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下)▪P42

  ..续本文上一页魔卒时时刻刻,寸步不离地跟随着我们。如寂天菩萨所言:“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必入生死狱,终至死神口……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假如真正能现量见到跟随在自己身后的死主,人们就会加倍精进地修习佛法。当然以凡夫的肉眼是看不到死神的,而有慧眼具神通的人却看得分外清楚,自己在人间的寿命是多少年,他人又能活多少岁,死在什么地方等。于众多死缘中,是病痛而死,还是跳河、上吊、出车祸?一旦死期确定下来,什么升官发财等世间八法的念头且不用说,就算吃喝玩乐的兴趣也会猛然断尽。比如一个三十岁的人已知自己寿命为五十,眼下仅存阳寿二十年,他就不由自主地时时生起恐惧之心,每过一天他都会想,我的寿命又少了一天,离死又近一步了。若有神通的瑜伽士告诉某人,只有两年的时间可活,那他肯定是焦虑万分,不惜辞掉工作、舍弃财产,到处拜佛做功德祈求寿命延长。又如一些被医生或法官判了死刑的人,整日叨念:“我马上就要死了。”内心充满着痛苦和绝望,劝其进食也没有一点兴趣,仅在悲伤与焦虑中惨度余生。

   作为一个修行人,若了知死期就能鞭策自己精进,临终之时只有善法资粮才能救护自己,否则很难有不堕恶趣的把握。其实,不知自己死期的人,身旁同样跟着阎罗卒,当观自己随时都可能死去而昼夜无差地实修佛法。

   无论汝事圆满否,死主绝不让汝停,

   设若尚有应作事,则应今起精进行。

   吾今诸事尚未满,恳请暂时等一日,

   如是涕泣复哀求,死主怎能改其时。

   无论你的事情已做圆满或未圆满,阎罗死主绝不会让你继续停留。假如你还有该做的事,从今天开始,你就应勤奋精进地实行。如果说我今天还有很多事情未做圆满,恳请死主您暂时宽限一天!这样泪流满面苦苦哀求,死主也不可能改变期限。

   在三界中,没有一个不死的众生,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逃脱死主的掌握。死主的降临如同山鹰攫兔一样,倏尔而至,对众生绝不会手下留情,也不会有半点迟疑。众生对生命没有一点自主权,自己也许在明天、今天,或是当下呼吸之间都有可能被死主夺去生命。无论是修行人,还是世间人,凡是生死无有自在的人,不管你搞世间法还是闻思修行,这些你所执著的重要事已经圆满或是尚未圆满都必须放下,不得不乖乖地随死主阎罗走。正如华智仁波切所描述的那样,众生在贪执寻求今生的安乐、幸福名誉之时,死主阎魔手持黑索,紧咬牙关,獠牙毕露,倏然来到,纵有英勇的军队、强大的势力、丰富的财产、智者的辩才、美女的身色、奔驰的良驹也都无济于事。即便钻进一个无缝隙的铁箱中,有数十万勇士手持锋利的兵刀,箭矛的尖端指向外面围绕保护着,也丝毫守护不了,遮挡不住。死主阎魔将黑索往他的颈上一套,便只能面色铁青、泪水盈盈、五体僵直地被带到中阴后世去。此时勇士无法救护,大德不能吩咐,饮食无法引诱,无有逃脱处、躲避处,也无有任何依靠者、救护者。亲友的方便和大悲无能为力,哪怕是药师佛亲自降临也无法延缓寿命已尽的死亡。

   生命最后终结的一刻,死魔一招手,就不得不随它去,它也绝不会让你在世间继续停留,哪怕仅仅是一刹那。既然改变不了死亡的事实,之前我们就应检察一下自己有没有未做圆满的事。五十万加行修完否?该听的传承圆满否?规定的弥陀圣号及本尊心咒念完否?为了来世,我们现在必须要作好准备,该做的事情,从现在就要精进努力,今天该完成的切莫拖延到明天。世间上的人有许多计谋和野心,但真正有没有机会去圆满呢?事实说明,在家人所遇的违缘更多、更大,结果往往是美梦化为泡影。马尔康有一家人为了发财,千方百计从亲戚朋友、街访邻里处借来几万元钱,凑足了数便匆匆赴成都购买卡车去了。买车还算顺利,不几日便满载着一车货物返回,正在他们春风得意之时,车翻到了悬崖下,车毁人亡!他们的计划尚未完成,钱未还、财未发、幸福生活还没有开始……始料不及的灾难却如晴天霹雳忽然降临。真如寂天菩萨所说:“未肇或始做,或唯半成时,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在死神面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即便你跪在地上忧伤难过,直哭得两眼又红又肿,泪水不断地从双颊滚落,复又恳切地哀求:“阎罗爷爷,求您大发慈悲,让我再多活几日,因为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圆满……”但死主哪会对你客气,它定你死在三更,就不会让你活到天明。有些人在临死时悲切地祈祷:“上师,您加持我,保佑我吧,我还不想死,我保证以后好好修法。”或者高呼医生救命,佛陀尚且不能救护,医生又有什么能力呢?比如一个死刑犯人,待到被枪决的那天,他虽然哀求枪手延长一天,也毫无用处。同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死主魔王判了死刑,只是具体执行的期限有别。《入行论》中云:“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谁赐我无惧?云何定脱苦?倘若必死亡,为何今安逸?”因此每一个人,特别是修行人,每时每刻都应发起勇猛的精进心,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自利利他之修行中去。《因缘品》中讲到:“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句句良言,声声警告,及时断懒,数数精勤。莫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求活得充实,有意义。

