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尽,非但不能灭除敌害,反而会使自己变得丑陋,更生其它重罪,以此堕入地狱将感受与人间无法比拟之诸苦。无始以来就是嗔恚烦恼障碍我们不得解脱。别人之所以对我作损害,就是因为往昔我也对他们作过如是伤害,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故应以忍辱波罗蜜多来对治嗔恨心。
《佛子行》中说:“若无降伏自嗔心,外敌虽伏又增盛,是故当以慈悲军,调伏自心佛子行。”身外的敌人是不可能杀完的,且杀死一个又会新增很多,因为被你杀死的人,他的子女、亲友都会成为你的怨敌。寂天菩萨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若不在内心下功夫,而欲荡平外境违缘和怨敌,消灭引生自己嗔心的对境,则于世界上野蛮横暴、不信佛法、嚣张乖戾、刚强难化的众生比比皆是,无有穷尽,怎能全部消灭呢?若依大乘教法,及传承上师的窍诀来息灭嗔心,行持安忍波罗蜜多,修持怨亲平等,常观缘起空性真理,坦然安住,就不会为任何敌害损恼而动心。如是内心就不会再感受嗔恚烦恼的伤害,这就等同于完全调伏或灭尽了外境怨敌,消除了一切违缘。此中道理《入菩萨行广释》安忍品中有广述,敬请有智之士学修!
若嗔高强鲁莽者,则将自己遭祸害。
对于正士和蔼者,有何必要起嗔恚?
如果去嗔恨那些本领高强而且狂暴鲁莽的人,那么自己将会遭到严重的祸害。对于和蔼的智者正士,又有什么必要生起嗔恚心呢?
对于一个身材魁梧、本领高强,多方面条件都优于自己,但性格鲁莽的人,若自心不堪忍,嫉妒他的才能,生嗔恨心,寻思报复损害,对之打骂侮辱等,将会起到什么作用呢?且分析一下此举的后果,如是能吓住对方吗?能利益自己吗?都不能,所以生嗔等行为于自他无益,反而会为自己引来灾祸。因对方狂暴、莽撞,嗔恨心也必然很大,你对他的嗔恨心若可称量足百斤之数,他回敬你的将是千斤、万斤之“礼”,轻则吵得天翻地覆,重则将你暴打一顿,甚至伤及性命。另外,对道德高尚,性格和蔼的智者正士,也不要轻易生嗔,因为他们懂得因果,明事理,慈愍利益众生,所作所为合理合法。对他们生嗔心必定会毁坏自己的福德资粮,并以业力引入恶趣。《入行论》中云:“如是博施诸佛子,若人于彼生恶心,佛说彼当住恶趣,长如所生心数劫。”
久远劫前,有大菩萨转生为水牛王,形态威严,相貌堂堂,步履庄重,性格温和,举止安祥文雅。它带领一群水牛在一片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饥时吃青草,渴了饮甘泉,常时宣讲妙法。附近林中有只嗔心重的猕猴,整日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一日,猕猴遥见水牛王带领自己的眷属缓缓走来,无缘无故地生起嗔心,不堪忍水牛王的庄严威仪。待牛群渐近,猕猴就恶作剧地朝水牛王扬尘土、扔石子,嘴里不干不净地乱骂。但水牛王依然踏着安祥的步子,稳重行路,视若无睹。接着猕猴又对后面的牛群扬尘扔石,做鬼脸,狂骂乱叫。众牛眷属虽然很生气,但见领队的水牛王坦然接受了非理的侮辱,也就忍辱负重,一声不吭地任之胡闹。猕猴见众水牛对自己的挑战无动于衷,以为水牛害怕自己,不禁心中一阵狂喜。接着,一头掉队的小牛犊匆匆赶来,猕猴一见劲头更足,它追在小牛后面,又打又骂,还吐唾沫。小牛心中恼怒,但见牛群大众都未与猕猴计较,心想我应该向大家学习,于是尽力避开猕猴的无理纠缠,追赶大队伍去了。猕猴以为自己已所向无敌,更加得意洋洋起来。这时,路上过来一群人,猕猴故技重演朝人扬尘土、扔石子,嘴里叽哩咕噜地乱骂。人们见这只猕猴蛮横无理,都生起极大的嗔心,便一齐包围过来,将猕猴逮住,你一脚,我一脚,很快就结束了它的小命,然后将它的尸体仍在大路旁继续前行。此中水牛菩萨即是和蔼贤善者,人群则是高强鲁莽者,猕猴于前者生嗔造违缘反倒成就了菩萨的忍辱,它自己所得到的将是堕落恶趣的苦果;于后者生嗔,互不堪忍,因对方力强,自己反遭灭顶之灾。所以受到任何损害和痛苦皆不应生嗔,当修忍辱,如是非但无有毫许过失,反而会增上极大善法功德。
同根所生之禾草,被风吹送于十方,
如是俱生之众生,以业所牵各自分。
昔不相识今互爱,次后彼又各自行,
此人与吾密切故,死后亦生巨痛苦。
一条根上所生长出来的禾苗、野草,被风强力吹送飘散到十方。如是以俱生的烦恼习气及特定因缘而生长在一起的众生,也会以各自的业力所牵引而各奔东西。往昔不相识的人,今日互相爱昵,随后又各自分散。正因为某人与我有亲密关系的缘故,他(她)死亡以后,我心中会产生巨大的痛苦。
初春之时,万物复苏,草木发芽,在和风细雨的滋润下,以强大的生命力茁壮地生长,在田野、河边、山岗,无处不生,无处不长。夏季,同根所生的禾草,茎连着根,枝紧靠茎,叶和花附着枝,“和睦共处,相互依存”。到了秋季,落花流水两无情,衰老枯黄的禾草哪堪秋风频吹,转眼断头折腰、支离破碎,如絮散落于四面八方,最典型的要算“蒲公英”了,它四海为家,浪迹天涯。
