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44

  ..續本文上一頁;最後修持無上大圓滿,依如是次第行者方能得到虹身成就。”試問上述這些修法次第,若沒有廣泛聞思使之通達,又怎能如法地實修呢?若無甚深的竅訣,僅在寂靜的山林中禅坐即能證悟的話,那麼山中的老虎、豹子等野獸也都該證悟了。

   衆所周知,本論作者乃文殊菩薩的化身,也是金剛阿阇黎法王如意寶往昔所示現的化身之一,故他所宣說的教言真實無欺。他說末法時代的衆生根機鈍劣,若不廣聞顯密經論,則無聞思之智,僅僅是盲目地閉關修行,無論多麼精進也只能變成傍生的因。此處所說的傍生指旱獺,俗稱雪豬子。在雪域高原,這種動物比較常見,它們刨土打洞爲家,夏季出洞覓食、遊樂,冬季則于家中“禅坐”——冬眠。據說雪豬子往昔也是修行人,但缺乏聞思正見,終日盲目地禅坐,無有定解故轉爲傍生。對此《俱舍論》中講得比較清楚:“修行錯誤的人將轉生無色界或傍生。”這樣的修行人可惜又可悲,所以高僧大德們再再提倡:修行要以聞思的智慧作引導。

   無欺因果循環律,此乃遍知之特征,

   若無求學亦成佛,則彼因果何能真?

   若無聞受僅修習,暫時修成亦速盡,

   猶如金銀雖煉熔,一旦離火即變硬。

   無欺的因果循環規律是遍知佛陀教法的特征之一,如果不經過求學就能成佛,那麼因果正理怎麼能稱爲真實的呢?如果不聞受佛法,僅僅修習禅坐等,就算暫時有所成就也會迅速地退盡。猶如金和銀,雖然可以將之煉熔,但一離開火,它立即又會變回原有的堅硬狀態。

   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叁世因果,業報無虛,循環不失,故說此規律是無欺的,這是佛祖釋迦牟尼在大徹大悟之後以無漏的智慧爲衆生宣說的。因果即是真理,也即是事實,同時具大權威。講它爲真理乃是從理說,性體本具妙理,雖欲明而不可圓解,故必須宣講使人明然了知;言事實,乃從相說,顯于一切人事,雖欲隱瞞而終不可得,故必須警惕地遵循其理;具大權威乃從用處說,施于一切衆生,雖欲抛棄而無可代替者,故必須推廣奉行。

   因與果的關系極爲甚深奧秘,非凡夫人所能衡量。若以分別念觀察因果,濁時衆生煩惱無智,無明癡暗厚重,僅看表面現象往往容易引生邪見。不要說通達善惡異熟之間的關系,就是春天播種秋天收獲的道理也是所知甚少。難怪現代人對因果生不起信心,一般人甚至科學家也只知花種與花之間大概的因果關系,更細微處,真正的奧秘或善惡因果之間的關系、十二緣起等規律,就只有佛才能完全了達。關于因果的無欺本性,《百業經》中有廣說,敬請參閱。

   從佛陀的許多教言裏,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弟子的要求:首先聞受佛法、取舍因果,然後精進修積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如是長時精進,待功德圓滿之時方得成佛。而現在有些人卻認爲修行不用求學,僅僅坐禅就能開悟證果。若是不聞思佛法,不積累資糧就能成佛,那因與果怎麼會成爲真實的呢?佛是真語、實語、不妄語的量士夫。釋迦牟尼佛以遍知一切的智慧告訴弟子們,發起大乘菩提心的佛子尚需聽聞正法,而且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時間積累二資才能成佛,何況一般愚癡少慧的衆生。對上根利智、具大因緣的弟子來說雖有一生成佛的法門,但也都需要聞法及精進等因才能成就。米拉日巴尊者也說過:"若不以本續密經爲憑證,一切實修都是走上歧途的起因。"

   如果沒有廣泛地聽聞佛法,僅僅是閉關修行,足不出戶,幾個月乃至幾年所得到的加持也很微弱,縱有驗相也是虛妄。盲修者自以爲閉目靜坐幾個小時便是禅定,並且把暫時壓製煩惱後身心所得的一種覺受認爲是修行的驗相,孰不知這種所謂的驗相,時間稍長就無法持續。有些初學者總喜歡請求:“上師,我不聽您的課行嗎?人生苦短,我要閉關實修,否則太浪費時間,求您一定開許。”上師聽後苦口婆心地爲他宣講了聞法的必要和功德,可他怎麼也聽不進去,執意要閉關叁年。但是才過叁天,他就在關房裏坐不住了,出關以後連暫時的覺受也沒得到。相反一些穩重的出家人不斷聽聞經論教典以及上師教言,然後在具足定解的基礎上精進修持,無有驕慢之心,他們修行的智慧和功德卻在不斷地增上,並且穩固。早期依止法王仁波切的大活佛和大堪布們有著深廣的智慧、無礙的辯才以及不同層次的證悟,但他們仍然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地在法王座前精進地聽聞顯密佛法的教義,唯恐斷掉傳承。修行人通過聞法,在心中生起殊勝的定解,如是才會對上師叁寶生起不退的信心;遣除一切懷疑後,在修行的道路上才不會被煩惱、違緣所轉。否則,不但修無所成,而且容易對佛法産生邪見。比如一人長期專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卻未得絲毫感應,那麼他就會起煩惱亂分別:“觀音菩薩的心咒我已念了整整十萬遍,每天都是虔誠地祈禱,且從未間斷過,別說現量面見本尊,就連夢中也未曾得到絲毫感應,看來這個修法沒有加持,也不知是哪個害人的凡夫俗子所造。”如此這般,行者無疑已對佛法生起了嚴重的邪見。

