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下)▪P46

  ..续本文上一页己的精勤努力,争分夺秒,于一天中也能背诵很多颂词。智慧稍浅,记忆力稍差的人每天至少也能记住一颂或一句,如是积少成多,天长日久,自然而然也会成为智者。俗话说:“滴水成河。”一点一滴的水极其微小,一般不受人重视,若精勤不懈地积累,它终能积成河汇成海。比如此《格言宝藏论》,若人每天背一颂,一年之后,他自己就会成为一本活生生的格言论,于此中文句自是吟诵自如,当真是一个宝藏。

   安格尔说过:“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世人也言:“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学习知识、积累智慧就象蜂采蜜、蚁做窝一样,“有志者事竟成”。在繁花似锦的黄金时节,蜜蜂穿梭在花丛中,来去匆匆,虽然每次只能采集一点点花粉带回蜂巢,可它一直勤奋不懈,采过许多花后终能酿出蜜来,日积月累蜂蜜也就越来越多了。蚂蚁做窝也是一点一点地挖掘,它们每天只能做一点,久之也终能建成容纳成千上万只蚂蚁的王国宫殿。的确是“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希求智者之位者,应立即行动起来,因为行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

   若愿行持诸善事,务必敬闻佛教言,

   一切诸时能忍耐,纵遇命难亦行法。

   如果有人立誓愿意行持一切善法,那么就必须恭敬地闻受佛陀的教言;在任何时候都要修习安忍,就算遇到生命的危难也要行持善法。

   所谓行持善法即是奉行仁义、爱心、慈悲、不伤害他人的和平之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完完全全地将之体现出来了,佛陀所倡导的是真善,也是了义究竟的善。作为一个佛陀的追随者,势必广闻佛陀的精典之说,否则仅以凡夫的分别智慧根本修不成真实的善法。善是一切幸福喜乐之源泉,只要依随佛的教言,稍作努力便能具足一颗真实的善心,但最好以菩提心摄持,因为它是带着智慧的善心,也是强烈希求开悟,以引导众生出离痛苦至佛境界的心。这种利他思想根植于慈悲,而慈悲则由感激和爱悯一切苦难生命的情怀而来。佛陀的真正含义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圣尊”,“佛”即是“人”发展到最完善的境界,佛智是人类智慧发展的顶峰,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本性,都可成佛”,也就是承认众生都有掌握遍知一切智、认识一切事物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应精勤努力,早证佛果。

   略举佛陀的教言如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忍辱是无上的苦行,涅槃是无上的大道,损害他人实非出家之人,骚扰他人亦非修行之人;不恶骂、不伤害、防护戒律、饮食知节量、静寂处坐卧、专念高度的思;邪恶的人得苦恼,如蔓藤缠缚安罗树,自己如是行则为仇敌所希望。

   在奉行佛法的时候,要修持安忍波罗蜜多,安忍求法时的种种苦行,以及他人的扰乱、辱骂、棍打等,且发愿:宁可承受汤煮火烤的酷刑和被剁成肉酱的灾难,始终不把愤恨施加于众生身上。忍受不可忍受的一切危难,是万福的根源。人性中的痴妄、傲慢、贪婪、嫉妒等诸恶就是执著有我,认为我比他人了不起,这便给我们和他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最终堕入三恶趣,其中主要症结就在于众生不能忍辱免祸。有鉴于此,行菩萨道者应身体力行,恶来善往,成就忍辱的胜行。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越殊胜,邪魔就越猖獗,违缘也会越多,若发宏愿,以宁舍身命不舍道心的崇高精神,坚韧不拔地继续行持,丝毫不被魔障违缘所动,成就佛果则指日可待。

   若能依据经教义,精进修行依对治,

   智者从不说妄语,彼德此后会明知。

   过去行此亦兴盛,如今行此亦复然,

   若学殊胜此格言,未来亦会得圆满。

   如果能根据经论教义,精进修行对治烦恼,智者从来不会说虚妄的语言,修行的功德以后自然会明知。过去的高僧大德们这样行持诸事得以兴盛,如今的佛子们若继续行持也会得到同样的利益。如果学修这些殊胜的格言,未来一切都会得到圆满。

   欲求解脱的行者,应当恒时依靠佛经和论典的教义,精进修行,对治烦恼恶习。殊胜的忏悔法门《金刚萨埵如意宝珠》中宣讲了以四对治力消除罪业的方法。一、所依对治力:即依靠一个能清净自己罪业,具加持的殊胜对境,如以金刚萨埵为皈依境,或三十五佛、其它佛像、佛经、佛塔等。二、厌患对治力:对自己往昔身语意三门所造的一切自性罪和佛制罪生起后悔和厌恶之心,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大成就者噶玛恰美仁波切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忏悔。”所以发露忏悔不能覆藏。三、返回对治力:忆念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愿从今乃至菩提果纵遇命难也不再造罪业。《三聚经》中云:“今后必断,且受律仪。”故应持守清净的戒律。四、现行对治力:指尽力行持一切对治往昔所造恶业的善业,如顶礼佛菩萨圣众、随喜他人善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发愿行菩提心、修空性慧等。尤其是发菩提心和修持甚深空性的殊胜利益不可思议。如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依靠何者速解脱,彼者善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不可思议经》中亦云:“发菩提心不及观空性持正法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除了依靠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宿业外,还要注意观察自己有否新生各种烦恼,一旦生起就要用正知正念加以对治,杜绝新生或增长的罪业,如《佛子行》中云:“烦恼串习则难治,念知士持对治剑,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相状,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显教部最究竟的对治方法就是正知正念,而密宗行者每当产生烦恼过患时,应立即于上师或本尊前献上曼茶罗,并作虔诚的忏悔,祈祷上师本尊赐予加持。

