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下)▪P38

  ..续本文上一页又如《功德藏》所云:“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业以肉眼虽然看不见,但却不能否认它的存在。肉眼所见极其有限,且不说前生后世,甚深的因果法,就算明天、后天乃至下一刹那的事都无法看到。因此不能太信任肉眼,当依佛法闻思修行,积累善业资粮,圆具法眼、佛眼、慧眼等五眼六通,早证菩提。

   善业即如檀香一样殊妙。檀香木生存之地,以及存放檀香原料、半成品、成品之地都极其有限,然而它的香气在风的吹送下定会溢散诸方。香气虽被风送到了很远的地方,然而都能令闻香味的人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因此以身造作的善业,历经百世乃至更长的时间以后,因缘成熟所成的安乐果,自己定然能够感受。

   今世长期共享乐,一旦辞别极痛苦,

   终无自由而死亡,若执恒常真毁己。

   今生今世虽然长期与人共同享受安乐,一旦到了离别的时候是极其痛苦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死亡,如果执著此生是恒常不灭的本性,那他真正是在毁灭自己。

   流转轮回的一切众生因各自不同的业而互为父母、夫妻、儿女和亲朋好友等,互相之间自然而然地会生起贪爱执著,在共同劳作、游乐中充分享受着人生的美好生活。暂时的欢聚虽然觉得幸福、美满,但却不离无常的本性,有聚就必然会有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若遇到亲人死亡或沦落他乡,或被怨敌及其它意外损害,就会比自己遭受痛苦还难忍。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和怜悯,担心他们受冻、挨饿、干渴、生病或死亡,甚至一刹那也不愿与之分离。又如浓情蜜意中的恋人以及恩爱的夫妻,一旦别离便有痛不欲生之感,哪怕暂时分离一两天,也倍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般的思念痛苦。

   人生在世终有一死,但死的方式、死缘及死的时间却是不定的。如阿阇黎提婆论师所说:“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总有一天我们这些生死无有自在的人都会被无情的死魔带走,无法对抗。如米拉日巴尊者在道歌中唱的那样:“当你强壮而健康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疾病会降临,但它就象闪电一般突然来到你身上。当你和世间俗务纠缠不已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死亡会降临,但它就象迅雷一般轰得你头昏眼花。”所以那些执著身体恒常或认为寿命很长的愚者若虚掷光阴,不积善反造恶,的确是自己在毁灭自己。很多人一辈子耽着世间八法,到老临死之时才开始后悔,可谓“少壮不学佛,老大徒伤悲”。有的人则是顽固不化,至死也不会醒转,当真把自己“害到家了”。法王仁波切指示寿命无常的《瀑布妙音》中专门对老年人讲了一些教言:“白发衰朽躯身之老人,心心挂念万事度人生,然汝已同无油之灯故,今日正赴后世当集善。”有的人到了六七十岁,白发苍苍,佛种才开始萌芽,此时如果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还是会有往生的机会。当然对于童真入道的年轻行者来说,眼下即应忆念、观修身体寿命的无常而精进。

   亲友皆围自身旁,低声吐语失目光,

   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

   临终之时,亲朋好友都围聚在自己的身旁,而自己只能低声细气地吐出几个谁也听不清的单词,并失去昔日那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目光,也不知死后会往何处去,在这个时候,往昔未曾修积善法的人是最极可怜的。

   一期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一般人都于病榻久卧不起,不思饮食,丧失以往的勇气和傲慢,处于迷乱和恐惧的状态中。此时纵然儿孙满堂,亲戚朋友重重围拢,声声慰语,切切悲呼,任凭世间八法的智略或“神通”都无法挽救寿尽之命,此刻唯有亡人独自感受着四大分解的痛苦。如寂天菩萨所云:“生既孤独生,殁复独自亡,苦痛无人摊,亲眷有何益?”他们生前积聚的无量财产毫厘不能携带,执爱的眷属与地位终究都要完全舍弃,纵有千言万语此时也不再能清楚地表达,在断断续续一个字一个字艰难的吐露中,独自踏上黄泉路。年轻时那象征着生命力的炯炯目光,此时也黯然无采,神气退尽了;平时那殊妙、娇好的脸庞此时也布满了蜿蜒崎岖如同险怖小径般的皱纹,“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等,种种死兆令人见而生惧。

   生前没有修持善法的人死了以后将赴何方?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能确切地了知,但是我们依靠佛经教典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他们必定会堕入恶趣。《入行论》中云:“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所以生前没有修积善法功德的人临终时定是既可怜又可悲的罪人。智悲光尊者说:“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因为罪业深重的人在临终之时,自己一生中所造的罪业即如放电影般历历再现,想到死后堕落恶趣将受极大痛苦而恐惧,往往双手抓胸,爪陷肉中而死。以前,藏地有个猎人,临终时眼前自然显现出许多獐子、老虎、狼、豹等他生前杀过的动物找他索命讨债,他惊恐万状,声嘶力竭地高呼救命,并请求家人将讨债者通通赶走。汉地有个渔夫在临死的时候看到难以计数的泥鳅、黄鳝缠在自己身上,动弹不得,他哭喊着乞求亲人将之赶走。

