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下)▪P44

  ..续本文上一页;最后修持无上大圆满,依如是次第行者方能得到虹身成就。”试问上述这些修法次第,若没有广泛闻思使之通达,又怎能如法地实修呢?若无甚深的窍诀,仅在寂静的山林中禅坐即能证悟的话,那么山中的老虎、豹子等野兽也都该证悟了。

   众所周知,本论作者乃文殊菩萨的化身,也是金刚阿阇黎法王如意宝往昔所示现的化身之一,故他所宣说的教言真实无欺。他说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机钝劣,若不广闻显密经论,则无闻思之智,仅仅是盲目地闭关修行,无论多么精进也只能变成傍生的因。此处所说的傍生指旱獭,俗称雪猪子。在雪域高原,这种动物比较常见,它们刨土打洞为家,夏季出洞觅食、游乐,冬季则于家中“禅坐”——冬眠。据说雪猪子往昔也是修行人,但缺乏闻思正见,终日盲目地禅坐,无有定解故转为傍生。对此《俱舍论》中讲得比较清楚:“修行错误的人将转生无色界或傍生。”这样的修行人可惜又可悲,所以高僧大德们再再提倡:修行要以闻思的智慧作引导。

   无欺因果循环律,此乃遍知之特征,

   若无求学亦成佛,则彼因果何能真?

   若无闻受仅修习,暂时修成亦速尽,

   犹如金银虽炼熔,一旦离火即变硬。

   无欺的因果循环规律是遍知佛陀教法的特征之一,如果不经过求学就能成佛,那么因果正理怎么能称为真实的呢?如果不闻受佛法,仅仅修习禅坐等,就算暂时有所成就也会迅速地退尽。犹如金和银,虽然可以将之炼熔,但一离开火,它立即又会变回原有的坚硬状态。

   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三世因果,业报无虚,循环不失,故说此规律是无欺的,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大彻大悟之后以无漏的智慧为众生宣说的。因果即是真理,也即是事实,同时具大权威。讲它为真理乃是从理说,性体本具妙理,虽欲明而不可圆解,故必须宣讲使人明然了知;言事实,乃从相说,显于一切人事,虽欲隐瞒而终不可得,故必须警惕地遵循其理;具大权威乃从用处说,施于一切众生,虽欲抛弃而无可代替者,故必须推广奉行。

   因与果的关系极为甚深奥秘,非凡夫人所能衡量。若以分别念观察因果,浊时众生烦恼无智,无明痴暗厚重,仅看表面现象往往容易引生邪见。不要说通达善恶异熟之间的关系,就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道理也是所知甚少。难怪现代人对因果生不起信心,一般人甚至科学家也只知花种与花之间大概的因果关系,更细微处,真正的奥秘或善恶因果之间的关系、十二缘起等规律,就只有佛才能完全了达。关于因果的无欺本性,《百业经》中有广说,敬请参阅。

   从佛陀的许多教言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弟子的要求:首先闻受佛法、取舍因果,然后精进修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如是长时精进,待功德圆满之时方得成佛。而现在有些人却认为修行不用求学,仅仅坐禅就能开悟证果。若是不闻思佛法,不积累资粮就能成佛,那因与果怎么会成为真实的呢?佛是真语、实语、不妄语的量士夫。释迦牟尼佛以遍知一切的智慧告诉弟子们,发起大乘菩提心的佛子尚需听闻正法,而且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积累二资才能成佛,何况一般愚痴少慧的众生。对上根利智、具大因缘的弟子来说虽有一生成佛的法门,但也都需要闻法及精进等因才能成就。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过:"若不以本续密经为凭证,一切实修都是走上歧途的起因。"

   如果没有广泛地听闻佛法,仅仅是闭关修行,足不出户,几个月乃至几年所得到的加持也很微弱,纵有验相也是虚妄。盲修者自以为闭目静坐几个小时便是禅定,并且把暂时压制烦恼后身心所得的一种觉受认为是修行的验相,孰不知这种所谓的验相,时间稍长就无法持续。有些初学者总喜欢请求:“上师,我不听您的课行吗?人生苦短,我要闭关实修,否则太浪费时间,求您一定开许。”上师听后苦口婆心地为他宣讲了闻法的必要和功德,可他怎么也听不进去,执意要闭关三年。但是才过三天,他就在关房里坐不住了,出关以后连暂时的觉受也没得到。相反一些稳重的出家人不断听闻经论教典以及上师教言,然后在具足定解的基础上精进修持,无有骄慢之心,他们修行的智慧和功德却在不断地增上,并且稳固。早期依止法王仁波切的大活佛和大堪布们有着深广的智慧、无碍的辩才以及不同层次的证悟,但他们仍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法王座前精进地听闻显密佛法的教义,唯恐断掉传承。修行人通过闻法,在心中生起殊胜的定解,如是才会对上师三宝生起不退的信心;遣除一切怀疑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才不会被烦恼、违缘所转。否则,不但修无所成,而且容易对佛法产生邪见。比如一人长期专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却未得丝毫感应,那么他就会起烦恼乱分别:“观音菩萨的心咒我已念了整整十万遍,每天都是虔诚地祈祷,且从未间断过,别说现量面见本尊,就连梦中也未曾得到丝毫感应,看来这个修法没有加持,也不知是哪个害人的凡夫俗子所造。”如此这般,行者无疑已对佛法生起了严重的邪见。