同理,以俱生的无明烦恼,使众生流转生死,又因特殊的善因良缘而相聚,成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幼时,父母慈爱地养育子女,嘘寒问暖,手心手背都是肉,无有偏袒。待儿女长大成人,因各自不同的业力感召,相貌、性格、智慧、才能以及福报皆不尽相同。在业风的吹动下,“同根”父母所孕育的子女各奔前程。有些父母在北京,儿女有的在天津,也有的在上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两个孩子,一个得到博士学位,另一位却连小学都尚未毕业……这些都是受业力牵引所致。有一个叫佳热尼玛的新龙人,前世曾是法王如意宝的施主,这一世,他年轻时荣任新龙县的领导,后来移居印度。法王朝圣印度期间,被迎请到他家。闲聊中得知,他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佳热洛珠,如今在美国工作,另一个叫班玛汪修在日本,女儿卓玛则在印度,这确实也是以业力的牵引,虽定居在印度,几个儿女却散居异国各地,就象同根所生的禾草被风吹到十方一样。
不管是在宗教团体内,还是世间上,无论是师徒、朋友还是其它人际关系,都离不开前世因缘。没有前世的善因良缘,彼此之间不会产生亲密的关系。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即是此理。往昔不相识的人,在因缘和合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彼此会由相识而互敬互爱。但又因三界轮回中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法,所以,亲密无间、缠绵于欲海爱流中的人们也会以各种因缘互相别离,且在分手之际,深陷于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人难免一死,寿尽命终之时,无论多么亲密的关系,都必然要随之终断。死者万事成空,留在人间的人却会因此产生巨大的痛苦,只得追忆如梦旧欢。藏族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的女儿,与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相亲相爱。但国王顾忌门第之别,堂堂公主下嫁贱民乞丐定被世人耻笑,便自作主张将公主许配给邻国的王太子。无奈女儿死活不嫁,国王就派人谋杀了乞丐。王女闻知乞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终日涕泣。国王认为乞丐一死,女儿绝了后路,定会回心转意,于是安慰道:“人死不能复生,你不要这样痛苦,你若真心对他好,何不出资为他超度,今天要火化他的尸体,你可以拿一些财产为他回向。”(藏族有一种习惯,火化尸体的时候,如果把珍贵的东西和着尸体一起焚烧,死人也能得到一份功德。)于是,王女强装欢颜将计就计,从国库中拿出许多珍贵的财物扔进焚烧尸体的火堆。她一边烧一边对父王说:“一些论典中还提到:在亡者尸体上浇上油焚烧也有很大功德。”国王一听高兴极了,认为女儿彻底转变过来了,随即令人搬来几桶油。王女含笑拎起一桶走向火堆,趁人不备浇到自己身上,纵身跳进熊熊烈火,一死殉情。
王女死后,国王愤恨难当:“我的女儿虽死,但她的骨灰不能和乞丐的混在一起。”于是派人将二者分开,女儿的骨灰葬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并在坟头插了许多嘛呢旗,堆满了刻着观音心咒的嘛呢石,尽力严饰。而乞丐的骨灰却被草率地埋在山脚下的烂泥中。一年之后,从两个坟头各长出一颗树,山下的树长得出奇得快,渐渐地两颗树的树梢互相靠近,连在一起了。人们看到两只小麻雀在树上做窝,早往东飞,晚从西归,都说那是王女和乞丐化现的。消息传开后,国王大怒,首先砍倒两棵树,然后请了一位懂咒术的捕鸟高手捕捉那两只鸟。当捕鸟师念诵咒语收捕鸟类的时候,那两只鸟因躲在一块刻有观音心咒的大石板下面而幸免于难。
这虽然是一个民间故事,但也充分说明了关系亲密的人在死亡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痛苦之理。一方面是业力因缘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欲爱横流的苦果。如云:“情愁便如黄叶无风自落,飘扫不尽,去之不绝,断人弦肠,梦里哪知身是客,恣情贪欢,哪晓得,无限欢情,翻作无穷苦因。往日欢乐,恰似黄粱一梦,而今才知,欢乐是苦。”所以圣者教言云:“断绝欲网出爱流,深思无常观不净。”修行人当自求离欲,灭尽爱欲情仇。
若欲专为私利者,彼者先应利他人,
专以私利为重者,彼人不会成自利。
何人利他为重者,倒如狡者为私利,
一切利己为重者,倒如利他真诚者。
如果有人想要成办个人私利,那么他首先即应广行利他之事;仅仅以个人私利为重而谋算的人,决不可能圆成自利。任何一个人,若以利益他人为重,反倒如同狡诈者在谋求私利;一切诸事皆以利益自己为主的人倒象是一心一意利益他人的真诚士夫。
《入行论》中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