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藏族的专用名词,即压火之石。藏族人习惯于晚上将未燃尽的火炭用柴灰盖住,上压一块石头,第二天早晨取下石头,拨开柴灰添加一些柴薪,然后对着火炭一吹即可将柴引燃,这样可省去重新点火的麻烦。做火石,普通的石头即可充任,而水晶属于珍宝类,理应受人珍视重用。假使某地使用水晶当火石,那么哪个愚蠢的商人会到此处来贩卖水晶呢?就算有人去卖也是徒劳无益,不得收获。同理,不尊重学者的地方,学者也不愿长住久留。反之,重用、尊敬学者的地方则能聚集博学多闻的才子,故而能为社会和人民作出巨大的贡献。
智者或为人讲经,或者静处自修行,
如同宝石或顶饰,或者住留海岛中。
作为智者,其最明智的选择即是:或为人讲经说法,化度有缘,或者是隐于寂静的地方去独自修行。如同宝石,或者显露于世成为幢幡上的顶饰,或者默默无闻地留在海岛之中。
此中的智者是指佛门的龙象大德高僧,世间普通的智者却不在本颂所摄之列,他们在人生旅途中自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可经商从政,亦可钻研某一学科……但作为出世修学的佛门中人则应舍弃一切世间八法,故其最普遍也是最典型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在众人面前讲经说法,教化世人,导之向善,普渡有情;另一种则是远离闹市红尘,趋于寂静山林或荒无人烟之处禅定静修,比如往诣前代祖师大德修行证悟的圣地潜心修证,树立修行的胜幢,修习甚深的空性或大圆满无二等净之见,且以善根功德回向利益众生。圣者米拉日巴以及全知无垢光尊者都曾在寂静之处潜心苦修。
讲经说法的大德亦是不胜枚举。比如马鸣菩萨,曾辗转于许多个国家弘扬佛法,他发愿要让天下众生都受到佛法的利益。相传小月氏国王在恭请菩萨讲经之前寻思:“佛说,众生皆有灵性,畜牲也不例外,我何不借此机会试试。”于是他挑选了七匹好马,让它们饿了五日,到第六日早上,召集国内所有沙门、外道都来听法;同时又命令把饿马系在道场的柱子上,在说法的时候不断添加掺有香料的肥草,看看饿马是吃草料还是听法。第七日马鸣菩萨登坛讲法,他讲的是《佛遗教经》,讲时言词恳切,深入浅出,感人肺腑。场上肃静,连饿马也听得出神,尽管饲以草料,它们都不思进食,皆竖耳谛听。待讲经完毕,只闻那七匹饿马同声长鸣,无不潸然泪下。国王及闻法众见此情景,深为感动,因而对佛法生起殊胜正信。菩萨之名亦由此而得。可见得道高僧讲经说法度化有情的功德是极为甚深广大的。浊时众生之依怙主,圣者法王如意宝亦是如此,他老人家不顾年迈体虚,从无间断地为成千上万的弟子讲授显密佛法的精要,引导无数众生趋向解脱圣城。
真正的高僧大德均不出上述两项特征,不讲经说法就精进修持,从不与琐事沾边,不被世间八法所染。作为后学者,我们都应谨慎思维,认准自己当行之路。比如摩尼宝为稀世珍宝,可遇而不可求,在福德因缘具足之时方能得之,出现于世也必定受人珍爱,人们总会将其供奉在高高的幢幡上面作为最殊胜的顶饰。否则便默默无闻地停在茫茫深海之中。总之,它们绝不会杂染于一般的土石粪堆之中。
设若依止高尚士,则对自己有大益,
住于山王之鸟群,彼等显成金色也。
设若去亲近依止优于自己的高尚人士,那么对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提高自己的修养等一定会有很大的利益。比如住在须弥山上的鸟儿,它们都被山色显映成金色。
一个平凡的人,若想在世间有所作为或超脱世间成为圣者,依止一位高尚人士至关重要。《心性休息》、《大圆满前行》等法本中都提到高尚人士的法相,即戒律清净、人格贤良、智慧深广、大慈大悲、修行稳固等。如果能长期依止这些人,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自己各方面都会向他们靠拢,逐渐也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增上修行功德。自佛陀出世以来,从未有过修行人不依止高尚的善知识而自我造就、以己之魄力智慧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经云:“无舟子之船,无法到彼岸。圆满断证功德亦复如是,若无上师之引导,非能脱出世间界。”佛陀的十大声闻弟子之一优波离尊者,本是释迦王族中身份卑微的理发师,后来他闻佛功德遂对佛法生起信心,是年偕同释迦王子阿难、阿那律等人于佛前出家。他依教奉行,精进修持,同年结夏安居时悟道而成为僧团上首。奴隶出身的人依止佛陀竟然开悟成就且得到众人的尊敬,这个惊人的事实在当时如雷贯耳,震憾人心。
就世间法来说,小至个人的成家立业,大至为国家、社会、人民做事业就必须以德为本,依止高尚之师。步入不惑之年的人,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观点。若想做一个领导人,必须具足领导的基本道德与学问,如是方能安抚天下,顺应人心。真正高尚的人才是世人恭敬尊崇的对境,他们活着是众生的光荣,失去他们将是众生的损失和悲哀。