   相反,那些行持善法的人则能安然而逝,无疾而终,并呈现种种瑞相,如大地震动,虚空中弥漫五彩虹光等。岁月流逝,使昨天成为永远的过去,往昔所造的恶业只有以忏悔的方式清除,重要的是当下即应争分夺秒地修持善法,一定要从内心对佛法因果生起坚定的正信。

   三种恶趣之诸病,未到之际当治之,

   否则如同遭霹雳,骤落自顶无可奈。

   对于三种恶趣的一切病患,在它到来之前就要小心提防,以法对治,否则就会象遭霹雳袭击一样,骤然落到自己的头顶,那就无可奈何了。

   三恶趣即地狱、饿鬼和旁生,此中之恶疾支分无量,在这里总摄为贪嗔痴三毒,也即是说三毒是三恶趣的根本因。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云:“由贪堕饿鬼,嗔恚感地狱,痴多趣旁生。”另一种说法,可以将三恶趣诸病解释为恶趣的种种痛苦,“病”本身就是痛苦的本性,有病之人就必定会感受痛苦。所以尚未亲自承受三恶趣痛苦的时候,我们即应以种种方便加以对治。首先应了知三恶趣的因,然后加以断除。一期寿命终结之时,神识总会受业力牵引往赴中阴后世,此生所行是善是恶,何轻何重,将决定一个人转善趣或堕恶趣。善趣之因为断恶行善,严持戒律;恶趣之因则是舍弃善法而行持恶业,以及毁破律仪。《阿毗达摩论》中说过:一生修持善法的人死时安安心心,无有痛苦,能顺利地往生善趣;一生中以造罪业过生活的人,临终时受极大恐怖之苦,以大违缘障闭善趣之门,直堕三途。所以,在我们身心有自由且有机会行善之时就当励力奉行。

   具足修行的顺缘,可以自作主张、随心所欲而行之时,应该把握好时光,严格要求自己,勤修正法,清净戒行,决不违逆少分应行学处,谨慎行道。否则即如《入中论》中所云:“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入行论》中也说:“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其实生善趣主要仰仗持戒的功德,若失坏三乘戒律,无论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都可以肯定地说是恶趣之近因。对于今生及过去世所犯之罪,唯一的办法即是忏悔,尤其是以金刚萨埵的法门忏悔最为殊胜、迅捷、有力。

   若不及时对治三恶趣之堕因,痛苦自然而然就会到来,如是因必得如是果,而且降临得出其不意,就好象遭到霹雳的突然袭击一样落在自己头顶,除了无可奈何地接受以外,还能有什么办法进行补救呢?业力现前的时候,就算释迦牟尼佛亲临加持,也是定业不可转。修行人一方面注意取舍因果,一方面应精进地实修,调伏自心尤为重要。

   明知离别诸亲友,亦知必定会死亡,

   仍旧安然入眠者,究竟吾心有何魔。

   明明知道一切亲友终将别离,也知道自己必定会死亡,若仍旧安然地入睡,真不知我的心中究竟有什么魔在作祟。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自己与家人、亲戚、朋友乃至一切眷属都是离别的本性,有会聚就必然有分离。人一来到世间就意味着死亡,自他一切众生总有一天都会死亡。整个世间除了象莲花生大士那样从莲花中化生,后依修密法得长寿持明果位,永远不会死亡以外,一切众生都免不了一死。如《解忧书》中所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寿命无有增长只有减少,而且死魔主一刹那也不停息,犹如落日下的影子一样越来越逼近。有的人认为“我还年青,身体也强壮,肯定能活很长时间”。孰不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前面已讲世事都是无常变化的本性,若执我为常有不灭则是一种愚痴,也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既然已经知道上述这些道理,人们仍就浑浑噩噩地安度时光,不求善法,耽着世间八法,追求空花水月般的享乐,夜晚安然入睡,这些人的心中肯定藏着一个魔。《入行论》中云:“难得饶益处,今既侥幸得,亦复具智慧,若仍堕地狱,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不知受何惑,何蛊藏吾心。”宗喀巴大师于《菩提道次第论》中也讲了个譬喻,犹如一个大森林的四周已被猛火焚烧,但是住于林中的猴群不知情况的危急,仍就兴高采烈地嬉戏游乐。有智慧的旁观者见之定会对猴群生悲愍,因为它们即将葬身火海而无法挽救。

   某些学佛的人,仅仅是口头上的皈依和修法,实际行动却是得过且过,安于闲散放逸的生活,尤其贪图睡眠,还大言不惭地说:“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睡觉。密续中有教言,五蕴即是五方佛的本性,行者不能损毁自性坛城金刚身。所以我们应保护好身体,不能令之苦行。”这种人没有真知实慧,仅有的一点小聪明却用来增长…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