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46

  ..續本文上一頁己的精勤努力,爭分奪秒,于一天中也能背誦很多頌詞。智慧稍淺,記憶力稍差的人每天至少也能記住一頌或一句,如是積少成多,天長日久,自然而然也會成爲智者。俗話說:“滴水成河。”一點一滴的水極其微小,一般不受人重視,若精勤不懈地積累,它終能積成河彙成海。比如此《格言寶藏論》,若人每天背一頌,一年之後,他自己就會成爲一本活生生的格言論,于此中文句自是吟誦自如,當真是一個寶藏。

   安格爾說過:“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世人也言:“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學習知識、積累智慧就象蜂采蜜、蟻做窩一樣,“有志者事竟成”。在繁花似錦的黃金時節,蜜蜂穿梭在花叢中,來去匆匆,雖然每次只能采集一點點花粉帶回蜂巢,可它一直勤奮不懈,采過許多花後終能釀出蜜來,日積月累蜂蜜也就越來越多了。螞蟻做窩也是一點一點地挖掘,它們每天只能做一點,久之也終能建成容納成千上萬只螞蟻的王國宮殿。的確是“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希求智者之位者,應立即行動起來,因爲行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道路。

   若願行持諸善事,務必敬聞佛教言,

   一切諸時能忍耐,縱遇命難亦行法。

   如果有人立誓願意行持一切善法,那麼就必須恭敬地聞受佛陀的教言;在任何時候都要修習安忍,就算遇到生命的危難也要行持善法。

   所謂行持善法即是奉行仁義、愛心、慈悲、不傷害他人的和平之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佛教思想文化完完全全地將之體現出來了,佛陀所倡導的是真善,也是了義究竟的善。作爲一個佛陀的追隨者,勢必廣聞佛陀的精典之說,否則僅以凡夫的分別智慧根本修不成真實的善法。善是一切幸福喜樂之源泉,只要依隨佛的教言,稍作努力便能具足一顆真實的善心,但最好以菩提心攝持,因爲它是帶著智慧的善心,也是強烈希求開悟,以引導衆生出離痛苦至佛境界的心。這種利他思想根植于慈悲,而慈悲則由感激和愛憫一切苦難生命的情懷而來。佛陀的真正含義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聖尊”,“佛”即是“人”發展到最完善的境界,佛智是人類智慧發展的頂峰,佛說“衆生皆具如來本性,都可成佛”,也就是承認衆生都有掌握遍知一切智、認識一切事物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應精勤努力,早證佛果。

   略舉佛陀的教言如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忍辱是無上的苦行,涅槃是無上的大道,損害他人實非出家之人,騷擾他人亦非修行之人;不惡罵、不傷害、防護戒律、飲食知節量、靜寂處坐臥、專念高度的思;邪惡的人得苦惱,如蔓藤纏縛安羅樹,自己如是行則爲仇敵所希望。

   在奉行佛法的時候,要修持安忍波羅蜜多,安忍求法時的種種苦行,以及他人的擾亂、辱罵、棍打等,且發願:甯可承受湯煮火烤的酷刑和被剁成肉醬的災難,始終不把憤恨施加于衆生身上。忍受不可忍受的一切危難,是萬福的根源。人性中的癡妄、傲慢、貪婪、嫉妒等諸惡就是執著有我,認爲我比他人了不起,這便給我們和他人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最終墮入叁惡趣,其中主要症結就在于衆生不能忍辱免禍。有鑒于此,行菩薩道者應身體力行,惡來善往,成就忍辱的勝行。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越殊勝,邪魔就越猖獗,違緣也會越多,若發宏願,以甯舍身命不舍道心的崇高精神,堅韌不拔地繼續行持,絲毫不被魔障違緣所動,成就佛果則指日可待。

   若能依據經教義,精進修行依對治,

   智者從不說妄語,彼德此後會明知。

   過去行此亦興盛,如今行此亦複然,

   若學殊勝此格言,未來亦會得圓滿。

   如果能根據經論教義,精進修行對治煩惱,智者從來不會說虛妄的語言,修行的功德以後自然會明知。過去的高僧大德們這樣行持諸事得以興盛,如今的佛子們若繼續行持也會得到同樣的利益。如果學修這些殊勝的格言,未來一切都會得到圓滿。

   欲求解脫的行者,應當恒時依靠佛經和論典的教義,精進修行,對治煩惱惡習。殊勝的忏悔法門《金剛薩埵如意寶珠》中宣講了以四對治力消除罪業的方法。一、所依對治力:即依靠一個能清淨自己罪業,具加持的殊勝對境,如以金剛薩埵爲皈依境,或叁十五佛、其它佛像、佛經、佛塔等。二、厭患對治力:對自己往昔身語意叁門所造的一切自性罪和佛製罪生起後悔和厭惡之心,以強烈的追悔心發露忏悔。大成就者噶瑪恰美仁波切說:“若無悔心忏不淨,往昔罪業如服毒,當以大慚畏忏悔。”所以發露忏悔不能覆藏。叁、返回對治力:憶念自己往昔所造的罪業後發願從今乃至菩提果縱遇命難也不再造罪業。《叁聚經》中雲:“今後必斷,且受律儀。”故應持守清淨的戒律。四、現行對治力:指盡力行持一切對治往昔所造惡業的善業,如頂禮佛菩薩聖衆、隨喜他人善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發願行菩提心、修空性慧等。尤其是發菩提心和修持甚深空性的殊勝利益不可思議。如雲:“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依靠何者速解脫,彼者善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不可思議經》中亦雲:“發菩提心不及觀空性持正法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除了依靠四種對治力來忏悔宿業外,還要注意觀察自己有否新生各種煩惱,一旦生起就要用正知正念加以對治,杜絕新生或增長的罪業,如《佛子行》中雲:“煩惱串習則難治,念知士持對治劍,貪等煩惱初生時,鏟除其是佛子行。總之何處行何事,當察自心何相狀,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顯教部最究竟的對治方法就是正知正念,而密宗行者每當産生煩惱過患時,應立即于上師或本尊前獻上曼茶羅,並作虔誠的忏悔,祈禱上師本尊賜予加持。

