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下)▪P43

  ..续本文上一页居欢。”

   精通一切所缘义,并以禅定调自心,

   勤学圣者之教言,此乃一切功德基。

   修行人应该精通一切所缘之义,并且以修禅定来调顺自心,同时也要精勤努力地学习一切圣者的教言,这些正是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石。

   所缘义是指一切所知或知识学问。一个内道佛门弟子在修行的过程中,若不懂佛陀的教义以及传承上师们的修法窍诀,那他又怎么修行呢?即使累死也不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弄不好,反倒滋生邪见,走火入魔,所以闻思的智慧是很重要的。《未曾有因缘经》中云:“闻为金翼鸟,威势武力强;闻为行宝藏,所在相利益;闻为大桥梁,济度众苦厄;闻为大船师,济度生死海。”一个修行人就好比一个要出门远行的人,首先要确定正确的目标,通过思维方知如何行走,以及应当通过怎样的路线等。

   天下的学问浩无边际,要想将一切所缘义都精通,谈何容易,但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古人也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经过一番勤苦的学修终究能够到达生命的顶巅,获得一切智智的果位。当然本颂所指的一切所缘义有一定界限。对于初机修行人来说,首先应精通某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经论,如显宗的中观、因明、俱舍、戒律、般若五部大论,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达密宗部的加行、正行、续部(一切内外密诸续),如是就给自己的修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成就自己在世间修法的助缘也要适当精通一些做人的哲理,如格言中宣讲的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办事前后应如何仔细观察等;否则,在社会上四处碰壁也难保一个好心情来修持法义;接着,行者就要以禅定来调自心了。所谓禅定波罗蜜多,即端正心思,专一意念,聚合所有的善念于心中,意念中的各种污秽邪恶都以善念来消灭。通过不同层次的禅定修习,最终能抛弃善恶的分别,心里明净犹如琉璃珠子。从小乘的八圣果位到大乘菩萨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无一不是从禅定中产生的。犹如万物都在大地上生长,禅定是一切功德之基,五眼六通以及尽所有智、如所有智等都依靠它而产生。

   除了上述两个条件,还要勤学圣者的众多教言,如佛陀所说的经典,菩萨所造的论典,祖师大德们实证的窍诀。对于此等善妙的教言,应当夜以继日地勤学,切不可仅听个传承便思满足,而应细细思维,反复阅读、背诵,如是每看一次思维一次,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感悟。爱看书的人,定会将无垢光尊者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的论典奉为至宝,一捧起来便废寝忘食,在餐桌旁往往也会摆上书,看得入神了,不知不觉中饭菜已凉,而读者却是法喜充满,阅书为食了。长年累月地精进,身体难免有些不适,疲惫不堪之时也舍不得将书放下,唯恐浪费了短暂的人生,于是以种种苦行,令己不打瞌睡,大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般坚毅不拔之志。

   总之,上面提到的三个条件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每一个修行者即生的一切安乐,来世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对自己智慧的增上,乃至不同层次的证悟都需要依靠这三个要点。是故我们应对照自身,观察自身是否圆具,若不具足则应精进不懈,力求与之相合。

   愚者学习执为耻,智者不学执为耻,

   是故智者再衰老,亦为来世学知识。

   愚者因无智慧故,彼等不愿求学问,

   若善观察无智故,愚者更应勤求学。

   是因前世未求学,今见终身成愚者,

   因恐后世成愚昧,今生再难亦勤闻。

   愚笨的人将学习知识执著为耻辱,智者却以不学知识为耻辱,所以他们无论多么衰老也要为来世学习知识。因为缺乏智慧的缘故,愚笨的人们不愿意追求学问,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正是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他们更应该勤苦地学习。因为前世没有求学,所以今世终身成为愚者,因害怕后世继续成为愚昧的人,今生再怎样困难也要精勤闻法。

   愚者大多安于闲散放逸的生活,每每提到学习,他都会认为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捧起书来看也觉得害羞,更不会主动向他人请教。他们害怕学习的行为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仿佛缄口不言,碌碌无为,不学无术的人反倒会被世人奉为智者。其实不然,学习是取得多方面知识最重要的手段,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造就完美的人生,它就象一艘帆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学习历史可使人明智,学习诗词可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佛法则能澄清众生污浊的心灵,灭除烦恼,引至大乐彼岸。智者明知此理,所以排除万难如饥似渴地学修一切能使人变得高尚或有益于身心的知识,他们总是将自己的无知执为是一种耻辱,自己若未精进学习知识更觉得羞耻。

   酷爱知识的智者,尤其是佛门高僧,他们自小学到老,越老越爱学,从来不会骄傲地说一句:“我所知甚广,不用再学。”在不舍学习的同时还励力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如已故的尼众老堪布热巴,在他年迈体弱双眼看不见文字的时候,仍旧不舍弃对善法的希求,他常请人在身边念诵经文给自己听。传法的时候,旁边的人念一句,他讲解一句,直至圆寂,从未间断过为藏族尼众传法。法王如意宝曾于僧众前多次赞扬过他,并发愿向他学习。

