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43

  ..續本文上一頁居歡。”

   精通一切所緣義,並以禅定調自心,

   勤學聖者之教言,此乃一切功德基。

   修行人應該精通一切所緣之義,並且以修禅定來調順自心,同時也要精勤努力地學習一切聖者的教言,這些正是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石。

   所緣義是指一切所知或知識學問。一個內道佛門弟子在修行的過程中,若不懂佛陀的教義以及傳承上師們的修法竅訣,那他又怎麼修行呢?即使累死也不會産生很大的效果,弄不好,反倒滋生邪見,走火入魔,所以聞思的智慧是很重要的。《未曾有因緣經》中雲:“聞爲金翼鳥,威勢武力強;聞爲行寶藏,所在相利益;聞爲大橋梁,濟度衆苦厄;聞爲大船師,濟度生死海。”一個修行人就好比一個要出門遠行的人,首先要確定正確的目標,通過思維方知如何行走,以及應當通過怎樣的路線等。

   天下的學問浩無邊際,要想將一切所緣義都精通,談何容易,但是功夫不負苦心人,古人也說:“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經過一番勤苦的學修終究能夠到達生命的頂巅,獲得一切智智的果位。當然本頌所指的一切所緣義有一定界限。對于初機修行人來說,首先應精通某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經論,如顯宗的中觀、因明、俱舍、戒律、般若五部大論,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達密宗部的加行、正行、續部(一切內外密諸續),如是就給自己的修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爲了成就自己在世間修法的助緣也要適當精通一些做人的哲理,如格言中宣講的如何待人接物以及辦事前後應如何仔細觀察等;否則,在社會上四處碰壁也難保一個好心情來修持法義;接著,行者就要以禅定來調自心了。所謂禅定波羅蜜多,即端正心思,專一意念,聚合所有的善念于心中,意念中的各種汙穢邪惡都以善念來消滅。通過不同層次的禅定修習,最終能抛棄善惡的分別,心裏明淨猶如琉璃珠子。從小乘的八聖果位到大乘菩薩乃至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無一不是從禅定中産生的。猶如萬物都在大地上生長,禅定是一切功德之基,五眼六通以及盡所有智、如所有智等都依靠它而産生。

   除了上述兩個條件,還要勤學聖者的衆多教言,如佛陀所說的經典,菩薩所造的論典,祖師大德們實證的竅訣。對于此等善妙的教言,應當夜以繼日地勤學,切不可僅聽個傳承便思滿足,而應細細思維,反複閱讀、背誦,如是每看一次思維一次,都會有不同層次的感悟。愛看書的人,定會將無垢光尊者以及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著的論典奉爲至寶,一捧起來便廢寢忘食,在餐桌旁往往也會擺上書,看得入神了,不知不覺中飯菜已涼,而讀者卻是法喜充滿,閱書爲食了。長年累月地精進,身體難免有些不適,疲憊不堪之時也舍不得將書放下,唯恐浪費了短暫的人生,于是以種種苦行,令己不打瞌睡,大有古人頭懸梁、錐刺股般堅毅不拔之志。

   總之,上面提到的叁個條件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每一個修行者即生的一切安樂,來世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對自己智慧的增上,乃至不同層次的證悟都需要依靠這叁個要點。是故我們應對照自身,觀察自身是否圓具,若不具足則應精進不懈,力求與之相合。

   愚者學習執爲恥,智者不學執爲恥,

   是故智者再衰老,亦爲來世學知識。

   愚者因無智慧故,彼等不願求學問,

   若善觀察無智故,愚者更應勤求學。

   是因前世未求學,今見終身成愚者,

   因恐後世成愚昧,今生再難亦勤聞。

   愚笨的人將學習知識執著爲恥辱,智者卻以不學知識爲恥辱,所以他們無論多麼衰老也要爲來世學習知識。因爲缺乏智慧的緣故,愚笨的人們不願意追求學問,如果仔細觀察一下,正是因爲沒有智慧的緣故,他們更應該勤苦地學習。因爲前世沒有求學,所以今世終身成爲愚者,因害怕後世繼續成爲愚昧的人,今生再怎樣困難也要精勤聞法。

   愚者大多安于閑散放逸的生活,每每提到學習,他都會認爲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捧起書來看也覺得害羞,更不會主動向他人請教。他們害怕學習的行爲會暴露自己的無知和愚蠢,仿佛緘口不言,碌碌無爲,不學無術的人反倒會被世人奉爲智者。其實不然,學習是取得多方面知識最重要的手段,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造就完美的人生,它就象一艘帆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馳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學習曆史可使人明智,學習詩詞可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佛法則能澄清衆生汙濁的心靈,滅除煩惱,引至大樂彼岸。智者明知此理,所以排除萬難如饑似渴地學修一切能使人變得高尚或有益于身心的知識,他們總是將自己的無知執爲是一種恥辱,自己若未精進學習知識更覺得羞恥。

   酷愛知識的智者,尤其是佛門高僧,他們自小學到老,越老越愛學,從來不會驕傲地說一句:“我所知甚廣,不用再學。”在不舍學習的同時還勵力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別人。如已故的尼衆老堪布熱巴,在他年邁體弱雙眼看不見文字的時候,仍舊不舍棄對善法的希求,他常請人在身邊念誦經文給自己聽。傳法的時候,旁邊的人念一句,他講解一句,直至圓寂,從未間斷過爲藏族尼衆傳法。法王如意寶曾于僧衆前多次贊揚過他,並發願向他學習。

