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38

  ..續本文上一頁又如《功德藏》所雲:“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業以肉眼雖然看不見,但卻不能否認它的存在。肉眼所見極其有限,且不說前生後世,甚深的因果法,就算明天、後天乃至下一刹那的事都無法看到。因此不能太信任肉眼,當依佛法聞思修行,積累善業資糧,圓具法眼、佛眼、慧眼等五眼六通,早證菩提。

   善業即如檀香一樣殊妙。檀香木生存之地,以及存放檀香原料、半成品、成品之地都極其有限,然而它的香氣在風的吹送下定會溢散諸方。香氣雖被風送到了很遠的地方,然而都能令聞香味的人生起無比的歡喜心。因此以身造作的善業,曆經百世乃至更長的時間以後,因緣成熟所成的安樂果,自己定然能夠感受。

   今世長期共享樂,一旦辭別極痛苦,

   終無自由而死亡,若執恒常真毀己。

   今生今世雖然長期與人共同享受安樂,一旦到了離別的時候是極其痛苦的。人總會不由自主地死亡,如果執著此生是恒常不滅的本性,那他真正是在毀滅自己。

   流轉輪回的一切衆生因各自不同的業而互爲父母、夫妻、兒女和親朋好友等,互相之間自然而然地會生起貪愛執著,在共同勞作、遊樂中充分享受著人生的美好生活。暫時的歡聚雖然覺得幸福、美滿,但卻不離無常的本性,有聚就必然會有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若遇到親人死亡或淪落他鄉,或被怨敵及其它意外損害,就會比自己遭受痛苦還難忍。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和憐憫,擔心他們受凍、挨餓、幹渴、生病或死亡,甚至一刹那也不願與之分離。又如濃情蜜意中的戀人以及恩愛的夫妻,一旦別離便有痛不欲生之感,哪怕暫時分離一兩天,也倍感“一日不見如隔叁秋”般的思念痛苦。

   人生在世終有一死,但死的方式、死緣及死的時間卻是不定的。如阿阇黎提婆論師所說:“死緣極衆多,生緣極稀少,彼亦成死緣。”總有一天我們這些生死無有自在的人都會被無情的死魔帶走,無法對抗。如米拉日巴尊者在道歌中唱的那樣:“當你強壯而健康的時候從來不會想到疾病會降臨,但它就象閃電一般突然來到你身上。當你和世間俗務糾纏不已的時候,從來不會想到死亡會降臨,但它就象迅雷一般轟得你頭昏眼花。”所以那些執著身體恒常或認爲壽命很長的愚者若虛擲光陰,不積善反造惡,的確是自己在毀滅自己。很多人一輩子耽著世間八法,到老臨死之時才開始後悔,可謂“少壯不學佛,老大徒傷悲”。有的人則是頑固不化,至死也不會醒轉,當真把自己“害到家了”。法王仁波切指示壽命無常的《瀑布妙音》中專門對老年人講了一些教言:“白發衰朽軀身之老人,心心挂念萬事度人生,然汝已同無油之燈故,今日正赴後世當集善。”有的人到了六七十歲,白發蒼蒼,佛種才開始萌芽,此時如果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還是會有往生的機會。當然對于童真入道的年輕行者來說,眼下即應憶念、觀修身體壽命的無常而精進。

   親友皆圍自身旁,低聲吐語失目光,

   不知死後歸何處,此時無善者可憐。

   臨終之時,親朋好友都圍聚在自己的身旁,而自己只能低聲細氣地吐出幾個誰也聽不清的單詞,並失去昔日那種充滿生命活力的目光,也不知死後會往何處去,在這個時候,往昔未曾修積善法的人是最極可憐的。

   一期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一般人都于病榻久臥不起,不思飲食,喪失以往的勇氣和傲慢,處于迷亂和恐懼的狀態中。此時縱然兒孫滿堂,親戚朋友重重圍攏,聲聲慰語,切切悲呼,任憑世間八法的智略或“神通”都無法挽救壽盡之命,此刻唯有亡人獨自感受著四大分解的痛苦。如寂天菩薩所雲:“生既孤獨生,殁複獨自亡,苦痛無人攤,親眷有何益?”他們生前積聚的無量財産毫厘不能攜帶,執愛的眷屬與地位終究都要完全舍棄,縱有千言萬語此時也不再能清楚地表達,在斷斷續續一個字一個字艱難的吐露中,獨自踏上黃泉路。年輕時那象征著生命力的炯炯目光,此時也黯然無采,神氣退盡了;平時那殊妙、嬌好的臉龐此時也布滿了蜿蜒崎岖如同險怖小徑般的皺紋,“口幹眼凸出,形貌異故昔”等,種種死兆令人見而生懼。

   生前沒有修持善法的人死了以後將赴何方?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能確切地了知,但是我們依靠佛經教典可以毫無疑問地說,他們必定會墮入惡趣。《入行論》中雲:“臨終彌留際,衆親雖圍繞,命絕諸苦痛,唯吾一人受。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所以生前沒有修積善法功德的人臨終時定是既可憐又可悲的罪人。智悲光尊者說:“若見罪人死亡時,爲示因果善知識。”因爲罪業深重的人在臨終之時,自己一生中所造的罪業即如放電影般曆曆再現,想到死後墮落惡趣將受極大痛苦而恐懼,往往雙手抓胸,爪陷肉中而死。以前,藏地有個獵人,臨終時眼前自然顯現出許多獐子、老虎、狼、豹等他生前殺過的動物找他索命討債,他驚恐萬狀,聲嘶力竭地高呼救命,並請求家人將討債者通通趕走。漢地有個漁夫在臨死的時候看到難以計數的泥鳅、黃鳝纏在自己身上,動彈不得,他哭喊著乞求親人將之趕走。

