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下)▪P45

  ..续本文上一页觉的如来。

   任何一件事情,若因缘没有成熟,条件尚未具足,则始终无法取得成功。成佛也是如此,其殊胜因缘即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在二资未圆具之时,纵然现证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的圣者也不能究竟成佛。比如已圆证人无我空性和部分法无我空性的小乘声缘罗汉,佛经中说他们入灭定一万劫的最后一刹那将往生净土,并在第二刹那凭借佛身口意的方便加持而出定:即佛身放光、弹指,以佛语宣说阿罗汉所得只是暂时解脱轮回的有余涅槃,非为究竟,不应以此为满足,当入大乘得究竟的无余涅槃,并以意念作加持。于是罗汉们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心,经五道十地方能圆证佛果。如《定解宝灯论》中所云:“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又如圆证二无我空性的登地菩萨,以见道的智慧只能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遍计种子,二障俱生的种子习气唯有通过见道后的修证智慧才能断除,即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度波罗蜜多,而且此十度都是层层递进相续增上的。所以菩萨必须通过修道圆满福慧二种资粮,断尽一切障碍方能究竟成佛。同样,证悟大圆满也有不同的层次,如凡夫相似的证悟,加行道的证悟,也有十地乃至与佛无别的证悟,凡说证悟大圆满的人也不一定是究竟成佛。总之,在福慧二种资粮没有究竟圆满之时,就算证悟了二无我的空性,仍然不能成佛。

   又如未曾修持殊胜方便法的小乘行者,虽然见到了苦集灭道四谛的本性,已经断除见惑,但却仍然不能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小乘的道果层次分有八种圣位,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罗汉向、罗汉果。只圆满入定的十五刹那许为小乘的见道即预流向,所断除的主要是烦恼障的遍计种子,此果圣人尚须依修道的方便法渐次断尽俱生的烦恼障才能证阿罗汉果。如《俱舍论》中云:“若无殊胜方便断修惑,不得一来不来罗汉果。”综上所述,欲得成就圆满的佛果,努力积累二资势在必行。

   所以,凡是证悟了一切诸法为本来空性的人即已具足了殊胜的智慧资粮,此时就可以安住在殊胜的三摩地禅定中。登地以上至七地以下的菩萨虽然入的是灭离四边八戏的法界定,但首先仍需具有如阿罗汉入定前的功用力才能入灭定,即须具备我要入定的作意、专注、执著等功用力。到达七地时方能任运刹那地起入灭定,于十地的最后一刹那依金刚喻定的根本智慧断尽细的极微细分的所知障习气,于金刚喻定的第二刹那现前解脱道,圆满断证功德,究竟成佛。尔时无有出入定的分别念以及清净与否的分别念,一切皆是大平等、大清净的本性。

   此处三摩定泛指证悟诸法空性之行者所安住的真正的禅定,在定中能渐次断除一切过失和习气。“过失”指烦恼障,“习气”指所知障。断除二障的次第全知麦彭仁波切于《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中作了如是分析:“于大乘见道中断二障之遍计分,复次逐渐同时断除二障的俱生执著,至八地时灭尽我执相续故,此等清净地无有烦恼障,其后唯除所知障,第十地后以金刚喻定摧毁二取迷乱之细微习气故,此无间时已获得法界善逝如来出有坏之智慧金刚身(即得如来正等正觉的果位)。”所谓正等觉即是断尽一切障碍,具足遍知一切的智慧,以如所有智通达一切法界本性,以尽所有智通达一切世俗显现,乃是现空双运无二的境界,此外再也没有一个比之更高的证悟。如《能断金刚经》中所云:“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

   何人若无胜智慧,论典虽妙亦不学?

   镶宝金饰虽美妙,牦牛对此何理睬?

   任何一个人假若没有殊胜的智慧,论典虽然极其善妙,他也不会去学修。如同镶嵌珍宝的黄金饰品,虽然美妙绝伦,牦牛对之又怎么会理睬呢?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必须具足一些基本的条件,如殊胜的智慧,坚定的信心。既无智慧又无信心的人学佛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只能是生邪见,徒造恶业罢了。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爱学习、爱读书、爱思维,他们知道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使人高尚。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使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现今学佛的人明显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人既没有文化又没有智慧,但却有一颗虔诚的心,他们深信三宝的加持、业果不虚、善恶之报,故一心念佛,祈求往生,并于日常生活中获得诸多感应,虽于口头上讲不出佛理,但在心中却有与众不同的信解。另一类人既有文化又有智慧,他们懂得思维,喜欢钻研,凡事都爱问“为什么”,总想弄个水落石出。因佛陀的教法典籍博大精深,有着严密庞大的理论体系,许多世人公认的“谜”在佛法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答。善于观察思维的智者一旦接触佛法,无论听闻还是阅读都能为之折服,感慨佛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相续中自然会生起猛励的殊胜定解。古今中外,佛门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名人志士岂不是层出不穷地涌现了吗?而且占的比例为数不小。