   因此,聞法極其重要,不聞法而一心耽著修行的人,縱然得到一些利益,也會很快失去。就象金銀一樣,將其放置于火爐中,經烈火猛燒便能使之變軟乃至熔化,但一離開火,金銀立即就會恢複原有的堅硬狀態。修法是有一定次第和條件要求的,若對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業果不虛等教義生起堅定的正見,且對上師叁寶生起殊勝的信心,那麼行者就會自然而然地精進求學、積資忏罪,依此妥善的修法次第,佛道定能穩步速成。

   純依智力細觀察,能斷過根即修習,

   否則久修反照舊,如滌身垢複沾身。

   單純地去依靠智慧的力量仔細觀察,能斷除過患的根本就是修行。否則,若修持很長時間的行者仍然煩惱重重,那就好象洗滌身上的汙垢一樣,不久穢物又會重新沾在身上。

   智慧有多種,如世間智和出世間智,又如相似智與究竟智……究竟的智慧是佛性的根本,也可以說是一種了解,一種覺知。相對來說智慧是可以培養的:首先聽聞有關的開示,或閱讀有關的經論典籍,然後細細思維,對應自己的行住坐臥一切生活瑣事如法修持。比如聽聞了無常的教義,就應思維自己明天不一定還活著,而且身邊的許多人也正一個個地死去。再如自己快樂的時候,就應觀想在每一個人的生命裏,從來沒有一個快樂是永恒的,總有一天快樂會遠去,當我們和快樂分手的時候,就會覺得很沮喪。諸法是無常的本性,了知此中道理便不會對快樂産生強大的執著,以此方法對治煩惱就是一種敏銳的智慧力。

   修行者必須要具足通達空性的智慧才能得到解脫。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強調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以及無二緣起空性智慧的重要性。所以薩迦班智達在此也指出:純粹依靠智慧的能力來觀察諸法的本性,由相似觀修獲得空性正見,以此作爲自己修行的真實內容,如是就能斷除一切過患——煩惱的根本。在生起貪心時,觀察生貪的因緣、貪心的本性、貪心的去處等等,觀來觀去,一無所得時,當下即可了知貪心的確如夢幻般無有實體,這樣貪心的力量便會遭到致命的打擊,故而無法繼續滋生,且漸微漸細,最終在法界中消失。寂天菩薩說過,無我的修法極其殊勝,以此所生之智猶如削金斷玉的寶劍一樣能徹底斷除煩惱過患的根本。修行的關鍵就是要斷除煩惱,如雲:“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修行雖然重要,但定解尤其不可缺少,如麥彭仁波切的教言:“若無如目之見,則不具明足故,修道等皆成形象而已。”意即沒有眼睛的人有腳也難以行道。《定解寶燈論》在抉擇顯密見解方面的殊勝性是獨一無二的,整個甯瑪派的見解都在這部論中著重廣大地抉擇了,立志實修的人當仔細研讀。沒有見解的修行非常危險,極易使行者墮入外道修法,如外道太陽派也提倡修空性,但他們無有空性正見,只是安住于“什麼也沒有”的無記狀態中,故不能斷除煩惱。一些初學者求解脫心切,在未生起定解正見之時便埋頭苦修,修了幾年甚至幾十年也未增上證悟的功德和智慧,一旦遇到違緣便六神無主,煩惱依舊,入于世間仍然抗禦不了名聞利養的誘惑,一切都是老樣子。另一些人,自稱已見本尊,而且沒有煩惱,但他們所謂的證相卻經不起考驗,只要與社會中人接觸幾天,他就原形畢露,竟與那些從未皈依修法且充滿叁毒煩惱的世間人不相上下。以前有位在林中靜修的行者,自以爲滅除了煩惱已證得羅漢果,當他回到繁城鬧市,與人一接觸才發現自己仍有煩惱。所以修法必須要具足殊勝的智慧。法稱菩薩說過,當具足真實無二慧之時,無論哪一種過患邪見都不能損害修行。證悟心之本性的人,其修行永無退轉。

   缺乏正見的人修行就象洗滌自身汙垢一樣,很快的時間內又會恢複穢濁的本面,因爲人的身體本來就不清淨,九孔常流不淨。愛潔淨的人雖然用很多清淨的水、香皂暫時洗除了自身的汙垢,但過不了幾天身體又會沾上很多新的汙垢,這就是未從根本上斷除過患的原因所致。同樣,一些初學者因無正見的緣故修行出了很大的偏差,他們以爲閉上眼睛一坐,似乎貪心嗔心都沒有了,但這並非真的“斷除”了煩惱,而是暫時“壓製”了煩惱。所以修行人要重視見解,有了甚深的定解,自己的所作所爲才會融于見解,如是方能逐步地象高僧大德和瑜伽士那樣修習殊勝的法要。

   殊勝因緣未具時,雖證無我難成佛,

   未修殊勝方便者,雖見谛亦非羅漢。

   是故證悟諸法已,自心安住叁摩定,

   斷除過失習氣俱,彼者方成正等覺。

   在殊勝的因緣尚未圓滿具足之時,雖然證達無我的空性也難以成佛,如同未修持殊勝方便的行者,雖然見到真谛也並非是阿羅漢。所以證悟諸法空性以後,應將自心安住于叁摩地的禅定中,斷除一切過失和習氣後才能成爲正等正…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