   如是修行的結果是什麼呢?在此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回答是:如此修行的功德和利益以後就會自然明顯,不久的將來,你就能得到一切智智的佛果。對這一確切的回答,行者當奉爲真實無欺的金剛語,因爲佛陀從不說妄語。法稱菩薩的因明著作《釋量論》中講到,佛說妄語的因--煩惱早已斷盡。凡夫之所以愛說妄語就是自私自利的煩惱惡心所引,若斷盡煩惱,則妄語之果不生。關于成立佛及其教言爲正量(完全無誤)的理由在《釋量論》第二品中專門作了論述,薩迦班智達于《量理寶藏論》第九品也作了論述。佛之所以成爲“量士夫”是因爲往昔發了清淨的利益衆生之心即菩提心,經過叁大阿僧胝劫的修積二資,圓滿六度萬行,終于大徹大悟獲證佛果,且爲衆生宣說了解脫正法(即四谛法等)。

   本《格言寶藏論》的義理通俗易懂,言詞樸實無華,但卻包羅萬象,彙集了佛法的精華,所以它也算得上是一切諸佛行持的無上大道。在過去的千百萬劫中,很多人行持此中內容致使各方面都得到了興盛,修行人依靠它也得到了解脫乃至究竟成佛。世間法方面,人們也因此成辦了各自需求的人天安樂。

   本論作者雖然于公元十二世紀應世人間,但他所宣說的義理實際上在千百萬劫當中就已是諸佛菩薩所行持的妙道了。早期龍樹菩薩等高僧大德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著述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格言流傳世間,後來,薩迦班智達便將衆多格言的內容收集歸納造成了這部論著。因此,可以說以前的人們依靠本論得以興盛;如今,行持此格言內容的人也能從人格、修證等各方面得到長進;以此類推,未來的人們若繼續學習、行持本格言所說之義無疑也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智者自己雖了知,亦會恭學智者論,

   如同珍寶雖貴重,未銷之前價極微。

   樹木縱使極衆多,生長檀香林極少,

   如是學者雖衆多,能說格言學者少。

   聰慧的智者雖然已經了知學者的論著,但也會恭敬虔心地學習。如同珍寶雖然極其貴重,在尚未銷售之前它的價值也是極其微賤的。世上樹木雖然有很多,但生長檀香的森林卻很少。同樣,世間的學者雖然也多如繁星,而能宣說格言的學者卻極其罕見。

   乃至未得正等覺佛果之前,任何一位智者都不敢口出狂言說:“我已精通一切學處,再無所學。”大學者索克曼說過:“學問之境愈廣,妙智新知愈無止境。”莊子亦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世間的學問尚且如此,那出世間精深的佛法更是無有窮盡。作爲一個修行人,無論是閉關、觀修本尊,還是聞思佛經教典、誦經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之時,都不應以此爲滿足,而應發誓:“活到老,學到老,修到老。”乃至菩提果之間,必須以如湍急的河流般持久、勇猛地精進聞思修。佛陀在因地行菩薩道求法時所經曆的苦行,所擁有的精進,末法時代的衆生自是望塵莫及,但卻不能自暴自棄,學佛就是要沿循佛走過的修行路走下去。正是因爲我們自身有許多的不足和過錯,所以才需要學修。

   真正有智慧的人縱然已經精通顯密教法,乃至世間各種學問、各宗派的觀點,他們也從來不會認爲自己了不起,而是更爲謙虛恭敬地到其他智者前聞受佛法。地處偏遠高寒的喇榮山溝藏龍臥虎般地彙集了衆多有學的智者、德才兼備的高僧。無論多麼有學問,有地位的人皆外現平凡之相,恭敬虔誠地在法王如意寶座前聞受顯密教法,哪怕是淺顯易懂的《百業經》等教典,亦恭敬谛聽。許多大堪布身兼傳法的要職,每天要爲四衆弟子上幾堂課,但仍舊不間斷地在其它堪布前聽課,這些都是智者所獨有的特征。又如已精通諸多新舊派教法以及因明經論的恰卡瓦格西,一次他到嘉香瓦格西家,見其枕邊有一個小經函,隨手翻閱偶見一句手抄的法句:“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頓生強烈的信心,贊爲希有之法。詢問後得知乃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修心八頌》中第五頌的後半偈。爲求這個竅訣的傳承,他只身前往拉薩,一邊轉繞覺沃佛像一邊打聽消息。不幸尊者已示圓寂,但恰卡瓦格西仍不死心,繼續尋…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