   愚笨的人天生就缺乏殊胜的智慧,因此今生处处都显得笨拙。于是“笨”就成了愚者不愿求学的托辞,如言:“我很笨、听不懂、记不住、学不会,但求念一句阿弥陀佛,早得往生极乐国。”有的人在善知识的谆谆教诲之下,发誓精进学习,可惜才努力了一两天便象泄了气的皮球说:“我实在太笨,背了一天的书,连一个颂词也记不住。我不学了!”听到这席话,作者心生悲愍,告言:“你今世愚笨的原因就是前世没有好好学习,若今世仍不学习,下一世将会变得更愚蠢。”的确如此,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有的从小就聪明伶俐,并且酷爱知识,勤奋好学,一点就通;另一种人自小就好吃懒做,什么事情都学不会,上学考试总吃“鸭蛋”,因此他们想方设法逃学,这些都是他们前世的串习所致。

   藏族有个喇嘛,是骑在牦牛背上长大的,他与牦牛有着很深的感情,对之各种习气了如指掌,讲起来也头头是道,颇有兴趣,但一提到经论,他就完全迷糊了。另有一位壤塘县的喇嘛,据说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精勤地背诵《佛子行三十七颂》,可惜连前面三颂也不能背下来,但他听歌曲音乐,往往只听一遍就能哼唱。这些也是前世缺乏对善法经论的闻思所致。奉劝诸位愚笨的人,正是因为缺少智慧的原故,所以更应该精进地修学,须知得不到智慧就永远也不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过,若没有一个殊胜的缘份和智慧,在千百万劫中连法的名字也记不住,而有缘份有智慧的人往往一看就懂,过目不忘。愚者前世未曾求学,故今生也始终是以“愚者”的身份出现,糊里糊涂地来人间空走一趟,什么学问都没有,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有些所谓的“聪明人”在搞世间法方面显得有智慧有能力,但在佛法方面却怎么也不开窍,且不说正行修法,就连前行的基本教义也全不知晓。

   有幸入佛门的具缘者,不管智慧寡薄还是深广,都应该紧抓现世的美好时光,努力精勤地闻受佛法,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下一世变得更有智慧。再说修行必须依照上师的指点,且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故当如佛陀于因地修行那样“越过刀山下火海,舍生赴死求正法”。愚者听不懂法义便失去了闻法的兴趣,若不闻法,智慧和修行都无法增上,这即是导致愚笨的主要原因。了知上述道理,为了后世不再沦为愚者,在今生就算遇到一切困难,也要精进地闻法。佛法是不可思议的,许多愚笨的人经过勤苦的学修,即生已转为智者。

   浅学寡闻愚者云:修习不需广闻法,

   若无闻法仅修习,再勤亦成傍生因。

   一些浅学寡闻的愚者说:“修行不需要广泛地闻受佛法。”如果没有闻法的智慧,仅仅依靠修行,再怎样精勤也只能成为转堕傍生的因。

   有的修行人只重实修,不重闻法,整天闭目坐禅,以为这样就能顿悟心的本性。他们学识浅薄,孤陋寡闻,不愿听闻佛陀的教言和上师的窍决以及圣者的论疏,而且鄙视闻法的道友,还常常显露他们的好心:“重要的是实修,闻受再多的法也得不到神通,也不会开悟。任何圣果,下至小乘声缘上至无上佛果都是实修实证得来的。真正的修行人不用听法,听法没有多大意义,浪费时间而已,赶快实修吧!”乍一听来讲得似乎很有道理,而且也是他们实践出来的“真理”,又在“大悲心”的驱使下吐露出的肺腑之言,一些初学者或愚笨者往往会受感动,并随声附和,争先效仿。

   实修的高调虽然唱得响亮,但具体的修行又是怎样的呢?难道什么也不忆念、不观修,仅仅是象睡觉一样让身体稳坐吗?那岂不是成了摩诃衍的邪见修法,如是的修行只能象一块顽石沉入大海一样,泡的时间再长也不会发生丝毫变化,只是平庸地安住着,不会产生任何修法的功德。另一种人口说不执著,内心却深深地执著,他所谓的实修即是双腿跏趺、两手定印、眼睑微垂的禅坐,身体虽然显得寂静,内心却狂乱不已,以大执著心集中意念:“我要开悟,我要得神通。”盲修瞎炼一段时间后,某些人的确能得到一些神通,但那却是邪魔外道的鬼通而并非正信佛法所谓的开悟。这种人当真危险,如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错路。”一旦沦为魔的眷属,何时才有解脱的机会呢?慎之!

   全知无垢光尊者于《胜乘宝藏论》中云:“末法时代,只有闻思已达究竟的人才能证悟大圆满的殊胜果位。”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也讲到闻法的重要,他说:“初以闻生慧,后以修生慧,而修行的共同加行即是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不共之加行为皈依、发心等;再者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等…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