山王即须弥山,屹立于四大部洲的中央,坚稳而不可动摇。此山王四面有四种不同的颜色,其中一面为金黄色,住在此面的鸟群常时与山体相触,身色也被映成金色的了。又如春夏之季,人们坐在绿草如茵且遍满黄色小花的花丛中,时间一长,身上的衣服也会泛金光,同样,高尚的善知识能影响一代人。曾经有位行者,在读小学之时寄宿在老喇嘛伊乐的家中,伊乐慈祥、和善,做事认真,修学精进,他常对行者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学汉文还是藏文,你都要认真努力。”受其影响,行者学习专注,成绩优异,于短期内完成学业,后出家修行,成为精通三藏的大法师、大罗扎瓦(大译师)。虽然老喇嘛早已圆寂,但却永远活在法师心中,伴其走过弘法利生的光辉大道。
若依嫉妒心重者,则将自己不成名,
如同靠近太阳故,月亮由盈变薄蚀。
如果依靠嫉妒心重的人,那么自己就不会上进成名。如同月亮,正是因为渐渐靠近太阳的缘故,其结果是由盈满逐渐变得薄蚀了。
嫉妒之心,凡夫之人皆有之,看见别人的财富、地位、名誉、相貌等优于自己皆不堪忍。由“眼红”羡慕而转为强烈的嫉妒之心,非但不赞叹别人的功德成就,反而竭力去损毁别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能力、才华,倘若依靠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可能功成名就的,嫉妒者会竭尽嫉妒之能事,在各方面施以压力和奸计使之名声不能外传,若压制不了,那么他就会施展恶毒的策略致彼于死地。比如秦国上卿甘罗和丞相吕不韦的故事。当时秦嬴政年幼,虽称为王然无实权,国家的命运全都操纵在吕不韦的手上,而吕是一个奸险歹毒且嫉妒心极重之人。甘罗的爷爷原本也是朝中丞相,因某事得罪了吕不韦而被刁难。吕不韦限他于八天之内送上公鸡蛋,否则将受罚遭杀。爷爷归家愁眉不展,小甘罗问明情况后说:“爷爷不必忧愁,我自有妙计。”第八日,甘罗不惊不诧地替爷爷上朝去了。朝中众人见来了位乳臭未干的小童,甚觉怪异,互相议论嘲笑着。甘罗却处之泰然正色道:“我虽不是朝廷中人,但此次是专程来替爷爷请假的,因为我爷爷今天在家生小孩,故不能上朝。”众人一听不禁哈哈大笑:“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简直是无稽之谈。”甘罗莞尔一笑:“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又岂能生蛋?”王臣上下无不惊叹甘罗的聪明才智,唯有吕不韦怀恨于心,本欲置甘罗爷爷于死地,想不到其孙子更厉害,便假意赞叹,而于心中又思计谋。当时正好需要人才出使敌国谈判,否则将起战争。吕不违则委派甘罗出使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上卿。甘罗以惊人的智慧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令敌我双方握手言和。自当上卿以后,甘罗备受秦嬴政的赏识,吕不韦嫉妒之火却从未熄灭,反而越来越炽盛,最后奸计得逞迫使年仅十二岁的甘罗服盐身亡。
如同圆满皎洁的月亮,正是因为它靠近太阳的缘故,所以一天天薄蚀了,它的光明是因太阳光所映蔽而无法显露。同理,选择依靠处应观察其德行,若是嫉妒心重者一定要舍弃、远离,依止善知识亦复如是。
何人友爱不坚定,谁愿与彼交为友,
空中彩虹虽美妙,望其装饰即愚昧。
任何一个人,若对亲朋好友的慈爱不坚定,那么会有谁愿意与他交为朋友呢?如同空中的彩虹,虽然绚丽美妙,但其华而不实,要想拿它当做装饰物,即是一种愚痴的妄想。
人言:“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欲知求友心,先把黄金炼。”只有人格稳重,禀性贤善,友情坚固的人才值得信任和交往。反之友爱不坚,今天对此人好,明天对彼人好,对任何人都只有三分钟的热情,缺少持久稳重的精神,这样的人很难与别人成为真正的朋友。贤善之人在朋友困难之时会给予帮助,不管什么误会都勇于当面讲清,绝不在背地里乱讲,更不会见异思迁。他们不会把友谊挂在嘴上,也不会为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默默地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富兰克林曾说:“择友勿急躁,弃友更须三思。”朋友之间最凶猛的瘟疫便是虚伪和谄媚,所以要严厉防范。
友爱不坚定的人好比蝙蝠,看见兽类时就露出齿牙说:“我们是同类。”看见鸟雀时又扇扇翅膀加入鸟族。那即是世人所称的“两面派”,具有投机取巧的欺骗性质,而且当它的本性暴露时便会落得被双方唾弃的下场。以前有个鹦鹉王,它拥有部下三千之多,其中有两只个头大、身体格外健壮的鹦鹉总喜欢凑在一起想些有趣的花样给大家玩乐。它俩经常各叼一根木棍的两端,让鹦鹉王站在棍子上,当成车子于空中飞来飞去,上下左右前后簇拥着三千眷属好不威风。日子久了,鹦鹉王思忖:“若长期寻欢作乐下去,就会逐渐失去好的品性和修养。而且,现在这些部下确实尽心尽意服侍我,但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我且装病试试它们。”于是它诈称身体不适,悄悄躺在一边,一动不动。三千眷属草草地用树叶往它身上一…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