   不具善根又没有智慧的人对佛菩萨甚深的经论教典不会产生丝毫的兴趣。此颂的胜慧非指一般的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大都是邪慧,依此不能通达佛法的甚深义理。在这类人面前,圣典再好、义理再妙也无人问津,相反,他们对求神通,求名求利方面倒是趋之若鹜。每当看见愚者对于解脱方面有殊胜加持的经续兴趣索然时,慈悲的佛法教主不免悲泪纵横,但也爱莫能助,痛苦至极不由得吟唱出一首首“悲哀之歌”略以自慰。

   智者正士珍视法宝,对于全知麦彭仁波切及无垢光尊者等许多传承上师的论典尤为钟爱,不惜重金求购;而愚者对之却弃如废纸,反将世间凡夫以分别念臆造且夹杂“剧毒”的文章视为珍宝。以上所述,无非在于强调殊胜智慧的重要性,若无智慧,则难以对甚深经论产生兴趣,愚迷颠倒之故,就自然会去追求世间上那些义理浅显、低级粗俗且能迎合自己心理的劣书。须知邪魔外道在引诱人心方面有着“殊胜的方便”,极善于迎合众生的烦恼心,你心里想什么,他们就在书中写出什么,先引发你的兴趣,再逐渐诱导你走向堕落。而佛经的义理非常深奥,无智之人想不到,写不出,学起来绝非易事,当如朱熹所说的那样去实行:“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精妙的论典愚者不生欢喜,犹如镶嵌着宝石的金戒指、金耳环等饰物,虽然人见人喜,但牦牛对之又怎么会生起喜爱之心呢?黄金饰品就算堆满牛棚,它们也不理会,偏要去野外吃青草、喝山泉,以此为满足。米拉日巴尊者也有一个比喻:把绿油油的青草放在老狗面前,它不会稀罕,对不净粪反倒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佛弟子们在对圣典生不起欢喜心、上师开示听不懂、真实义也证悟不了的时候,应当深深地忏悔,虔诚地祈祷,求上师三宝赐予加持令自心增上殊胜的智慧。

   智者如若已精通,一切格言之真理,

   然而彼义不奉行,则知论文亦何用?

   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

   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

   智者如果已经精通一切格言所说的真理,然而却不依照义理去奉行,那么他了知一切论典又有什么作用呢?对于自己所需要的经论教义,每天都应背诵一句,如是积少成多,就象蜜蜂酿蜜,蚂蚁做窝一样,不久你将会成为一个智者。

   既然有智慧和毅力去精通一切格言善说,就更应该循此真理励力实行。本论已为我们宣说了许许多多为人处事、学佛修行的窍诀,文句浅显,义理深远,有智慧的人虽然一看就能完全精通,但关键还在于学者能否付诸于行动。若不行持,仅读诵一遍,或深或浅的理解了其中道理又有什么用处呢?哲人乌申斯基说过:“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文字中引伸出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克雷洛夫也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淌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水上的桥梁。”所以精通所学以后,最重要的还在于思维和运用。

   释迦牟尼佛说:“虽然广诵博阅佛经,若不实践,是放逸人;譬如牧者数他人的牛只,不入修行人的行列。”好比主人雇用一个小孩为自家放牧,牧童晨出暮归,每天都要清点牦牛的数量,日子一久,牦牛的数量、每一只的毛色特点皆了然于心,极细微的差别也弄得一清二楚,但牦牛毕竟不是牧童自己的。修行也是如此,虽然精通经论中的甚深义理,且能忆持宣讲,但若不行持,不对治自相续的烦恼,那么所学的经论教典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歌德所言:“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要行动。”朱熹亦云:“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不依圣哲佳言实修调伏自之烦恼,闻受再多的法也只能得到听法的功德而已,如是对经论教典之义了知与否都不重要:不知义对调伏烦恼、完善自我无用;了知教义而不行持,同样也不能调伏自相续,如是怎么能够圆满德行?

   自己所需要的论文是指能帮助自己调伏烦恼,熄灭三毒烈焰,于实际修行中所必须的论典文句,如《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等教典的内容文句,行者自当尽力忆持。具足不忘陀罗尼的人自是过目不忘,故佛陀时代无有文字记录的经典,佛一宣说,弟子们便忆持不忘。随着众生业恼逐渐加重,福报渐减,于今几乎无人能得不忘陀罗尼,但重视辩才、乐思好学、聪明伶俐之人,通过自…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