,否則將受罰遭殺。爺爺歸家愁眉不展,小甘羅問明情況後說:“爺爺不必憂愁,我自有妙計。”第八日,甘羅不驚不詫地替爺爺上朝去了。朝中衆人見來了位乳臭未幹的小童,甚覺怪異,互相議論嘲笑著。甘羅卻處之泰然正色道:“我雖不是朝廷中人,但此次是專程來替爺爺請假的,因爲我爺爺今天在家生小孩,故不能上朝。”衆人一聽不禁哈哈大笑:“男人怎麼能生孩子,簡直是無稽之談。”甘羅莞爾一笑:“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麼公雞又豈能生蛋?”王臣上下無不驚歎甘羅的聰明才智,唯有呂不韋懷恨于心,本欲置甘羅爺爺于死地,想不到其孫子更厲害,便假意贊歎,而于心中又思計謀。當時正好需要人才出使敵國談判,否則將起戰爭。呂不違則委派甘羅出使並許諾事成之後,封他爲上卿。甘羅以驚人的智慧圓滿地完成了使命,令敵我雙方握手言和。自當上卿以後,甘羅備受秦嬴政的賞識,呂不韋嫉妒之火卻從未熄滅,反而越來越熾盛,最後奸計得逞迫使年僅十二歲的甘羅服鹽身亡。

   如同圓滿皎潔的月亮,正是因爲它靠近太陽的緣故,所以一天天薄蝕了,它的光明是因太陽光所映蔽而無法顯露。同理,選擇依靠處應觀察其德行,若是嫉妒心重者一定要舍棄、遠離,依止善知識亦複如是。

   何人友愛不堅定,誰願與彼交爲友,

   空中彩虹雖美妙,望其裝飾即愚昧。

   任何一個人,若對親朋好友的慈愛不堅定,那麼會有誰願意與他交爲朋友呢?如同空中的彩虹,雖然絢麗美妙,但其華而不實,要想拿它當做裝飾物,即是一種愚癡的妄想。

   人言:“求友須在良,得良終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變。欲知求友心,先把黃金煉。”只有人格穩重,禀性賢善,友情堅固的人才值得信任和交往。反之友愛不堅,今天對此人好,明天對彼人好,對任何人都只有叁分鍾的熱情,缺少持久穩重的精神,這樣的人很難與別人成爲真正的朋友。賢善之人在朋友困難之時會給予幫助,不管什麼誤會都勇于當面講清,絕不在背地裏亂講,更不會見異思遷。他們不會把友誼挂在嘴上,也不會爲友誼而互相要求點什麼,而是默默地爲對方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富蘭克林曾說:“擇友勿急躁,棄友更須叁思。”朋友之間最凶猛的瘟疫便是虛僞和谄媚,所以要嚴厲防範。

   友愛不堅定的人好比蝙蝠,看見獸類時就露出齒牙說:“我們是同類。”看見鳥雀時又扇扇翅膀加入鳥族。那即是世人所稱的“兩面派”,具有投機取巧的欺騙性質,而且當它的本性暴露時便會落得被雙方唾棄的下場。以前有個鹦鹉王,它擁有部下叁千之多,其中有兩只個頭大、身體格外健壯的鹦鹉總喜歡湊在一起想些有趣的花樣給大家玩樂。它倆經常各叼一根木棍的兩端,讓鹦鹉王站在棍子上,當成車子于空中飛來飛去,上下左右前後簇擁著叁千眷屬好不威風。日子久了,鹦鹉王思忖:“若長期尋歡作樂下去,就會逐漸失去好的品性和修養。而且,現在這些部下確實盡心盡意服侍我,但不知是真心還是假意!我且裝病試試它們。”于是它詐稱身體不適,悄悄躺在一邊,一動不動。叁千眷屬草草地用樹葉往它身上一…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