   如是修行的结果是什么呢?在此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回答是:如此修行的功德和利益以后就会自然明显,不久的将来,你就能得到一切智智的佛果。对这一确切的回答,行者当奉为真实无欺的金刚语,因为佛陀从不说妄语。法称菩萨的因明著作《释量论》中讲到,佛说妄语的因--烦恼早已断尽。凡夫之所以爱说妄语就是自私自利的烦恼恶心所引,若断尽烦恼,则妄语之果不生。关于成立佛及其教言为正量(完全无误)的理由在《释量论》第二品中专门作了论述,萨迦班智达于《量理宝藏论》第九品也作了论述。佛之所以成为“量士夫”是因为往昔发了清净的利益众生之心即菩提心,经过三大阿僧胝劫的修积二资,圆满六度万行,终于大彻大悟获证佛果,且为众生宣说了解脱正法(即四谛法等)。

   本《格言宝藏论》的义理通俗易懂,言词朴实无华,但却包罗万象,汇集了佛法的精华,所以它也算得上是一切诸佛行持的无上大道。在过去的千百万劫中,很多人行持此中内容致使各方面都得到了兴盛,修行人依靠它也得到了解脱乃至究竟成佛。世间法方面,人们也因此成办了各自需求的人天安乐。

   本论作者虽然于公元十二世纪应世人间,但他所宣说的义理实际上在千百万劫当中就已是诸佛菩萨所行持的妙道了。早期龙树菩萨等高僧大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著述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格言流传世间,后来,萨迦班智达便将众多格言的内容收集归纳造成了这部论著。因此,可以说以前的人们依靠本论得以兴盛;如今,行持此格言内容的人也能从人格、修证等各方面得到长进;以此类推,未来的人们若继续学习、行持本格言所说之义无疑也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智者自己虽了知,亦会恭学智者论,

   如同珍宝虽贵重,未销之前价极微。

   树木纵使极众多,生长檀香林极少,

   如是学者虽众多,能说格言学者少。

   聪慧的智者虽然已经了知学者的论著,但也会恭敬虔心地学习。如同珍宝虽然极其贵重,在尚未销售之前它的价值也是极其微贱的。世上树木虽然有很多,但生长檀香的森林却很少。同样,世间的学者虽然也多如繁星,而能宣说格言的学者却极其罕见。

   乃至未得正等觉佛果之前,任何一位智者都不敢口出狂言说:“我已精通一切学处,再无所学。”大学者索克曼说过:“学问之境愈广,妙智新知愈无止境。”庄子亦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间的学问尚且如此,那出世间精深的佛法更是无有穷尽。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是闭关、观修本尊,还是闻思佛经教典、诵经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之时,都不应以此为满足,而应发誓:“活到老,学到老,修到老。”乃至菩提果之间,必须以如湍急的河流般持久、勇猛地精进闻思修。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求法时所经历的苦行,所拥有的精进,末法时代的众生自是望尘莫及,但却不能自暴自弃,学佛就是要沿循佛走过的修行路走下去。正是因为我们自身有许多的不足和过错,所以才需要学修。

   真正有智慧的人纵然已经精通显密教法,乃至世间各种学问、各宗派的观点,他们也从来不会认为自己了不起,而是更为谦虚恭敬地到其他智者前闻受佛法。地处偏远高寒的喇荣山沟藏龙卧虎般地汇集了众多有学的智者、德才兼备的高僧。无论多么有学问,有地位的人皆外现平凡之相,恭敬虔诚地在法王如意宝座前闻受显密教法,哪怕是浅显易懂的《百业经》等教典,亦恭敬谛听。许多大堪布身兼传法的要职,每天要为四众弟子上几堂课,但仍旧不间断地在其它堪布前听课,这些都是智者所独有的特征。又如已精通诸多新旧派教法以及因明经论的恰卡瓦格西,一次他到嘉香瓦格西家,见其枕边有一个小经函,随手翻阅偶见一句手抄的法句:“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顿生强烈的信心,赞为希有之法。询问后得知乃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修心八颂》中第五颂的后半偈。为求这个窍诀的传承,他只身前往拉萨,一边转绕觉沃佛像一边打听消息。不幸尊者已示圆寂,但恰卡瓦格西仍不死心,继续寻…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