   愚笨的人天生就缺乏殊勝的智慧,因此今生處處都顯得笨拙。于是“笨”就成了愚者不願求學的托辭,如言:“我很笨、聽不懂、記不住、學不會,但求念一句阿彌陀佛,早得往生極樂國。”有的人在善知識的諄諄教誨之下,發誓精進學習,可惜才努力了一兩天便象泄了氣的皮球說:“我實在太笨,背了一天的書,連一個頌詞也記不住。我不學了!”聽到這席話,作者心生悲愍,告言:“你今世愚笨的原因就是前世沒有好好學習,若今世仍不學習,下一世將會變得更愚蠢。”的確如此,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有的從小就聰明伶俐,並且酷愛知識,勤奮好學,一點就通;另一種人自小就好吃懶做,什麼事情都學不會,上學考試總吃“鴨蛋”,因此他們想方設法逃學,這些都是他們前世的串習所致。

   藏族有個喇嘛,是騎在牦牛背上長大的,他與牦牛有著很深的感情,對之各種習氣了如指掌,講起來也頭頭是道,頗有興趣,但一提到經論,他就完全迷糊了。另有一位壤塘縣的喇嘛,據說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精勤地背誦《佛子行叁十七頌》,可惜連前面叁頌也不能背下來,但他聽歌曲音樂,往往只聽一遍就能哼唱。這些也是前世缺乏對善法經論的聞思所致。奉勸諸位愚笨的人,正是因爲缺少智慧的原故,所以更應該精進地修學,須知得不到智慧就永遠也不能從輪回中得到解脫。

   全知麥彭仁波切說過,若沒有一個殊勝的緣份和智慧,在千百萬劫中連法的名字也記不住,而有緣份有智慧的人往往一看就懂,過目不忘。愚者前世未曾求學,故今生也始終是以“愚者”的身份出現,糊裏糊塗地來人間空走一趟,什麼學問都沒有,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有些所謂的“聰明人”在搞世間法方面顯得有智慧有能力,但在佛法方面卻怎麼也不開竅,且不說正行修法,就連前行的基本教義也全不知曉。

   有幸入佛門的具緣者,不管智慧寡薄還是深廣,都應該緊抓現世的美好時光,努力精勤地聞受佛法,這樣才能使自己在下一世變得更有智慧。再說修行必須依照上師的指點,且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故當如佛陀于因地修行那樣“越過刀山下火海,舍生赴死求正法”。愚者聽不懂法義便失去了聞法的興趣,若不聞法,智慧和修行都無法增上,這即是導致愚笨的主要原因。了知上述道理,爲了後世不再淪爲愚者,在今生就算遇到一切困難,也要精進地聞法。佛法是不可思議的,許多愚笨的人經過勤苦的學修,即生已轉爲智者。

   淺學寡聞愚者雲:修習不需廣聞法,

   若無聞法僅修習,再勤亦成傍生因。

   一些淺學寡聞的愚者說:“修行不需要廣泛地聞受佛法。”如果沒有聞法的智慧,僅僅依靠修行,再怎樣精勤也只能成爲轉墮傍生的因。

   有的修行人只重實修,不重聞法,整天閉目坐禅,以爲這樣就能頓悟心的本性。他們學識淺薄,孤陋寡聞,不願聽聞佛陀的教言和上師的竅決以及聖者的論疏,而且鄙視聞法的道友,還常常顯露他們的好心:“重要的是實修,聞受再多的法也得不到神通,也不會開悟。任何聖果,下至小乘聲緣上至無上佛果都是實修實證得來的。真正的修行人不用聽法,聽法沒有多大意義,浪費時間而已,趕快實修吧!”乍一聽來講得似乎很有道理,而且也是他們實踐出來的“真理”,又在“大悲心”的驅使下吐露出的肺腑之言,一些初學者或愚笨者往往會受感動,並隨聲附和,爭先效仿。

   實修的高調雖然唱得響亮,但具體的修行又是怎樣的呢?難道什麼也不憶念、不觀修,僅僅是象睡覺一樣讓身體穩坐嗎?那豈不是成了摩诃衍的邪見修法,如是的修行只能象一塊頑石沈入大海一樣,泡的時間再長也不會發生絲毫變化,只是平庸地安住著,不會産生任何修法的功德。另一種人口說不執著,內心卻深深地執著,他所謂的實修即是雙腿跏趺、兩手定印、眼睑微垂的禅坐,身體雖然顯得寂靜,內心卻狂亂不已,以大執著心集中意念:“我要開悟,我要得神通。”盲修瞎煉一段時間後,某些人的確能得到一些神通,但那卻是邪魔外道的鬼通而並非正信佛法所謂的開悟。這種人當真危險,如雲:“甯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時錯路。”一旦淪爲魔的眷屬,何時才有解脫的機會呢?慎之!

   全知無垢光尊者于《勝乘寶藏論》中雲:“末法時代,只有聞思已達究竟的人才能證悟大圓滿的殊勝果位。”法王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也講到聞法的重要,他說:“初以聞生慧,後以修生慧,而修行的共同加行即是觀修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痛苦等;不共之加行爲皈依、發心等;再者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等…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