   因此,闻法极其重要,不闻法而一心耽着修行的人,纵然得到一些利益,也会很快失去。就象金银一样,将其放置于火炉中,经烈火猛烧便能使之变软乃至熔化,但一离开火,金银立即就会恢复原有的坚硬状态。修法是有一定次第和条件要求的,若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果不虚等教义生起坚定的正见,且对上师三宝生起殊胜的信心,那么行者就会自然而然地精进求学、积资忏罪,依此妥善的修法次第,佛道定能稳步速成。

   纯依智力细观察,能断过根即修习,

   否则久修反照旧,如涤身垢复沾身。

   单纯地去依靠智慧的力量仔细观察,能断除过患的根本就是修行。否则,若修持很长时间的行者仍然烦恼重重,那就好象洗涤身上的污垢一样,不久秽物又会重新沾在身上。

   智慧有多种,如世间智和出世间智,又如相似智与究竟智……究竟的智慧是佛性的根本,也可以说是一种了解,一种觉知。相对来说智慧是可以培养的:首先听闻有关的开示,或阅读有关的经论典籍,然后细细思维,对应自己的行住坐卧一切生活琐事如法修持。比如听闻了无常的教义,就应思维自己明天不一定还活着,而且身边的许多人也正一个个地死去。再如自己快乐的时候,就应观想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从来没有一个快乐是永恒的,总有一天快乐会远去,当我们和快乐分手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沮丧。诸法是无常的本性,了知此中道理便不会对快乐产生强大的执著,以此方法对治烦恼就是一种敏锐的智慧力。

   修行者必须要具足通达空性的智慧才能得到解脱。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强调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以及无二缘起空性智慧的重要性。所以萨迦班智达在此也指出:纯粹依靠智慧的能力来观察诸法的本性,由相似观修获得空性正见,以此作为自己修行的真实内容,如是就能断除一切过患——烦恼的根本。在生起贪心时,观察生贪的因缘、贪心的本性、贪心的去处等等,观来观去,一无所得时,当下即可了知贪心的确如梦幻般无有实体,这样贪心的力量便会遭到致命的打击,故而无法继续滋生,且渐微渐细,最终在法界中消失。寂天菩萨说过,无我的修法极其殊胜,以此所生之智犹如削金断玉的宝剑一样能彻底断除烦恼过患的根本。修行的关键就是要断除烦恼,如云:“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修行虽然重要,但定解尤其不可缺少,如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若无如目之见,则不具明足故,修道等皆成形象而已。”意即没有眼睛的人有脚也难以行道。《定解宝灯论》在抉择显密见解方面的殊胜性是独一无二的,整个宁玛派的见解都在这部论中着重广大地抉择了,立志实修的人当仔细研读。没有见解的修行非常危险,极易使行者堕入外道修法,如外道太阳派也提倡修空性,但他们无有空性正见,只是安住于“什么也没有”的无记状态中,故不能断除烦恼。一些初学者求解脱心切,在未生起定解正见之时便埋头苦修,修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也未增上证悟的功德和智慧,一旦遇到违缘便六神无主,烦恼依旧,入于世间仍然抗御不了名闻利养的诱惑,一切都是老样子。另一些人,自称已见本尊,而且没有烦恼,但他们所谓的证相却经不起考验,只要与社会中人接触几天,他就原形毕露,竟与那些从未皈依修法且充满三毒烦恼的世间人不相上下。以前有位在林中静修的行者,自以为灭除了烦恼已证得罗汉果,当他回到繁城闹市,与人一接触才发现自己仍有烦恼。所以修法必须要具足殊胜的智慧。法称菩萨说过,当具足真实无二慧之时,无论哪一种过患邪见都不能损害修行。证悟心之本性的人,其修行永无退转。

   缺乏正见的人修行就象洗涤自身污垢一样,很快的时间内又会恢复秽浊的本面,因为人的身体本来就不清净,九孔常流不净。爱洁净的人虽然用很多清净的水、香皂暂时洗除了自身的污垢,但过不了几天身体又会沾上很多新的污垢,这就是未从根本上断除过患的原因所致。同样,一些初学者因无正见的缘故修行出了很大的偏差,他们以为闭上眼睛一坐,似乎贪心嗔心都没有了,但这并非真的“断除”了烦恼,而是暂时“压制”了烦恼。所以修行人要重视见解,有了甚深的定解,自己的所作所为才会融于见解,如是方能逐步地象高僧大德和瑜伽士那样修习殊胜的法要。

   殊胜因缘未具时,虽证无我难成佛,

   未修殊胜方便者,虽见谛亦非罗汉。

   是故证悟诸法已,自心安住三摩定,

   断除过失习气俱,彼者方成正等觉。

   在殊胜的因缘尚未圆满具足之时,虽然证达无我的空性也难以成佛,如同未修持殊胜方便的行者,虽然见到真谛也并非是阿罗汉。所以证悟诸法空性以后,应将自心安住于三摩地的禅定中,断除一切过失和习气后才能成为正等正…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