   舍弃散乱即为妙,不能舍此依善友,

   喂养毒蛇不应理,若养便需勤诵咒。

   设若自心散乱者,彼无修法之良机,

   若人寂静而安住,彼心即可得堪能。

   舍弃散乱纷扰后的心是善妙安乐的,若不能舍弃散乱之心就应该结交一位贤善的好友。比如喂养毒蛇,本是极不应理之事,若非养不可就必须精勤地诵咒。假如自己的心思摇曳多散乱,那么就算是修法也没有一个好机会;如果有人到寂静处去安住,那他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顺。

   散乱会对一个修行者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断除散乱,就得追根溯源,找到起因而施对治。龙树菩萨对乐行王的教言中将应断的散乱摄为四个主要方面:一、断除外境之散乱,具体对治为转变自己的意乐,调伏诸根,着重断贪。二、断除世间八法之散乱,以胜义谛理论观察世间欲妙的本质,如仲敦巴格西所说:“世间智者利与衰,苦乐称讥与毁誉,世间八法非我境,一切皆作平等观。”三、断除财物方面的散乱,如云:“信戒施净闻,惭愧及正慧,七财牟尼说,余物皆无益,求财少欲胜,人天师盛赞,若能修少欲,虽贫是富人。”《入行论》中也有教言:“弃舍正法喜,无边欢乐因,为何汝反喜,散掉等苦因。”四、断除受用的散乱,如妻子、饮食、睡眠、玩乐等。所以,对具足各种烦恼的人群和增长五毒的杂乱之境等,这些生起散乱的外因必须要远离,进而依止寂静的地方,独自一心一意地修持妙法。

   若自己各方面的条件不具足,没有能力舍弃散乱诸因而不得不接触世间俗人,寂静的地方暂时也去不了,那就应该依止一个善知识或善友。因为真善知识有着深邃的智慧、殊胜的修德,不昧因果,且正入世教化众生,依止他们以后,蒙其开示指导能巧妙地将世间法和佛法圆融起来,既能增上贤良的人品也能积累善法功德,最起码不致于堕落到恐怖的险坑。

   如同喂养毒蛇,其身含剧毒,嗔恨心特别大,没有善恶之分别,见人就咬。人一旦被毒蛇咬伤便会危及生命,故一提到蛇,大多数人都是谈蛇色变,不寒而栗。若经常和蛇打交道,那简直是在玩命,一般的人又怎么会去喂养毒蛇呢?对此不应理之事智者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但是人各有志,有的人偏偏就喜欢毒蛇,总喜欢养蛇,在这种情况下,饲养者就必须精勤修持一种防蛇咬伤或调伏毒蛇的心咒,这样才能确保生命的安全。

   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自心常时散乱,对亲友生贪,对怨敌生嗔,或者修法时经常昏沉掉举,那么他就会失去修持显密殊胜教法的良机。《入行论》中云:“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心意沉掉涣散的人,就象居住在烦恼巨兽的利齿獠牙之间,危险万分。为了增上自己的修行,使之趋入究竟的境界,必须要使自心得到调伏,当生起使心不乱而明澈的禅定,安住于所缘境,否则,修法就成了表面形象而无真实的意义。因为一切忏悔积资的修行都是建立在自心上,若不能净化自心,升华自心,那么任何修行都没有成就的功德可言,同时烦恼习气也就乘虚而入,经常扰乱、摧毁善根。如前所言,身体和语言是心的随从,心调伏后,身语也容易调伏,所以说调心是修行的根本。华智仁波切在一部论典中说到:“修心修心修自心,设若调伏自狂心,虽无身语之诸善,亦至解脱道无疑。”此外朗日唐巴尊者也著述了《修心八颂》,且为众多大德高僧推崇和弘扬。

   《学集论》中云:“安忍求多闻,后当往林间,精勤入等至,修习不净等。”如果身心远离尘嚣和欲望,远至寂静的圣地勤修,那么散乱就不会生起,所以祖师大德们在诸多论典中皆赞叹依止寂静处的功德。《大乘教言论》中有云:“初学者如果不依于寂静之境,内心不可能得到寂静,必将由分别念转于轮回。”所以为了自心寂静,应依止寂静之处,因为凡夫之心极易受环境影响。往昔的高僧大德,在学修阶段大都于寂静的山林岩洞之中,一心安住,使心堪能(调顺自心)。当然对于一般的修行人来说,在安住静处之前,必须要依止上师,掌握所修窍诀,否则便是盲修瞎炼,易出偏差。对于乐往寂静处的行者,寂天菩萨已为他们描述了那里的美景与殊胜性,如云:“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寂静处),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