   相反,那些行持善法的人則能安然而逝,無疾而終,並呈現種種瑞相,如大地震動,虛空中彌漫五彩虹光等。歲月流逝,使昨天成爲永遠的過去,往昔所造的惡業只有以忏悔的方式清除,重要的是當下即應爭分奪秒地修持善法,一定要從內心對佛法因果生起堅定的正信。

   叁種惡趣之諸病,未到之際當治之,

   否則如同遭霹雳,驟落自頂無可奈。

   對于叁種惡趣的一切病患,在它到來之前就要小心提防,以法對治,否則就會象遭霹雳襲擊一樣,驟然落到自己的頭頂,那就無可奈何了。

   叁惡趣即地獄、餓鬼和旁生,此中之惡疾支分無量,在這裏總攝爲貪嗔癡叁毒,也即是說叁毒是叁惡趣的根本因。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雲:“由貪墮餓鬼,嗔恚感地獄,癡多趣旁生。”另一種說法,可以將叁惡趣諸病解釋爲惡趣的種種痛苦,“病”本身就是痛苦的本性,有病之人就必定會感受痛苦。所以尚未親自承受叁惡趣痛苦的時候,我們即應以種種方便加以對治。首先應了知叁惡趣的因,然後加以斷除。一期壽命終結之時,神識總會受業力牽引往赴中陰後世,此生所行是善是惡,何輕何重,將決定一個人轉善趣或墮惡趣。善趣之因爲斷惡行善,嚴持戒律;惡趣之因則是舍棄善法而行持惡業,以及毀破律儀。《阿毗達摩論》中說過:一生修持善法的人死時安安心心,無有痛苦,能順利地往生善趣;一生中以造罪業過生活的人,臨終時受極大恐怖之苦,以大違緣障閉善趣之門,直墮叁途。所以,在我們身心有自由且有機會行善之時就當勵力奉行。

   具足修行的順緣,可以自作主張、隨心所欲而行之時,應該把握好時光,嚴格要求自己,勤修正法,清淨戒行,決不違逆少分應行學處,謹慎行道。否則即如《入中論》中所雲:“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入行論》中也說:“刹那造重罪,曆劫住無間,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然僅受彼報,苦猶不得脫,因受惡報時,複生余多罪。”其實生善趣主要仰仗持戒的功德,若失壞叁乘戒律,無論是自性罪還是佛製罪都可以肯定地說是惡趣之近因。對于今生及過去世所犯之罪,唯一的辦法即是忏悔,尤其是以金剛薩埵的法門忏悔最爲殊勝、迅捷、有力。

   若不及時對治叁惡趣之墮因,痛苦自然而然就會到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而且降臨得出其不意,就好象遭到霹雳的突然襲擊一樣落在自己頭頂,除了無可奈何地接受以外,還能有什麼辦法進行補救呢?業力現前的時候,就算釋迦牟尼佛親臨加持,也是定業不可轉。修行人一方面注意取舍因果,一方面應精進地實修,調伏自心尤爲重要。

   明知離別諸親友,亦知必定會死亡,

   仍舊安然入眠者,究竟吾心有何魔。

   明明知道一切親友終將別離,也知道自己必定會死亡,若仍舊安然地入睡,真不知我的心中究竟有什麼魔在作祟。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自己與家人、親戚、朋友乃至一切眷屬都是離別的本性,有會聚就必然有分離。人一來到世間就意味著死亡,自他一切衆生總有一天都會死亡。整個世間除了象蓮花生大士那樣從蓮花中化生,後依修密法得長壽持明果位,永遠不會死亡以外,一切衆生都免不了一死。如《解憂書》中所雲:“地上或天間,有生然不死,此事汝豈見,豈聞或生疑。”壽命無有增長只有減少,而且死魔主一刹那也不停息,猶如落日下的影子一樣越來越逼近。有的人認爲“我還年青,身體也強壯,肯定能活很長時間”。孰不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前面已講世事都是無常變化的本性,若執我爲常有不滅則是一種愚癡,也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妄想。

   既然已經知道上述這些道理,人們仍就渾渾噩噩地安度時光,不求善法,耽著世間八法,追求空花水月般的享樂,夜晚安然入睡,這些人的心中肯定藏著一個魔。《入行論》中雲:“難得饒益處,今既僥幸得,亦複具智慧,若仍墮地獄,則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不知受何惑,何蠱藏吾心。”宗喀巴大師于《菩提道次第論》中也講了個譬喻,猶如一個大森林的四周已被猛火焚燒,但是住于林中的猴群不知情況的危急,仍就興高采烈地嬉戲遊樂。有智慧的旁觀者見之定會對猴群生悲愍,因爲它們即將葬身火海而無法挽救。

   某些學佛的人,僅僅是口頭上的皈依和修法,實際行動卻是得過且過,安于閑散放逸的生活,尤其貪圖睡眠,還大言不慚地說:“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睡覺。密續中有教言,五蘊即是五方佛的本性,行者不能損毀自性壇城金剛身。所以我們應保護好身體,不能令之苦行。”這種人沒有真知實慧,僅有的一點小聰明卻用來增長…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